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课程指引
地理科课程指引

甚麼是飢荒?經常發生飢荒的地區有何共通 之處?
♦ 飢荒的定義 ♦ 引致飢荒發生的自然及人文因素
薩赫勒在哪裏?它的自然環境有何特徵?自 然環境如何影響薩赫勒的農業?
♦ 薩赫勒的區位 ♦ 薩赫勒自然環境的特徵 ♦ 農業系統的主要組成部份(簡單的投入-
產出模型) ♦ 自然因素與農業的關係 ♦ 薩赫勒遊牧農業的特徵 ♦ 影響薩赫勒遊牧農業的自然因素
6
工作小組委員名單
引言
7
序言
8
宗旨與目標
9
課程取向及組織
11
時間分配
15
主題
16
議題
41
教師指引:學習、教學及評估
48
附件:參考資料及資源目錄
81
3
課程發展議會地理科科目委員會﹝中學﹞委員名單
﹝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
主席: 副主席: 委員:
當然委員: 秘書:
陳笑珠女士 教育署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黃宏輝先生﹞ 鍾麗潔女士 關艷蓮博士 劉志鴻先生 李子健教授 李德根先生 盧寶玲女士 杜嘉恩先生 黃美愛女士 胡淑婷女士
6
引言
本課程指引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為中學所編訂的一系列課程指引之一。 課程發展議會乃一諮詢組織,就幼稚園至中六學制之課程發展事宜,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 專上學院學者、有關領域或團體的專業人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和香港職 業訓練局的代表及教育統籌局有關部門的人員。 教育統籌局建議中學採用本課程指引。為高中編訂之課程,皆與香港考 試及評核局開設有關考試相配合。 課程發展議會亦會就實施情況,對本課程作出定期檢視。有關本課程指 引的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致函: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地理科学

教学大纲:地理科学专业一、课程简介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涵盖了地理学、地图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分支。
本课程旨在介绍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了解地理科学的学科范围、基本原理和学术发展动态;2.掌握地理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3.培养地理科学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4.培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第一章:地理科学概述– 1.1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1.3 地理科学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热点2.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图学– 2.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2 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2.3 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和制图方法3.第三章:自然地理学– 3.1 地球的构造与地质现象– 3.2 气候与气象学– 3.3 地表水与水循环4.第四章:人文地理学– 4.1 人口地理学– 4.2 城市地理学– 4.3 农业地理学5.第五章: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5.1 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挑战– 5.2 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5.3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第六章:地理科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6.1 地理科学实验和实地考察方法– 6.2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案例研究– 6.3 地理科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实践探究:组织地理科学实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案例研究:引入典型案例和真实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4.研讨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
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地理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理科学相关的研究课题,撰写一篇学术论文;4.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参与一个地理科学实践项目,完成一定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2024级使用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2024级使用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地理科学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方法的全面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综合素质为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地理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内容;2.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4.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5.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地理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内容(4学时):-地理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2.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6学时):(1)地球系统与地理过程:-地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的层次结构;-地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2)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和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地貌学与地理环境:-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分类;-地表演化过程与地貌形态;-地理环境对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统计与遥感技术:-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地理统计和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8学时):-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贡献。
4.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学时):-地理科学思维的特点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5.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8学时):-地理科学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教学指南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学指南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学指南
一、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地球生态环境、资源分布、区域发展差异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全球意识和竞争力。
二、课程框架:
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圈和板块运动;
3. 气候和气象;
4. 生物地理学和生态系统;
5. 区域发展和贸易;
6. 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及其分布;
7. 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8. 地理信息系统和技术。
三、课程核心能力:
1. 理解地球居民的生活方式;
2. 理解自然世界的基本原理;
3. 掌握地理信息的解释和使用;
4. 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和差异;
