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拉贝旧居有感

合集下载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拉贝日记》,心情非常沉重。

这部影片讲述了
德国外交官拉贝在中国南京的艰难历程,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组织
了一个安全区,拯救了数万名中国人的生命。

影片中展现了拉贝在
困难和压力下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

拉贝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正义感的人,他不顾一切地保护无辜
的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他在安全区里建立了医院、食品配给
站和孤儿院,为那些受难的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希望。

他的善举让我
深受触动,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和不公。

影片中还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和惨状,让我感到非常愤慨
和悲伤。

无辜的人们遭受了残忍的屠杀和虐待,他们的家园被摧毁,他们的生命被夺走。

这种人间悲剧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更加珍惜
和平与友爱。

通过《拉贝日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贝的善举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而南京大屠杀则让我看
到了人性中的丑恶和残忍。

这部影片让我思考人类的本质,也让我
更加珍惜和平与友爱。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拉贝日记观后感1500字左右[精选五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1500字左右[精选五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1500字左右[精选五篇]第一篇:拉贝日记观后感1500字左右《拉贝日记》中也有救赎主题,良心受到撼动的日本军官,在知道日军将要摧毁安全区的时候,将消息通报给了拉贝。

许是篇幅和电影重点并不在此的原因,电影中日本军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诱因并没有展开讲述,因此救赎主题在电影中只起到了点缀作用。

每日一记,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1继电影《南京,南京》之后的又一部经典感人大作《拉贝日记》,一部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拉贝日记》取材来自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拉贝日记》,通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记忆的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痛记忆。

拉贝是一个德国人,任职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

在他被调回德国前任期的最后一天,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让大家躲进大大的纳粹旗下,才躲过了日军的轰炸。

中国人要靠一面纳粹大旗来救命?看到这个场面,我既为拉贝的应急能力和侠义之举感动,同时,又感到极为悲哀。

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根本就没有能力躲避日军的轰炸,眼睁睁看着一大堆平民被炸成碎片,到处是残肢碎体,我的眼角湿润了,不因为别的,只为百姓所遭受的生灵涂炭感到悲伤和同情。

《拉贝日记》里边有这样一个片段——拉贝的司机——张,被日军拉去当杀人游戏的靶子,成为无数被砍头的人之一。

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幅照片:两名日本军人手握军刀,在进行杀人比赛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

这张由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两将校百人斩竞争”新闻图片,就是南京大屠杀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杀人比赛”。

“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行的典型案例。

此次“侵华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出的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

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华日军第16师团步兵19旅团第9联队第3大队野田毅、向井敏明两个少尉军官,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途中展开了杀人比赛。

拉贝日记的观后心得感悟

拉贝日记的观后心得感悟

拉贝日记的观后心得感悟《拉贝日记》是由德国作家拉贝所编写的一本日记,记录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阅读完《拉贝日记》,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以下是我的观后心得感悟。

首先,《拉贝日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拉贝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的了解和感悟让我感到震撼。

他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让我深感敬佩。

而他对中国历史和政治的思考更是令人深思。

拉贝的文字简练而质朴,清晰地表达了他对中国的深情与敬意,使我深受感动。

其次,《拉贝日记》让我深刻领悟到一个道理:在任何时候,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拉贝在中国的经历,我明白到只有真正去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特点,才能够正确地评价和理解它。

拉贝在接触中国人民之前,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外界对中国的传闻和刻板印象,但当他真正接触到中国人民后,他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富有智慧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因此,我们在与他人交流和相处时,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他人的文化,并尊重他们的习惯和习俗。

再次,《拉贝日记》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国家和文化。

通过拉贝对中国历史和政治的思考,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却经历了许多的战乱和动荡,但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文化和精神。

相比之下,我国家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可能是如此得有利和稳定,却往往缺乏内外部的发展。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国家,发掘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他国的优点和经验,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拉贝日记》给我带来了一种向善的力量。

拉贝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积极帮助和拯救了无数无辜的中国人民。

他将自己的生命和事业奉献给了中国,成为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他的无私和勇敢令我深受感动,这也是他笔下的中国人民给予他的启发和指引。

