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陈述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论语》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
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汉后 2000多年,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
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
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
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
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
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
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
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
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 ;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孔子把政权巩固的基础放在百姓的富足和信任上。
正常情况下,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进行教化。
即使经济有困难,也一定要取信于民。
失去百姓的信任,尽管还有经济基础,政权也会垮台。
道家的治国文言文翻译

夫道家治国,其道深远,非同寻常。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以道德为根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
是以,道家治国之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顺乎自然,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其道,人君治国,亦当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非指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违背自然规律。
人君若能顺应天时地利,不强求,不干预,则天下自安。
二、道德为本,仁爱为怀道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治国之本。
人君应以道德修身,以仁爱待人,以公正治天下。
道德高尚,则国家昌盛;道德沦丧,则国家衰败。
是以,人君当以道德为镜,自省其身,以德化民。
三、以民为本,民为邦本道家主张以民为本,民为邦本。
人君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关注民生,解决民困。
治国之道,在于让民众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人君若能以民为本,则国家必强盛。
四、和为贵,和而不同道家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
人君治国,应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共处。
和为贵,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君若能实现和为贵,则国家将长治久安。
五、节俭为本,清廉为政道家主张节俭为本,清廉为政。
人君应以节俭为本,不奢侈,不浪费,以清廉为政,不贪污,不徇私。
节俭清廉,则国家财富充裕,民生幸福。
六、无为而教,以德育人道家认为,教育应以无为为原则,以德育人为根本。
人君应重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德育民。
教育之道,在于启迪民智,引导民行,使民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成为有用之才。
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道家主张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人君治国,应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善于应变。
以柔克刚,不仅指军事上的以弱胜强,更指政治上的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总之,道家治国之道,以道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
人君若能遵循此道,则国家必强盛,民生必幸福。
然而,治国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成就伟业。
愿人君以此为鉴,励精图治,造福百姓。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篇: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能够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恒的名词。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都是玄妙的道理。
玄妙啊玄妙,玄之又玄,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相互对立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立而体现,高下由相互对立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后由相互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讲仁和义,人民才能够回到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所说的《道、无、自然、德》

老子所说的道《道德经》,文字言简意赅,篇幅虽然不大,但各种概念的关系依然相当复杂。
人们的很多不同解释往往是在解释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
但若说到概念的本身的重要程度,“道”是最重要的,大家对此都有比较认同,这一点在书中老子自己说的非常明确。
如此,那么“道”就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石,所有其他的概念都由此生发,或者都与此有关。
确定“道”是老子思想的根基,那么老子之“道”的内涵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很清楚,“道”是玄之又玄的东西。
这个东西不可言说,若能被言说,那么这个被言说的东西就不是“道”了。
他还再次说过“道隐无名”的话。
既然“道”不能被言说,那么干吗还要给它取个名字呢?老子说,这是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下策”。
但为了便于讨论其他的问题,所以把那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勉强叫做“道”。
如此看来,“道”竟像个形容词,形容一种混沌难明的状态。
解释到这里,我们应该很清楚老子的意图了吧!简而言之,老子在这里是想表明,在他这部书中,他要讨论的不是作为终极意义的“道”本身,而是想讨论由这个终极意义引申而来的其他东西。
很多人想得头破血流的给这个“终极”意义的“道”下定义,实在有些惘然。
不过,事情也并不是这么简单,在《老子》一书中,“道”字出现了七十三次,但并非每一次出现都是作为终极意义的“道”来用的。
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样的话。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呢?在古代,有时候概念是相当含混的,那种含混的概念早已经不太适合今人的思维习惯了。
我们现在需要比较清晰的信息,而信息的准确则有待于分类的发达。
既然如此,我们似乎可以将内涵丰富,或者说指意不清的“道”作一定程度的切分,让指涉不同意义的各部分不致于混淆扯皮。
于是,有的学者就把道首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终极的“道”,非常抽象,另一部分则指比较具体的人间之道,人间之道再分为君道、权道、兵道、为人处事之道等等。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知识讲解_《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道德经详解十七章治国原则

老子道德经详解十七章治国原则老子道德经详解十七章治国原则【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
仁义:仁爱和正义,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品德。
