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第六章_修辞_练习(有答案)讲课教案
现代汉语(黄伯荣)课后答案6章

现代汉语(黄伯荣)课后答案6章第六章修辞“修辞”思考和练习二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①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aoyao)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
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
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②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
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③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
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很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①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例②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人的悠闲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①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
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从锤炼词语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课后练习答案

《现代汉语(第四版)》(黄廖本)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绪论”习题答案“绪论”思考和练习一一、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
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
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要镇。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
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它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这就使得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二、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怎样的?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一民族语言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
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
共同语形成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到各方言中去。
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一种制约的作用。
与此同时,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
但是,地域方言间差异的缩小,以至于消失,则须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第二章语音”习题答案“语音”思考和练习一四、语音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语音”思考和练习二二、普通话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各包括哪几种?请画成一个总表把声母填上。
普通话声母的发音部位包括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舌根七种。
发音方法,从阻碍的方式看,包括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五种;从声带是否颤动看,包括清音、浊音两种;从气流的强弱看,包括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种。
现代汉语修辞国家精品课程课件PPT

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和修辞 学著作,以拓宽视野和增强对修辞的 理解。
持续学习
提醒学生保持对现代汉语修辞研究的 关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现代汉语修辞研究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随着学科的发展,现代汉语 修辞将与心理学、社会学、 文化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形 成更为丰富的研究领域。
语言技术的运用
拟人
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的特征,增强文学表 现力。
反语
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
象征
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押韵
使诗歌的音韵更加和谐,增强音乐美感。
反复
通过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对偶
使用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词语或句子,使诗歌更加工整、优美。
讲解了句子的结构、表达 方式和修辞手法,如排比 、对偶、顶真等,以提高 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重点介绍了如何构建完整 的文章或语篇,包括文章 的开头、结尾、过渡、呼 应等方面的技巧。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深入实践
建议学生在日常表达中积极运用所学修 辞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与讨论
建议学生加入相关的学术讨论群体, 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回顾
01
02
03
04
05
现代汉语修辞的 基本概念…
语音修辞
词语修辞
句子修辞
篇章修辞
详细介绍了现代汉语修辞 的定义、特点、原则和功 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 基础。
讲解了如何通过语音手段 ,如押韵、节奏、语调等 ,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探讨了词语的选择、搭配 、锤炼等方面的技巧,以 及如何通过词语的巧妙运 用来表达思想感情。
中职教育-现代汉语(北大第二版 下册)课件:6.2 语音修辞.ppt

散文不像韵文那样讲究平仄调配,声调和谐,但在一
些并排的、整齐的句式中,如果注意平仄协调,也能够增
强文章的感染力。
• ⑥想眺望故乡的山岗,我爬到了阿里山上,只见茫茫
云海,云海茫茫。想寻觅故乡的小溪,我沿着淡水河来到
海滨,只隔着汪洋一片,一片汪洋。呵,阿里山!我要用 你去填大海,让母亲见到孩子,让孩子找到亲娘! (《
• “他每天下午看看报,打打球。”中的“看看报,打打 球”也是平稳、匀称的。“看看”和“打打”相配,“报 ”和“球”相配,说起来很顺口,如改为“他每天下午看 看报,打球。”就不顺口,因为“看看报”和“打球”音 节不等。
• 这种音节的调配在文章中随处可见。例如:
• ①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 水银泄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 更自信。
• 对偶句式一般都要求平仄对应,抑扬交错,讲究声调和谐,这 样有助于突出内容,帮助人们记忆。如:
• 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范文澜自勉联)
• ④阳台观鸢尾 庭院赏米兰 (大洋网)
•
• ⑤立健全完备之规 造长治久安之势 (人民网)
•
•
• 这些对偶的例子,各音节平仄声调几乎完全对应。
•
•
• 总之,音节调配所要达到的效果是音节协调,使人说起 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此外,在调配音节时,如果能考虑 与平仄、押韵等方面的配合,做到几方面兼顾,不但有助 于语意的表达,而且能使语音更加优美动听,收到更好的 效果。
四、双声、叠韵、叠音、 拟声的选用与复沓美
• (一)双声、叠韵
•
双声、叠韵也是汉民族对称和谐心理在汉语语音方面的
• 相反,在连续的音节中,如果不讲究平仄相间,而是将 一长串平声音节或仄声音节排在一起,则不但读起来费劲 ,听起来也显得单调,沉闷,缺少音乐美感。如“张芳妈 妈家周三中餐吃烧鸡。”“上个月爸爸特意让弟弟做这四 道算术作业。”前一例全是平声,后一例全是仄声,读的 时候显得吃力、不上口,听觉上也给人不协调、不自然之 感。
大学现代汉语修辞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和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1. 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区分和运用。
2. 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文学作品或现代汉语作品3. 学生预习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和比拟。
二、讲解修辞手法1. 比喻:介绍比喻的定义、种类(明喻、暗喻、借喻)、作用(使事物生动形象、加深读者印象、使语言文采斐然)。
2. 比拟:介绍比拟的定义、种类(拟人、拟物、拟声)、作用(增添情味、使事物栩栩如生、抒发感情)。
三、实例分析1. 比喻实例分析:选取文学作品或现代汉语作品中的比喻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2. 比拟实例分析:选取文学作品或现代汉语作品中的比拟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四、实践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选题材,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实践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对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比喻和比拟,并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修辞PPT学习教案

