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DIC

合集下载

dic实验报告

dic实验报告

dic实验报告DIC实验报告一、引言DIC(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是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的应变分析和形变测量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探究DIC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潜力。

二、DIC技术原理DIC技术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匹配的理论,通过对两幅或多幅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实现对物体的形变和位移的测量。

具体而言,DIC技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测量:1. 图像获取:使用高分辨率的相机对待测物体进行拍摄,通常要求物体表面具有一定的纹理。

2. 图像预处理:对获取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灰度化、滤波等操作,以提高后续图像处理的准确性。

3. 特征提取:使用图像处理算法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点或特征区域,通常采用相关系数、亮度梯度等指标进行特征提取。

4. 特征匹配:将两幅或多幅图像中的特征点进行匹配,建立特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5. 形变分析:根据特征点的对应关系,计算物体的形变和位移等参数。

三、DIC技术应用DIC技术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力学:DIC技术可以用于材料的应力-应变分析,通过测量材料表面的形变,得到材料在受力下的应变情况,从而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

2. 结构健康监测:DIC技术可以用于对结构的形变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提供结构健康状况的评估和预警。

3. 液体力学:DIC技术可以用于液体流动的实时可视化和分析,通过对流体表面的形变进行测量,揭示流体的流动特性。

4. 汽车工程:DIC技术可以用于汽车碰撞试验中的形变测量,评估车身的安全性能。

5. 航空航天工程:DIC技术可以用于飞行器的结构形变分析,提供对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的变形情况的评估。

四、DIC技术的优势与挑战DIC技术相比传统的形变测量方法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高精度、非接触、全场测量等。

然而,DIC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对图像质量要求高、对计算资源要求大等。

DIC实验报告范例

DIC实验报告范例

DIC技术在全场变形测量中的应用实验一、DIC技术的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Method,简称DICM),又称为数字散斑相关法(Digital Speckle Correlation Method,简称DSCM),是应用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一种图像测量方法。

随着现代的工业技术、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在材料领域中,研究材料的位移和应变大小同时对材料的变形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传统的接触式测量工具和传统的光学测量方法,由于其局限性已经不能再满足测量要求。

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以其具备全场和局部变形测量、非接触测量、对场地要求不高、实现简单、应用范围广的优点,成为研究材料位移和应变的大小新方法。

它将物体表面随机分布的斑点或伪随机分布的人工散斑场作为变形信息载体,是一种对材料或者结构表面在外载荷或其他因素作用下进行全场位移和应变分析的新的实验力学方法。

目前DIC技术已经在电子封装、材料测试、断裂力学、航空航天、生物力学以及显微测量等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二、实验目的本课采用教学实验及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熟悉DIC(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全场变形测量中的作用及使用范围,了解利用DIC技术进行变形测量的典型流程及软硬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DIC专用软件Vic-Snap, Vic-2D 及Vic-3D的操作方法并通过软件计算获得需要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必要的后处理以获得更多的变形信息。

加强和巩固对工程材料、材料力学、成形技术等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其适用性广,可测量并获得任意试样形状或零件的表面变形信息,为研究生的相关科研研究提供一种强大的技术支撑及实验手段。

三、实验内容1.准备试样a) 利用线切割手段,按照GB/T 228-2002标准切制试样,试件编号为1-1和1-2;b) 利用香蕉水或三氯乙烷将试样表面清洗干净,清除试样表面的细小毛屑;c) 进行试样标号,用千分尺及游标卡尺测量并记录试样初始几何参数,如宽度、厚度等;d) 在试样需测试表面喷涂均匀的哑光白底漆,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均匀喷洒哑光黑色散斑于哑光白底漆上,并晾干。

dic的过程

dic的过程

dic的过程DIC (Difference-in-Condition) 分析是一种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方法。

它旨在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差异,以便确定这些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将介绍DIC的过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DIC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的条件。

例如,一个药物试验可能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个控制组和一个实验组。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组接受安慰剂或标准治疗,而实验组接受新的药物治疗。

接下来,研究者将收集相关数据。

这可能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前后的生物标志物测量结果或其他相关变量。

这些数据将被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条件之间的差异。

在进行DIC分析之前,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测试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

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研究的设计和数据类型。

在进行DIC分析时,研究者首先计算每个条件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然后,他们使用适当的统计测试方法来比较这些条件之间的差异。

例如,如果研究者想要比较两个条件下的平均值差异是否显著,他们可以使用t检验。

在进行DIC分析时,研究者还应该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例如,年龄、性别、基线状态等。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或方差分析中的协变量进行调整。

一旦完成DIC分析,研究者需要解释结果并得出结论。

他们应该解释差异的大小、方向和统计学意义,并讨论其实际意义。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或表格来可视化结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DIC分析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差异是否真实存在,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药物研究中,DIC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新药物是否比标准治疗更有效。

