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 膀胱癌公开征求意见稿
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膀胱癌的诊断
1. 临床表现 2. 影像学检查 3. 尿细胞学及肿瘤标记物检查 4. 内镜检查 5. 膀胱癌的组织病理学
临床表现
间歇性全程无痛血尿是最常见的症状;血尿的程度与肿 瘤恶性程度并不一致;血尿分为肉眼和镜下两种,肉眼 血尿的膀胱癌发病率为17-18.9%,镜下血尿为4.8-6%
也有以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症和盆腔疼痛起 病,常与弥漫性原位癌或浸润性膀胱癌有关,而Ta、T1 期肿瘤常无此症状
在分期方面,MRI优于CT,准确性分别为78-90%和67-85%。应用增强 MRI可发现正常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征象。应用超顺磁性的氧化铁纳米 颗粒作为增强剂可鉴别淋巴结有无转移:良性增大的淋巴结可吞噬铁剂, 在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降低,而淋巴结转移则无此征象,敏感性58.3%, 特异性83%,准确率76.4%。假阴性的淋巴结多为直径小于5mm者,对 术前预判淋巴结清扫范围有一定参考价值
(grade)代表着恶性程度。建议用WHO2004分级法,低度恶性潜能尿 路上皮乳头状肿瘤的定义为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其细胞形态正常,无 恶性肿瘤的细胞学特征,不属于完全良性,仍有复发可能
WHO2004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
乳头状瘤 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低级别 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级别
T4a T4b
N3
N1
N2
T3b T3a
Tis
Ta T1 T2a T2b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和随访
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分级 2. 手术治疗 3. 术后辅助治疗 4. 膀胱原位癌的治疗 5. 随访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分级:
既往称为表浅性膀胱癌,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a 占70%、T1占20%、Tis占10%。Ta和T1相比,T1期肿瘤 容易发生扩散,因为固有层内血管和淋巴管丰富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前言
引用文献约 342条 其中国内41条,占12.0%
流行病与病因学
流行病学 发病率、死亡率、自然病程
2002年我国膀胱癌发病率 男3.8/10万,女1.4/10万 男性:居全身肿瘤第8位 女性:居全身肿瘤第12位
病因与致病危险因素
职业、环境、吸烟、致癌物(芳香胺类)、遗传、基 因……
非肌层浸润肿瘤的随访
推 荐 意 见 1.所有患者应以膀胱镜为主要随访手段,在术 后3个月接受第一次复查。 2.低危肿瘤患者如果第一次膀胱镜检阴性,则 9个月后进行第二次随访,此后改为每年一 次直至5年。 3.高危肿瘤患者前2年中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 三年开始每6个月随访一次,第五年开始每 年随访一次直至终身。 4.中危肿瘤患者的随访方案介于两者之间,由 个体的预后因素决定。
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术后要定期行尿道镜
检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化疗
新辅助化疗 术后辅助化疗
转移性肿瘤的化疗
动脉导管化疗
化疗方案:MVAC,GC、…
放疗
根治性放疗
辅助性放疗
姑息性放疗
放
疗
推 荐 意 见 1.化疗和放疗主要作为膀胱癌的辅助性治疗。 2.全身化疗是转移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 3.化疗应选择含铂类的联合化疗方案,MVAC 方案和GC方案为一线化疗方案。 4.化疗或放疗可作为根治性手术的选择性替代 方式,但疗效次于根治性手术。 5.联合放化疗有可能提高保留膀胱的可能性, 但应密切随访。
引用文献较多
组织病理学——分级
WHO 1973 乳头状瘤 尿路上皮癌 1级,分化良好 尿路上皮癌 2级,中度分化 尿路上皮癌3级,分化不良 * * 新的分类主要基于光镜下 的显微组织特征,相关形态特征 和组织结构. 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WHO/ISUP 1998,WHO 2004 乳头状瘤 乳头状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 乳头状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诊疗指南是指医学专家根据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制定的指导方针。
以下是一般性的膀胱癌诊疗指南:
1. 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和常规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膀胱癌的可能性。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膀胱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腹部CT 或MRI等,用于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袭程度。
3. 病理学检查:通过膀胱镜检查取得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病变的类型和分级。
4. 分期评估:膀胱癌分为肌层非侵袭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和肌层侵袭性膀胱癌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根据病理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期评估。
5.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膀胱癌,可行经膀胱镜切除肿瘤(TURBT),对于肌层侵袭性膀胱癌,可能需要进行膀胱切除手术,并可能需要结合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
6. 辅助治疗:对于某些高风险的患者,可能会进行术前或术后的化疗或放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7. 随访和监测: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包括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
需要强调的是,膀胱癌的诊疗指南是根据目前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的,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意见来确定。
