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考研王蕙贞《文物保护学》2021考研真题

合集下载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博物馆环境【圣才出品】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博物馆环境【圣才出品】
2.博物馆湿度及其控制 (1)博物馆湿度的基本概念 ①含义 博物馆湿度是指博物馆内空气的潮湿程度,以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来表示。 ②种类 a.绝对湿度 通常用 Q 代表,用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来表示,单位为克/立方米,即空 气中水气的密度。
3 / 25
圣才电子书

于断裂。 第二,潮湿的环境会使耐水差的字迹的字变洇化褪色,模糊不清;使纸变软、粘连,强
度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易浸入纤维,加速纸纤维的化学破坏作用。 第三,纸张变潮易吸收酸性气体形成腐蚀性很强的无机酸,加速有害物质对纸质的破坏,
使纸张发黄、变脆,加速纸质的破坏。 第四,图书、档案等纸质文物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佳湿度一般在 70%以上,即相对
2.博物馆必须具备的条件 (1)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藏品和实物资料。 (2)要有适应博物馆业务活动必须的基本设施和场所。
二、博物馆环境的温湿度及其控制 1.博物馆温度及其控制 (1)博物馆温度 ①含义 博物馆温度是指博物馆内空气的冷热程度,简称气温。 ②测量工具 温度计、气温表。 ③计量标准 计量温度的标准称为温标,有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两种,我国采用摄氏温标,用℃表示。 (2)博物馆内外温度的变化及对文物的影响 ①金属镶嵌器物 因两类金属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温度变化突然、剧烈,会使其组合成分脱离。 ②锡质文物
2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不宜在低温环境保存,低温(-4℃以下)会使锡的部分结构发生改变,从有金属光泽 的白锡,变成质地松脆的灰锡,这种变态现象称为锡疫。
③书画、碑帖、文献、档案等纸质文物及纺织品文物 保存温度既不能高,也不能太低,库房温度控制在 16~18℃范围内更适宜。 (3)博物馆的温度指标及控制 ①要求 a.一般认为博物馆室内空气的标准温度应在 15~25℃,对文物保存比较适宜。 b.博物馆内温度的波动,只允许缓慢逐渐改变,要求在一年之内的变化不超过规定的 标准,日气温差不得超过 2~5℃。 ②措施 a.尽量减少馆外不良气候的干扰。 b.用温度调控设备。 c.控制文物展柜的温度,陈列展柜应尽可能封闭严密。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圣才出品】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圣才出品】

第15章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一、文物与现代分析技术1.运用现代分析技术的必要性(1)确认文物的真伪、年代、成分、结构以及文物的制作工艺和老化机理等方面的内容,为文物的保护、考证、修复和复制提供依据。

(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代文物进行研究、分析和鉴定,使考古信息大量增多。

2.现代分析技术的优点(1)精确地测定古代文物的制造年代、原料组成及产地、制作工艺。

(2)分析文物劣化的机理。

(3)研究文物的特性随年代增加而发生变化。

(4)区分文物中哪一部分是原物,哪一部分是后加上去的。

(5)研究文物保存技术及修复材料。

3.文物保护研究的依据(1)内因:文物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老化变质。

(2)外因:环境因素。

4.文物保护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延缓文物材料老化变质的速度,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保存使用寿命。

二、文物材料的组成及其分类1.文物分类的必要性(1)从物质形态角度来看①金石、陶瓷、纸张、漆木等文物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

②大到恐龙化石,小到珍珠、钱币,体积相差很大。

③造像、大鼎重者达几百甚至上千公斤,珍珠、宝石轻者仅几克,重量悬殊。

(2)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①不同材料的文物所要求的保存条件不同,如果把怕潮湿的金属材料文物与需要适当润湿环境的漆木竹雕放在一起,就很难保护好文物。

②不同材料组成的文物,在理化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所采取的保护处理方法也不同。

