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案——血管和血液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血管训练教案

初中生物血管训练教案

初中生物血管训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2. 掌握血管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 认识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血管的分类;2. 血管的结构特点;3.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血管的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结构和功能;2. 血管壁的厚度和弹性的关系;3.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相关知识点;2. 实验器材:玻璃管、水管、吸水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人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血管的分类及结构特点;2. 讲解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结构和功能;3. 讲解血管壁的厚度和弹性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用玻璃管、水管和吸水器模拟血管的实验,观察血管的特点;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血管结构的理解。

四、讨论(10分钟)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血管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关系。

五、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加深对血管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份关于血管的小结,包括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使学生通过实践感受血管的特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血管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教学设计
-分析练习结果,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梳理血液循环系统中血管的分布和血流方向。
2.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测,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血管模型和观察任务。
-各小组观察血管模型,讨论并记录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2.学生互动: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察结果,共同分析血管的特点。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撰写一篇关于血管健康的科普文章,内容需包括血管的分类、功能、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等。文章要求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传播科普知识。
6.收集与血管相关的成语、典故或名人名言,并简要阐述其与血管知识的联系。通过这一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列举三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其作用原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分组进行课外研究,每组选择一种血管疾病,了解其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制作成PPT或手抄报,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设计一个关于血管的实验方案,以探究血管的特点或功能。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和预期结果。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指导:

《观察血管》幼儿园教案

《观察血管》幼儿园教案

观察血管幼儿园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血管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培养孩子们观察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增强孩子们的美术表现力。

教学内容1.血管的分类:静脉和动脉。

2.观察血管:通过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展示血管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血液在身体中运行的过程。

3.绘制血管:引导孩子们用颜色笔和纸绘制血管,并在交流中深化对血管的理解。

教学方法1.图片和动画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展示血管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问答教学法:带着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颜色笔和纸绘制教学法:通过手工制作,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感受血管的形态特征,增强他们的艺术感悟和表现力。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如“我们身体里有哪些东西跑来跑去?”2.认识血管:逐一介绍动脉和静脉的特征及其功能。

3.观察血管:通过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展示血管的运行方式、结构特点和运作原理。

4.提问:让孩子们向前走,观察手臂处的静脉、动脉等血管,观察它们和身体的关系。

5.回答问题:引导孩子们回答既定问题,如“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什么区别?”等。

第二课时: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如“你们能画出身体内的血管吗?”2.绘制血管:引导孩子们使用颜色笔和纸,在教师指导下绘制手臂处的血管、心脏等身体内部图像。

3.互相交流:在完成绘制的同时,引导孩子们与同伴交流自己画的血管的特点和风格。

4.分享:邀请孩子们展示自己画的血管,引导他们讲述自己的绘画故事。

教学效果1.通过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孩子们掌握了血管的基本结构和运作原理,达到了教学目的。

2.孩子们通过颜色笔和纸绘制血管,了解了血管的形态特征,增强了他们的美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悟。

3.绘制过程中,孩子们互相交流,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注意事项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绘制血管时,要细心观察画面和标注血管的位置和特点,保证画面的准确性和美学价值。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案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案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一般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分辩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方向。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动脉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和腕部动脉的搏动,感受动脉所在的位置,观察、思考并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及言语表达的能力。

动脉一般分布较深,可以摸到但一般看不到。

2.静脉指导学生观察身体外表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即静脉,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说出静脉的分布特点:在较浅的位置有分布,可以再手臂、手背等处看到。

握拳,观察手背上凸起的“小包〞,了解静脉瓣的作用:预防血液倒流。

(二)新课教学分别播放关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视频,并配以图片出示让学生依据视频和图片的内容做出商量分别说出其特点,并就三种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直径)进行商量,列表总结起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渗透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思想。

血管类型功能分布管壁特点管腔特点血流速度动脉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较厚,弹性大较小快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数量多,分布广非常薄,只一层上皮细胞很小,只同意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最慢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较薄,弹性小较大慢(三)能力展示,稳固提高课件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稳固本节内容: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毛细血管的结构完成了什么功能答:三种血管;血液流动方向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壁极薄,公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细胞只能单行通过,使得管内血流速度最,能与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二、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本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围绕着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以下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学生在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原理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联系之前学过的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合作分析和推理构建血液循环途径。