因此,建议在确诊膀胱癌后及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膀胱癌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膀胱癌(修订)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膀胱癌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膀胱癌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肿瘤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以反复全程无痛性血尿为主要特征,亦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和盆腔疼痛等症状。
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于中医“血淋”、“溺血”、“癃闭”等病证。
当代中西医病名统一为膀胱癌。
引发膀胱癌的因素较多,目前较为明确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此外,膀胱癌的发病与遗传、性别、种族、社会经济环境、空气污染、滥用药物、长期慢性尿道炎症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3诊断3.1病史[1]本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长期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等病史相关,发病年龄多为中年以后,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
3.2临床表现[1-4]3.2.1血尿膀胱癌可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有时可为显微镜下血尿。
出血量和血尿持续的时间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大小、形态和数目并不一致。
3.2.2 膀胱刺激征膀胱癌亦有以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征和盆腔疼痛为首发表现,与弥漫性原位癌或浸润性膀胱癌有关。
3.2.3 排尿困难肿瘤发生在膀胱颈部或瘤体较大、肿块形成、脱落的癌组织阻塞尿路时可引起排尿困难,或点滴而下,甚至尿潴留。
3.2.4 浸润和转移表现浸润输尿管时可引起肾盂积水和上泌尿道感染,出现腰痛、腰酸、发热等。
侵犯直肠可出现黏液血便或肛门下坠、疼痛等;转移到盆腔或腹膜后可出现腰酸、下腹痛;转移到骸静脉旁淋巴结可引起下肢淋巴、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下肢肿胀;肿瘤坏死组织脱落时尿液中可有腐肉组织排出;两侧输尿管受侵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晚期可在下腹部,特别是膀胱顶部触及肿块。
3.2.5 体征浸润癌晚期,在下腹部耻骨上区可触及坚硬肿块,排尿后不消退。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是指中医肿瘤科专家根据临床实践和经验,结合中医理论,针对肿瘤患者的诊疗过程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中医肿瘤科医生参考,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基本原则:明确中医肿瘤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以标本兼治、辨证施治等。
2. 诊断标准:明确中医肿瘤科诊断肿瘤的标准,如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
3. 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的应用指南。
4. 配伍方剂:给出中药配伍方剂的组方原则和具体方剂推荐。
5. 并发症处理:针对肿瘤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给出中医治疗和预防的建议。
6. 随访与转归:提供中医肿瘤科随访和转归评估的指导。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一般由专家组负责,该专家组由中医肿瘤科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经过系统的文献研究、临床经验总结和专家共识形成。
指南的更新周期一般为3-5年,以反映最新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
同时,指南也应与其他相关临床指南相协调,以提供更综合的诊疗指导。
老中医膀胱癌治疗方案

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在治疗膀胱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老中医膀胱癌治疗方案,以期为膀胱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一、中医对膀胱癌的认识中医学认为,膀胱癌属于“癥瘕”、“石淋”、“血淋”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湿热蕴结:湿热之邪蕴结于膀胱,导致气机不畅,血瘀络阻,进而形成癥瘕。
2.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膀胱络脉受阻,形成癥瘕。
3. 肾阴亏损:肾阴不足,不能制约相火,相火妄动,灼伤血络,形成癥瘕。
4. 毒邪侵袭:毒邪侵袭膀胱,损伤正气,导致膀胱功能失调,形成癥瘕。
二、老中医膀胱癌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湿热蕴结型膀胱癌。
方药如:龙胆泻肝汤、萹蓄通淋汤等。
(2)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膀胱癌。
方药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3)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亏损型膀胱癌。
方药如: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4)解毒散结法:适用于毒邪侵袭型膀胱癌。
方药如:五味消毒饮、消癌散结汤等。
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膀胱经、肾经、肝经等穴位,如:中极、膀胱俞、肝俞、肾俞等,采用泻法,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2)耳针:选取膀胱、肾、肝、肺等穴位,采用埋针法,以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3. 推拿按摩(1)膀胱经推拿:以膀胱经为主,采用按、揉、摩、擦等手法,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2)肾经推拿:以肾经为主,采用按、揉、摩、擦等手法,以滋阴降火,调理肾气。
4. 饮食调养(1)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滋阴降火:多食用滋阴降火的食物,如:黑芝麻、枸杞子、百合等。
(3)补气养血:多食用补气养血的食物,如:红枣、黄芪、党参等。
5. 心理调适(1)保持乐观心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适当运动: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膀胱癌诊疗指南

瘤和T1期肿瘤,建议术后2~6周再次行TUR-BT。
P=0.017
P=0.033
J Urol, 2006, 175:16411644.
