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家园教案2
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教案

人类共同的家园教案
1.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地球上
的面貌多姿多彩;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2.行为、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
和对地球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位置及主要地形。
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人类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准备:搜集一些反映地球面貌多姿多彩的风景图片或照片,准备地球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地球概貌,激发热爱家园之情。
1.师朗诵《我们住在同一个星球》,问:你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出示地球仪,介绍地球。
地球是椭圆形的球体,东西略宽,南北略扁。
你了解人们是如何知道地球是球体吗?
3.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亮上,显出弧形的轮廓;帆船从海平线出现时总是先露出桅杆和船帆。
聪明的人们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你敬佩他们吗?
4.齐读本课提示语。
5.看图,了解地球表面的多姿多彩:你能说出图片上出现的是什么吗?介绍森林、海洋、沙漠、高山、草原。
二、走进“故事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学习麦哲伦的故事,划出令人感动的句子。
2.出示地球仪,交流麦哲伦航海路线,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
3.再读故事,激发敬佩之情。
4.图书推荐:《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
共同的家园(教学设计)中国环境教育出版集团环境教育二年级下册

小学班会教案:共同的家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环境现状,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情感。
3.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环境现状2. 环保知识3. 环保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环境现状,提高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美丽的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 学习环保知识(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环境现状,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2)学习环保知识,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
3. 讨论环保行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如节约用水、减少塑料使用、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等。
4. 分享与总结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强调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5. 课后实践学生根据讨论成果,制定个人环保计划,并在家庭和学校中实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环境现状的了解程度。
2. 学生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将环保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环境现状,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情感,以及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内容中的“环保行动”详细补充和说明:环保行动是环保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环保行动的有效实施。
一、环保行动的具体内容1. 垃圾分类: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分类垃圾,了解不同种类垃圾的处理方法,提倡减少垃圾产生,鼓励回收再利用。
2. 节能减排:引导学生关注能源消耗,提倡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鼓励使用节能产品。
《第二节 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教案1

《第二节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队生态平衡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举例说出人类生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2、我们怎样来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利用课件出示资料:2005-2007年历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
师:请同学们分析近几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总结出设立世界环境保护日的目的是什么?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上节课观看的资料片片段,进行研究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全世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为了保护这个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全世界各国人民必须携起手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思想本导入改变了以往由复习引入新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熟知的近几年的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有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展开。
二、新课教学(一)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师:利用课件播放视频资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讨论: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生态系统的总和,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设计思想利用视频资料再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清楚的理解,也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达到了承上启下的目的。
(二)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教师:利用课件出示:1、遭到人类破坏且无法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对比照片。
2、新疆的藏羚羊遭到偷猎后的悲惨场面与青藏铁路建设为了保护藏羚羊的迁徙路线而修建的桥梁的照片。
3、阅读教材:水葫芦和云南滇池。
学生讨论:(1)目前东北虎所受到的最大威胁是什么?(2)偷猎和改变铁路设计方案这种做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3)我们人类对环境越是干预,环境就越向好的方向变化吗?(4)为了保护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当做点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
六年级科学第二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二册教案1.教材分析的教材从探究对象的角度突出认知系统和平衡,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注重拓展和应用,从探究层次的角度注重引导探究,逐步过渡到自主探究。
该卷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和《我们长大了》。
第一单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按照《遗传与变异》关于生长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具体内容标准构建。
在学生已经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植物生命”、“养蚕”)和人类如何繁衍(“我是如何出生的”)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自己的——从出生到现在乃至未来的生长变化,是xx小朋友的一个单元。
本模块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生活的变化,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对六年级学生面临的青春期发展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顺利度过青春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课程标准》是根据小学科学《进化》关于遗传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构建的。
是学生在学习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遗传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生物遗传现象;第二部分,生物变异现象;第三部分是了解人类对遗传和变异的探索。
第三单元《课程标准》是根据《共同的家园》生命世界中生物进化的内容要求构建的,是学生在学习了生物繁殖、遗传、变异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
xx单元系统介绍了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并就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释。
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生命如何进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进而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自然选择,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元4 《标准》是根据《神奇的能量》中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部分构建的。
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动物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美好家园》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王保琴)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4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5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⑴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⑵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⑶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⑷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科学解读认了与环境的关系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4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公公公公公公公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4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5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6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7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8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9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0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4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5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6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7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8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9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0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4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5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6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7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8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9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4品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5品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6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4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公公公公公公公公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 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011品7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3品品品品品4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1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⑴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⑵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⑶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⑷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⑸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2014品6品。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
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
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板书〗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1.全球气候变化2.水资源短缺3.臭氧层破坏4.酸雨5.土地荒漠化6.海洋污染7.生物多样性等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生态环境主题班会教案(7篇)

