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化工传递过程》第二章 期末考试拓展学习7

合集下载

西安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期末考试拓展学习(二)3

西安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期末考试拓展学习(二)3

西交《有机化学》(二)第二章烷烃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按碳链分类(1) 开链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正丁烷, 异丁烷(2) 碳环族化合物A:脂环族化合物: 环戊烷, 环己烷B:芳香族化合物: 苯, 萘(3) 杂环化合物: 呋喃, 吡啶2、按官能团分类按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容易发生某些特征反应的(1) 原子 (如卤素原子)(2) 原子团 (如:羟基 -OH 、羧基 -COOH 、硝基-NO2,氨基-NH2 等)(3) 或某些特征化学键结构(如双键>C=C< 、叁键- C C - )等分类。

3、有机化合物按碳链分类(1) 开链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正丁烷, 异丁烷(2) 碳环族化合物A:脂环族化合物: 环戊烷, 环己烷B:芳香族化合物: 苯, 萘(3) 杂环化合物: 呋喃, 吡啶二、饱和烃:分子中只含 C、H 两种元素;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以单键连接,碳原的其余化合价完全为氢原子所饱和。

烃分子中所有化学键均为σ键,即C SP3C SP3 C SP3H1S饱和烃的通式: CnH 2 n + 2同系列:具有同一个分子式,在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的一系列化合物。

同系物:同系列中的化合物彼此互为同系物系差:同系列组成上的差异—CH2—。

三、乙烷的构象 :在乙烷分子的无数个构象异构体中,其两个典型的构象异构体(又称极限构象异构体)可表示如下:交叉式构象的能量较低,故较为稳定。

四、丁烷的构象丁烷绕 C2—C3σ键 旋转的典型构象有四种:丁烷分子不同构象的能量:全重叠式 > 部分重叠式 > 邻位交叉式 > 反交叉式H H H HH HHHH 三维结构三维结构锯架式结构纽曼( Newman )投影式重叠式构象交叉式构象333全重叠式(顺叠式)邻位交叉式(顺错式)部分重叠式(反错式)对位交叉式(反叠式)。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二)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二)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二)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增大难溶气体的流速,可有效地提高吸收速率。

参考答案:错2.精馏塔的操作压力增大( )。

参考答案:B、液相和气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浓度都增加3.溶解度较小时,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遵守( )定律。

参考答案:亨利4.精馏分离操作完成如下任务()。

参考答案:D、溶液系的分离5.精馏的操作线为直线,主要是因为()。

参考答案:D、恒摩尔流假设6.精馏操作中,其它条件不变,仅将进料量升高则塔液泛速度将()。

参考答案:减少7.吸收操作的目的是分离( )。

参考答案:气体混合物8.某吸收过程,已知气膜吸收系数kY为4×10-4 kmol/(m2•s),液膜吸收系数kX为8kmol/(m2•s),由此可判断该过程为( )。

参考答案:气膜控制9.精馏操作中,料液的黏度越高,塔的效率将( )。

参考答案:越低10.塔板上气、液接触状况,按气速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分为()状态、()状态、()状态和()状态。

参考答案:鼓泡###蜂窝###泡沫###喷射11.利用气体混合物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差异而使气体中不同组分分离的操作称为( )。

参考答案:吸收12.馏塔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y=0.75x+0.216,则操作回流比为( B )。

参考答案:313.板式塔通常有()塔、()塔和()塔三种形式。

参考答案:泡罩###筛板###浮阀14.只要求从混合液中得到高纯度的难挥发组分,采用只有提馏段的半截塔,则进料口应位于塔的( )部。

参考答案:顶15.蒸馏生产要求控制压力在允许范围内稳定,大幅度波动会破坏( )。

参考答案:气-液平衡16.蒸馏分离的依据是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不同。

参考答案:挥发度17.蒸馏操作按压力可分为()蒸馏、()蒸馏和()蒸馏;按分离组分数目不同,可分为()组分蒸馏和()组分分离;按蒸馏原理不同,蒸馏可分为()蒸馏、()蒸馏、()蒸馏和()蒸馏。

化工传递过程复习资料

化工传递过程复习资料

化工传递过程复习资料(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第一节流体流动导论流体是气体和液体的统称。

流体由大量的彼此之间有一定间隙的分子组成,各个分子都做着无序的随机运动。

因此流体的物理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是不连续的。

一.静止流体的特性流体静止状态是流体运动的特定状态,及流体在外力作用下处于相对静止或平衡状态。

1.流体的密度2.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3.流体的压力4.流体平衡微分方程5.流体静力学方程二.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1.流速与流率若流体流动与空间的3个方向有关,称为三维流动;与2个方向有关,称为二维流动;仅与1个方向有关,则称为一维流动。