在教育研究中,DIC分析可以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

在市场调研中,DIC分析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广告策略的效果。

DIC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差异。

通过正确应用DIC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DIC

DIC

“3P”试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
3P + X-单体 → X-3P + 单体 单体 → 复合体
D-二聚体检查:(D-dimer,DD)
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Fbn)的产物。
Fbg, FM
肝细胞坏死,释放TF
3.血液的高凝状态
孕妇3周始血小板,凝血
因子增多,抗凝物质降低
酸中毒时凝血因子活性
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加强,
肝素抗凝活性减弱
4.微循环障碍
休克导致微循环障碍 低血容量时,肝脏抗凝和纤溶功能受损
5. 纤溶功能降低(高龄、吸烟、糖尿病和妊娠) 或不适当应用纤溶抑制剂:
第一期(高凝期):凝血酶活性↑,血液呈高凝状态,
微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 全血或血浆凝固时间缩短,复钙时间缩短。
第二期(消耗性低凝期):血中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血液凝固性↓,表现为止血障碍,出血倾向。 三项筛选试验:1.血小板含量↓; 2.纤维蛋白原含量↓; 3.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T)。
第三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溶酶活性↑,FDP↑ ,有明显出血。 确证试验:① 3P试验阳性反应; ② D-二聚体增多; 另外,凝血酶时间延长(TT);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DIC发生机制: (一)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意外
肿瘤组织坏死,白血病细胞破坏
Ⅸa
截短
肺、脑、胎盘、恶性肿瘤、白细胞 中含有丰富的Ⅲ因子!
• 产科并发症:胎盘释放组织因子 •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胞浆颗粒释放组织因子 • 癌细胞:一些癌细胞膜表达组织因子 • 感染性疾病:内毒素、外毒素,激活单核细胞 释放IL-1,TNF → 血管内皮细胞 表达组织因子↑

DIC

DIC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

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2.分期根据DIC的病例生理特点和发展过程,典型的DIC可分为:(一)高凝期:各种病因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微血栓大量形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二)消耗性低凝期:凝血酶和微血栓的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减少,同时因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增强,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表现。

(三)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凝血酶及XIIa 等激活了纤溶系统,使大量的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加上FDP形成,使纤溶和抗凝作用大大增强,故此期出血十分明显。

3.病因造成DIC的病因很多。

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的2/3。

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

广泛组织创伤、体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是DIC发病的常见病因。

DIC的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一)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

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

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的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

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本质是微血管血栓,其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包括D-二聚体、FDP,故D-二聚体测定、血浆FDP测定可反映纤溶情况。

DIC的本质是微血管血栓,其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包括D-二聚体、血浆FDP,故D-二聚体测定、血浆FDP 测定可反映纤溶情况。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2.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2.0g/L)。

3. PT(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s),APT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s)。

4. 抗凝血酶3活性降低。

5. 血浆纤溶酶原抗原值降低。

此外,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小板计数;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等指标异常也可以作为DIC的诊断依据。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 DIC。

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 DIC 的常用方法。

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 离心管中注入%枸橼酸钠溶液。

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

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 DIC 模型:抽取 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 2ml以下。

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

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

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

其中一支试管吸入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实验):向吸取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

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 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枸橼酸钠溶液。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紊乱,导致血液在全身血管内凝结和纤溶的过程中出现异常。

DIC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临床上常见于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妊娠等情况下。

准确诊断DIC对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根据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讨DIC的诊断方法、机制以及治疗策略。

一、实验室诊断标准1.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判断DIC发生程度和预测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加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消耗增加,因此常伴随着血小板计数下降。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对比之前测定值可判断出DIC发生。

2.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加,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因此,PT延长是DIC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

3.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评估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纤溶系统激活导致纤维蛋白溶解增加,因此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

测定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帮助判断DIC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4. D-二聚体D-二聚体是评估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状态的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体内广泛形成小血栓和微小栓子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测定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诊断DIC以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5. 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是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物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加,导致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升高。

测定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可以帮助判断DIC发生和严重程度。

二、DIC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DIC常常伴随着出血、血栓、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和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家兔凝血功能和急性DIC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建立急性实验性DIC动物模型的方法。

2.测定DIC模型凝血时间、血压,了解凝血功能。

二、实验内容
1.家兔急性DIC模型的复制;
2.家兔急性DIC的判定、观察。

三、实验准备
【实验动物】成年家兔一只,重2~2.5kg。

【仪器设备】颈部手术器械一套、小试管、气管插管、5cm长塑料插管、5ml注射器,计时钟、BL-41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压力换能器、兔解剖台、干净玻片、干净纱布【药品试剂】3%戊巴比妥钠、0.1%肝素、兔脑粉溶液、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
1.实验兔一只,称重。

用3%戊巴比妥钠按1.0ml/kg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麻醉(每分钟不超过1毫升)。

麻醉后将动物仰卧固定于兔解剖台上,必要时将实验台底面灯开亮作保温用,剪去颈部手术视野的皮毛,常规暴露一侧颈总动脉,在靠近远心端处用眼科剪剪一个“V”字形的切口,将充满生理盐水的动脉插管插入颈总动脉内连接压力换能器,并牢固结扎,备用。

2.连接装置放开动脉夹,降压力换能器来连接到BL-42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通道1,设定输入信号为“血压”。

3.模型复制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兔脑粉溶液2ml,复制DIC模型。

4.测定凝血时间在注入兔脑粉溶液前5min,注入兔脑粉后5 min、15min、30min及45min测凝血时间。

方法为:在三通管处用注射器吸取适量血液放于载玻片上,血滴直径约5cm,同时开始计时。

每隔10s用大头针朝一个方向挑拨载玻片上的血滴,待有血丝出现时停止时间,记录凝血时间。

注意吸取血液后推入生理盐水避免血液凝固于插管内。

5.观察血压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中,兔脑粉溶液的制备及注射速度对实验成败影响很大。

在注入兔脑粉浸液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动物的呼吸情况,必要时酌情调整注射速度。

2.动物麻醉深浅要适度。

过深会严重抑制呼吸;过浅时动物疼痛挣扎,影响观察结果。

六、观察结果
DIC时凝血时间及血压结果
给药前5 min
给药后
5min 15min 30min 45min
凝血时间
血压(mmHg)
七、分析讨论
1.观察DIC时凝血时间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急性DIC的发病机制。

2.休克与DIC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