生态环境主题班会教案(7篇)班主任要经常开班会, 这也意味着要写教案, 那么环保主题的班会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态环境主题班会教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生态环境主题班会教案篇1一、班会目的:1、通过活动, 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 理解“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
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 什么样的行为是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
3、让学生从自我做起, 爱护环境, 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 具备环保的意识。
二、班会准备:1、召开班干部会议, 阐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为举行此次主题班会做好思想准备。
2、黑板上书写“环保连着你我他”七个大字。
3、确定扮演角色, 排练小品。
(准备好小品演出道具:世界地图、拐杖、白大褂、听诊器等)三、班会程序:(一)各小队汇报人数;(二)全体起立, 出旗敬礼;(三)唱队歌;(四)中队长讲话。
请主持人甲乙上场(以下的甲乙分别是表示主持人甲和主持人乙);(五)活动过程:1、主持人甲:人类的生存, 离不开空气, 离不开矿藏。
主持人乙:离不开海洋, 离不开江河。
甲:离不开山岗, 离不开森林。
乙:离不开草原, 离不开土地。
甲:是啊, 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宝库,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甲乙合: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 让我们通过《环保连着你我他》的主题班会, 来重新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甲:嫩绿、翠绿、葱绿、墨绿……跳动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乙:绿是植物放射的生命之光。
甲:绿色保佑着山, 有了绿色, 山才有生机。
乙:绿色保佑着水, 有了绿色, 水才清澈。
甲:绿色保佑动物, 有了绿色, 才有鸟的啼唱, 虎的长啸……乙:你听, 黄莺在嘎咕嘎咕地叫, 布谷鸟在布谷布谷地唱。
甲:在这绿色的祖国里, 我们忍不住放声歌唱。
请听小合唱《绿色的祖国》。
3、甲:今天, 有几位绿色的朋友也来参加我们的主题队会, 大家想认识它们吗?乙:好, 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3.有趣的食物链》教案_(2)【精品】

学生画图
二、认识食物链及其构成
1.教师:你能根据食物链的有关知识为我们刚才完成的食物链加上一些动物或植物吗?(学生活动,并请部分学生上台画)
2.教师结合图,讲解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学生说说课本54页里的动物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并说明理由。
3.教师介绍食物网的概念,加深学生对食物网的认识。
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四、拓展思考
教师剪断通过其中一种动物的所有食物链,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种动物都很重要。
教师提问:如果食物链断了会怎么样?
同时为下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科学知识:
1.知道同类生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事例;知道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2.知道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动.植物生存本领的神奇与伟大;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珍爱生命;乐于进行发明创造,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间存在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教学难点:
学生齐读食物链组成部分的概念,知道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
三、认识食物网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食物链和食物链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个能更深入认识食物链的活动。
2.教师介绍活动规则:
由几位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及植物和细菌,围成一个圈。先由一个代表食物链顶级动物的同学手拿一捆塑料绳,当它想要吃哪一种动物时就把手中的塑料绳的另一头丢给哪一种动物,最后看看用塑料绳形成的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形成了食物网。
学会找.写食物链。
二、课前准备
教师: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的家园》教案
—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和环境。
2、了解在不同的环境状况,人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阅读教科书第28页第一段的课文。
2、交流与讲解。
根据上次课所分配的探究任务,以及课后的准备,各小组汇报探究的成果。
教师结合教科书第28页的世界地图及学生的汇报,穿插讲授有关知识。
知识要点:(1)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强弱都会有差别,所以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气候是不一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五带。
(2)从地球中间的赤道向南、向北,在南、北回归之间的地区属于热带;那里阳关直射,终年炎热。
(3)从北回归线向北,北极圈以南的地区属于北温带;从南回归线向南,南极圈以北的地区属于南温带。
温带地区基本上是四季分明的。
(4)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那里非常寒冷,永远是冰天雪地。
(5)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四季分明的北温带。
教师在讲授五带时,让学生同时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并且正确地找出相应的地区。
3、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导入。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
地球上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环境,不同地形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差异呢?”
2、交流与讲解。
有关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汇报对地球不同地区的探究成果。
教师讲解和澄清有关知识。
知识要点:(1)生活在北寒的因纽特人,由于这一地区终年气候寒冷,没有什么植物生长,他们都穿着厚厚的毛皮服装,用冰雪建造房屋,只能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
(2)生活在北温带的蒙古人有着强壮的体魄,他们居住在蒙古包里,在辽阔的草原上游牧;北美洲的加拿大人、美国人的服装,亚洲日本人的和服、朝鲜人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服装,欧洲西部巴伐利亚人的民族服装等以及这一带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与温带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是相适应的。
这一广阔的地区适宜从事农牧业。
(3)生活在热带亚洲的东南亚人的筒裙、印度妇女身披的沙丽、阿拉伯人屋等,适应于热带炎热的阳光和炎热的气候。
3、教师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
地形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
人类在地球的各个区域生存,从事着不同的生产劳动,以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适应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不同环境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和资料。
2、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地图。
3、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评价建议
1、进行小组评价时,除了评价汇报内容的正确、丰富与否,还应当评价分工与合作情况。
2、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给予评价,并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