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社会学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第二版)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第二版)面对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下是第二版中的关于社会科学的内容:一、社会学1. 社会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结构与行为的研究学科。
它研究社会以及人类行为的起源、社会制度的运作和社会变迁等。
2.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解决问题包括:细分出来的超社会问题,在社会结构角度勾勒出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体行为中的现象与影响。
3. 社会学也有更加专业的研究分支,比如:历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等等。
二、社会学现象1. 自我实现感:自我实现感是一种高度自私和自我价值感。
人们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完成个性化的目标,从而可以使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2. 群体运动:群体运动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的思想认同和行动大致一致的人们的集体行为。
群体运动可以进行社会改变。
3. 群体表现:群体表现是指一群人的行为影响成员的个体表现,其表现趋向于更安全、更稳定的方向。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1.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指从一个大样本中随机抽取一小部分数据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得出整体结论。
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比较性研究,设计实验情景或处境,比较两个不同情景或处境下的效果,从而得出整体结论。
3. 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研究方法,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明确的结果,更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社会变迁1.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指人类群体改变社会的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运动。
这种运动可以有积极的改变,也可以有消极的后果。
2. 社会革新:社会革新是指以更积极的方式为社会带来变革,从而使社会得到有效改善,并且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效果。
3. 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是一种经过组织的、有效的社会改变的过程,包括立法的改变、社会的重组,以及社会主义理想在现实中的落实等。
社会科学知识点大全总结

社会科学知识点大全总结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学科体系,其研究的范围涉及到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
社会科学涵盖了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和改善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
本文将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总结,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社会科学知识梳理。
一、社会学1.社会学的概念和发展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等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等。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欧洲,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丰富,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和学术观点。
2.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等。
其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和协调;冲突理论则强调社会结构中存在着阶级、利益、权力等相互冲突的因素,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则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意义构建和角色扮演,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符号和意义不断地建构和重建的。
3.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实验研究则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抽样等方式验证假设,历史研究则通过史料的收集和分析揭示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对不同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的比较来发现异同和规律性。
4.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等方面。
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社会结构研究包括家庭、组织、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结构的组织和功能,社会变迁研究涉及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等社会变迁的影响和机制,社会问题研究包括贫富差距、犯罪问题、环境问题等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社会治理研究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社会治理机制和途径。
三年级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

三年级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是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三年级是学生接触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时期,以下是三年级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
1. 地理知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理要素,如大洲、海洋、山脉、河流等。
他们还应该学会使用地图,了解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并能够根据地图找到不同地方的位置。
2. 历史知识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学科。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如中国的古代文明、古代帝国的兴衰、重要历史事件等。
通过学习历史,他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文化、传统和经验,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3. 政治知识政治是研究权力运行和国家制度的学科。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其中的角色和职责。
他们还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和法规,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遵守规则。
4. 经济知识经济是研究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的学科。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概念,如货币、供求关系、生产和消费等。
通过学习经济,他们可以了解到资源有限的原则,学会理性消费和合理规划。