智慧:人类特有的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是区别于兽类的主要标志。
老子是体道圣人,深明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矛盾着的双方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只强调一个方面,矛盾必然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脱离了大道而强调仁义,就会出现不仁不义;脱离了大道而强调智慧,阴谋诡计就会相伴而生。
人们赞美仁义,渴求智慧,是因为身处大道废驰、社会纷乱、人性贪婪的时代。
如果社会本身就是至纯至朴的,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仁义、智慧还有谁会强调呢?就象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他不会去感激良医;不是痛不欲生,他不会渴求杜冷丁;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用不着寻求外来刺激。
这里,老子所要说明的是,舍大道而强调仁义、智慧,是舍本取末、背道而驰。
仁义、智慧虽不失为一付治世良药,但它治标不治本,再说,有良药出现,就会有假药降生。
假药可查,假仁假义则不易识破。
强调仁义、智慧的作用,是站在“有”的层面上说法,是不懂得辩证法的精髓,关键是没有体“无”。
老子谈道论德,是要求人们树立合乎道的思想观念,通过自身实践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用来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自我与真我之间的矛盾。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孝慈和忠臣,都是受人们尊敬的。
家庭需要孝慈,国家需要忠臣,然而孝慈和忠臣的背后却是家庭不和、奸臣当道,这又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昏乱,是说先有昏君而后有国乱。
治国和治家,道理是一样的,都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不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不端正人的道德意识,只强调孝慈和忠臣的作用,“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的现象就永远不会改变。
以上四句是提出问题,针对仁义和智慧、孝慈和忠臣的负面效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强调仁义、大伪出现、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的现象,都是大道废驰的结果。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如下是有关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1)“道法自然”的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2)“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
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
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3)“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
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
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4)“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
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
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
“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
“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道法自然”之解读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道法自然”之解读《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关于治国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
其中,“道法自然”是《老子》对治国的核心思想之一,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本文旨在探讨《老子》的治国思想以及“道法自然”之解读,并举出五个例子说明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老子》治国思想《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养德”、“柔弱胜刚强”、“治国不制民”、“以德不以力”等方面。
其中,“养德”是最核心的思想,即是要求统治者自身先有德才能治理国家。
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观念就是以人治国,人的品德、德行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认为:“治人者必先养其德,而后以治之”,养德便是引导人们向上走,倡导以德为基础的施政。
其次是“柔弱胜刚强”,这是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治理方式,强调在治理国家时需要爱护民生、体恤人民,而不是展现自己的权力和威严。
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云‘我不仁,非所以能弥天下。
’”。
他们认为柔弱是最能够获得人民认同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道家的思想:“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大国需要像烹饪小鲜一样委婉,因为大国的人民更多,繁荣稳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心血。
《老子》提倡不制民,这并非说不管不顾,相反,是指向自然,不实施过度的控制和干预,让自然和人民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同时,《老子》认为,“以德不以力”,侧重道德的智慧来规范并调节社会的运动,以此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
道德具有比士兵、武器等更有力的影响。
二、“道法自然”之解读“道法自然”是《老子》中最有名的思想之一。
运用“道法自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指的是当“道”被运用于国家治理时,须按照自然法则行动,即遵循道法自然的哲学原则。
《老子》所说,天下有道,以利万物为宗,道常无名,朴虽正,不足以奉天下。
其思想实质是实现君民之间的和谐、民主、自由的共同愿望。
让我们来解读这一思想:1. 道是治理国家之本《老子》认为,“道”是宇宙自然的根本规律,“道”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国家治理以道为本,创造一种不用力而治的治理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然之道(一)道的本体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
道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它遍于宇宙空间和人生全体过程,绝不因外物变化或外力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所以,道或指自然,而显现宇宙本体;或指社会,因之展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转化等规则。
其次,道并非具体形象之物。
孔子至晚年有感于斯,于是总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说"道"已超越了一般物象。
所以,给"道"以甚么名象都不恰当。
名是随着形象而来的,形象要经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判断并通过人身的藏识发挥作用而显现。
"道"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不可用语言甚至意识而拟议。
2.道是万物之宗道虽然没有具体固定的形体,超越人们感觉器官的察知,但并不是空空洞洞的,更不是一无所有、死而无灵的。
道体在宇宙时空中是唯一的、绝对的,但道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