荧光电切镜
5-ALA(5-氨基乙酰丙酸) 407um 给药途径:静脉-膀胱灌注 150ml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手术治疗 经尿道激光手术;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2014)
————————
非肌层浸润性
膀胱癌
潍坊市中医院周海军
2008年世界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死亡 率
(1/10M)
(1/10M)
发病率
死亡率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2013年美国膀胱癌新发/死亡病例数
新发病例数
死亡病例数
CA Cancer J Clin, 2013,63:11-30.
电切方案
电切方案
TUR术中意外情况的处理
1、出血:创面出血、电凝止血;如因闭孔神 经发射导致盆腔血管出血,立即开放; 2、穿孔(腹膜内):穿孔小、未伤及肠管、 立即终止手术、置尿管引流;如穿孔较大、 立即开放手术。 3、闭孔神经反射:A:静脉应用琥珀酰胆碱 B:术前闭孔神经阻滞
二次经尿道电切术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基本方法: 1、顺行切除法; 2、逆行切除法; 3、垂直切除法;
4、弧形切除法;
不同部位膀胱肿瘤电切的方法和技巧
1、三角区肿瘤;
2、膀胱前壁:手在耻骨联合上方下压 膀胱、改变手术台的高低和倾斜度、 及时排气。 3、输尿管口周围:可以切除管口、不 应超过壁内段的1/3,避免电凝。 4、膀胱顶壁:将电切环由直角改成钝 角、然后侧向或上下移动切除。 5、多发肿瘤:体积小、位置隐蔽; 体积大、侧壁肿瘤;
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2014年7月目录一、概述 (3)二、临床定位 (5)三、临床研究要点 (6)四、肿瘤治疗用药设计要点 (8)五、肿瘤治疗辅助用药设计要点 (11)六、改善肿瘤症状用药设计要点 (13)七、著者 (14)一、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
随着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对恶性肿瘤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
治疗恶性肿瘤药物的有效性评价也从以肿瘤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转变为以延长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减轻身体机能衰退或肿瘤相关症状等,即以恶性肿瘤患者直接的临床获益为有效性评价依据。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医籍中,最早提出“癌”的是宋代的《卫济宝书》,关于中医疾病名称,有噎膈(食管癌)、乳岩(乳腺癌)、反胃(胃癌)等记载。
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的经典方药/方剂也传承应用至今,如小金丹、西黄丸、大黄蛰虫丸、六神丸、片仔癀、桂枝茯苓丸、海藻玉壶丸、当归龙荟丸、梅花点舌丹等,这些传统药方多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抑制肿瘤生长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疗效。
中医治疗肿瘤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辨证施治,始终贯穿着“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病证结合”、“内外合治”等中医治疗大法,现阶段治疗恶性肿瘤中医治疗基本原则包括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
肿瘤中药新药的研发,应根据近年来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优势与特点,以及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最新进展,明确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定位、具体适应症,并应有公认的临床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膀胱癌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膀胱癌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膀胱癌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肿瘤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以反复全程无痛性血尿为主要特征,亦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和盆腔疼痛等症状。
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于中医“血淋”、“溺血”、“癃闭”等病证。
当代中西医病名统一为膀胱癌。
引发膀胱癌的因素较多,目前较为明确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此外,膀胱癌的发病与遗传、性别、种族、社会经济环境、空气污染、滥用药物、长期慢性尿道炎症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3诊断