(3)对于博物馆来说博物馆藏品少者上万件,多者达几十万件,甚至几百万件,为了便于查找,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必须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2.按文物材料的组成成分进行分类三、文物物品故障率与使用寿命的关系1.初期故障期间一件物品的使用寿命受各种偶发性事件的影响,当它被制成后开始使用时,由于切削加工不良、组装不完整等原因,制品的故障率较高。

2.偶发故障期间初期故障期间之后的一段时间,制品性能比较稳定,发生故障只是偶然性的,所以故障率较低,称为偶发故障期间。

3.物品发生故障的主要因素(1)设计加工不良。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壁画、彩绘、泥塑保护【圣才出品】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壁画、彩绘、泥塑保护【圣才出品】
3 / 4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④壁画中蕴藏着的科技信息,具有科学技术的价值。
(4)壁画保护的意义
中国壁画、彩塑艺术贯注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自己的民族
形式改造了来自外部的文化,从而强烈地表现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
(5)壁画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都存在着严重的崩塌或风化问题,有些石窟地处强烈地震频繁活
动区,损坏十分严重,壁画的保护是非常迫切的工作。
(6)我国大型石窟群崩塌、风化侵蚀状况如表 8-1 所示。
表 8-1 我国大型石窟群崩塌、风化侵蚀状况
石窟名称
面临问题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大面积坍塌
克孜尔石窟
5 / 43
圣才电子书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窟壁画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石窟壁画的支撑体虽均为各类崖体,但因地区不同,崖体岩石性能差别很大。
①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庆阳南北石窟
崖体属砂岩,胶结物为泥质,在水中易分散;同时胶结物中蒙脱石含量较高,当岩体含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8 章 壁画、彩绘、泥塑保护
一、壁画的产生、发展及分布 1.概述 (1)中国壁画艺术的历史 新石器时期已有流传,商周继有制作,春秋战国时期南北各地流行壁画已成风气。 (2)中国古代壁画的种类 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宫廷壁画、墓葬壁画、寺院壁画、石窟壁画四大类。 (3)中国古代壁画的题材 包括山川风物、神话传说、人物肖像、历史故事、宗教经义等。
2 / 43
圣才电子书

③分布总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圣才出品】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圣才出品】

第16章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一、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的基本任务1.鉴定文物的真伪(1)必要性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历史遗产,许多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经济价值,国内外伪造文物的案件时有发生。

(2)鉴定方式①过去靠直接观察,结合历史文献和文物标本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文物的真伪。

②现代使用分析技术,鉴定文物的真伪有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文物的断代(1)经典断代方法①标型学利用已标明年代的文物作为标准来与没有标明年代的文物相比较,确定文物的年代。

②层位学对于没有文字标记的年代可供参考的文物,采用地层的位置来推断年代。

(2)现代断代技术①碳-14法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原理来测定文物年代。

②热释光法a.含义利用不导电的固体结晶物质受热后释放出光的现象来测定文物年代。

b.优点取样少、速度快、方法可靠、测定年代的范围在100万年以内。

③穆氏堡尔谱法a.含义将放射源中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所辐射出的γ射线,照射在作为样品的没有放射性的同类原子核上,使产生共振而得到的无反冲共振吸收谱来对样品进行分析断代。

b.特点测定陶器不仅可以鉴别陶器的起源,还可以测定陶器的元素组成,推断陶器的烧制技术及古瓷釉的着色机理等。

④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a.含义一项地质测龄和文物断代技术。

b.适用对象第四纪的贝壳、珊瑚、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古陶片、天然石岩、古人类洞穴、木乃伊、纸张、羊毛、丝绸、棉花及漆木器的年代。

3.分析文物的成分及结构(1)必要性现代分析技术测定文物的成分及结构,不仅可以探明文物的来源和产地,而且可以区分文物的质地,了解文物的制造工艺。

(2)现代分析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子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放射分析仪等。

