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细胞形态特性和系统
血细胞概述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天,衰老 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 余部分从口腔、气管、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排 出。
四: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a、增高: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 常见于溶贫、急性失血、缺铁贫、巨幼贫等 b、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 2、作为贫血治疗判定及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经过有效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升 高先于红细胞的恢复,一般3-5天后开始升高,7-10天达高峰, 2周左右开始回降。这现象称为网织红反应 3、作为观察病情的指标 如溶血或急性失血的病人网织红细胞持续升高标明病情没有控 制住。
返回
白细胞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 WBC)是一类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 可因每日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 变化。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 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 中粒细胞又可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 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三种 。他们通过不同的 方式和机制消除病原体及过敏原,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 等异物的主要防线。
3、染色异常
a、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生理浅染区扩大,甚至 呈环状红细胞,系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所致。常见于缺 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 血。
b、高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生理浅染区缩小乃至消 失,系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增高所致,若红细胞体 积减小,则为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若红细胞体积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c、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呈灰蓝色或灰红色,胞 体较大。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除Hb外,还 残存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核酸及核糖体),有人 认为其本质就是网织红细胞。嗜多色性细胞增多,提 示骨髓内红细胞生成活跃,见于各类贫血(再生障碍 性贫血除外)和白血病,尤以溶血性贫血最为多见。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ppt课件

三、血液和骨髓标本的制作
见幻灯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四、血液和骨髓标本的瑞氏染色
选取长短厚薄适宜的涂片 (骨髓2张、 血片2张)进行瑞氏染色。瑞氏染液:缓 冲液1:2时间1小时,小水流冲洗,自然 凉干后备检。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 种成分,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 质有亲和力(胞 浆),染成兰色;伊红 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 (胞核),染成红色。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3)
为100%,应 记录95%。 细胞成份分析: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 造血细胞为幼稚粒、红细胞;非造血细 胞为脂肪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急、亚急及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多为(++)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造血面积及细胞成分:慢性再障多在 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造血细胞很少;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造 血细胞为主。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呈细沙状,均匀分 布,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以上,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油滴,不易 干燥。 (+++)油滴聚集成片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2)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1-1 血细胞成熟过程规律
胞体:大—小 巨核 小—大 胞浆:细胞越幼稚,蓝色越深;细胞越成熟, 染色越浅淡,以胞浆染色判断有核红细胞、粒 细胞、巨核细胞成熟度。 胞浆染色:深蓝(原始)---蓝色(早幼)---浅 蓝(中幼)---粉色 颗 粒 变 化 : 由 无 颗 粒 ( 原 始 ) --- 噬 天 青 颗 粒 (早幼)---特异性颗粒(中性粒、嗜酸粒、嗜 碱粒)。 胞浆量: 有少----多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1. 红细胞: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其呈红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红细胞大小均匀,形态规整。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种有核的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呈分叶状,一般为 2-5 叶;淋巴细胞的细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单核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通常分为两叶,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的颗粒。
3.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的细胞碎片,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通常聚集成团。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血液疾病的类型和病情,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具体的血液细胞形态特征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状态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有特定需求或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血液组成及功能 ppt课件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同义名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凝血激素 ca2+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合成部位 肝 肝 内皮细胞 内皮、血小板 肝 肝 肝 肝 肝 肝 肝
ppt课件
主要功能 形成纤维蛋白 转变为凝血酶 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参与凝血大部过程,辅因子 增强因子Xa激活因子II的作用 参与外源性凝血过程 增强因子IXa 激活因子X的作用 IXa可激活因子X 参与激活因子II及VII,VIII,V XIa在Ca2+存在下激活因子IX 激活因子XI为XIa 使纤维蛋白单体之间形成肽键
18
ppt课件
各种血细胞 1.2.3.单核细胞 4.5.6.淋巴细胞 7.8.9.10.11.中性粒 细胞 12.13.14.嗜酸性粒 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 16.红细胞 17.血小板.
