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散文阅读中的物象意蕴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独特力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独特力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
在散文的世界里,意象的运用犹如璀璨的星辰,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那么,散文中的意象表达究竟有何独特之力呢?意象,简单来说,就是客观事物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一朵花、一棵树;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时光、梦想。
在散文中,意象往往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成为连接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
首先,意象能够使散文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与直接抒发情感相比,通过意象来传达情感,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比如,当作者描写一片飘零的落叶时,或许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所带来的感慨;当他描绘一轮高悬的明月时,可能蕴含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避免了情感的直白宣泄,让读者在对意象的感受和解读中,逐渐领悟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其次,意象有助于增强散文的意境营造。
一个生动、鲜明的意象,可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所营造的独特氛围。
例如,在一篇描写江南水乡的散文中,作者提到“悠悠的乌篷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摇曳,仿佛岁月的轻舟,载着无数的故事缓缓前行。
”乌篷船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更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洗礼。
再者,意象在散文中还能起到象征和隐喻的作用。
作者可以借助意象来表达一些难以言表的抽象概念或复杂的思想。
比如,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可能象征着人生的蜕变和成长;一座古老的城堡,也许隐喻着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和隐喻,散文的内涵得以丰富和深化,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思考和解读,从而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此外,意象的运用还能使散文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一些散文作品中,作者会通过意象的重复、排比等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之美。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情感真挚的文学体裁,常常借助丰富多样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意象,宛如散文世界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画卷。
那么,散文中的意象表达究竟有何特色呢?首先,散文中的意象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独特性。
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审美取向,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他们在散文创作中所选取和运用的意象。
比如,有的作者钟情于大自然中的山川湖泊,将其视为内心宁静与力量的象征;有的作者则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物件情有独钟,如一把旧椅子、一只生锈的钢笔,通过对这些物件的描绘来抒发对岁月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个体性和独特性使得每一篇散文都如同作者的指纹一般,独一无二,充满了个性色彩。
其次,散文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个简单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可能承载着深沉的爱、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挣扎或者由衷的喜悦。
例如,一轮明月,在李白的诗中是思乡的寄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则成为了他在烦闷中寻求宁静的精神伴侣。
同样的意象,因作者情感的注入而拥有了不同的韵味和价值。
再者,散文中的意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对意象的描绘,隐喻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比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通过对白杨挺拔、坚强的形象描写,象征了北方农民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这种象征手法,不仅使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变得具体可感,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欣赏散文的同时,能够深入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另外,散文意象的表现形式多样。
它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如一朵花、一棵树;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希望、梦想;还可以是一种氛围、一种感觉,如冬日的寒冷、夏日的热烈。
这种多样性使得散文的意象世界无比丰富,能够满足作者各种不同的表达需求。
同时,散文中的意象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思绪的流转,意象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4核心题点精练四散文分析物象意蕴和作用

核心题点精练四分析物象意蕴和作用散文中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它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高考考查散文中的物象,主要是考查其意蕴和作用。
考生宜围绕这两个“题点”进行必要的训练,不断提高答题的精准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灯火陈夫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
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
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
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
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
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
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得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
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地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地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
女人见了,一阵骂。
孩子便不情愿地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
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地屁颠颠的紧撵过去。
高三作文:散文的探究意蕴意图之答案版

文学里文本散文阅读之六:探究意蕴意图【知识储备库】一、思维建模二、意蕴探究1.物象意蕴探究物象意蕴探究题的基本方法同前面分析形象特点、作用中的物象特点、作用一样,只不过它要综合全文,把特点与作用联系起来,由表及里,由实及虚。
重点看其主旨意蕴、象征意蕴和结构意蕴三方面。
2.标题意蕴探究标题意蕴探究题的基本方法同前面理解词句内涵中的标题含义和作用差不多。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在全面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切入:3.情感意蕴探究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
它不同于思想意蕴,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要重点抓住以下几点:(1)抓住文中“情语”。
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
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
“不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
(3)学会转换视角,挖掘深层情感。
(4)答案表述必须有情感术语。
如赞扬、担忧、期待、希望、不满、无奈等。
4.句子意蕴探究其方法同理解句子含意差不多,或者说它要以理解句子含意为基础,善于抓住句子的具体特征,从关键词语、内部结构、表达特点等入手。
但是,它与理解句子含意毕竟不在一个能力层级,它是“探究”层级,其难度与广度均超过“理解”层级中的句子含意。
探究所选择的句子位置(靠后,多是文末句),内涵深厚,是要从全文乃至文外的角度来探究的。
具体说来有:(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
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
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挖掘。
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散文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散文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散文是一种以叙述、描写、抒发情感为主的文学形式,它以自由自在的行文方式展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散文中,意象的运用能够增添作品的艺术性和吸引力,同时情感表达则是散文的灵魂所在。
本文将探讨散文中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具体作品中的例子。
一、意象的运用a) 视觉意象在散文中,视觉意象是最常见且直观的形象表达方式。
通过对景物、人物、动物等的高度审美描绘,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当作者以凄美的词语描写秋天的枫叶,读者便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时光流转、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与表达。
b)听觉意象除了视觉,散文中的意象还可以通过听觉呈现。
通过对声音、音乐、自然环境等的真实再现,作者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声音的流动与音乐的韵律。
例如,当作者用婉转的文字描述雨滴落在窗户上的声音,读者能够通过阅读重现这种柔和悦耳的声音,与作者共同体验那份宁静与温馨。
c)触觉意象触觉意象是散文中较为隐晦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对物体的触感、温度、质地等的描写,作者能够唤起读者内心对于触感的感知与回忆。
例如,当作者用曲折生动的句子描绘夏日阳光下泳池水的触感,读者可以想象到水滴在皮肤上滑过的丝丝凉意,以及夏日的惬意与畅快。
二、情感的表达a)喜悦与欢乐散文中常常充斥着作者的喜悦与欢乐。
通过对美好时刻的描写,作者能够将自己的快乐情感传递给读者。
例如,当作者用朝阳洒在大地上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读者无法抗拒那片阳光般明媚的心情,与作者共同感受内心的喜悦。