(3)作用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弄清文物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可为文物保护、文物考证、文物修复和文物复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
第1章文物保护学概论
第2章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
第3章金属类文物保护
第4章石质文物保护
第5章纸质文物保护
第6章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
第7章纺织品文物保护
第8章壁画、彩绘、泥塑保护
第9章皮革、尸体、骨角质类文物保护
第10章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
第11章博物馆环境
第12章土遗址保护
第13章影像照片及录音类文物保护
第14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第15章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第16章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5年吉林大学619考古学专业基础真题及详解(回忆版)2015年四川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山东大学661考古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
2012年南京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650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
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真题及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24文物学真题及详解
源自益星学习网,下载后点击超链接获取真题押题视频全套资料。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4 / 91
圣才电子书

成表面似蜡的尸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鞣尸:周围酸性水土中,尸体骨质脱钙软化呈皮革状的鞣尸。
(4)湿尸(鲜尸):在高度密封、隔绝空气、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尸体外形完整,皮
肤湿润,肌体组织仍有一定弹性。如 1972 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深埋、密封、
②用甘油(1 份)+水(1 份)+蛋清(1 升溶液中用 2~3 个蛋清)制成乳剂+0.02%
霉敌,对薄而脆弱的皮革进行加固。
(4)已干硬变脆的皮革类文物的保护
①先用蘸有肥皂水或 2%中性钾皂酒精溶液的海绵将皮革擦拭一遍,以擦除污物,晾干
过夜后,涂抹 10%乳酸钾溶液再放置过夜即可。
②用羊毛脂+蜡混合液体进行鞣革。
表 9-1 鞣革剂的配方
配方名称
材料名称
重量
羊毛脂
200 克
英国博物馆配方
蜂蜡 雪松木油
15 克 30 毫升
乙烷(或三氯乙烷)
350 毫升
干羊毛脂
30 克
美国中央档案馆
日本蜡
5克
配方
加司特油
12 克
硬脂酸钠
3克
3 / 9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 / 9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皮革中的蛋白质是一种网状结构,有胶质状长链结构,在长链上还有支链,而侧链上蛋 白质的最大特征是肽键中含有大量的胱氨酸的双硫交联键,皮革的化学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胱氨酸的化学性质。日光辐射下胱氨酸发生光分解反应、色氨酸的吲哚环开裂、蛋白质 侧链上的蛋氨酸和组氨酸发生光氧化,导致皮革强度大大降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348文博综合专硕考研真题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348文博综合专硕考研真题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348文博综合专硕考研真题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全套]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与博物馆硕士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全套资料•[电子书]全国名校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电子书]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电子书]李晓东《文物学》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专项题库】•[电子书]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电子书]王蕙贞《文物保护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4.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题库【名校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电子书]2021年考古学与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放射性碳素断代[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

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

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2.相对年代[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相对年代是考古学年代分类的一种,与其相对的是“绝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

确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两种常用的断代方法。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判断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3.埋藏学[2014年山西大学研]答:埋藏学又称化石形成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埋藏条件及其产地的形成原因,即研究生物体从死亡到形成化石的全部历史过程。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纺织品文物保护【圣才出品】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纺织品文物保护【圣才出品】
3 / 3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面形状不同,如表 7-1 所示:
表 7-1 各种麻类纤维形态的比较
麻种类
头端形状
截面形状
中腔
苎麻
呈垂头形并有分支
不规则椭圆形