3.1病史[1]
本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长期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等病史相关,发病年龄多为中年以后,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
3.2临床表现[1-4]
3.2.1血尿
膀胱癌可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有时可为显微镜下血尿。
出血量和血尿持续的时间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大小、形态和数目并不一致。
3.2.2 膀胱刺激征
膀胱癌亦有以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征和盆腔疼痛为首发表现,与弥漫性原位癌或浸润性膀胱癌有关。
3.2.3 排尿困难
肿瘤发生在膀胱颈部或瘤体较大、肿块形成、脱落的癌组织阻塞尿路时可引起排尿困难,或点滴而下,甚至尿潴留。
3.2.4 浸润和转移表现
浸润输尿管时可引起肾盂积水和上泌尿道感染,出现腰痛、腰酸、发热等。
侵犯直肠可出现黏液血便或肛门下坠、疼痛等;转移到盆腔或腹膜后可出现腰酸、下腹痛;转移到骸静脉旁淋巴结可引起下肢淋巴、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下肢肿胀;肿瘤坏死组织脱落时尿液中可有腐肉组织排出;两侧输尿管受侵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晚期可在下腹部,特别是膀胱顶部触及肿块。
3.2.5 体征
浸润癌晚期,在下腹部耻骨上区可触及坚硬肿块,排尿后不消退。
并发肾功能不全时可有下肢凹陷性水肿,发生贫血时可见贫血貌。
3.3辅助检查[1,4-5]
3.3.1膀胱镜检査:膀胱镜是诊断膀胱癌的主要方法,经尿道膀胱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膀胱内部结构,可以发现有无膀胱肿瘤的存在,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大小、数目、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并可取活检以明确诊断,被认为是膀胱癌诊断中最重要的方法。
3.3.2影像学诊断
X线检查:排泄性尿路造影可了解肾盂、输尿管有无肿瘤浸润。
膀胱癌患者造影可见充盈缺损,膀胱壁变硬、不整齐。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通过三种途径(经腹、经直肠、经尿道)进行,费用较低,方法简单、痛苦小,准确率高,能较好地提供膀胱肿瘤的大小、数目、定位和浸润情况,了解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侵犯,但小于0.5cm且位于膀胱癌前壁者不易发现。
CT检査:常用作膀胱癌的分期,有助于发现肿瘤浸润深度、临近脏器侵犯范围和淋巴结的转移,尤其适用于存在尿道狭窄或膀胱癌有活动性出血不能进行膀胱镜检查的患者,但不能发现直径<5mm的肿瘤和原位癌。
MRI检查:在分期方面不比CT优越,对软组织显示优于CT,能发现膀胱
壁炎症、肥大和充血等症状,可更准确判断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的大小等,当肾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肾盂造影肾脏不显影时,可采用MRI水成像使无功能肾的集合系统显像,有助于发现上尿路肿瘤。
静脉肾盂造影:所有临床怀疑膀胱肿瘤的患者,一般考虑行此项检查以了解上尿路有无异常。
膀胱动脉造影:可清晰看到膀胱瘤血管,对于动脉插管化疗及动脉栓塞止血有一定价值,但临床不作为常规检查。
3.3.3 病理学诊断
根据组织学类型可以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肿瘤。
上皮性肿瘤占95%以上,多数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癌,鳞癌和腺癌较少。
非上皮性肿瘤由间质组织发生,罕见。
根据肿瘤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核改变和分裂相等,其分化程度分为三级:Ⅰ级,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Ⅲ级,分化不良,属高度恶性;Ⅱ级,分化居Ⅰ、Ⅲ级之间,属中度恶性。
根据生长方式,可分为原位癌、乳头状癌和浸润癌。
原位癌局限在黏膜内,无乳头,亦无浸润;移行细胞癌多为乳头状,鳞癌和腺癌常有浸润;不同生长方式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3.3.4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尿液检测可见血细胞,结合其他检査可确诊。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约85%的膀胱癌病人尿脱落细胞学检査呈阳性。
膀胱癌标记物:CEA:患者血浆和尿中CEA可明显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膀胱癌患者血浆和尿中CEA 仅少量增加或不増加,尿路感染时也可出现假阳性。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ED):尿FED与瘤细胞检査对膀胱癌的诊断正确率极高。
流式细胞术(FCM):FCM具有准确、客观、快速和重复性强的优点。
一般肿瘤细胞核内DNA、非组蛋白以及胞质RNA含量高于正常细胞,其增高程度与恶性程度成正比。
