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侵物种综述(及入侵种例证

合集下载

资料: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侵入种

资料: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侵入种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种——植物部分图1. 紫茎泽兰(解放草、破坏草)(Eupatoriumadenophorum )。

原产中美州,现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台湾,排挤本地植物;侵入经济林和农田;全株有毒,危害畜牧业等图2. 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原产中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我国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严重危害6-8米以下的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和风景林 图3.空心莲子草(水花生、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原产南美洲,现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图4. 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 为一种恶性杂草,原产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在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东和湖北图5. 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原产欧美洲 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世界各地,是我国限制检疫对象,我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各省(区)都曾有过报道图6.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原产美国东南部海岸,1979年引入我国,分布于我国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图7. 飞机草(香泽兰) (Eupatorium odoratum)原产中美洲1934年在云南发现,现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危害多种植物和牧场。

图8. 凤眼莲(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原产巴西,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河道、破坏水生态系统等。

图9. 假高梁(石茅、阿拉伯高粱)(Sorghum halepense)原产地中海地区,现分布与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30多种家作物的杂草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种——动物部分图10. 蔗扁蛾(香蕉蛾) (Opogona sacchari)原产非洲,1987年随巴西木进入广州,现传入我国10余个省、直辖市、威胁农作物、果树、名贵花卉等。

盘点那些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

盘点那些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

盘点那些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1.福寿螺简介: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是餐桌上的佳肴。

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习性:个体大,每只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

有巨型田螺之称。

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

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

贝壳短而圆,大且薄,壳右旋,有4~5个螺层,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

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

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

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

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

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

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

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

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危害:福寿螺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

中国的外来入侵植物名录

中国的外来入侵植物名录

中国的外来入侵植物外来入侵植物,是指原产地不在我国,由于人们引种或无意中带入。

并在我国大量繁殖,对本地物种和生态造成威胁的植物。

以前因为交通的相对不发达,外来物种主要是通过植物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自然力量传入。

后来,随着交通发达了,不同地域的交往变得越来越方便。

有一些植物作为牧草、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绿化植物等有意引进,例如:大米草、空心莲子草。

还有,在贸易、运输等过程中一些有害植物也乘虚而入,例如:假高梁。

目前,对我国农业带来严重危害的植物有水葫芦、水花生、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薇甘菊、银胶菊等。

这些外来植物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畜牧和鱼类的栖息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2003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其中包括的植物有: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假高粱。

以下是根据“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和“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名录整理而成。

因博客文章系统的容量有限,故分两个表发布。

* 注有“*”者为“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公布,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没有的。

** 注有“**”者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没有的。

*** 注有“***”者来自其他文献。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2* 注有“*”者为“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公布,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没有的。

** 注有“**”者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没有的。

*** 注有“***”者为来自其他资料。

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

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

五、中国现在正在开展的最危险的大规模有意或无 意引入外来物种的项目
1、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大面积种植外来物种 包括桉树、外来松树、外来落叶松和在不适宜的海拔和地区种 植经济树。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控制和草料栽培中主要依靠从国 外(特别是美国)进口草种,有关中国当地草种的培育、研究 和利用却十分少。 2、保护区绿化 使用外来物种恢复植被 城市绿化 大量外来入侵种都是为观赏植物引进 使用外来物种恢复植被 3、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淡水和海水养殖业对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的破坏大的外来物 种”,牛蛙与福寿螺、小龙虾、巴西龟等一起榜 上有名并排位靠前。 今年夏季日本就出现野生牛蛙感染“青蛙壶菌病” 的事件。今年10月,在重庆市某酒店工作的陈先 生就在水产市场进货时发现了一只有蹼且长着七 条腿的牛蛙。对此现象专家认为,出现这样的情 况,基本都是由基因变异造成的,一旦发现这样 的生物最好交给当地专业机构进行研究。不宜自 己饲养,不宜食用,更不要随便“放生”,以免 造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破坏。
南京市民发现一只长有七条腿、重一斤 的牛蛙
二、为什么外来种引起入侵?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 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 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 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 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 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 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建立中国外来物种信息系统 在共享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球信息系统 建立和更新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名录,并建立公 约 限制这些物种的扩散。
三、入侵种引起什么问题?
1、直接减少物种数量 2、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的数量 3、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 4、对火灾和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 5、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 6、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降低 7、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降低