b)忧愁与痛苦在散文中,忧愁与痛苦往往也会是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挫折、痛苦经历的叙述,作者向读者展示自己内心的困扰与挣扎。
例如,当作者用冰冷的词语描写自己心碎的瞬间,读者会感同身受地沉浸在那份伤痛与无助之中,与作者一同经历情感的压力与冲击。
c)思考与反思散文往往是作者思考与反思的产物。
通过对生活、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作者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身境遇与人生意义的思索。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情感真挚的文学体裁,常常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意象,犹如散文中的璀璨明珠,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那么,散文中的意象表达究竟有何特色呢?意象在散文中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
作者往往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细致描绘,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相应的画面。
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里作者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生动直观地展现了荷叶的形态之美,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一片片在微风中摇曳的荷叶。
这种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得散文更具感染力,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领他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散文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性。
很多时候,作者选取的意象并非仅仅是表面的描绘,而是承载着某种深层的象征意义。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对白杨挺拔、坚强的形象描写,象征了北方农民以及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广大民众。
这种象征性使得散文能够在有限的文字中传达更为深远和宏大的主题,让读者在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能思考到更深层次的社会、人生等问题。
意象在散文中还常常具有情感性。
作者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意象之中,使意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地坛这个意象就承载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命运的感悟以及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读者通过作者对地坛的描写和叙述,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那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这种情感性让散文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散文中的意象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川湖泊,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作者心中的某种想象或幻觉。
这种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意图,自由地选择和运用意象。
同时,散文中的意象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的作者由于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在选择和运用意象时往往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赏析散文形象,分析物象作用象 文学类阅读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 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 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 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 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1.人物形象 与小说中的人物有所不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 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 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人物 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 两个方面。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表现了老祖母的勤劳;“萨丽娃看 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 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 作响”,表现了老祖母的坚忍。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 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表 现了老祖母敬畏自然。
2.物象 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 物、建物之类。由于这些景、物出现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 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 故称作“意象”也无妨。但是,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又有所不同,古诗中的常 见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感意蕴,而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 却是被临时赋予的,脱离了文本,就无所谓“意象”了。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 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 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 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 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 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 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 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 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 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 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 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 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独特之处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独特之处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富有个性的文学体裁,常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感悟。
意象,犹如散文世界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为读者开启了一扇扇通向作者内心深处的窗户。
那么,散文中的意象表达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首先,散文中的意象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与诗歌中的意象常常遵循一定的传统和象征意义不同,散文中的意象往往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独特经历、感受和思考所选取和创造的。
它们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物件,如一支旧钢笔、一枚褪色的邮票;也可能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景象,如一片飘零的落叶、一朵孤独的野花。
这些意象承载着作者个人的情感记忆和生命体验,因此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比如,鲁迅在《秋夜》中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两棵枣树,并非普通的树木,而是作者孤独、坚韧精神的象征,是他独特内心世界的写照。
其次,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更加自由随性。
在散文中,意象的出现和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行文需要和思绪的流淌。
作者可以在文中随意地引入意象,有时是作为开头的引子,引发下文的思考;有时是在文中穿插,作为情感的点缀;有时则在结尾处出现,给人以余味悠长的感受。
这种自由随性的表达方式,使得散文中的意象如同灵动的音符,在文字的旋律中跳跃,为作品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例如,周作人在《乌篷船》中,以乌篷船这一意象为线索,自由地展开对故乡风情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在水乡的河道中悠然前行。
再者,散文中的意象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散文作者通过对意象的细致描绘和深入挖掘,将自己的情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
一个简单的意象,可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多层含义,引发读者的深思。
比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对地坛这个古老而宁静的园子的描写,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母爱的感悟都融入其中。
地坛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成为了作者精神的寄托和生命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分析散文阅读中的物象意蕴
如何分析散文阅读中的物象意蕴
散文阅读中有一考点,就是形象的鉴赏。
形象的鉴赏,一是人物形象的鉴赏,一是物象的鉴赏。
物象的鉴赏同人物形象的鉴赏一样,向来为考试所重视。
如2019年新课标卷大纲卷中16题考查到的针挑土、四川卷16题考查到的铁铃铛。
这两套题中的针挑土铁铃铛就是物象。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又叫它为意象。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是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大致为三步:分析人物明确寓意概括作用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物象的鉴赏,主要涉及物象的形象特征,物象与象征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者借物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物象对表达主旨的作用,欣赏意象的美等。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物象呢?
