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考试大纲
劳保法考试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I. 说明部分一、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比例分别为20%和80%。
其中平时成绩由三次作业成绩和考勤成绩组成,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75%,即每次各占25%,考勤成绩占25%。
二、考试内容说明考试内容限定在下面的考试大纲中,其中较易题目占20%左右,一般题目占45%左右,偏难题目占20%左右,较难题目占15%左右。
三、考试题型考试题型一般由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辨析、论述、案例分析等构成。
II.考试大纲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学生掌握名词、概念、原理、基本内容;领会: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领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相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等;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原理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简史1. 识记:劳动法诞生的标志;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性质、立法形式;核心劳动标准2. 领会:三方性原则第二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1. 识记: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概念2. 领会:劳动关系的特征3. 应用: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能够利用劳动关系理论处理实务问题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特征1. 识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2. 领会:劳动法的特征第二章劳动法主体第一节概述1.识记:劳动法主体及其分类2.领会:劳动法主体的现实表现第二节劳动者及其团体1.识记:劳动者的概念、资格、工会的性质及职能2.领会: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3.应用:劳动法上的劳动者的具体范围第三节用人单位及其团体1.识记:用人单位的概念2.领会: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3.应用:用人单位的具体范围第四节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服务主体1.识记: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律地位、劳动服务主体的种类2.领会: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第三章劳动合同第一节概述1.识记: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特征;劳动合同的立法状况;劳动合同的种类。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知识点汇总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目录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的概念2.风险与保险的联系3.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4.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5.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6.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构成7.两类不同性质保障项目的界定及其分类管理8.分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点和区别9.社会保障制度主体10.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1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涵12.社会保障的定位与功能。
13.国家、用人单位、受保人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4.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特点15.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选择的结果16.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17.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功能18.分析如何确定适度社会保障水平19.分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0.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济贫法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社会经济根源2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4.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5.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6.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与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27.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阶段的特征28.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29.贝弗里奇报告与英国率先建立福利国家30.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3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3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3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争论与风险34.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其改革的背景3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前期改革的基本实践3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模式3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路径与策略第三章社会保障基本的分析范畴38.公平的内涵及其多维度性39.效率的具体形式及其适用条件40.产权的内涵及其对效率的影响41.机会均等与平均主义42.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协调方式43.重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机制44.社会保障是一种应强制消费的优效品45.外部效应的存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46.政府承担社会性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47.规避投保方的逆向选择倾向48.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之外的再分配职能49.政府干预社会保障领域的有效性在一定条件下方可成立50.政府转移支付项目的产出和质量难以度量51.政策目标与政策效应产生偏离52.社会保障领域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选择53.逆向选择的机理54.道德风险的内涵55.道德风险与委托代理关系56.社会保障中的道德风险57.规避逆向选择的基本方法58.道德风险的成因和规避路径第四章养老保险59.养老模式的分类60.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61.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内涵62.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63.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必要性64.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近期目标是灵活就业人员参保6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依据66.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深化改革与做实个人账户的关系67.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的来源和结构。
《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代码:0515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在整个社会劳动经济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完善劳动关系、分配关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普遍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较强性的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重点阐释以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点,渗透宽厚的人文精神,突出社会保障的经济学分析以及管理方法论的普遍性,并从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角度,融进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社会保障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管理方法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自学应考者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相关知识体系,为社会保障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同时,立足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认识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尝试性地理解和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初步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保障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从事有关社会保障管理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有关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作必要的的理论准备和专门训练。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社会保障的概念及特征,理解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理解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主体及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理解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及其适度性,了解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位与功能,了解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一、总体要求具体内容(一)注重理解,把握体系。
本课程共二十章,内容比较丰富,涉及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个领域。
在学习或复习时,应当学好课件,掌握课程讲解、课程作业、例题分析、综合练习等栏目的内容。
考生应围绕课件,全面系统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识记重点名词、重要概念,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复习。
本课程考试重点在考察考生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对于案件的处理能力。
因此,在复习时必须重点突出,但一般性的内容也应了解。
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把握重点章节,掌握重点内容。
识记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名词、概念、重要知识点等。
这部分内容多出单选、多选、名词、简述等题型。