5. 社会文化知识社会文化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学科。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文化知识,如不同的宗教、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通过学习社会文化,他们可以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6. 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是研究保护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如垃圾分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通过学习环境保护,他们可以培养环保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三年级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涵盖了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社会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它涵盖了众多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其目标是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并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者可以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社会数据,从而揭示出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特点。
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学基础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科学,它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化、社会控制等。
2. 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价格理论等。
3. 政治学基础知识: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包括政府、权力、政策等方面。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家、政党、选举等。
4.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记忆、学习等。
5. 人类学基础知识: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生物学、文化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文化、文化相对论、人类进化等。
这些基础知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群体的概念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人类社会中的集体行为和社会关系。
在经济学研究中,供求关系的概念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市场中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在政治学研究中,国家的概念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政治权力的运行和政策的制定。
在心理学研究中,学习的概念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人类的行为和行为的变化。
在人类学研究中,文化的概念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
总之,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
科学知识社会学讲解

• 前身:图宾根学派鲍尔(F.C.Baur,1792-1860)教会编 史学 • 旧知识社会学,不彻底,不敢碰“科学”的认识论 • Kuhn科学革命理论:外部影响,不可通约性 • Wittgenstein后期哲学 • 反对传统上自命的“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理性” 概念分析 • 英国爱丁堡+巴斯,BBC=巴恩斯Barnes+布鲁尔Bloor+ 柯林斯Collins, 马尔凯M.Mulkay • 法国巴黎拉图尔Latour + 卡龙Callon • 在美国传播及成为新正统,夏平Shapin(UCSD) +皮克 林Pickering(UIUC)+宾茨Pinch(Cornell)+许多 • 三个与“科学”和“哲学”有关的学派的比较:维也 纳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爱丁堡学派。
• 伊利诺伊大学 (UIUC)社会 学系的Andrew Pickering, by Huajie
• 他编辑的《作 为实践与文化 的科学》。 • The Mangle of Practice,1995
1)Steven Shapin (UCSD) & Simon Schaffer 《利维坦与气泵》 440pp. 2)《科学革命》
上图出自诺尔-塞廷 娜的《知识的制 造》,北大国政系 有此书。作者为美 籍奥地利人,现在 德国。
Michael Mulkay的《科学社会学》,1991
这部总结性的个人文集印证了, 科学社会学领域在向多角度审 视科学(科学元勘)的方向转 变 • Conventional analysis: revealing the social world of science; • Discourse analysis: showing how scientists construct their social worlds; • New literary forms: exploring the many worlds of textuality.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术语
目录
01 简介
03 产生与发展
02 理论渊源 04 社会学方法
基本信息
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继以默顿为代 表的传统科学社会学之后产生的新科学社会学。
简介
简介
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爱丁堡学派的巴恩斯和布鲁尔为代表,深受现代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把科学 知识看作是由社会建构的,把他们的纲领定位为“相对主义知识观”,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纲领是在批判默顿 传统和正统科学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诸如“利益理论”,“磋商理论”,“信用度循环理论”,“行动者——络理论”等理 论。
谢谢观看
爱丁堡学派一方面在看待科学的方式上发动了一场科学观变革,对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 作用;但另一方面,以经验方法研究哲学观点且观点偏激,反科学色彩浓厚。它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科学共同体 共同接受的信念”这一预设本身就有失偏颇,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研究,在知识论领域几乎导致了极端 的相对主义。
“强纲领”是这一学派提出的研究知识的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包含着 某种社会维度,而且这种维度是永远无法消除或超越的。因此,所有知识都被当做社会学研究的材料。所谓“强” 意味着要对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成因给予社会学说明的理论趋向。强纲领的基本内容就பைடு நூலகம்布鲁尔概括 的四条原则:因果关系原则、公正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和反身性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内容

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 socialism)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空想社会主义为何成为空想我们已经看到,空想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是这样。
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的新建筑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还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16和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社会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