定量荧光图像分析:定量荧光图像分析的敏感性高于传统的脱落细胞学检査和流式细胞术,尤其对低分化癌的诊断阳性率有很大提高。
3.4分期诊断[2]
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标准(2010版)中的TNM国际分期。
3.5需与膀胱癌鉴别的病种[1,4]
需与膀胱癌病例鉴别的病种: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非特异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前列腺癌、子宫颈癌等。
4辨证[6-10]
4.1膀胱湿热证
尿色鲜红,尿频、尿急,或小便灼热疼痛,腰酸背痛,下肢浮肿,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2瘀毒蕴结证
间歇性无痛性血尿,时见尿中血块,尿急,或小便灼热,小腹胀满或下腹包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黄,脉涩或弦滑。
4.3 脾肾两虚证
无痛性、间歇性血尿,小便困难,或有排尿不尽感,腰酸背痛,下腹坠胀或有包块,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消瘦,面色萎黄而暗,下肢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4 阴虚火旺证
小便短赤或持续性无痛血尿,色鲜红,头晕耳鸣,腰骶酸痛,五心烦热,疲乏消瘦,口干欲饮,大便干结,消瘦疲乏,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此外,临床上膀胱癌患者常见复合证型,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如气血亏虚,瘀毒互结;阴虚湿热;肾虚瘀毒等,所见症状则为多个证型的复合症状。
5治疗
5.1治疗原则
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体手术范围和方法应根据肿瘤的分期、恶性程度和病理类型以及肿瘤的大小、部位、有无累及邻近器官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部分配合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介入治疗。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以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为主,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以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为主,术后予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中晚期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
膀胱
癌术后,尤其是保留膀胱者易复发,故应进行严格的随访和康复治疗。
中医药治疗膀胱癌,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以补为主。
首先应辨明虚实,凡病程较短,尿道艰涩灼热较甚多属实;病程较长,尿道无艰涩灼热感多属虚。
尿色红赤或鲜红,或有紫暗血块者属实。
其次应辨尿血的颜色,出血量少者,一般尿色微红;出血量多者,尿色较深;又见尿中夹有血丝,血块者,是属于瘀血内停;火盛迫血,尿色鲜红;气血亏虚,气不摄血,尿色多淡红。
治疗上当辨证用药。
膀胱癌术后患者、中晚期膀胱癌患者常予化疗或膀胱灌注治疗,化疗期间患者多属气血亏虚,治宜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方用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推荐级别:D)。
常用药:当归、熟地、白芍、党参、茯苓、白术、刺五加、沙苑子、枸杞、炙甘草。
膀胱灌注治疗期间患者多肾气亏虚,湿热内蕴,治宜补益肾气,清热利湿,方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推荐级别: D)合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推荐级别:C)[11-12]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茱萸、怀山药、丹皮、茯苓、泽泻、萹蓄、瞿麦、车前子、仙鹤草、三七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5.2分证论治
5.2.1膀胱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方: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推荐级别:C)[11-12]
常用药:萹蓄、瞿麦、车前子、大蓟、小蓟、山栀子、金钱草、白茅根、
龙葵、土茯苓、蛇莓、蒲黄、白花蛇舌草、丹皮、甘草梢。
加减:血尿甚者,加凤尾草、生地、仙鹤草、三七。
5.2.2瘀毒蕴结证
治法:化瘀软坚,利湿解毒。
主方:桃核承气汤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
(推荐级别: D)
常用药:大黄、桃仁、黄柏、土鳖虫、土茯苓、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仙鹤草、黄芪、女贞子、三七粉。
加减:小腹坠胀疼痛者,加蒲黄、炒五灵脂、川楝子、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