5. 理解文化和民族差异对地理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实验、场地考察等。
其中,实验和场地考察对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本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应当兼顾国内外的学术研究和最新发展动态。
可以征求学生和教师的意见,选择合适的教材。
六、评价体系: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以反馈他们的学习进展。
评价可以包括问答、论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学生的参与度、知识储备和理解水平等方面应当被纳入评价体系。
七、总结: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认知,他们应当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动态,以影响全球事务并帮助解决复杂的地球问题。
2023年针对义务教育的地理课程指导

2023年针对义务教育的地理课程指导1. 课程概述本地理课程旨在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子提供全面、系统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培养基本的地理素养,提高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识,增强国情意识,提升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基本知识;- 学会运用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等方法,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如地图、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地理学科情感;- 强化学生对国情、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3. 课程内容3.1 自然地理- 地球与地图- 气候与天气- 水资源与水循环- 地貌与土壤- 生物与生态3.2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农业与工业- 交通与通信- 资源与开发- 区域与发展3.3 地理信息技术- 地图与遥感-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4. 教学建议4.1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2 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 开发和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实地考察资料等;-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4.3 教学评价- 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测验、实地考察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 定期进行课程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课教学大纲

地理课教学大纲一、引言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地理课作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为了提高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制定一份科学、全面的地理课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地理课教学大纲必须明确地列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地理观念和地理技能。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两个方面,既要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地理课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地理学的各个领域,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
在自然地理方面,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地球的结构、大气系统、水系等;在人文地理方面,可以涵盖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城市化等;在经济地理方面,可以介绍区域发展差异、资源利用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地理课教学大纲应明确使用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示范教学、讨论教学、项目研究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地理课教学大纲需要列出必要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这些教学资源应具备科学性、全面性和适宜性,以满足学生地理学习的需求。
六、评价方式地理课教学大纲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以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
七、课堂活动地理课教学大纲应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这些课堂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通过积极的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八、课外拓展地理课教学大纲应鼓励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术活动、阅读地理相关书籍等形式,拓宽地理知识面,提高地理素养。
九、师生互动地理课教学大纲应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问、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
地理课上课内容安排

地理课上课内容安排地理课上课内容的安排非常关键,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以下是地理课上课内容安排的一些建议。
一、教师引入地理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可以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呈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二、地球和大地构造在地理课的初次阶段,可以通过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地震等内容让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有所了解。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PPT、实物模型等辅助工具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直观认识。
三、自然环境接下来,可以从全球范围出发,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气候、生态、水资源等自然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知,并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人文地理地理课程也要关注人的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此部分内容中,可以介绍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让学生理解地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五、地理信息技术现代地理学已经与信息技术结合,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现代发展方向和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地方研究通过地方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进行调查和分析。
学生可以参观实地,利用地图和测绘工具进行实地调查,进一步加深对地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七、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在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学生可以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八、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学科强调实践性,通过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组织户外实地考察、校园地理环境调查、地图制作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际应用能力。