散文物象的鉴赏思路,也大致为三步:分析物象外在特征分析物象内在精神分析物象的作用
又如何就物象的意蕴进行分析呢?
物象的意蕴的分析,主要抓以下两方面:
情感义比喻义象征义
并非每篇散文都涉及如上三方面,我们要根据文本实际来分析。
先说《怀念一只羊》中羊的意蕴分析:
(1)你不能忘记那只羊,那只羊像你生命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2)那是怎样的一只羊啊它柔细的毛,憨实的样儿,脖子里套着一条项圈,上面挂着一个小铜铃,让人一看就喜爱。
(3)那只羊是你5岁那年父亲赶集买回来的,有了它,你的童年生活便多了一项内容:牧羊。
于是,乡村的小巷里、村外的阡陌上便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一个孩童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走着,身后一只小羊一颠一颠地追赶。
(4)在草地上牧羊,羊总不离你左右,它偎依在你脚下吃草。
一次,一群小伙伴让你和羊捉迷藏,在小伙伴的掩护下,羊低头拽草的一瞬间你疾步跑进远处一条沟壕中伏下身子藏了起来。
等羊拽下一撮草抬起头咀嚼时,不见了你,便丢弃口中的青草,咩咩地叫着围住你失踪的地方转,那叫声凄凄惨惨,使藏在沟壕中的你忘记了这是在做游戏,你一跃而起,呼唤着你的羊向它奔去。
羊看见了你,撒开四蹄也向你奔来。
你和羊跑到一块儿,你跪下搂住羊颈,羊用温热的头蹭着你的脸,你的泪水忍不住扑嗒嗒砸进细柔的羊毛里。
(5)从那以后,你懂得了什么叫做亲密。
(6)你和羊分别是在一年的春天,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你家断粮了,父母商议着把羊卖掉换粮,你听后哭闹着不依,但最终你没能拗过父母。
你的羊在一个黄昏被一个可恶的汉子牵走,撒下一路
哀婉悲切的咩咩声。
(7)你家乡有一个习俗,卖家畜不卖缰绳,留着为以后再买家畜用。
那天你抱着羊缰绳在牧羊的草地上哭了很久很久,直到月上柳梢,你母亲把你背回家。
(8)以后你家再没有买羊,那条羊缰绳一直闲放着。
(9)你现在早已远离乡村。
今年夏天,你任职的县里有一条河洪水泛滥,为了保住下游的县城和百里外更大的城市,你带着炸药到一个叫水牛赵的村庄炸堤泄洪。
在水牛赵村,支书领着你走进一个叫赵广银的贫困户家中。
在院子里,你意外地看见一只羊,和你记忆中的你的羊一模一样,你情不自禁地走到羊的身边,伸手亲热地摸了摸柔细的羊毛。
赵广银说:洪水来的时候,走得急,只拉走一些保命的粮食和这只羊,这只羊是小孙子喂的,不拉走,他哭着不依,而五头猪一群鸡和其它的东西都被洪水冲走了。
你坐在赵广银家的板凳上和赵广银谈到中午,忽然你想在赵广银家吃一顿饭,你想到了遥远的时代母亲做的甜美的面条。
你说出这个决定,随行的乡党委书记急了,他说乡里已经准备好午餐。
你坚决要在赵广银家吃一顿家常便饭。
饭端上来了,却不是你想像中的面条,而是一碗香气浓郁的羊肉汤。
赵广银憨厚地说:刘书记,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把那只羊杀了给你做碗羊肉汤。
这时候你心中猛然涌起一股亲密的情感。
这顿午饭你没有动一下筷子,那碗羊肉汤静静地放在你的面前,你只吃了几口馒头。
(10)走出水牛赵村,你突然折转身对着送别的乡亲,对着熟悉的乡村,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
要解答此题,要侧重阐发文中羊所包含的情感义:
.(1)羊是作者童年亲密的伙伴,它曾经带给作者无数的欢乐。
(2)在羊身上还体现了乡村、乡亲给予作者的爱。
(3)通过对羊的感念,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乡亲、乡土深深的感念之情。
如上情感义,当是羊的意蕴。
再说2019年新课标卷大纲卷中16题考查到的针挑土,要求考生回答: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要解答此题,要侧重阐发针挑土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具体解答如下:
①针挑土是黒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针挑土是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针挑土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如上比喻义和象征义就是针挑土的内涵。
最后说四川卷16题考查到的铁铃铛的意义:
要解答铁铃铛的意义,就要注意铁铃铛在文本中的情感义和象征义。
可具体解答如下:
铁铃铛是全文的线索,实写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和爸爸之间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