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展示视频动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理解本课时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能根据血流方向、血流情况区分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中不同的血管。

(2)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体会人体血液循环发生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二者必须通过心脏联系才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循环路径,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四、学情分析《血液循环》是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

根据课标建议,本节课共安排四个课时。

在学习本课时前,已经分别讲述了前两个课时《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这两个课时和本章第一节《血液》的知识,为本节课要学习的《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打下了基础。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管》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管》教案、教学设计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血液循环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些与血管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1.血管分类:讲解血管的分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以及它们的分布、功能特点。
2.血管结构:介绍血管壁的组成,解释血管壁的功能和生理特性。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血管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2.学习血管的结构,了解血管壁的组成,掌握血管壁的功能和血管的生理特性。
3.掌握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如动脉硬化、高血压、血栓等,提高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2)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以生活实例引入血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血管的分类、分布、功能及其特点,结合实物和模型展示,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健康生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新课,如“为什么我们在运动后会感到心脏怦怦跳?为什么我们的手指被划伤后会出现出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血管教案初中生物

血管教案初中生物

血管教案初中生物
教学内容:
1. 血管的概念和作用
2. 血管的种类和结构
3.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管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各种血管的种类和结构
3. 理解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血管的种类和结构
2.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PPT或教学板书
2. 模型或图片展示血管的结构
3. 学生课前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图片或模型展示血管的结构,向学生解释血管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习血管的种类和结构:通过PPT或板书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并让学生做简单分类。

3. 讨论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回顾心脏的循环过程,并探讨血管在输送血液、调节血压等方面的作用。

4. 深化学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活动,如观察显微镜下的血管切片或在教学中心进行模拟实验。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强调血管在维持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或写一篇关于血管的作用和重要性的小结。

扩展活动:邀请医生或相关专家来学校讲解血管相关知识,或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实验室,深入了解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血管的定义、种类和作用,并且能
够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血管的理解。

在课后作业和扩展活动中,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管和血液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它们在血液循环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血液经过动脉流向全身,经过静脉回流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气体、营养物质交换的场所。

动脉里的血,含有肺吸进的大量氧气和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因此颜色鲜红;静脉里的血,含有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因此颜色暗红。

血液由血浆、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
成。

血液中含有大量的
红细胞,它的功能是运
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
细胞能吞噬和分解侵
入人体的细菌,具有防
御功能;血小板的作用是在人体受损伤出血时,使血
液凝固而止血。

血液流动时,作用在血管壁上的压力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l’f—_佃j∽鞫置猷洲
量占体重的7%~8%。

一个I怪蒿笛盈k固‘-州11
人一次失血不超过总血量■I。

X嘿j\I}I
的1 o%时,对健康不会产生—置■●冒■因哩■酬
太大的影响;如果一次失血巴—霸■■■●—黑碍曩
量超过总血量的50%以上,L二|【U_I—上.—一
1.左心室2.体动脉3.毛细血管4.体静脉5.右心房
6.右心室7.肺动脉8.肺毛细血管9.肺静脉lO.左心房
血液由血浆、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
成。

血液中含有大量的
红细胞,它的功能是运
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
细胞能吞噬和分解侵
入人体的细菌,具有防
御功能;血小板的作用是在人体受损伤出血时,使血液凝固而止血。

血液流动时,作用在血管壁上的压力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l’f—_佃j∽鞫置猷洲
量占体重的7%~8%。

一个I怪蒿笛盈k固‘-州11
人一次失血不超过总血量■I。

X嘿j\I}I
的1 o%时,对健康不会产生—置■●冒■因哩■酬太大的影响;如果一次失血巴—霸■■■●—黑碍曩量超过总血量的50%以上,L二|【U_I—上.—一■ -’
围说说’
动脉里的血和静脉里的血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图做做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称为( )。


①心率②血压③血流
(2)血液由( )回流心脏。

①动脉②静脉③毛细血管
①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③凝固而止血
2.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测量血压。

我的收缩压——mmHg;我的舒张压——mmH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