领会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这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性的掌握。
应用层次主要涉及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试卷中的单选、多选、名词、简述和案例都会涉及到领会层次和应用层次的内容。
(三)以课件为核心内容进行全面练习。
围绕课程内容,并依据考试大纲的题型,本课程有关课件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并提供参考答案,供考生复习时用。
这些练习题都是围绕课程中和实际生活中可能的出现的问题来设计的,力求覆盖课程中考生应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以此提高考生综合分析能力。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一门实践性都很强的法学学科,与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学习中,需要随时注意新的情况,吸收新的内容。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我国和国际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和司法实际出发,去思考和研究如何处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和试卷结构1、考核方式:闭卷;答题时间:120分钟;2、试卷结构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多项选择题为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名词解释为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简答题为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论述题为1题,20分;案例分析题为1题,10分。
江西2013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预安排表

人力资源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理 020218 创业理论与实务
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 09470 本原理概论
工程管理 020279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1852 施工组织与管理 07140 土木工程合同管理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 00054 管理学原理
采购与供应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管理 020282 销售管理 020314 中小企业 经营管理 03616 采购战术与运营 09470 创业理论与实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9470 创业理论与实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1 企业经营战略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 09469 财经应用写作 00015 英语(二) 00183 消费经济学 09469 财经应用写作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00861 刑事侦查情报 00015 英语(二) 本原理概论 00245 刑法学 学 08028 审讯学 08027 侦查措施与策 略
08030 毒品犯罪侦查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8034 查缉战术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00402 学前教育史 本原理概论 00399 学前游戏论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 00455 教育管理心理 学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 学 00015 英语(二)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887 儿童文学名著 导读 00015 英语(二) 00453 教育法学 00450 教育评估和督 导 00015 英语(二) 00453 教育法学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00468 德育原理 本原理概论 理辅导 00472 比较教育 展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 06445 现代生物学进
017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保障概论-考试大纲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入学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社会保障概论一、考试的内容、要求和目的1、考试内容:按照章节详细列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考核比重:5%)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基本体系结构(一)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结构第二节社会保险(一)定义:要重点把握社会保险的含义: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是指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二)地位:知道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原因有三点::1、它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即人口中最主要的部分;2、它承担的风险最多;3、它所占用的资金也是社会保障中最大的部分;(三)特点:强制性、储蓄性、互济性、补偿性;(四)内容:老年社会保险、疾病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第三节社会救济(一)定义及地位:社会救济亦即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二)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不同:1、对象不同;2、目标不同;3、经费来源不同;(三)对象: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由于意外灾害一时困难的人;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四)内容:归为两大类: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其中灾害救济工作的主要形式包括紧急救济行为、灾害预防、灾害预警服务三种。
第四节社会福利(一)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具体了解四种含义,即公共福利事业、特别的专门性的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以及上述三种形式的综合。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2018年4月真题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的真题是作者本人考试时在考场上记下来的,只是没有记单选题和多选题。
一、名词解释1、劳动法:答:狭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指定公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一般以法典的形式出现。
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社会保障:答: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3、集体谈判:答:指工会或工人代表与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组织的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4、社区服务:答:政府、居委会以及其他社区组织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涉及范围广泛,除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内容外还包括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婚姻指导防止青少年犯罪等。
5、社会救助:答:一种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程序向其提供保障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二、简答题1、工资分配的原则答:①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②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③宏观调控原则;④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原则。
2、劳动法产生的原因答:(1)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2)是维护自由平等竞争的需要(3)是劳动者长期斗争的结果3、社会福利的特点答:1)社会福利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普惠性2)社会福利待遇标准的一致性4、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分类及特征(分类我在网上也没找到可靠答案)答:特征:生俱来、终身专属、不可剥夺5、第五题简答题我忘了,不敢乱写。
三、论述题1、法的价值取向。
(此题的答案是我自己网上找的感觉比较靠谱的,对于我考试中写的答案我已经忘了)答: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是表层价值取向和深层价值取向的组合体。
表层价值取向包括个人生存权和社会安全。
深层价值取向包括正义、公平和社会效率。
由于我国处于改革和制度变迁时期,所以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安全和个人生存权。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一)国际渊源
国际渊源来自国际组织公约、建议书和国家间的双边、多边国际协议,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
国家间双边协议指两国之间的协议。国家间多边协议指多国之间的协议。
(二)国内渊源
国内渊源以国家立法为主,分硬法和软法。国家立法包括认可法和制定法。
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内容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如下特点:(1)不同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对应性,有时会出现分离状态;(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甚至复杂
18.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客体,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资金、物和服务行为。
19.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形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引起一个具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硬法,即由国家权力(立法)机关依法律制定程序制定的宪法、法典(如劳动法、保险法)、单行法(如养老保险法)。由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如条例);由中央行政机关的部委为执行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制定的行政规章(如部颁规章);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法令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
软法,即权威部门的法律解释等。
社会保障关系归纳为以下五类:(1)社会保障税/费征收机构与缴费人之间因缴费、信息交流和数据管理等事务发生的社会关系;(2)参保单位内部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因缴费和代扣缴费发叶:的社会关系(与劳动关系交叉发生);(3)社会保障基金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囚基金管理发生的社会关系;(4)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机构和社会保障受益人因资格审查和待遇发放等事务发生的社会关系;(5)社会保障行政执法与监督检查机构和相对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1.法律的科学价值则在于:(1)引导人们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2)基于公平、合理原则规范人的意图和行为规范,告诉人们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3)通过结构严谨的法律规范来预测人们的行为、法官的判决,以及追究责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