16和17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初期。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二、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18世纪的欧洲,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为酝酿资产阶级革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也促进了早期无产阶级先驱者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这一时期,以法国的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更加清晰的轮廓和更大的力度,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四条原则包括

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四条原则包括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科学知识的社会构建和影响。
在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中,有四条重要原则,分别是:批判性、相对性、建构性和互动性。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核心观点。
批判性是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强调对科学知识的批判性思考和质疑。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科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审视和评判的能力。
在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中,批判性思维是发现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偏见的关键。
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背景和制约因素,从而对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普适性进行评估。
相对性是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相对性强调科学知识是相对于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而言的。
科学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可能导致不同的科学观点和理论。
相对性的概念提醒我们,在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时,需要考虑其相对性和局限性,并避免将特定的科学观点和理论绝对化。
第三,建构性是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建构性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和历史建构性。
科学知识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进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它不是与社会和历史脱离的客观存在。
建构性的观点提醒我们,科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和历史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不同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科学实践和观点。
互动性是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最后一个原则。
互动性强调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和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学知识不仅仅是由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生成的,更是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的。
互动性的观点提醒我们,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取决于与社会实践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只有通过与社会实践和公众的互动,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服务。
总结来说,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包括四条原则:批判性、相对性、建构性和互动性。
这些原则强调了科学知识的社会构建和社会影响,提醒我们在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时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考虑相对性、关注建构性和重视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刘华杰博士科学知识社会学虽然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但这个题目在国内可能还很陌生。
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这一领域的引进算是比较慢的。
这个现象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
一般来说,其他学科在10年左右就会传到中国来,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比这要晚了20年。
虽然在90年代国内有一些零星的介绍,但整体上还属于空白。
从新世纪开始,这一学科开始被大规模的引进来。
我今天讲的内容只是对这一学科进行介绍性概述,其中也提出几个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在这里不可能做非常详细的回答。
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学跟科学社会学的关系,简单说二者是个包含关系。
科学社会学中包含了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也叫美国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它在70、80年代处于正统地位,其首领人物默顿曾经得过美国总统科学奖,当年戈尔给他发过奖章。
但目前起源于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已经取而代之,取得了统治地位,尤其在90年代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关于这一学科最近的进展,南开大学刘军军博士写了一本综述性著作,这本书全面的介绍了SSK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文献非常齐全。
另外这本书是一个三阶的研究,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这本书的目的是“我看SSK如何看科学”。
目前国内正在对这一学科做大规模的引进。
下面我开始讲SSK的起源。
这里讲的是非常粗线条的,也未必正确。
SSK的前身很复杂,根据Bloor和Barnes讲,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的图宾根学派有一个“教会编史学”,认为应该把正统的思想与非正统的思想都给予中肯的对待。
SSK的倡导者认为这对他们有启发,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他们后来找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在提出自己的学科以后又回到前人那里寻找佐证。
第二个前身是旧知识社会学。
我们知道知识社会学哲学味比较浓,而且有观念论的色彩,属于欧洲哲学跟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
但它在19世纪20、30年代发展起来以后,就停滞不前了。
接下去是美国默顿学派的统计性、宏观的对社会运行的科学占了主导地位。
SSK是继承了旧知识社会学的一些东西,而反对美国的那套东西。
还有一个渊源是1962年科学哲学家Kuhn写的一本小册子,就是《科学革命的结构》。
这本小册子在美国卖了上百万册,一本哲学著作能卖到这个册数,是一个很令人吃惊的现象。
现在什么人都引用Kuhn的理论,以至于Kuhn都急了,说人们经常误解他的意思。
Kuhn在80年代的一次演讲中特别批评了SSK,说我的观点跟你们的理解根本是两回事。
再一个渊源是Wittgenstein后期的哲学。
Wittgenstein 自己创造了两套哲学体系,一个是逻辑原子论,另一个是他后来的哲学研究。
SSK 自称是受到了Wittgenstein的一些启发,但也有人说他们曲解了Wittgenstein 的观点。
但无论是正解还是曲解,至少它对SSK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尤其是Bloor受其影响比较大。
最后一个渊源是反对传统的科学哲学。
传统的科学哲学主要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
SSK认为这些正统的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描述都给了人错误的印象,是过分理想化的描述,是有问题的。
SSK真正的发展是起源于英国的爱丁堡大学。
