资产减值案例分析(股票入门)
难点专题讲座——资产减值案例分析

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案例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这一新规定对注册会计师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拟通过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相关审计案例的分析,探讨资产减值准备的技术认定问题。
(一)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审计案例[线索1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会计报表时,了解到大华公司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并按分类比较法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但审计中发现,在大华公司短期投资中其所持的H股票占整个短期投资的70%。
[分析]《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
短期投资应按成本与市价熟低计量,市面上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熟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据此,大华公司选定以分类比较法计提跌价准备时,由于所持的H股票占整个短期投资的70%,应单独对其按单项比较法计提减值准备,其余各项再按分类比较法计提跌价准备。
(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审计案例[线索]注册会计师吴生审计兴兴公司会计报表时,发现该公司应收款项有下列情况:1.应收账款一A公司账面余额为20万元,已提取坏账准备2万元,年底兴兴公司得知,A公司由于意外火灾导致资产严重损失,以至于企业不得不停产,短期内无法偿还该债权。
兴兴公司根据A公司目前状况,做出了如下会计处理:借:坏账准备200000贷:应收账款200000并且补提坏账准备:借:管理费用180000贷:坏账准备1800002.应收账款一B公司账面余额80万元,属于2001年本年度新发生的账款,兴兴公司对此项应收账款计提30%的坏账准备。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案例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案例资产减值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对其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就需要进行减值计提。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资产减值过程中的管理和决策,以实现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的影响最小化。
下面列举了十个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案例。
1. 银行信贷资产减值管理: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面临着借款人违约的风险,需要根据风险评估模型对贷款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金,以保证银行的盈余稳定。
2. 公司固定资产减值管理:企业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间需要进行减值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保证企业资产价值的准确反映和盈余的稳定。
3. 证券投资减值管理:企业在证券投资中需要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和投资标的的经营情况进行减值测试,计提证券投资减值准备,以实现对盈余的管理。
4. 商誉减值管理:企业在合并收购中形成的商誉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商誉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需要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以保证企业盈余的稳定。
5. 高风险行业资产减值管理:在高风险行业,企业的资产风险较大,需要加强资产减值管理,及时识别和计提减值准备,以保护企业的盈余。
6.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管理: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中需要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减值测试,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以管理盈余。
7. 存货减值管理:企业在存货管理中需要定期进行存货减值测试,计提存货减值准备,以保证企业盈余的准确反映。
8. 不动产投资减值管理:企业在不动产投资中需要根据市场价格变动和租金收益等因素进行减值测试,计提不动产投资减值准备,以保护企业盈余。
9. 长期债权减值管理:企业在持有长期债权时需要根据债权方的还款能力进行减值测试,计提长期债权减值准备,以保障企业盈余的稳定。
10. 资产组合减值管理:企业在资产组合管理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类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整体减值测试,计提资产组合减值准备,以实现对盈余的管理。
这些案例都是实际业务中常见的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情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情况,合理应用相关减值管理方法,以实现盈余的稳定和风险的控制。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案例研究》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上市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资产减值的问题。
资产减值准备是企业为应对潜在资产价值损失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具体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案例,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概述以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为例,该公司近年来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多起资产减值事件。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一项重要资产——某项专利技术的减值。
该专利技术在公司财务报表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更新换代等因素,导致该专利技术的市场价值大幅下降,从而引发了资产减值。
三、资产减值原因分析1. 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所拥有的专利技术面临来自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竞争压力。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原有技术的市场价值逐渐降低。
2. 技术更新换代:由于科技发展迅速,原有技术逐渐被新技术所取代。
公司未能及时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导致其资产价值下降。
3. 内部控制: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缺陷,未能及时发现和评估资产减值的迹象,导致资产减值准备不足。
4. 外部因素: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因素也可能对公司的资产价值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资产减值。
四、资产减值的影响1. 财务影响:资产减值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中的资产价值下降,进而影响公司的利润和资产负债表。