[转载]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单(附图)

[转载]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单(附图)

[转载]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单(附图)1、紫茎泽兰学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英文名:Crofton Weed中文异名:解放草、破坏草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

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

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

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

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

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种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

(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

2、薇甘菊学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茎细长,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

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植株。

原产地:中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

外来入侵物种情况汇报

外来入侵物种情况汇报

外来入侵物种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非本地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引入并且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物种。

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也面临着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

下面将就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人为引入,包括意外引入和有意引入;二是自然扩散,包括生物迁移和扩散;三是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物种的分布和扩散。

其次,我国外来入侵物种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在植物方面,如入侵植物有狸尾草、水葫芦、风车草等;在动物方面,如外来入侵物种有美洲牛蛙、外来甲壳类等;在微生物方面,如外来入侵物种有白僵菌、异瑞氏菌等。

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再次,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当地物种的竞争、捕食和繁殖的影响;二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三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对人类传染病的传播和危害。

最后,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情况,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包括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加强边境检疫和监测、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技术研究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外来入侵物种问题。

综上所述,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只有加强监测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挑战,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

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

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

生物入侵的危害
经济 影响生态系统 影响人类健康 影响人文地理
生物入侵的治理和防治
①加快对已入侵生物的综合治理 ②致力于防治外来生物的国家能力建设 ③致力于防治外来生物的研究能力建设 ④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生物入侵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一些 非常知名的入侵我 国的16种生物
首批入侵我国的பைடு நூலகம்16种外来物种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 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种
植物
动物
结束
植物部分
紫茎泽兰 空心莲子草 凤眼莲
互花米草 假高梁
飞机草 豚草
薇甘菊 毒麦
返回
动物部分
非洲大蜗牛 美国白蛾 湿地松粉蚧 福寿螺 红脂大小蠹 蔗扁蛾
牛蛙
返回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什么 生物入侵的原因 生物入侵的危害 生物入侵的防治和治理
环境工程08级2班
生物入侵内因
既可以有性繁殖,也有进行无性繁殖的能 力;从种子发育到成熟的时间短;
对环境的异质性有很强的耐受力,尤其 是具有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Baker目录)
生物入侵外因
①多样性阻抗假说 ②天敌缺乏假说 ③环境发生化学变化假说 ④生态位空缺假说 ⑤干扰产生空隙假说

中国造成危害的入侵种例证

中国造成危害的入侵种例证

中国造成危害的入侵种例证1哺乳类1.1海狸鼠(獭狸)(Myocastor coypus)又称草狸獭、沼鼠,是啮齿目海狸科以草食为主的动物,原产于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地,我国最早于1953年从前苏联引进到东北。