19
ppt课件
第二节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造血过程:指的是种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一) 造血过程及调节 1、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
第三节 二、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 吞噬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肝素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33
ppt课件
第三节 二、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形态特点 细胞核为杆状或分叶状,细胞质颗粒微 细,染成紫红色 细胞核分为两叶,多呈八字形,颗粒粗 大,染成红色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红细胞缗钱状粘连是指红细胞之间相互粘 连,形成串钱状外观,但敲击玻片易散开。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减少了红细胞表面的斥 力,使红细胞易于聚集,红细胞有效表面 积大量减少,导致氧气输送发生极大障碍。 提示血液粘度高,为血管机械性梗塞的基 础。 患者会出现疲乏、衰弱、昏睡。
红细胞缗钱状叠连
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 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 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 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 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 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 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 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 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 表现。
渗透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 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 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 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 若将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 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 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 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 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红细胞成对排列,震动玻片不会散开。团 块边缘粗糙不规则,限制了氧气的自由交 换,减少了通过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提示血液粘度很高,为血管机械性梗塞的 基础,若不采取措施治疗就会形成大的血 凝块。
红细胞聚集常提示血液粘度高、血液微循 环差、血液中存在过高的蛋白质和饱和脂 肪酸,脂肪代谢或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消化 系统功能障碍。
血浆成分与功能
成分
血细胞形态特征

血小板非常小,需要使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在血液中 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形态
总结词
血小板通常呈现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也呈不规则形状。
详细描述
血小板没有细胞核,因此它们的形状主要由其功能需求决定。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小板可能会发生形态变化, 这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线索之一。
功能
总结词
血细胞形态特征
•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 • 血细胞的生成与发育
01
红细胞
大小
正常值
成人男性平均为5.0-6.0μm,女性平 均为4.2-5.0μm。
异常值
红细胞大小异常可能是由于贫血、骨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贫血等 疾病引起。
形态
正常形态
呈双凹圆盘状,边缘薄而清晰,无突起或凹陷。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详细描述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帮助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从而止 血。此外,血小板还参与了血液中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04
血细胞的生成与发主要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在特定环境下分化为原始红细胞,经 过一系列发育过程最终成为成熟的红细 胞。
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为核呈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呈蓝 黑色。
淋巴细胞
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淋 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
和NK细胞等。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
02
01
03
T细胞的形态特征为体积较大, 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
较为粗糙。
B细胞的形态特征为体积较小, 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
VS
红细胞发育
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卵圆形的原始 红细胞、典型的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的红细 胞等阶段,形态逐渐变化,功能也逐渐完 善。
血细胞形态学复习

早幼粒
1.核有偏位, 2.Golgi区发育 (核附近有 淡染区), 3.染色质聚集, 颗粒增多 4.胞体较原始细胞大
胞浆稍多 5.核仁1-4个或消失 占1.57±0.6
原粒I型
II型
早幼粒
中幼粒(胞浆出现特异性颗粒)
颗粒鉴别 中性颗粒:非常细小密集,呈粉黄底色, 不透亮 嗜酸性颗粒:比中性颗粒大,大小一致,圆 形, 桔黄色或灰黄色 嗜碱性颗粒:大小不一,暗褐色,分布散 乱,覆盖核上
尤其小淋巴细胞与碳核样晚幼红鉴别: (多见于IDA、AA) 相同点:胞体小,胞浆量少,无颗粒,核致 密、固缩,无结构。 不同点:晚幼红胞浆颜色接近成熟红细胞, 核膜不如淋巴细胞光滑、刀切样。
淋巴细胞与晚幼红比较(IDA,AA)
4 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幼稚单核、成熟单核细胞 原始单核细胞: 外形: 不规则形或圆形,直径14-25μm 胞浆: 灰兰色,浅兰色 ,似毛玻璃,不透 亮,有伪足,无颗粒。 胞核: 不规则,有折叠扭曲 染色质:纤细网状,浅紫红色,淡薄。 核仁: 大,1-3个 (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
裸核
巨核细胞发育 成熟后,胞 浆解体形成 血小板后只 剩一胞核。
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
胞体<10um 胞质量很少, 嗜碱性, 云雾状, 有毛状或 泡状突起 胞核类圆形, 有核仁, 倍体为2n, 少数为4n。
血小板
星形、逗点状、 不规则形, 直径2-5μm。 淡兰色 。 胞浆有淡紫色 小颗粒,小堆 、散在分布
6.巨核细胞系统
特点:
1.巨核细胞自原巨至裸核不做细胞整体分裂,仅仅 是DNA的核内复制,染色体由2倍体可增至128 倍体,细胞形态也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胞体明 显由小到大。血小板的生成是巨核细胞走向解体 的过程。 2.产生血小板的能力与其倍体数有关:倍体数越高 产生血小板越多。一般从8倍体开始产生血小板, 病理情况下可提前或不产生。 3.临床划分:原始巨核-幼稚巨核-成熟巨核(包 括成熟有血小板形成巨核,成熟无血小板形成巨 核)-裸核-血小板。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今天我们总结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具体内容如下:一、血细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1.血细胞主要在骨髓生成,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2. 肝脏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从胚胎第6~8 周开始,生后4~5 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3. 婴儿出生后,肝、脾造血功能迅速停止,红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4. 5~7岁以前的儿童全身骨髓都参与造血,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的红骨髓逐渐被无造血功能的脂肪组织(黄骨髓)替代,仅留下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当机体需要时,黄骨髓又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5. 