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公司的股价和投资者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2. 运营影响:资产减值可能暴露出公司在运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技术创新不足、市场竞争力下降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 法律风险:如果资产减值涉及违法行为或违规操作,公司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监管机构的调查。
五、应对策略1. 加强内部控制: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资产管理和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及时发现和评估资产减值的迹象。
2. 技术创新和升级:公司应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及时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
财务会计——资产减值研究案例

课程名称:《公司财务会计》课程专题研究报告:资产减值问题研究目标研究行业:中国白酒制造业目标研究企业: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000858)指导老师:于国红老师班级:工商0904******学号:********目录一、坏账准备分析二、存货跌价准备分析三、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分析四、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析五、资产减值损失分析六、我的感悟资产减值相关研究(正文)2006年颁布,2007年实行的新会计准则在以前基础上,对资产减值进行了更加详尽和明确的规定。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
依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须在会计期末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算了资产可收回金额。
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这样,企业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反映在其利润表中,而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相关资产的备抵项目,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从而夯实企业资产价值,避免利润虚增,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按项目不同可进行明细核算。
这些明细账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科目。
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确定资产发生的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 资产减值损失,贷: 各种准备金科目。
企业计提的各项准备后,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 各种准备金科目,贷: 资产减值损失。
期末,应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当然以上会计处理只是一般处理,在新会计准则下,部分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减值准备是不允许转回,这也是新旧会计准则的一大不同。
资产减值准备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资产减值准备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案情ST幸福是一个连续亏损三年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2002年4月30日起被暂停上市,2002年半年报公司宣布扭亏为盈,实现162.62万元的净利润,从而恢复上市。
然而之后在10月份其公布的第三季度报告却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369.85万元,ST幸福的业绩在短短时期内产生如此大的变化不能不让人对它的半年报盈利质量产生怀疑。
其实,只要看看2000余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就可以初见端倪。
2001半年报显示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数冲销95万元,2001年报计提了1812万元,2002半年报冲销了106万元。
二、舞弊手法一般情况下,对于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为避免退市、被清盘的危机,往往采取“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式,实现扭亏为盈,粉饰经营业绩,进行盈余管理,调整年度利润和均衡股利分配,即正向操作。
对于绩优的上市公司,常通过负向操作,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增加当期费用,做小当期利润,以趁当前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经营背景,巨额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这些既能集中清理、释放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又能以“谨慎性原则”为借口而低估资产,从而形成秘密准备金,为未来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
本案从长期角度看,公司企图通过重回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计划就落空了。
但从短期的角度看,既然该准则是在2007年才开始施行,那么公司可赶在新准则实施之前重回计划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大幅度提升利润。
总结来说,对于想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利好,长期利空。
三、建议1.当期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增加利润对于价值得以恢复的资产,允许企业在当其转回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是会计分录的贷方不再计入收入项目,而是记入“资本公积资产减值准备减回”,待资产售出时再由“资本更加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转入收入项目。
这样既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又能有效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
财务会计——资产减值研究案例(600226)

武汉轻工大学课程名称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专题研究报告:资产减值问题研究目标研究企业: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600226)年级: 会计1202班学号:姓名:专业:指导老师:目录一、坏账准备分析二、存货跌价准备分析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析四、资产减值损失分析五、我的感悟资产减值相关研究(正文)2006年颁布,2007年实行的新会计准则在以前基础上,对资产减值进行了更加详尽和明确的规定。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
依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须在会计期末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算了资产可收回金额。