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惟变所适。
所以,道无固体,亦不断灭。
非断、非常,随感随应。
因感应而隐显,由隐显而假现生灭。
道是宇宙的本体,人和万物的变化即是道的变化,万物的生灭即是道体的隐显。
道体有周行而不殆,万物现代谢而无穷。
道创生万物,宰杀万物,又毫不自私地利益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之宗。
3.道超越时间和空间道无所谓大小,也无所谓长短,道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因世间万物的生灭而有所改变,所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
道既超越时空和万物,而又内存于时空和万物,与宇宙同体,熔万物一炉,更与宇宙及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说它"无",是因为含藏无量生机而未显;说它"有",是先机显露而刹那生灭。
列子所谓"有则有极,无则无穷"。
所以,事理之赜、隐、深、远、显、密,均藏于道,未悟道者,各执己见,分割真理,即成偏见,枉辟争端。
4.道有阴阳对待的内涵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符经》亦说:"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寝,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这就说明,道有阴与阳的内涵,并表现为一种运动的势态。
这种势态,也即易的性能,就是交易,变易和不易。
一是交易。
动交于静,静交于动;阴交于阳,阳交于阴;寒交于热,热交于寒;上交于下,下交于上;表交于里,里交于表;内交于外,外交于内;精交于气,气交于精;精神交遍于物质,物质遍显于精神等等,都属于交易的范畴。
二是变易。
交易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极也。
以天时论,冬变为春,由寒变温;春变为夏,由温转暑,暑者温之极也。
变之极则化,故暑化凉,凉变为寒,而有秋冬之季。
其为四时之易,而有五运六气之分。
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王于四季。
五行运转而生六气,以厥阴风木始,继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而至太阳寒水,敷布一年。
万物在五运六气之中,发生、发展、变化、寂灭,循着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如同草木的发芽、开花、结实到果实落地一样,不断地生生不息,一代一代地繁衍发展,就称之为变易。
三是不易。
包括恒古不易和随缘不易。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久者不可绝灭穷尽也。
不论交易、变易,都离不开太极这个道的运行原理,离不开阴阳相摩相荡的内在规律,而太极这个道的面貌却全无改易,这种情况就叫做恒古不易。
以随缘不易而言,一阴一阳,可以对应一事一物,而阴阳太极又可以具断万事万物,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事物。
故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具互造,互入互融之法界体性。
所以,交易、变易和不易,构成了道体阴阳对待的内涵。
(二)道的名相道是绝对的,不可分割,不可言说,不可意测,故有"道隐无名"之说。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道"的名相呢?名是名相,都是相对的,即名非本然,人为假定,依物假名。
所谓"常名"无变化,"常道"无生灭。
无变化、无生灭,但又随缘显现,随机应现。
如《老子》所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名物滋起,依名托事,是非从环境认识生,美恶从观点利害起。
众生心识中所各具的六尘境界,在不同时空,即表现出不同的是非观念,衍生出繁多的名相。
麟凤喜静,蚊蝇喜秽;牛羊食草,虎狼食肉;人爱兰香,狗贪粪臭。
所谓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011small}。
钧天之乐,人闻之喜,兽闻之奔而鸟闻飞,花木闻之而蕃秀。
是非好恶,心境异也。
这是对道的名相应有的认识。
(三)道的规律性道体虽然无形无质,恍惚抽象,但又都存在于天地人事之间,存在于寒暑交替、昼夜运行的一切时空中,并在千差万别的众多事物中,根据客观现实表现出客观的规律性。
1.相反相成所谓"反者道之动"。
动极必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地间万千事物,一旦发展到最高阶段,即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或返回原态。
相反即成对立,对立亦称对待,而阴阳对立为其总纲,昼夜更替是其表相;反回则成流行,四象八卦为其总纲,天地之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是其显现。
广而言之,人生之贫、富、贵、贱、穷、通、毁、誉,事物之兴盛与没落,何尝不是道的规律在自然社会的表现呢?2.有无相生所谓"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说明任何事物,无不有其对立的一面,一切事物,不仅相反相成,而且互相转化。
故《老子》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
由此说明,人们应对事物从正面看到反面,从反面想到正面,尊重自然规律,把握机遇,争取主动。
3.道依德立"道"依附于人生则为"德"。
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等等。
以上都属于道的德行。
能做到一分,即得一分道。
所谓"德亏道隐",故古真创道,教人守戒,守戒就是抱道,抱道则能得道;失戒则失道,失道则三途有份。
二、治国之道《老子》的治国之道,其实贯通于《老子》全书,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以道治国《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沌沌兮,俗人昭之,我独昏之;俗人察之,我独闷闷"。
以上这些,都说明柔弱、处下、居后、不争、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乃道流露于人生之德,是世人所应追求和遵循的。
相反的情况,则"强梁者,不得其死","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其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故坚强居下,柔弱居上"。
而告诫世人去除贪、嗔、痴、慢、疑、妒,使不住相,而以满腔太和,去追求内圣外王的目标。
这便是以道治国的道理。
(二)无为而为老子云:"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是《老子》特有的"无为"的治国思想,犹如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是教人治国,重点在求得顺乎自然,通过自然规律发挥作用,而不是增加繁杂的政令骚扰百姓。
这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的道理。
(三)以静使国《老子》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夫使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以道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是《老子》特有的治国思想。
三、养身之道《老子》云:"寒胜热,静胜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寡欲,弃智,主静守默,无名之朴,浑然道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住六尘而真心现。
故《老子》养身之道,一是去欲;二是尚俭;三是知止。
分别而言:(一)由静生定"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所谓闹处求财,静处安身是也。
不能去财、色、名、食、睡诸欲,则身不能安,身不能安,人生的种种进步,又何以说起呢?"重为轻君,静为躁君"。
故安身之要,重在由静生定。
一心不乱,一意不散的定力,才能开发全身的经络系统并由此而扩展自身的心量,是类似于"由定发慧"的过程(据传统医学专家杨思澍先生指证,道教东、西、南、北、中五派的内养功夫,无一不由此发端)。
从而见证自然之道,把个人内存的自性与外在宇宙打成一片。
(二)静中寓动《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
"另有丹经亦云:"东家女,西家郎,黄婆为媒效鸳鸯,朱雀玄武同称美,分娩婴儿赛孟姜"。
说明是静中寓动,以求得更高层次精神的妙合。
(三)守默证道《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所谓见性开悟,正是才见大道,正当加倍努力,以破除最后之恍惚之象。
即道有情有信,但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