髓外造血:在骨髓造血不能完全代偿时,肝脾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一)血液组成(二)血细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1. 红细胞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杀菌或抑菌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破坏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时,能吞噬、消灭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疟原虫、病毒),清除衰老组织,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激活了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中起核心作用,故又称免疫细胞3. 血小板主要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三)小儿血液特点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高2. 生后2~3个月出现生理性贫血,约至12岁达成人水平3.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出现在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现在4~6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多色性红细胞(胞体直径:811μ)
正常成熟红细胞浆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呈灰 兰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这 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 染成灰兰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 完全成熟而消失。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兰染色 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缗钱状分布红细胞
四个以上成熟红细胞如缗钱状堆叠,主要常见于高蛋白血症;多发性 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以及感染或怀孕时出现的纤维蛋白原增高症。
棘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是一种带刺的红细胞,刺呈针刺状或尖刺状。这种红细胞见 于:棘细胞增多症(血浆β-脂蛋白缺乏症),可高达70-80%,其它也见于肝 病及制片不当时,正常红细胞也会变成棘细胞。
Cabot环
在红细胞内染成紫红色的纤细的大环形或8字形物质,常出现于嗜多色性、点彩 和含H-J小体的红细胞内,其确切来源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人工形成的变性蛋 白,也有人认为是残留的纺锤丝或融合的微管。一般很少见到,偶见于铅中毒或 恶性贫血患者血片中,但多数人认为无显著临床意义。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占细胞2/3-1/2大小,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其中有 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呈车轮状排列,深紫色,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付染 色质,核膜明显,无核仁。 胞浆:中等量或多量,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 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可呈兰绿色,兰红色,淡红色等。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μ)
成熟红细胞是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 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原巨红细胞(胞体:直径19-27μ)
巨红细胞是红细胞的另一系统,也分早、中、幼、晚。但均较正常红细 胞为大。此种细胞可见于胚胎早期,恶性贫血及营养不良性巨细胞贫血。 系由于生血素(VitB12、叶酸)缺乏或吸收利用障碍所致。这类细胞共 同特点是:胞体大,胞浆丰富,核染色质较为细致,排列较为疏松。
Bite Cell 红细胞
于细胞内血红蛋白变性或沉淀成块,使细胞呈半圆 形,提示可能有红细胞膜的缺乏,如G-6-PD缺乏症。
镰状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 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病等。
刺毛红细胞
亦称锯凿细胞。包括刺细胞、钻细胞及距细胞。往往见于微血管病性 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NH,距细胞多见于肝脏疾病,钻 细胞也见于尿毒症。
缺铁性红细胞
胞体:直径<6.5μ 典型的血象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的减少较之红细胞的减少 更为明显。红细胞胞体较小,大小和形状很不一致,每一红细胞所含的 血红蛋白较少,仅周围一圈红色,中间有大片无色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 以下症: 1.多种抗体暴露;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3.非典型 肺炎;4.金葡菌感染;5.冷凝集疾病。
半月形红细胞
胞体巨大,呈月形,淡红色。为衰老红细胞在制片 时人工造成,或见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 肾炎。
固缩红细胞
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临床 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这种红细胞 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 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 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球形红细胞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 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等)。
双淡染区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 于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 可大于5%。
靶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 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细胞极少见。但在黄疸、 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 片上颇为常见。
水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 肾 病等。
裂红细胞
指红细胞碎片,包括盔形红细胞等,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 性贫血和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碎综合症;其它常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 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大红细胞
小红细胞
点彩红细胞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 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 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 性物质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血细胞的形态特 性和系统
红系统
原始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0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的4/5,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状,核仁明显. 核仁:1-2个,大小不均,模糊或清楚,染浅兰色. 胞浆:量少,或有部分胞浆呈伪足状,深兰色且厚,近核处不见色浅区.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2-24μ 胞核:圆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膜明显, 紫色,染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伪足,深兰,但较原红稍浅,血红蛋 白开始形成,出在核周围,无颗粒。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μ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占细胞的1/2以下,粗糙虽不规则致密团块。可见车轮 状痕迹,核膜明显,无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的紫红 色的一团。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 色或带极淡的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