我们知道休谟是爱丁堡的,SSK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休谟的传统。
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上面说SSK的起源有一个特殊的背景。
当时斯诺讨论两种文化之争,最后的结果是跟英国首相合作,对科学本身进行研究,找了一批有自然科学背景的人物,包括Barnes、Bloor等。
当时起了一个题目就叫“Science Study”。
非常有趣的是,30年过去以后,他这一套思想又回到了起点。
这里三个重要的人物可以简称BBC,就是Barnes、Bloor和Coollins。
其中Barnes和Bloor属于创始性人物,Coollins则是巴斯学派的首领人物。
现在SSK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就是Collins。
他写的论文最多,影响也最大。
还有一个代表人物是Mulkay,他跟后现代也有一定关系。
英国SSK 起源以后,马上影响到法国。
法国有个重要人物,就是巴黎高等矿业大学的Latour。
Latour当时是一个年轻的哲学工作者,他受到SSK的启发,70年代到美国做了一项关于人类学的调查工作。
他到了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非常有名的一个研究所。
他在那里做了2年多的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把科学家当动物一样进行观察,观察结果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实验室生活》,这本书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一部名著,奠定了巴黎学派的基础。
Latour本人英语不太好,他是跟英国一个学者合作写成这本书的。
上面是SSK在欧洲的起源。
但任何一个学科不太可能只在欧洲搞成气候,还需要借助于美国这个“放大器”的力量。
20世纪三大学术运动,也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维也纳学派和SSK,实际上都是在欧洲产生以后,扩散到美国才取得巨大影响的。
SSK在美国成为正统,有几个主要的代表性学者。
西海岸的领军人物是UCSD 的Shapin,他是从英国来到美国的。
第二个是美国中部UTUC的Pickering,他是先在英国拿了一个理论物理学的博士学位,然后又到爱丁堡大学拿了一个“Science Study”博士学位。
他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建构夸克》。
第三个是美国东部Cornell的Pinch。
这里只是举了几个例子,其他有影响的人物还有很多。
上面只是SSK产生与发展的一个线索,而这一学科兴起的一个总的背景是20世纪的科学由小变大,成为一种“大科学”。
当科学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时,就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没有这个背景SSK是不可能产生的。
那么SSK与默顿学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曾经问皮克林,英国爱丁堡学派与美国哥伦比亚的默顿学派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后者对英国的SSK有什么影响?他回答的非常干脆利落,说双方是一种相互轻蔑的关系。
英国SSK认为,美国人搞的科学社会学完全是为科学家服务的,属于一种科学家的社会学,而不是关于科学知识本身的社会学,因而错过了所有有趣的和重要的方面。
而美国科学社会学家则认为,英国SSK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如果科学知识可以进行社会学的分析,至少是“发疯”的,并且可能是“邪恶”的,因为它摧毁了最牢固的人类知识大厦,从而会导致一种反科学。
关于SSK的一些重要著作我大致列了一下,这些书霍桂桓老师已经译成中文了。
首先是Bloor的《知识及其社会意象》,这是SSK的经典之经典,如果你想了解SSK这是第一本需要读的。
SSK的强纲领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来的。
第二本书是Barnes写的小册子《库恩与社会科学》。
另外还有几本书,包括刚才提到的Latour 的著作《Laboratory Life》等等(具体书名见演讲者的Powerpoint)。
(照片展示)这个照片是我拍的,其中有一个象征含义。
站着的那位是现在SSK影响最大的柯林斯,坐着的人是传统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弗兰克林,他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
在美国一次大的会议上,这两个人在主席台上争论起来,然后都去抢话筒,抢的结果是话筒落在了站着的柯林斯手中。
从这张照片看,柯林斯控制了话语权,而实际情况也恰好如此。
在若干年以前,SSK想发表论文是很难的,因为审稿人都是传统学派的人物。
但现在形势大变,SSK掌握了几乎所有学术刊物的审稿权和主编权,传统学派想发表文章非常困难,包括默顿的大弟子科尔,他想发表一篇文章人家都不理他。
所以现在确实是河东河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柯林斯掌握了话语权,也得到了普遍承认。
他得到过两个大奖,一个是贝尔纳奖,这是社会学界最重要的一个大奖。
最近7、8年贝尔纳奖几乎全都给了SSK。
另外一个奖是默顿奖,这很令人惊讶,因为他恰恰是反对默顿学派的。
这也说明了国外之间的学派争论归争论,授奖还是很客观的、很有宽容精神的。
这种情况在国内是不可能的。
柯林斯最有名的一本书是他的一部文集,叫《改变秩序》。
他获奖的另一本书是“The Gloem”,这本书中文翻译的不好。
“Gloem”是柯林斯自己构造的一个词,它用了一种隐喻的方法,形容现代科学就象Gloem神话中传说的怪物一样,体格非常强大,很有力量,但很笨,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
另外从英国爱丁堡去美国的皮克林编了一本文集,叫“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1992年在芝加哥出版。
这本书很有价值。
在这本书里他认为,如果科学只是讲知识就是老一套的了,知识是固定的,而他讲的科学是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
1995年他自己又出版了一本书,叫The Mangle of Practice”。
他自己很欣赏这本书,但我感觉一般,没有什么东西。
此外,Shapin有一本成名作《利维坦与气泵》,是对历史的案例研究。
这本书写的很不错。
另外诺尔—塞廷尔写了一本可以跟Latour的《实验室生活》并驾齐驱的书,叫做《知识的制造》。
此外Mulkay写了大量关于科学社会学的文章。
其他代表性著作还有Hess写的《新时代科学》、《科学元勘》等等。
下面谈一下SSK的认识论特征。
很多人都指出,SSK在认识论上有相对主义的倾向,因为它把科学与宗教、迷信、巫术等等其他的文化都看成一种信念系统,所以这些东西都差不多,没有哪个正确之分。
虽然SSK只是哲学史中诸多相对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但它的相对主义有一定的新意,这体现在它的“对手”是谁上。
人们都认为相对主义的对手当然就是理性主义,但SSK主要反对的是绝对主义。
也就是说它反对绝对的划界。
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如果这样来理解的话,SSK的相对主义除了认识论意义以外,还有超出认识论的一些人文、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意味着平权,认为科学与其他文化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不是说科学高高在上,科学对一切事物都有绝对的解释权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SK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实际上是“逼上梁山”。
一开始人们都认为它有相对主义,而SSK对此没有什么明确的反应,后来它被逼的无路可走,反而加强了自己的相对主义倾向。
比如Barnes和Bloor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阐述他们的相对主义是什么意思。
柯林斯把自己的相对主义定义为一种“经验论的相对主义”。
实际上SSK自身内部对相对主义也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批评SSK的人对它的相对主义做了一种最坏的理解,就是将之引到最容易攻击的一个角度,然后去进行批判。
这也是学术争论采取的一种最有效的、最方便的伎俩。
但这样把别人引到庸俗的程度然后把它打倒,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我认为SSK的相对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值得做一、两篇硕士甚至博士论文。
在这里我想到了美国的约翰·霍根评论费阿本德时曾经有一段话。
费阿本德一般被认为是反对方法,属于后现代的人物之一,但霍根虽然是一个记者,却真正理解了费阿本德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说费阿本德抨击科学并不是因为他不相信科学,恰恰相反,他抨击科学是因为他认识到科学太强大了,在当前的社会中有可能使人类的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受到损害,从而引起了人文学者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