由于獭狸具有浓密柔软的绒毛,1986年起在各地,包括南方各省也争相开发利用,大量养殖。

90年代中,由于幼兽价格昂贵,其肉味欠佳,在南方饲养后,毛质变差,养大后的獭狸无人收购加工。

在獭狸数量剧增的情况下,价格一落千丈。

獭狸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逃生或放生。

这些逃放出来的獭狸在野外自生自繁,久而久之将会严重危害农田庄稼和果树,成为南方农田、果园新的有害动物(许瑞秋等,1997)。

1.2麝鼠(Ondatra zibethicus)1927年从北美引入到前苏联,作为毛皮兽大量养殖,养殖场一度超过500个。

50年代中发现开始先后从边境越入我国东北和新疆。

1955和1957年,黑龙江的呼玛和兴凯湖发现了麝鼠。

新疆的麝鼠也发现来自这些前苏联的养殖场逃逸个体。

由于管理不善,麝鼠沿着伊犁河、塔克斯河、额尔齐斯河进入中国。

之后也曾作为毛皮兽种畜引入并广泛养殖,如1958年,麝鼠作为毛皮动物被引种到华北、内蒙古、贵州和许多其他地区。

麝鼠在堤坝上挖洞,并破坏对这种干旱地区十分重要的供水系统(程大生,1986;寿振黄,1962)。

1.3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除原产北美的麝鼠和苏联鄂毕河上游的松鼠(Sciurus vulgaris exalbidus)是大约50年代初期经人工散放自苏联移入的以外,褐家鼠、黄胸鼠、斯氏家鼠(Rattus flavipectus,或者Rattus tanezumi)是经铁路运输随火车从内地移入新疆的。

新疆首次捕获褐家鼠是1975年,已在吐鲁番和乌鲁木齐两市首先形成种群,目前该鼠沿铁路继续向南北疆扩散外,正经公路运输向农牧山区蔓延。

在某些地区的调查表明该鼠种群年龄结构合理,繁殖年龄有所提前,个体也有增大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al. 1997)。

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

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

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

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

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

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石榴(Punica granatum)、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等等经济植物的种子。

北宋期间,泉州和广州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的主要港口。

芦荟(Aloe barbdensis,或A. vera var. chinensis)在此期间第一次有活植物的记录。

它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于华南的沿海地区归化。

1645年伽马航线开辟后,西欧各国的人到印度、东南亚各地,将不久前从美洲收集的物种带去,而旅居这些地方的华侨将一部分种,如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莲(Passiflora coerulea)等经济植物转引到中国。

1624至166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烟台和大连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

例如香丝草(Conyza bonariensis)于1857年在香港,小白酒草(Conyz canadensis)于1862年在山东烟台,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于1886年在上海分别出现,然后向内地蔓延。

而栽培植物的引种和逸生地点比较不规则,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Ulex europaeus)引种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后大量逸生(Wei Zhi and Wei Siqi, 199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

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中国境内物种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在中国的扩散。

许多入侵物种在全面入侵以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因此新到达中国的入侵种的全面影响可能过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

从美国和中国相似的地理条件来看,美国的外来种入侵现状预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美国外来种定居、扩散和危害的趋势仍在发展,已有大量有关入侵物种的文献记录(Nico and Fuller,1999;Vitousek et al. 1997;Randall and Marinelli,1996)。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到中国类似的情况。

虽然对外来病虫害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中国海关、农林部门的注意,但入侵种的概念传入中国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西方国家对入侵种问题研究较多。

已有有关外来植物、杂草、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爬行类、哺乳类和野生动植物疾病等的大量研究和出版物,内容包括普遍性的入侵路径、载体、自然和人工干扰(物理、化学、气候等)的作用,以及入侵种带来的危害(Sandlund et al. 1999;Westbrooks,1998)。

然而中国除动植物检疫局列出的规定检疫物种和少数对人类经济造成极大损失的物种外,对其它的外来物种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

目前还没有较全面的统计资料说明外来种情况、入侵种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根据文献记载和我们的初步调查,中国已知外来的归化植物有380种,隶属62科,210属。

本文主要列出了一些造成明显危害的事例。

从这些事例中对中国的入侵种问题可略窥一斑。

正文中提到的部分入侵物种,在附录一中有具体描述。

1 中国入侵种的主要特点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是外来种(exotic species或alien species)中归化(naturalized)的生物物种。

外来种的概念可参照Schwartz (1997) 的9条标准。

外来种泛指非本土原产的外域种。

本文采用的确定入侵种的标准是外域种:1)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入境;2)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扩散; 3)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损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表现出:1)涉及面广。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1999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 118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8.62%(86 410 000 hm2)。

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

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3)涉及的物种类型多。

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2 引入途径2.1 无意引入货物的进出口是外来物种进入中国的重要渠道。