九、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地理学科不断发展,教师应介绍一些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如地理信息系统、气候变化、可持续城市规划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指引

课题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价值引领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编制人:王红霞)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1、记住我国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拥有辽阔的疆域。
2、通过阅读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计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1、掌握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和分布;记住我国主要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名称和位置;掌握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掌握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4、掌握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1、通过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了解流域、水系,内、外流区的分布。
2.通过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培养动手作图能力和利用图表呈现地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1.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人口国情的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
3.通过计划生育国策的教学,使学生成为这一基本国策的小小宣传员和将来的自觉维护者和执行者。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由果索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學習領域
地理科課程指引
(中四至中五)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建議學校採用
二零零三年
目錄
頁
課程發展議會地理科科目委員會﹝中學﹞委員名單
4
課程發展議會修訂中四至中五地理科課程指引專責委員會委員名
5
單
課程發展議會及香港考試局修訂中四至中五地理科課程指引聯合
11
中四至中五地理課程組織
議題
主題
人與環境互動作用引起的問題
大自然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
氣候異常
糧食與飢荒
氣候
自然災害
可持續城市
地貌與 內營力作用
地貌與 外營力作用
能源的抉擇
水的煩惱
我們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農業
城市
工業
教師應採用連貫和統合的方式來處理本課程內的主題和議題。每一個主題或議題不 應被視作個別獨立的單元,與其他主題和議題互不連接。事實上,本課程的設計容許不 同主題和議題以不同方式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單元。故此,教師應儘量把議題和主 題綜合處理,從而使學生能有系統地學習地理概念和知識,同時亦能把所學應用於日常 生活中。教師可考慮先引導學生對議題作出探究,然後從探究中幫助學生學習相關的主 題。另一方面,教師亦可先從主題入手,然後逐步引導學生作相關的議題探究。由於兩 種方法各有優劣,教師宜因應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作出選擇,而無須固定地採取單 一的模式。
6
引言
本課程指引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為中學所編訂的一系列課程指引之一。 課程發展議會乃一諮詢組織,就幼稚園至中六學制之課程發展事宜,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 專上學院學者、有關領域或團體的專業人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和香港職 業訓練局的代表及教育統籌局有關部門的人員。 教育統籌局建議中學採用本課程指引。為高中編訂之課程,皆與香港考 試及評核局開設有關考試相配合。 課程發展議會亦會就實施情況,對本課程作出定期檢視。有關本課程指 引的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致函:
合作的重要性。
10
課程取向及組織
本課程採用主題學習 (thematic studies) 作為建構課程的取向,並由主題 (themes) 及議題 (issues) 兩部份組成。「主題」部份包括六個課題,主要是幫助學生有系統地獲 取和建構基本的地理知識和概念,從而為學生在繼續進修提供穩固的基礎,並使學生掌 握主要的地理知識及技能,以應付日常生活上的問題和挑戰。選取主題的準則如下: 1. 各主題應包含主要的地理概念及知識,並能均衡地覆蓋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的範
1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U.S.A. 1994. 8
宗旨與目標
宗旨 本課程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 1. 從空間及生態的角度認識和了解地球上各種現象和形貌的分佈,與及人、地、環境
的相互關係和互動作用; 2. 發展地理技能和基本能力以供升學及生活之用; 及 3. 運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識及技能以謀求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的福祉。 目標 因應上述的宗旨,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後應能:
為方便教師設計課本課程,以下兩頁提供綜合議題與主題的兩個示例,以供教師參 考。教師應注意該兩個示例顯示的「一個主題配一個議題」的方式並非唯一可行的方法, 教師亦可考慮把數個「議題」及「主題」綜合處理。
12
從議題探究引伸至主題學習
問題指引
薩赫勒發生了甚麼事?還有哪些地區經常出 現這個情況?
學習內容說明
教育署督學﹝地理﹞
﹝鍾少儀女士﹞ 教育署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陳梁淑貞女士﹞
4
課程發展議會修訂中四至中五地理科課程指引專責委員會 委員名單
﹝自2000年3月起﹞
主席: 副主席: 委員:
秘書:
陳笑珠女士 教育署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黃宏輝先生﹞ 鍾麗潔女士 關艷蓮博士 劉志鴻先生 李子健教授 李德根先生 盧寶玲女士 杜嘉恩先生 黃美愛女士 胡淑婷女士 教育署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陳梁淑貞女士: 至2001年6月止﹞ ﹝周玉蓮女士: 自2001年6月起﹞
中學地理教育應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地理能力,除了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地理概 念,作為繼續在預科及專上教育進修外,同時也令他們掌握主要的地理知識及技能,以 應付日常生活上的問題和挑戰。我們期望每一名中五畢業生,都能成為一個具有地理認 知能力的人 — 一個了解事物在空間分佈的意義,明白人、地和環境三者關係,能運用 地理技能,及把空間和生態觀點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人。1
態度及價值觀方面: 1. 對地球上各種自然及人文特徵產生興趣; 2. 欣賞大自然的美及體會人類各種不同的生活情況; 3. 認識環境的局限性及問題,並採取合適的行動以推動可持續發展; 4. 培養對社會及國家的歸屬感; 5. 尊重所有民族和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方式; 及 6. 認識到人與人及國與國之間日益增強的全球性相互依賴關係,並明白到國際團結及
圖表、模型、地圖、草圖、統計圖表、氣候圖表等),以組織及表達資料和數據; 2.4 使用合適的方法(例如分析、整合、對比、評估)闡釋資料及數據,並以此作
出推斷和結論; 2.5 評估透過探究所獲得的答案、結論或解決方案; 3. 掌握基本能力,例如溝通、思考、社交、運算等,以進行地理探究及應付生活上的 需要;
知識和理解方面 1. 認識及了解有關「空間」的概念,例如區位、分佈、形態等,以便在地理的架構下
分析自然及人文現象和形貌在空間上的分佈組織; 2. 識別及解釋地球上主要自然系統的特徵,並分析各系統內及彼此間的相互作用; 3. 識別及解釋地球上主要人文系統的特徵,以建立對「地方」及「區域」的理解; 4. 解釋人類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環境及自然系統如何影響人文系統;及 5. 應用地理知識以理解過去和現在及計劃未來;
9
技能方面 1. 掌握基本地理技能,例如:
1.1 閱讀及闡釋不同類型和不同比例的地圖; 1.2 闡釋地面及空中照片以抽取和分析其中的地理資料; 1.3 有系統及準確地觀察、量度和記錄數據(包括進行訪問); 1.4 提出及驗證假設以解決地理問題; 1.5 運用適當的地理詞彙以表達資料及論據; 2. 掌握基本探究技能,例如: 2.1 從地理的角度提出及識別問題; 2.2 從不同渠道(包括互聯網)尋找及蒐集合適的資料及數據; 2.3 選擇及使用適合的方式,例如文字(包括報告、列表、摘錄等)和圖示(包括
♦ 經常發生飢荒的地區 ♦ 經常發生飢荒地區的特徵
甚麼是飢荒?經常發生飢荒的地區有何共通 之處?