在化学工程中,许多流动状态可视为一维流动。

流率为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流动截面的量。

2.稳态流动与非稳态流动当流体流过任一截面时,流速、流率和其他有关的物理量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流动或定常流动。

只要有一个随时间变化,则称为非稳态流动或不定常流动。

3.粘性定律与黏度4.粘性流体与理想流体5.非牛顿型流体6.流动形态与雷诺数7.动量传递现象第二章第一节动量传递概论按照机理不同,可将动量传递分为分子动量传递和涡流动量传递两种。

前者指层流流动中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引起的分子迁移过程;后者为湍流运动中的微团脉动引起的涡流传递过程。

二者统称为动量的扩散传递。

此外,流体发生宏观运动引起的动量迁移过程称为对流动量传递。

一.动量的分子传递与涡流传递1.分子动量传递与传递系数分子动量传递:由微观分子热运动所产生的动量传递。

2.涡流动量传递当流体做湍流流动时,流体中充满涡流的微团,大小不等的微团在各流层之间交换,因此湍流中除分子微观运动引起的动量传递外,更主要的是由宏观的流体微团脉动产生的涡流传递。

在层流流动的流体内部,流体质点无宏观混合,各层流体中间的动量才传递主要靠分子传递;而当流体做湍流流动时,动量的传递既有分子传递又有涡流传递。

奥鹏西安交通大学课程考试《化工传递过程》参考资料答案.doc

奥鹏西安交通大学课程考试《化工传递过程》参考资料答案.doc

西安交通大学课程考试复习资料单选题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量传递的两种基本机制是传导和对流B.传导产生的原因是温度差,对流产生的原因是流体宏观流动C.上述说法都不对答案: C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体流动分层流和湍流两种基本流型B.判别流型的无因次数为雷诺数C.上述说法都不对答案: C3.仅考虑摩擦曳力时,柯尔本J因子类似可以表示为( )。

A.jH=jD=f/4B.jH=jD=f/2C.jH=jD=f答案: B4.若流体普兰特数数值小于1,可依次判据流动中动量扩散系数数值( )热扩散系数。

A.大于B.等于C.小于答案: C5.计算细微颗粒在流体中所受外力的斯托克斯方程的应用前提是粒子处于( )沉降过程中。

A.加速B.匀速C.任意速度答案: B6.对流动流体中流体微元进行进行受力分析时,微元所受法向应力应该包括( )。

A.静压力和粘滞力B.静压力和体积力C.粘滞力和体积力答案: A7.下面关于欧拉观点和拉格朗日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

A.欧拉观点是选定一个流体质点,对其跟踪观察,描述其运动参数(如位移、速度等)与时间的关系。

整个流动为各质点运动的汇总。

B.拉格朗日观点是以流动的空间为观察对象,观察不同时刻各空间点上流体质点的运动参数,将各时刻的情况汇总可描述整个流动C.其他说法都不对答案: C8.下面关于流体可压缩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体在外力作用下,其体积发生变化而引起密度变化B.作用在流体上的外力增加时,其体积减小C.其他说法都不对答案: C9.按连续介质的概念,流体质点指的是( )。

A.流体分子B.流体内的颗粒C.几何的点D.宏观足够小,微观含有足够多分子的微元体答案: D10.流体流入溶解扩散管后形成稳定的湍流边界层,溶质溶解扩散进入流体,则沿管长方向对流传质系数的变化规律应是( )。

A.始终不变B.先下降,后上升,最终趋于稳定C.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答案: B11.给出所有时刻物体端面处的导热通量的边界条件类型是( )。

化工原理期末考试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化工原理期末考试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一、 填空1、 属于正位移泵型式的,除往复泵外,还有 计量泵 , 隔膜泵 等。

2、 产生离心泵气缚现象的原因是 离心泵进出口压差与流体密度成正比 ,避免产生气缚的方法有 灌泵排气 。

3、 造成离心泵汽蚀的原因是 p k 小于p v ,增加离心泵最大允许安装高度[]Hg 的措施有降低液体操作温度 和 吸入管道尽量短、直 。

4、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方法有 旁路调节 和 改变活塞冲程或往复频率 。

5、 启动离心泵前,应先 关闭出口阀 和 灌泵 。

6、 用同一离心泵分别输送密度为ρ1 及ρ2=1.2ρ1两种液体,已知两者流量相等,则H e2= 相等 H e1, P e2 大于 P e1 。

7、 离心通风机输送3/2.1m kg =ρ空气时,流量为6000h m /3,全风压为2.354kPa ,若用来输送3m /kg 4.1'=ρ气体,流量仍为6000h m /3,全风压 为 2.746 kPa 。