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这样,企业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反映在其利润表中,而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相关资产的备抵项目,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从而夯实企业资产价值,避免利润虚增,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按项目不同可进行明细核算。
这些明细账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科目。
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确定资产发生的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 资产减值损失,贷: 各种准备金科目。
企业计提的各项准备后,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 各种准备金科目,贷: 资产减值损失。
期末,应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当然以上会计处理只是一般处理,在新会计准则下,部分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减值准备是不允许转回,这也是新旧会计准则的一大不同。
财务分析案例

《财务分析》案例案例一从资产减值看资产质量一横店东磁2022年2月28日,横店集团东磁股分(下称横店东磁)发布《关于太阳能产业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
主要容如下:一、本次太阳能产业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资产减值计提情况概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为真实反映公司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及2022年度经营成果,公司于2022年初对2022年末大阳能产业相关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并对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等进行了减值测试。
公司认为,太阳能产业部份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存在明显减值迹象,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记入2022年年度报告。
其中:计提应收款项特殊坏账准备约14197万元、计提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20463万元,合计约34660万元。
二、本次太阳能产业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资产围、总金额及具休情况2022年,公司太阳能产业受供需失衡及美国、欧盟“双反”等因素的影响,全年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同时部份太阳能产业客户开始浮现重大经营艰难,致使太阳能产业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大幅上升。
(一)应收款项本期部份太阳能产业重要客户浮现严重经营艰难,公司对该部份挂账时间较长、收回难度较大的应收款项计提了全额坏账准备。
此外,公司对部份供应商的预付款项因供应商经营艰难,后续供货难度较大,本期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根据供应商实际情况按照账龄计(二)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受国际国经济形势影响,公司太阳能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
公司根据太阳能产业资产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相关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可收回金额后,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三、横店东磁本次太阳能产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的影响本次太阳能产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减少公司2022年净利润34660万元,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减少约34660万元。
启示思量问题1、了解企业哪些项目可以计提减值。
企业会计资产减值案例分析

一、企业会计部分:案例分析1-资产减值秋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秋月公司)为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2007年末有关资产减值的情况如下:(1)2007年12月31日,A原材料的账面成本为1000万元,A原材料由于市场供应过剩,其市场价格下降为900万元;用A原材料生产的甲产品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未受到冲击,价格平稳。
预计用900万元A原材料生产成甲产品的成本为1100万元,甲产品的估计售价仍保持在原材料降价前的1400万元,预计甲产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50万元。
此前,A原材料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60万元。
秋月公司认为,A原材料价格下降,导致其价值发生减损,应当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00万元,因以前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60万元,故应冲回多提的存货减值准备60万元,在结转存货跌价准备60万元的同时,冲减生产成本60万元。
(2)2007年9月15日,秋月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产品一批,乙公司开具了期限为6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面值为3000万元。
2007年12月,乙公司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乙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票据到期时无法支付票款。
秋月公司认为,该票据尚未到期,不应计提坏账准备,故没有计提坏账准备。
(3)秋月公司由专利权X、设备Y以及设备Z组成的生产线,专门用于生产产品W。
该生产线于2001年1月投产,至2007年12月31日已连续生产7年。
秋月公司按照不同的生产线进行管理,产品W存在活跃市场。
生产线生产的产品W,经包装机H进行外包装后对外出售。
1)产品W生产线及包装机H的有关资料如下:①秋月公司于2000年自行研发一项专利权X,研究阶段支出600万元,开发阶段满足资本化支出400万元,于2001年1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开始专门用于生产产品W。
秋月公司预计该专利权的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直线法摊销,预计净残值为O。
该专利权除用于生产产品W外,无其他用途。
2007年末,该专利权的账面价值为120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减值案例
科龙电器(000921)2004年度前三季度盈利2.06亿元,到年终却亏损6000万元。
根据科龙电器2004年年报、季报及有关公告可知,科龙电器2004年年末对华意压缩的股权投资计提减值损失约7100万元,存货跌价损失计提总额约为4700万元,对第四季度坏账计提总额约为3000万元,三者合计约1.48亿元。
由于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到年末才计提,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该公司业绩的判断。
ST江纸(600053),2004年中期一举扭亏为盈而恢复上市。
而ST 江纸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该公司实现净利润2,070万元,其中转回的减值准备高达8,847万元。
显然,如果没有巨额的减值准备转回,该公司2004年中期将巨额亏损。