人更加感 到沉寂
第15页/共77页
求生动
语言生 动可提 高表达 效果, 使人爱 听爱读 。词 语的选择 要追求 表意的 生动。 1.化静 为动 2 .形象 描绘 3 .含蓄 表意
绿杨烟外 晓寒轻 ,红杏 枝头春 意闹。
(宋祁《玉楼春》)
第16页/共77页
求特效
为了突 出强调 某一内 容,或 使语言 幽默诙 谐,人们 有时突 破常规 ,变异 地使用 词语, 以 求得某种 特殊的 表达效 果。 1.曲解 词义 2 .转换 功能 3 .反用 色彩
主动句: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这种句 子叫主动句。
被动句: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这种句子叫 被动句。
例如: “风把树叶吹落了。” “树叶被风吹落了。”
第31页/共77页
第四节 辞格的运用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 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修辞 格不是修辞学。修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而已,它只是语言修饰描摹的一些特殊 方法,这些方法是人们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的 实践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 表达效果 而发挥作第用32页。/共77页
现代汉语修辞
会计学
1
本章目录
第一节 修辞概说 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 第三节 句子的配置 第四节 辞格的运用 第五节 语体风格
第1页/共77页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修辞和修辞学
(一)“修辞”溯源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 起来用 的是孔 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 曰:君 子进德 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 诚,所 以居业 也。”
第24页/共77页
三、紧句和松句
从结构上 说,句 子的组 织可松 可紧, 紧句就 是句子 成分组织 紧密的 句子; 松句就 是句子 成分组 织松散 的句子。
现代汉语上册教学课件第六章修辞

(5)抱韵:一四押韵,二三押韵,呈环抱 之势。
例:夜半的北京的长街gai 狂风伴着你尽力地呼叫, “晚报!晚报!晚报!” 但是没有一家把门开。
我们同样的悲哀, 我们在同样荒凉的轨道, “晚报!晚报!晚报!” 但是没有一家把门开。
13
冯至《“晚报”——赠卖报童子》)
第二节 语言要素的修辞
词语修辞
(莫言《幽默与趣味》)
例:谁说女人只是情感动物,比男人缺乏理 性呢?女人一旦目的起来,比男人一点也不傻, 也不逊色。 (徐坤《厨房》)
17
二、 词语修辞
❖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造句的基本 单位,在语言的构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决 定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优劣。汉语词汇丰富多 样,特点鲜明,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潜力,为 汉语修辞提供了充足的构成材料。
6
语音的审美价值
1.整齐美 音节整齐有规律地排列,节奏鲜明就为语
音的整齐美。 2.抑扬美
抑扬美是指语调升降曲直有规律的变化, 所形成的声音上的波澜起伏,因而呈现出的旋 律美。 3.回环美
7
语音的审美价值
词语的声音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注意音节整齐匀称 ❖ 2.注意声调平仄调配 ❖ 3.力求韵脚和谐 ❖ 4.讲求叠音自然 ❖ 5.讲求双声叠韵配合
4
第二节 语言要素的修辞
语音修辞
5
语音的审美价值
关于汉语四声: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ຫໍສະໝຸດ 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直指玉钥匙门法》:“平声平道莫 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 促急收藏。”
清·江永《音学辨微》:“平声长空,如击钟鼓; 上去入短实,如击木石。”
23
黄廖编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修辞章课后习题及详细答案全