我明白到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心怀善意,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世界,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观“南大拉贝故居”有感200字作文

参观“南大拉贝故居”有感200字作文

参观“南大拉贝故居”有感200字作文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举办的参观“南大拉贝故居”活动。

省网校的小刘叔叔告诉我们:提起拉贝先生,就要和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联系起来。

当时拉贝先生就任国际安全委员会的主席,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自家的防空洞里收留了600多名中国的难民。

因为条件有限,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所以拉贝先生规定使用防控洞的原则是“妇孺优先”。

后人拍了很多有关他的电影如《南京南京》等,拉贝先生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如果我活在拉贝先生的那个时代,并且有幸遇见拉贝先生,我一定会对他先深深地鞠个躬,然后说:“您是个南京好人,我们感谢您、尊敬您,您是真正的战士”。

啊!今天的活动真让我难忘。

拉贝日记读书观后感

拉贝日记读书观后感

拉贝日记读书观后感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心想这就是一本普通的日记呗,能有多特别?结果,这一读就像被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剧。

拉贝先生,这个名字在我心里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的代号。

拉贝先生写的那些日常记录,字里行间都透着当时南京的那种恐怖氛围。

我仿佛能看到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弥漫着硝烟,听到百姓们绝望的哭喊声。

他写那些日军的暴行,看得我拳头都握紧了,气得不行。

那些无辜的人啊,就像蝼蚁一样被肆意残害,这简直就是人类文明的耻辱。

但是呢,拉贝先生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他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尽自己所能去保护那些受难的中国人。

他建立的安全区,就像是狂风暴雨中的一个避风港。

他把那些可怜的人都往安全区里拉,自己就像一个坚强的守护者。

我读到他为了多救几个人和日军周旋的时候,感觉他就像一个在狼群里守护羊群的牧羊人,特别英勇。

从他的日记里,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那些日本兵的残忍让我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可是拉贝先生还有那些和他一起努力救助中国人的国际友人,他们又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

这就像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边是恶魔在跳舞,一边是天使在抗争。

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感。

以前历史对我来说就像是书本上的一些文字,现在它变得鲜活起来。

拉贝先生的日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通往真实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大门。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不能让那些牺牲的人白白死去。

而且我们也要像拉贝先生一样,在面对邪恶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哪怕力量很微小,也要去捍卫正义。

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善良是可以跨越国界的,只要大家都心存善念,这个世界就不会被黑暗完全吞噬。

拉贝故居_二年级作文

拉贝故居_二年级作文

拉贝故居
导读:本文是关于二年级作文拉贝故居,感谢您的阅读.
小粉桥的一号,就是拉贝故居。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巍巍血流成河,哀鸿遍野......拉贝与十几位国际友人共同建立的“南京国际安全区”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挽救了25万中国难民的生命。

拉贝的故居是一栋小房子,在花园的中间,园子里有个拉贝造的防空洞,现在以(已)经被埋了起来。

走进小房子,里面是一个大客厅,介绍了拉贝的平生,和他拍的一些照片,用的一些东西。

二楼是他的办公事(室)、控制室......拉贝做的事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把一株花摆到了拉贝的雕像前,表示感谢。

来源与互联网,仅供个人阅读参考。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5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5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推荐文章拉贝日记观后感800字热度: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热度: 2022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热度: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热度: 2022年《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观后感热度:“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

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

想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1其实《拉贝日记》跟《南京,南京》类似,都是描述日本侵略南京场景,但它是从一位德国人眼中看待日本侵华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影片的大概内容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只把对我触动比较深的情景跟大家分享一下,以求共勉。

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帜之下,尽管日本人知道旗下躲的是中国人,但他们仍然停止了轰炸。

我感到十分的辛酸,在我们伟大的国土上,我们竟然无力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家人,而要躲在别人旗下,寄人檐下,苟活生命,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愤愤不平。

不过,再想想我国建国60周年来的发展,又让我感觉到十分欣慰。

但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位异乡之客-拉贝先生,找到这面国旗,保全数万中国人民性命。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变态”行为,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杀人游戏-两个人之间看谁砍掉的中国人头多。