据检疫部门统计:我国"八五"期间共进口粮食达6 500万吨,1996年粮食进口也超过1 000万吨。

大宗粮食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阿根廷等。

随着与毗邻国家边境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越南、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国粮食贸易也有较大发展。

由于进口粮食的国别多,渠道广、品种杂、数量大,带来有害杂草籽的几率高。

从1986年到1990年9月,上海口岸进口粮食349船次,截获杂草种子近30科、100属、200余种。

根据1998的统计资料,在包括大连、青岛、上海、张家港、南京、广州等12个口岸截获了547种和5个变种的杂草,分属于49科。

这些杂草来自30个国家,随食品、饲料、棉花、羊毛、草皮和其它经济植物的种子进口时带入。

其中有170种虽然还没有归化记录,但有可能在运输和扩散过程中侵入到野外(殷连平,1998)。

从西半球进口的货物中开始出现一些亚洲种,如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等种类的种子,这意味着一些杂草已经完成了它们的环球旅行和扩散。

轮船压舱水可能带入外域水生物种,这方面我国尚无深入的报道。

无意引入的病虫害在农林牧和园林等各个行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案例很多,并已经引起相关部门,包括海关检疫部门的重视。

农业病虫害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甘薯长喙壳菌等;农业杂草,如豚草等;畜牧业害草有紫茎泽兰等;林业害虫有美国白蛾、松突圆蚧等;园林害虫有蔗扁蛾等。

2.2 有目的的引入几乎与养殖、种植有关的单位都存在大量的外地或外国物种的引进项目。

这些单位有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特种养殖业、各种饲养繁殖基地,其中大部分引种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环保等为主要目的。

例如1990~1991年从台湾引进粮、油、瓜、果、菜等种苗繁殖材料共40多种(叶启贤等,1997)。

又如我国草坪草种除结缕草(Zoysia materlla)种子外,其它草的种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1997年进口量就达 2 000吨以上(胥晓刚等,1999)。

而我国的水产和特种养殖,引进种类也十分繁多,如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ianalus)、虹鳟鱼(S. gairdneri)、罗非鱼(Tilapia sp.)、鳗鱼(Anguilla japonica)、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匙吻鲟(Palyodoh pathula)、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斑点叉尾鮰、条纹石鮨(Morone saxatilis)和金眼石鮨(Morone chrysops)等(邱黎明等,1994;廖国璋,1998)。

最近一些外来水生植物从水族馆逃逸。

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原产于美国,现出现在浙江省的河流中(丁炳扬,2000);来自南美洲的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已在台湾归化(Li Zhenyu and Hsieh Changfu, 1996)。

尽管前一种只开花不结果,后者只有雌株,这两种都不产生种子,但它们可通过无性生殖方式迅速扩散。

有目的的引进种逃逸后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的事例比比皆是。

如水产养殖引进外域鱼种,人工养殖场引进种獭狸,农业畜禽饲养国外引进种喜旱莲子草和凤眼莲,园林观赏和水质净化引入,沿海护滩引进植物大米草等等。

中国南方大量引进优质鱼类,包括鳗鱼Anguilla japonica、加州鲈、桂花鱼、斑点叉尾鮰,并扩大养殖面积。

一些食肉性鱼类(特别以小型鱼类为食)如加州鲈、条纹石鮨和金眼石鮨等的引进和养殖,会对当地自然水体中的其它鱼类种群产生什么影响,还缺少评估。

从额尔齐斯河引入的河鲈(Perca fulviatilis)已导致新疆博斯腾湖中的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的灭绝。

3 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性生物入侵已对农林牧渔以及旅游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

对于本土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Opuntia)4个种(李振宇,1999)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水葫芦"推广,此后大量逸生。

在昆明滇池内,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丁建清等,1995)。

3.2 摧毁生态系统原产于中美洲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仅在云南省发生的面积就高达24.7 km2,还以每年10 km的速度向北蔓延,侵入农业植被、占领草场和采伐迹地,不但损害农牧业生产,而且使植被恢复困难(丁建清等,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