8、 两敞口容器间用离心泵输水,已知转速为n 1时,泵流量q V 1=100l/s,扬程H e1=16m, 转速为n 2时,q V 2 =120l/s,扬程H e2=20m,则两容器的垂直距离=6.9 m 。

9当要求气体的压缩比p 2/p 1>8时,宜采用 多级 压缩。

当各级的压缩比 相等 时,所消耗的总理论功为最小。

10.离心通风机的全风压主要由 静风压 和 动风压 组成,其物理意义是 风机对单位体积气体所做的功 。

11.提高往复泵连续性和均匀性的措施有 双动泵 、 三联泵 。

12.离心泵通常采用 出口阀门 调节流量,往复泵采用 旁路 调节流量。

13.启动离心泵之前若不向泵灌满被输送的液体,将发生 气傅 ,若叶轮的入口附近绝压低于操作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将发生 气蚀 现象。

14.离心泵安装在送水的特定管路系统中,已知泵的性能:q=0.02m 3/s ,H=20m;管路性能:q e =0.02m 3/s,H e =16m,.则调节阀门的压头损失为 4 m ,其消耗的理论功率为 1960 W.15.离心泵的泵壳制成 蜗牛 、叶轮的叶片制成 后弯 、在叶轮和泵壳之间装置 导论 都有利于动能有效转化为静压能。

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原理》第七部分期末考试拓展学习1

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原理》第七部分期末考试拓展学习1

西交《化工原理》第七部分冷热冲击测试设备蒸发器工作原理一、原理及介绍:1.产品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工艺先进、选材考究,具有简单便利的操作性能和可靠的设备性能。

设备分为高温箱,低温箱,测试箱三部分,采独特之断热结构及蓄热蓄冷效果,试验时待测物完全静止,应用冷热风路切换方式将冷,热温度导入测试区实现冷热冲击测试目的.2.艾思荔采用最先进的计测装置,控制器采用大型彩色液晶人机触控对话式LCD人机接口控制器,操作简单,学习容易,稳定可靠,中,英文显示完整的系统操作状况、执行及设定程序曲线。

具96个试验规范独立设定,冲击时间999小时59分钟,循环周期1~999次可设定,可实现制冷机自动运转,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动化,减轻操作人员工作量,可在任意时间自动启动﹑停止工作运行;3.箱体左侧具一直径50mm之测试孔,可供外加电源负载配线测试部件。

可独立设定高温、低温及冷热冲击三种不同条件之功能,并于执行冷热冲击条件时,可选择二槽式或三槽式及冷冲、热冲进行冲击之功能,具备高低温试验机的功能。

4.冷热冲击测试设备具备全自动,高精密系统回路、任一机件动作,完全有锁定处理,全部采用自动演算控制,温度控制精度高.先进科学的空气流通循环设计,使室内温度均匀,避免任何死角;完备的安全保护装置,避免了任何可能发生安全隐患,保证设备的长期可靠性。

5.可设定循环次数及除霜次数自动(手动)除霜.出风口于回风口感知器检测控制,风门机构切换时间为10秒内完成,运转中状态显示及曲线显示,发生异常状况时,萤幕上即刻自动显示故障点及原因和提供排除故障的方法,并于发现输入电力不稳定时,具有紧急停机装置。

6.冷冻系统采用复迭高效低温回路系统设计,冷冻机组采用欧美原装进口压缩机,并采用对臭氧系数为零的绿色环保(HFC)制冷剂R507,R23.超强安全保护功能:电源过载保护、漏电保护、控制回路过载、短路保护、压缩机保护、接地保护、超温保护、报警声讯提示等。

西安交通大学《化工热力学》期末考试拓展学习(二)4

西安交通大学《化工热力学》期末考试拓展学习(二)4

西交《化工热力学》(二)
第二章 P-V-T关系和状态方程
一、水的平衡相图。

水的相图是根据实验绘制的。

图上有固、液、气三个单相区,汽液、固液、气固三条平衡线和三相点。

OA 是气-液两相平衡线,即水的蒸气压曲线。

它不能任意延长,终止于临界点。

临界点T=,p=×107Pa,这时气-液界面消失。

高于临界温度,不能用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OB 是气-固两相平衡线,即冰的升华曲线,理论上可延长至0 K附近。