《拉贝日记》中这个镜头也只是在拉贝先生寻找其司机时一带而过,让我比较沉重的心情总算放松一下。

而看《南京,南京》中这个场面时却心如刀绞。

拉贝先生的中国司机-张,被拉去当做日本人比赛砍头的工具,拉贝妻子被日本人飞机炸毁,特别引发了拉贝对日本人的仇视。

德国人一开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赞成建造难民区,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那么霸道、无耻。

难民区的建造,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带来了希望。

大量的人群涌入,但它仍潜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机,所有女学生都被剪了很短的头发,远远看去像男孩子,也是为了避免日本人__女学生,让她们看上去比较丑一点,尽量减少日军对其的伤害看了这部影片,即便还有40分钟没看完,但我仍然被这位伟大的德国友人的国际精神所震撼、感动。

拉贝日记观后感模版(2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模版(2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模版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择了观看影片。

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

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起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___多万中国平民百姓。

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可以带着妻子回德国平安度日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起共患难,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之深!其实,像他那样在危难之际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例如威尔逊医生、杜普蕾女士、罗森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像白求恩那样的拥有国际人道情怀的伟大人物!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商人、医生、教师……出于对战争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他们团结在一起,不畏艰难困苦,尽最大的能力保护无辜的平民百姓。

他们没有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只是一颗勇敢而无私的爱心T比日本军官的残酷无情,更衬托出他们人格的高尚!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

能够成为英雄的必定是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无私的人,拉贝和他的外国朋友就是这一类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

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

尽管日本军官冷血到竟然用杀人作为比赛项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军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

他清楚地知道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他试图说服同僚,他违背命令不忍心屠杀战俘,他向罗森博士通风报信日军对安全区的行动。

这让人对日本人的愤怒有所缓解,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也会有厌战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这样的人群不能与另外一部分好战的人群相抗衡,他们身不由己,无力阻止,只能从命。

这让我想起了钢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兰著名犹太人钢琴家的纳粹德军官,如果没有他的庇护,也许那位钢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继续发挥他的才华了!但是,仅仅依靠外国人的帮助和庇护,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呢?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拉贝旧居有感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我和舍友们去参观了鼓楼区广州路小粉桥1号的拉贝旧居,深刻的了解到在南京人民处于危难时刻时拉贝救助大家的意义。

在历史上的1937年8月,日军开始了对南京的狂轰滥炸,在这一危难时刻,任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经理的德国人拉贝星夜兼程赶回了南京,他在自家院子里修筑了一个防空洞,提供给家里的佣人和附近的居民使用。

1937
年11月,拉贝和一些西方人设立了一个安全区,希望在南京沦陷的最危险时刻,为难民提供一个躲避场所。

后来拉贝被推举为安全区主席,并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同时他还将当时的情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记长达2400多页,真实记录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

拉贝的住宅小粉桥1号是安全区的其中之一,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难民最多时这里收留了630多人。

拉贝旧居并不大,房间里有一些简单的陈设,难以想象当时这里容纳过六百多人。

在查阅资料时我了解到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各个国家的人非常敬佩他。

在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Dr.Roehr曾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道:“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在拉贝的墓碑上,刻画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八卦图。

拉贝有个中文名叫“艾拉培”,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他就是使用了这个称呼。

在1996年12月,拉贝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在美国纽约公开了《拉贝日记》,拉贝旧居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2003年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大学后,积极推动故居修缮和改建计划的启动。

2005年12月6日,南京大学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公司签订协议,除修缮故居外,并将在故居原址建立“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2006年免费对公众开放。

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是日本在中国所犯的累累罪行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

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后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历史不容篡改,不断有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其他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人为此提供揭露真相的材料,为世人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而《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拉贝日记把自己当时的亲历亲见亲闻具体的描述了下来,没有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详实的说明。

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拉贝在对中国对被侵略讨回公道一事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那样一个混乱时代,能够这样做的人无疑是善良与公正的,这一精神,将会永远流传下去,为世世代代的人所敬佩与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