《现代汉语》课后练习题(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第六章·修辞)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思考和练习一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字,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答:有人以为学习修辞是咬文嚼字,单纯追求华丽的辞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修辞研究的虽然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但是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这里的原则仍然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和内容要完美的统一,因此它同片面的讲究形式美,单纯的追求华丽辞藻的错误做法是根本不同的。
也不能认为修辞高深莫测,修辞是讲求表达效果的修辞行为,贯穿于言语交际的全过程。
写文章需要它,说话也需要它,人人都离不开它,时时处处需要它,不存在高深莫测的问题。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答: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
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的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任何诗文都可照字面直解,然而其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意境意义乃至风格意义,只能靠“此情此境”获得。
例如:(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这句话用了不到30个字,描写了作者住所客观景物的无变化,反复手法中透露出作者当时无聊、单调、彷徨、苦闷的心情。
(2)丁二爷吃完了饭,回到自己屋中和小鸟们闲谈,花和尚、插翅虎、豹子头……他就着每个小鸟的特色起了鲜明的名字。
他自居及时雨宋江,小屋里时常开着英雄会。
(老舍《离婚》)句中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文字生动活泼。
也很有情趣。
作者通过语境取得了幽默、可笑、别有情趣的效果。
语境的功用:制约言语活动的内容;规定言语的表达方式。
所以修辞要随情应景、随机措施。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答: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由于修辞属于纯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同语音、词汇和语法理所当然地存在着既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修辞一、填空1、比喻的构成要素包括、、、四种,如“月亮像玉盘”,其中的“玉盘”是,“月亮”是。
1、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喻体本体2、比喻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如“党是阳光”是。
2、明喻暗喻借喻暗喻3、夸张分为、、三类,如“巴掌大一块地,他也种上了粮食”是夸张,“看到青青的秧苗,他就嗅到了面包的香味”是夸张。
3、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4、对偶从结构角度分为、两类,从语义角度分为、、三类,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
4、严对宽对正对反对串对严对反对严对串对5、修辞格的配合有、、三种方式,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那数不清的灯火就象千万颗星星飞上了天去”是。
5、连续(连用)包孕(套用)复合(兼用)包孕(套用)复合(兼用)6、“。
6、暗喻7、“我最近在读鲁迅”这一句话中用了借代,其借代方式是。
7、以作者代作品二、单项选择1、“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运用的修辞格是()A、借喻B、回环C、比拟D、借代2、以下各例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是()A、这孩子像他爸爸。
B、这孩子像个猴子。
C、这孩子好像感冒了。
D、这孩子好像活过来了。
3、下面的句子里使用了拈连辞格的是()A、人老心却不老。
B、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
C、酒好不怕巷子深。
D、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4、下面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是()A、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B、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C、天寒地冻冻不坏我们的决心。
D、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5、“瞧人家两口子,‘郎财女貌’,多般配!”这句话用了。
A、仿词B、夸张C、双关D、反语6、关于修辞,下列最准确的说法是________。
A、修辞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格进行语言艺术的创新。
B、修辞是指有关修辞格运用的著作。
C、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
D、修辞就是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7、“门前是一条河。
”后面接下去最顺畅的一组句子是________。
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
山门里是一个穿堂。
迎门供着弥勒佛。
B、山门里有一个穿堂。
弥勒佛供在迎面。
三面都裁着高大的柳树。
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C、打谷场很大,就在河边。
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
穿堂对着山门。
迎面供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
山门里是一个穿堂。
迎面供着弥勒佛。
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三、判断正误1、夸张可以通过其他修辞格来实现。
(√)2、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喻。
(×)3、“他一直是魂思梦想着打飞机,眼前飞过一只雁,一只麻雀,一只蝴蝶,一只蜻蜓,他都要拿枪瞄瞄。
”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兼反复的修辞手法。
(×)4、修辞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选择华丽的词藻,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
(×)5、一首《早梅》诗中又两个句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树开”,有人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改诗比原诗更加生动准确。
(√)6、“她是父亲唯一的独养女儿”这个句子从修辞角度看不正确。
(√)7、句子成份易序的主要目的是要突出新信息。
(√)8、散句一般都是短句,整句一般都是长句。
(×)9、两个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关键在于二者有相似点。
(√)10、借喻就是借代,只是命名角度不同罢了。
(×)11、民谚“决策拍脑袋,行动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
其中“拍屁股”是比喻。
(×)12、古诗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中的“衣带渐宽”是借代。