♦ 飢荒的定義 ♦ 引致飢荒發生的自然及人文因素
薩赫勒在哪裏?它的自然環境有何特徵?自 然環境如何影響薩赫勒的農業?
♦ 薩赫勒的區位 ♦ 薩赫勒自然環境的特徵 ♦ 農業系統的主要組成部份(簡單的投入-
產出模型) ♦ 自然因素與農業的關係 ♦ 薩赫勒遊牧農業的特徵 ♦ 影響薩赫勒遊牧農業的自然因素
5
課程發展議會及香港考試局修訂中四至中五地理科課程指引 聯合工作小組委員名單
﹝自1998年10月起﹞
主席: 委員:
秘書:
陳千里先生 陳笑珠女士 鍾麗潔女士 ﹝自2000年10月起﹞ 何歐陽惠賢女士 黎國燦先生 ﹝至2000年8月止﹞ 李揚真先生 ﹝自2000年10月起﹞ 李德根先生 鄧國章先生 ﹝自1999年10月起﹞ 杜嘉恩先生 ﹝至2000年8月止﹞ 余歐敏莊女士 ﹝至1999年8月止﹞ 胡淑婷女士 教育署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黃宏輝先生﹞ 香港考試局科目主任﹝地理﹞ ﹝劉志鴻先生﹞
♦ 遊牧農業與灌溉農業的農業系統
薩赫勒在哪裏?南加州在哪裏?兩地的自然 環境有何特徵?
♦ 薩赫勒和南加州的區位 ♦ 薩赫勒和南加州的自然環境特徵
自然環境如何影響兩地的農業?
♦ 自然因素與農業的關係 ♦ 影響薩赫勒農業的自然因素 ♦ 影響南加州農業的自然因素
♦ 薩赫勒及南加州農業的異同 為甚麼兩地的自然環境大致相同,但它們的農 ♦ 人文因素與農業的關係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 胡忠大廈十三樓 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收
7
序言
地理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學問,它幫助人們從空間及生態的角度來了解我們所身處的 地球,並提供一個有系統的架構,讓人們對四週事物所引發的問題進行探究,以便找到 答案。
對中學教育而言,地理的貢獻亦十分重要。透過對人、地、環境的研習,地理把世 界上的自然及人文範疇串連起來,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穩固的基礎,以組構及整合他們在 其他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所獲取的知識及概念。再者,面對廿一世紀的新形勢,地理教 育可以幫助我們的中學畢業生作好準備,以面對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經濟轉型、全球 一體化等挑戰。地理教育一方面讓學生對新世界、新環境、新經濟有更深入的了解,另 一方面亦讓學生有充足的機會發展如批判性思考、創造力、溝通能力、資訊處理、人際 關係等共通能力。此外,透過地理探究,學生可培養價值澄清及價值判斷等重要素質, 為達致全人發展建立良好的基礎。整體而言,藉著對議題進行探究,地理教育為學生提 供了與個人、社會和環境相關的重要學習經歷。
圍; 2. 在完成學習所有主題後,學生可獲得基本的地理知識、概念和技能,以應付日常生
活的需要,同時亦為他們日後修讀較學術性的預科地理課程奠立良好的基礎; 及 3. 每個主題應與課程中最少一個議題有關。
「議題」部份則包括六個議題,用以培養學生的探究及思考技能,並提供機會使學 生能把所學的知識及技能,應用於日常的生活環境。選取議題的準則如下: 1. 議題中研究的個案應包括本地、全國及世界性的個案; 2. 每個議題所涵蓋的內容深度及廣度應盡量一致; 3. 這些現代議題應在一定時限內仍然有效,並能不斷引起大眾的關注; 4. 所選取的議題應盡量避免與初中課程的內容重複; 及 5. 每個議題應與課程內最少一個主題有關。
♦ 解決飢荒問題的可行方法 ♦ 國際援助的類別 ♦ 國際援助所引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