OC 是液-固两相平衡线,当C点延长至压力大于2×108Pa 时,相图变得复杂,有不同结构的冰生成。

OD 是AO的延长线,是过冷水和水蒸气的介稳平衡线。

因为在相同温度下,过冷水的蒸气压大于冰的蒸气压,所以OD线在OB线之上。

过冷水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有凝聚中心出现,就立即全部变成冰。

O点是三相点(triple point),气-液-固三相共存。

三相点的温度和压力皆由系统自定。

O的三相点温度为 K,压力为610 Pa。

H
2
二、等温线的特点。

1)在单相区,等温线为光滑的曲线或直线;
2)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光滑无转折点;
3)低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有转折点,由三部分组成:左段代表液体,曲线较陡;右段是蒸气;中段水平线代表汽液平衡。

中段等温线对应的压力是汽液平衡压力,即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4)等温线在临界点处出现水平拐点,该点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皆为零。

化工传递期末总结

化工传递期末总结

化工传递期末总结一、引言化工传递课程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挑战性的经历。

这门课程涵盖了化工过程的基础知识以及工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该课程,我深入了解了化工行业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课、文献阅读等方式,不仅巩固了化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并且学到了许多实践经验。

在这篇期末总结中,我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并分享我对化工传递课程的一些体会与感悟。

二、课程回顾化工传递课程主要介绍了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

我们首先学习了物质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

我们学习了不同的传递方式,并掌握了常用的传递方程和计算方法,如质量平衡、能量平衡和动量平衡。

随后,我们深入研究了化工过程的具体应用,如蒸馏、萃取、吸附等。

在蒸馏方面,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蒸馏塔和蒸馏过程的设计原则。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蒸馏的原理是基于物质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和冷却物质使其分离。

我们通过实验课中的蒸馏实验,掌握了蒸馏操作的基本技能,并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蒸馏塔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在萃取方面,我们学习了将溶剂与溶质接触并选择性地将目标物质从原料中分离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萃取装置和操作方法,并学会通过平衡常数和传质速率等参数来设计和优化萃取过程。

在吸附方面,我们学习了使用吸附剂将目标物质从气体或液体中去除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吸附装置和吸附剂的选择,以及吸附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除了以上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还学习了工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

我们讨论了化工工程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储存中的应用,探讨了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三、学习收获通过学习化工传递课程,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我巩固了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实践,我掌握了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的基本方程和计算方法,深入理解了不同传递方式在工程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交《化工传递过程》第二章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
单元操作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在研究化工单元操作时,经常用到下列四个基本规律,即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物系的平衡关系,传递速率等。

这四个基本概念贯串于本课程的始终,在这里仅作简要说明,详细内容见各章。

1.物料衡算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入与离开某一化工过程的物料质量之差,等于该过程中累积的物料质量,即
∑m
f - ∑m
p
= A (0-1)
式中:∑m
f
——输入量的总和
∑m
p
——输出量的总和;
A——∑累积量
对于连续操作的过程,若各物理量不随时间改变,即为稳定操作状态时,过程中不应有物料的积累。

则物料衡算关系为:
∑m
f =∑m
p
(0-2)
用物料衡算式可由过程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物料衡算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各物流的流程示意图,物料的流向用箭头表示,并标上已知数据与待求量。

(2)在写衡算式之前,要计算基准,一般选用单位进料量或排料量、时间及设备的单位体积等作为计算的基准。

在较复杂的流程示意图上应圈出衡算的范围,列出衡算式,求解未知量。

例0-1 用连续操作的蒸发器把含盐浓度为(质量分率)的含盐水溶液蒸发到浓度为(质量分率)的浓盐水溶液,每小时含盐水溶液的进料量为Fkg。

试求每小时所得浓盐水溶液量W及水分蒸发量V各为多少。

解:计算基准取1小时,由于是连续稳定操作,
总物料衡算式为F=V+W
由此两式解得 W=(x
F /x
w
)F,V=(1-x
F
/x
w
)F
2.能量衡算
本教材中所用到的能量主要有机械能和热能。

能量衡算的依据是能量守恒定律。

机械能衡算将在第一章流体流动中说明;热量衡算也将在传热、蒸馏、干燥等章中结合具体单元操作有详细说明。

热量衡算的步骤与物料衡算的基本相同。

3.物系的平衡关系
过程的平衡问题说明过程进行的方向和所能达到的极限。

当过程不是处于平衡态时,则此过程必将以一定的速率进行。

例如传热过程,当两物体温度不同时,即温度不平衡,就会有净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直到两物体的温度相等为止,此时过程达到平衡,两物体间也就没有净的热量传递。

4.传递速率
传递过程的速率和传递过程所处的状态与平衡状态的距离及其它很多因素有关。

传递过程所处的状态与平衡状态之间的距离通常称为过程的推动力。

例如两物体间的传热过程,其过程的推动力就是两物体的温度差。

通常存在以下关系式:
过程速率 = 过程推动力 / 过程阻力
即传递过程的速率与推动力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

显然过程的阻力是各种因素对过程速率影响的总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