黄麻
两端呈尖角形
圆形
圆形、大小不一
亚麻
呈纺锭形
五角形或六角形大麻 尖角形并有分支

织法织出来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三,1960 年在青海都兰县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几块毛织物。
②丝纤维
a.构成
丝纤维由丝素和丝胶组成,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属高分子化合物。
b.特点 第一,丝素是组成蚕丝纤维的主要部分,而丝胶包在其周围起加固丝质的作用。 第二,丝纤维的结构从表面看是平整光滑的线条。 第三,在显微镜下,丝横截面呈中间没有空隙致密圆片的是家蚕丝,截面呈多角形。 ③丝毛纤维和植物纤维的性质比较 a.丝纤维 第一,有较好的耐酸性。 第二,蚕丝还能吸收稀酸而增加其光泽。 第三,冷却的弱碱溶液可除去丝胶及杂质,使丝素更加柔软光滑而又无损于丝素。 第四,蚕丝也较容易吸收金属盐。 第五,无论是酸性染料或碱性染料,直接染料还是媒染染料,都能与蚕丝结合,并能固 着于丝纤维上。 第六,丝毛纤维都能吸收水分,毛和丝都能吸收水分,毛纤维在吸收 30%的水分之后, 触觉上仍无湿润之感。
d.早期毛织物
早期,我国西部地区的毛织技术就已达到极高水平。
第一,1959 年在新疆于田的屋于来克城发现了南北朝时期的蜡缬毛织物,一件织出方
纹饰的驼色毛织物和一件紫色毛织物。是现知较早施蜡染的毛织物。
第二,巴楚西南脱库孜来城发现一件织花毛毯,其花纹是使用缂花技术,即通经断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考研王蕙贞《文物保护学》2021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青铜病”[兰州大学2015年研]
解答:“青铜病”是一种使青铜器腐蚀加快的现象。

青铜病的“元凶”是绿色的铜锈盐基氯化铜。

在空气湿度大于49%的情况下,铜器的表面就会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锈层,但都是质地致密的锈蚀物,对青铜器是没有损害的。

可是,如果青铜器原先已受到氯的侵蚀而生成氯化亚铜,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和氧气接触,可以生成蓬松粉状的盐基式氯化铜,通常称为粉状锈。

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以很容易地透过蓬松粉状的锈层,进入铜器里面,使内层的青铜器继续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扩大,直到铜器溃烂穿孔。

这就是文物界所称的“青铜病”。

2《髹饰录》[四川大学2014年研]
解答:《髹饰录》是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漆工黄成(字大成)所做的一部漆艺专著。

全书分乾、坤两集,上集讲漆器制造的原理、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

下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

这本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漆器工艺的专著。

3剔红[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
解答:剔红广义上是对漆雕工艺的统称,狭义上是指以纯朱漆为底进行雕刻的工艺。

雕漆工艺复杂,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品种。

剔红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层上雕刻花纹。

剔黑、剔黄、剔绿等技法与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

4脱胎换骨法[山东大学2016年研]
解答:脱胎换骨法是一种修复漆器文物的方法。

当漆器的内胎已经非常朽烂,原有木胎已经残存不多,其他方法都不能使器物复原,此时就可以用更换内胎的方法才能保护漆皮、恢复器型。

操作时先把漆皮从朽烂的木胎上剥离下来,仿做一个新的木胎,再把漆皮照原样粘贴在新的木胎上,这样做成的漆器外表没有变化,只是胎已不是文物,而被新的骨架所代替了。

5地仗层[吉林大学2013年研]
解答:地仗层,又称基础层、灰泥层、泥层,是指壁画颜料的载体。

壁画基本上都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壁画的支撑结构(墙壁或岩壁)、地仗层和颜料层(或称画面层)。

地仗层一般用掺有各种纤维的黏土、石灰、石膏等制成,黏结于崖体或墙体等基础支撑体上,待其完全干燥后就可以在其表面作画。

各地的壁画地仗层所用的原材料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澄板土、沙子、棉花、麻刀、碎麦秸、胶、矾、蛋青等调和而成。

6可溶盐[南京大学2017年研]
解答:可溶盐是指土壤中可溶于弱酸、弱碱或水的盐类。

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三种。

常见的可溶性盐有硫酸盐、盐酸盐、碳酸盐或酸性碳酸盐等。

一般都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在低矿化度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作用下可产生强烈的溶蚀作用,对地面和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或渗透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7青铜器[南京大学2012年研]
解答: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在中国则主要是从夏商周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8水下遗产[厦门大学2020年研]
解答:水下遗产是指至少一百年以来,周期性地或连续性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