(、√)13、“张大伯家的南瓜有地球那么大”。
这句话中用了夸张辞格。
(×)14、“那座山上有数不清的杜鹃”,有两种意义,是双关。
(×)15、“雪莲花装点了北国,茶花染红了南疆”是对偶。
(×)1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句话辞格综合运用方式是套用。
(×)二、单项选择1、B2、B3、A4、B5、A6、C7、A三、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9、√ 10、× 11、 12 13、 14、 15、 16、四、综合分析1、按要求变换句式。
((3)谁不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呢?(四、综合分析1、按要求变换句式。
(1)没有人会不否认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运转的呢。
(改成肯定句)(1)谁都承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
(2)天上一弯月,地上灯万盏。
(改成整句)2)天上一弯月,地上万盏灯。
(3)人人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改成否定句)(4)虚心使人进步,而骄傲呢,则会使人落后。
(改成整句)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格。
(1)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
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
两个比喻前后连用(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比拟连用)(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对偶套比喻(4)这种感情象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比喻兼排比(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回环兼拟人、排比套比喻(6)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
排比、谐音双关、仿词、反语、借代(7)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染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对偶、引用、对偶套比喻、排比套反复兼双关和借喻、拟人(8)足以纪念鲁迅的,是鲁迅自己的文章,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对于仇敌的认识与战斗。
排比兼反复(9)在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敌人弯腰。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土里的竹根。
(9)回环、顶真、层递(10)风失去了雨前的野性,轻轻地抚摸着草根;水珠在草尖上闪光,象粒粒珍珠在闪耀;朵朵野花开得那么娇丽,红的似火,黄的似金……()(10)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点儿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
(10)拟人、比喻、对偶套比喻(12)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么高尚啊!(12)拈连、通感、对比兼比拟(13)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兄弟之间,不就要长命相知,天长地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13)顶真、比喻、反问、回环(14)他品味着香醇的酒味,品味着众人的甜蜜的笑声,品味着新的生活。
()(15)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16)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17)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岳,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18)何等动人的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雪岭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19)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3、指出下列两组中两个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归纳出它们的区别。
(1)①正是这些剥削阶级留下的臭垃圾阻塞着我们的去路……②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
东边一个是马褂,西边一个是西装。
3、指出下列两组中两个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归纳出它们的区别。
(1)比较这两个例句我们就可以发现①是借喻②是借代。
区别:A、构成的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相似点,即要求喻体跟本体有某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跟本体有某种联系,如借体是本体的局部、形象上的特征、穿着、商标、产地、作者等。
例②就是以穿着来代表人,“马褂”代表穿马褂的人,“西装”代表穿西装的人。
B、借喻着重在“喻”,用喻体来打比方;借代着重在“代”,干脆用借体称代本体。
C、借喻往往可以改变成明喻或暗喻,借代却不能换作明喻或暗喻。
(2)①大门朝东,对着大车路。
大车路前面是一片沙滩,沙滩的尽头,横着一条小河。
小河的那边又是沙滩……②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2)第一个句子使用了顶真,第二个句子使用了回环。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A、回环一般由两项构成,形式为A—B,B—A;顶真大多不只两项,形式为A—B,B—C。
B、构成回环的两项只是语序不同,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顶真所关涉的几项是前项之尾和后项之首的词语相同。
4、指出下列句子中修辞不当之处。
(1)此处禁止小便,违者罚款。
(2)若同时抽中不同级别的奖项,只以最高级别兑奖,不准兼中兼得。
(3)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陶忠琦同志和唐兰同志是死后方始具备了工程师和共产党员的条件吗?为什么非要在死后追认,而不承认于生前呢?4、指出下列句子中修辞不当之处。
(1)“违者罚款”中“违”的是什么,要罚多少款,都令人不解;另外,说这句话的人是否有话语权也是值得怀疑的。
(2)“不准兼中兼得”中,“不准兼得”是组织者可以控制的,而“兼中”就不是组织者所能控制的了。
再说,“不准”这个词很不礼貌,改成“不能”较好。
(3)“而不承认于生前”与“在死后追认”,在音节、句式结构上不对称,应改为“而不在生前认可和接纳呢?”。
5、指出下文修辞上的问题。
(1)慈悲而残忍的金苍蝇,展馥郁的安琪儿的黄翅,晻,颉利,弥缚缔弥缔。
(译法国波特莱尔的名诗《死尸》中的句子)(2)一早醒来,抬头往窗外一望,是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天空像一块刚被洗刷过的白板一样地清洁,万里无云。
(3)这帮人,斗地主,分田地,当兵打仗……全是硬汉子。
即使是从山崖上跳下来折断了手脚,也不会哼一声。
修辞·参考答案2、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格。
(1)(2)(3)(4)(5)(6)(7)(8)(11)排比、顶真、反复、比喻(14)排比、拈连、通感(15)比拟套比喻(16)明喻、夸张兼对偶(17)排比套比喻连用(18)比喻连用(19)排比套比喻、反复5、指出下文修辞上的问题(1)在法国人眼中,因为苍蝇在叮食物时,大胆得不顾性命,从而把它比作勇敢、善战、坚强者;然而在中国人的心里,苍蝇却代表者着肮脏和丑恶。
译者没有考虑修辞的民族性特点,这样的译法是不可取的。
(2)在天空晴朗无云这点上,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