而年报显示,ST江纸2004年度、2003年度、2002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1.05亿、-4.58亿、-3.32亿;2004年度转回减值准备3.24亿,2003年度、2002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分别为3.51亿、2.26亿。
从中可以看出,ST江纸2003年度、2002年度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大额计提减值准备,而2004年度能够扭亏为盈的原因是转回了巨额的减值准备。
如果不让减值准备转回,该公司会因2004年度巨额亏损而退市。
由于2005年没有巨额的减值准备转回,该公司最近发布业绩预告,2005年中期业绩同比将下降50%以上。
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弊端可见一斑。
“甜饼罐”,原意就是趁食品丰富时往那里储备糖果,形势不好时偷偷取出来享用。
转意特指某些公司设置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企业报告业绩的蓄水池或缓冲区,一般都是在收益情况比较好的年度以计提秘密准备的形式设立,在战略需要时释放(转回),以达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
施乐公司就是摆弄“甜饼罐”的好手。
1997年,施乐向欧洲的一家上市公司兰科集团(Rank Group)收购了双方合资公司“兰科施乐”20%的股份,使之成为施乐的全资子公司。
施乐为此计提了1亿美元的准备以应付“未知风险”。
而根据双方签署的收购协议,兰科集团将承担施乐公司与该项股权交易有关的任何损失。
据此,“兰科准备”显然违背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5号——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事实上,从1998年中期开始,施乐就按季度有规律地转回了该准备,直到1999年底将该准备全部转回。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起诉书中称,“兰科准备”完全成了欧洲施乐为了达到其利润指标所设立的“任意准备”。
后来SEC得到的证据显示,施乐及外部审计人毕马威都清楚地知道此举严重违背了公认会计原则(GAAP)。
可以说,施乐公司“项庄舞剑”,意不在谨慎稳健,而在于平滑利润(smoothing the prof-it)。
在1997年至2000年期间,施乐还违背GAAP计提了20项左右的被其内部称为“缓冲准备”的准备,总额达396亿美元。
这些准备主要被用来在关键时刻使报表指标达到华尔街的预期水平。
无独有偶,世通公司的“大洗澡”(big bath)也相映成趣。
世通虚构了近百亿美元利润,在造假金额上创下记录,但其造假手段却并不高明:滥用准备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
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通在收购MCI后将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
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7月颁布了142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以及没有明确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改为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
世通紧紧抓住会计准则变化的“契机”,利用巨额冲销(大洗澡)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
2002年上半年,世通聘请安永(Ernst&Young)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对商誉进行评估,拟在第二季度确认一次性商誉减值损失150~200亿美元,估值差异幅度高达50亿美元。
当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American Appraisal)对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最后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已一文不值,拟在查清所有会计造假问题后,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深赛格(000058)2000年刚刚完成巨额配股的深赛格在2001年度爆发了巨亏。
该公司2001年度实现主营业务利润21 431.10万元,管理费用却高达36836.09万元,与2000年度的14263.83万元同比巨幅增长158.26%.研究发现,深赛格2001年管理费用的大幅增加,是
公司大规模计提和核销坏账准备造成的(管理费用同比增加22572万元,大都是核销和计提的坏账),这是该公司大股东及其关联方以前年度对其资金大规模占用的结果,是公司在完成配股后,为了减轻以后年度的负担以求轻装上阵,为未来业绩实现快速增长并达至新一轮再融资,而采用的“一次亏足”的利润操纵方式。
2003年12月24日,深赛格公告称,由于其下属的三星实业资产情况将得到重大改善,同时其为三星实业提供的担保责任已经被银行解除,因而深赛格将对2001年三星实业贷款担保计提的8388万元预计损失进行转回,由此导致2003年业绩同比增长50%以上。
鲁抗医药(600789)是摆弄资产减值准备的又一典型。
这家2002年度实现巨额增发的公司,2001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531.20万元,比上年同期40459.76万元略有增长;净利润3873.59万元,比2000年的3747.83万元亦有小幅增长;相应地,该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都有一定的增幅。
资料显示,该公司对坏账准备计提政策进行了变更,即由原来的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16%统一计提,改变为按照账龄分析法计提。
改变后的计提标准是: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按照5%的比例计提,1-2年间的按15%、2-3年的按40%、3年以上的按75%计提。
从表面看,该公司坏账计提的标准更加规范和严格了,但结合2001年应收账款和再融资计划分析却会得出另外的结果。
该公司2001年半年报显示,应收账款为39532.46万元,上年同期为21 821.85万元,同比增长了约82%;2001年上半年,该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仅0.18%.上述数据的对比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01年开始,该公司产品的销售出现了很大困难,只能以放宽销售条件的方式,来保持销售收入的稳定;该公司当时的账面应收账款余额,有相当部分是由2001年的销售形成的;该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可能面临着较大危机。
通过销售政策、会计估计的相应改变,鲁抗医药在账面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前景依然“看好”。
道理很简单:由于公司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多数(78.41%,为3.42亿元),如果按照以前的会计估计,要计提16%的坏账准备,公司报告期利润必然出现亏损——仅一年内的坏账准备计提就将达到5400万元!然而,仅仅由于会计估计的“小小”改动,会计结果却大相径庭。
分析显示,鲁抗医药2001年半年报因会计估计变更带来的利润为2867.60万元。
某些上市公司一旦扭亏无望,干脆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破罐破摔”,以求释放亏损压力,换“长痛”为“短痛”。
ST轻骑2002年度巨亏34亿元,位列上市公司亏损之冠。
其逾期担保和坏账准备达42亿元,其中,对应收轻骑集团和其他关联公司的往来欠款28亿元全部计提了坏账准备,这意味着该公司以前年度凭借资产减值准备“制造”了利润;ST长控2002年每股亏损10.99元,它为原重组单位四川泰港和西藏天科虚假重组资产100%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
摆弄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在上市公司,通常是为了实现再融资目的或避免因“三连亏”而出局。
在非上市公司,通常是为了满足业绩考核指标或便于逃废债务。
有时是对利润的虚增,有时是对利润的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