如遗址、建筑、工艺品、人类遗骸、船只、飞行器,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等。

9大遗址[厦门大学2017年研]
解答:大遗址是指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大遗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前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处是大遗址,大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0青花瓷[北京大学2019年研]
解答: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
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烧制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11文物[山东大学2020年研;北京大学2019年研]
解答: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的基本特征是:①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文物可分两部分:其一是文物史迹,即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其二是文化遗物,包括内容很广,其中主要的是各种古器物、古书画和古文献。

就古器物而言,包括石器、玉器、陶器、骨角牙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竹木器、纺织品、工艺品等,而每一类器物中,又包括若干种器物。

这些文化遗物,反映着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的主要收藏品。

12壁画酥碱[浙江大学2020年研]
解答:壁画酥碱是指在水分的参与下,洞窟围岩及地仗层中的盐分发生表聚作用造成壁画地仗层的酥软、粉化的现象,被称为壁画的“癌症”。

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水的作用下,由潮湿环境造成崖体及壁画地仗中大量的氯化钠聚积,受相对温度、湿度的影响,不断地溶解、结晶,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返碱、酥碱病害。

研究结果证明,当相对湿度达到76%时,氯化钠就潮解,降低时即
重新结晶聚积。

酥碱病害可以改变壁画与地仗层的结构,使得地仗膨胀鼓起而脱落,或者使地仗层逐渐散落。

13水锈结壳[浙江大学2020年研]
解答:水锈结壳是指露天存放的石质文物表面形成的一层硬壳的现象。

高温状态下,含有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由于水的蒸发而析出,水中的碳酸根会与钙、镁等离子相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碳酸镁,也就是水碱。

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浓缩,水碱含量不断增加,以达到饱和后就形成了水垢,又称水垢、水锈。

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碳酸盐水垢、硫酸盐水垢、硅酸盐水垢和混合水垢等。

碳酸盐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硫酸盐水垢和硅酸盐水垢的主要成分各为硫酸钙及硅酸化合物;混合水垢则多为以上三种水垢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有碳酸钙、氢氧化镁、碳酸镁、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钙、氯化镁等。

14人为污染[山东大学2020年研]
解答:人为污染是指人为涂鸦、书写及烟熏等造成的石质文物污染现象。

由于保护不当引起的变色与污染,例如采用铁箍、铁质扒丁等加固断裂部位而引起的石质文物表面变色和不正当涂刷引起的表面变色,也归入该类文物病害。

15中子活化分析[复旦大学2020年研]
解答:中子活化分析是一种元素分析方法。

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具有一定能量和流强的中子去轰击待分析的各类标本,使标本中的核素产生核反应,进而生成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然后测定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放出的瞬发辐射或缓发辐射,对元素作定性、定量分析,从而确定被测标本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16植硅石分析法[武汉大学2019年研]
解答:植硅石分析法是指利用植物细胞组织中的非晶质含水二氧化硅来研究古代植物的一种方法。

植硅石,又称植物蛋白石、植物硅酸体等,是一种生物成因的、非晶质的含水二氧化硅和硅酸钙。

多种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硅酸和硅酸盐,随后硅酸盐沉积在植物的花、叶等器官的细胞壁上,形成特定形态的植硅石。

当植物机体腐烂或被焚烧时,植硅石能被保存下来。

由于每一类植硅石常常在各种分类水平上(属、族、亚科和科)代表特定植物类群的特征,并且在植硅石类型和它们的母源植物的自然分类亲缘关系之间有很好的对应性。

因此,根据植硅石的形态特征,便可鉴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并进而分析和诠释各种沉积环境下的植硅石记录。

17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大学2020年研]
解答: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对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统称,即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级别分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及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

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它们是古代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科技信息的媒体,对研究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团队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