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瘤

合集下载

2星形细胞瘤--病理肿瘤

2星形细胞瘤--病理肿瘤

71
2020/8/18
听神经瘤--病理
良性脑外肿瘤 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神经鞘瘤) 类圆形或半圆形,有完整包膜 肿瘤血运丰富,可坏死囊变 早期--内耳道内,后--桥小脑角--内耳道扩大 压迫脑干和小脑,产生阻塞性脑积水 多单侧,偶两侧,可与神经纤维瘤病或脑膜瘤并发
72
2020/8/18
听神经瘤--临床表现
4
2020/8/18
(一)星形细胞瘤--病理
Ⅰ、Ⅱ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 – 位于大脑半球白质,无包膜,可沿白质纤维或胼胝体漫延 – 可有囊变,以单发为主 – 肿瘤血管近于成熟 Ⅲ、Ⅳ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 弥漫浸润生长,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 – 易囊变、坏死和出血 – 囊性部分边界清楚 – 实性部分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 – 肿瘤血管形成不良,血脑屏障结构不完整
周围水肿:明显,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
血供:较丰富,血管结构与原发肿瘤类似
转移途径:血行最多见,亦可直接侵犯或经脑脊液种植转移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盘水肿。有时表现 极似脑中风。约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
80
2020/8/18
脑转移瘤(影像学表现)
部位:皮层下区 密度:高、等、低、混杂密度,可坏死囊变出血 数目:多为多发 脑水肿:小瘤大水肿 增强:明显强化,结节样、环形、不均匀 占位:明显,与水肿程度有关 MRI: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1H-MRS:不具有特征性
37
2020/8/18
垂体腺瘤
临床表现: 压迫症状: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头痛 内分泌亢进:
– 泌乳素(PRL)腺瘤:闭经、泌乳 – 生长激素(GH)腺瘤:肢端肥大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库欣综合征

儿童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策略

儿童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策略

儿童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策略儿童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效果与其不同的病理亚型和生长部位有密切的关系。

在治疗方面,肿瘤的切除程度是首要条件,术后放疗和化疗对提高病儿的生存率有极大的帮助。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对放射线非常敏感,病儿预后好。

下面分析不同部位的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策略。

1、生长在鞍上区域的视神经胶质瘤、下丘脑胶质瘤和第三脑室胶质瘤(中间块胶质瘤),病理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手术切除大部分肿瘤即可,避免了过多切除肿瘤造成的下丘脑功能损伤,术后放疗可使瘤体明显缩小或消失,病儿可获得长期生存。

2、生长在大脑半球和丘脑的星形细胞瘤很少为毛细胞型,即使手术做到全切除或近全切除,并辅助术后的放疗和/或化疗,病儿的预后也不好。

3、生长在小脑半球的星形细胞瘤是良性肿瘤,不是恶性肿瘤。

在形态学上包括三种类型:实性瘤体、瘤在囊内和囊在瘤内。

瘤在囊内型将肿瘤结节全切除后,病儿无须放疗;实性瘤体和囊在瘤内如能做到肿瘤的全切除,辅助术后常规外放疗,病儿可获得长期生存(甚至终身生存)。

4、脑干胶质瘤分为脑干内弥漫型、局限型和脑干外生型,弥漫型无法手术,局限型和脑干外生型星形细胞瘤手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病儿可获得较长期的生存。

术者的手术精细操作是保证脑干肿瘤手术效果的关键。

【机构与刊物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

作者:张玉琪副院长清华大学(第二附属)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一辈子活得就是这一颗人心!05 06 07 0809 10 11 1213 14 15老妈连续给我发了两个月的链接后,开始给我发照片了。

最开始拍的是家里的现状,窗外的街景,后来拍我小时候的相册,我以前的玩具。

我仿佛看到她忙完家务,无聊拿着手机拍来拍去的情景。

她满心欢喜地把照片发给我,可是都像发进了一个黑洞,得不到我的一点反馈。

老妈以前不会发信息,只会跟我打电话,可我每回都跟她讲不了几句。

后来她听说年轻人喜欢聊微信,就叫我教她。

我虽然教了她微信,但却设置了免打扰,活生生地把微信变成了一个留言箱。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概述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SGCA) SGCA是一种伴发于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 TS)的少见的中枢神经系
统 性肿瘤, 其发生率占所有 TS 患者的 5%~ 14.3%。
WHO:其他星形细胞起源肿瘤,WHO I 级
谢谢
临床表现:多为颅内压↑
年龄:多见于20Y以下青年人 部位:侧脑室孟氏孔附近 治疗:手术切除 预后:较好,术后复发罕见
概述
分肿瘤细胞形态多样,胞浆丰富,细胞 排列松散
“毛玻璃”样多角细胞或陷于纤维间质 中的小的长梭形细胞,也可以是多边形、 上皮样、纺锤形或神经节样, 条状、簇 状或假菊团状排列
富含血管间质和实质或血管钙化
Hale Waihona Puke 影像表现部位:侧脑室孟氏孔附近 形态: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 CT平扫:等/高密度 MR平扫: T1WI等/稍低信号 T2WI 等/高信号;常见钙化 可有囊变(多为小囊),偶有出血 强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血供丰富) 弥散不受限 梗阻性脑积水
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稍低信号
• 可侵犯脑实质 •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
影像表现
室管膜下瘤: WHO I
• 侧脑室附近实间孔or透明隔 • 中老年男性,约2.3:1 • 小囊变,界清 • 弥散不受限 • 不强化or轻度强化
影像表现
总结
➢SGCA好发于20岁以下患者,常发生于孟氏孔附近,类圆形或 分叶状 ➢CT平扫等/高密度 ➢T1WI等/稍低信号,T2WI 等/高信号 ➢钙化常见 ➢增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弥散不受限 ➢合并室管膜下结节或皮质结节强烈支持SGCA诊断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百科名片星形细胞瘤,英文名:astrocytoma ,别名:星细胞瘤;astrocytic glioma;astroma。

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星形细胞瘤相当于Kernohan分级中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外的Ⅰ级与Ⅱ级,在ST Anne-Mayo分级中为1级与2级。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目录简介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后编辑本段简介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

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 占胶质瘤21.2%星形细胞瘤~51.6%,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约占60%,有报道男女之比为2∶1。

星形细胞瘤占脑肿瘤的10%~15% 多见于25~45岁的成人,平均年龄约37.5岁,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主要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多见(46%),其次为颞叶(31%)、顶叶(15%) 位于间脑与枕叶者较少见。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中年,35~60岁多见,以男性稍多见,男女比为1.22∶1。

病灶多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居多占40%,其次为颞叶(35%) 顶叶(17%)。

少数肿瘤可见于间脑、视神经、脑干、小脑及脊髓,位于小脑、间脑及视神经者均少见,发生于小脑者约占小脑星形细胞肿瘤的14.4%,占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的0.7%~1.2%。

星形细胞瘤(WHOⅡ级)

星形细胞瘤(WHOⅡ级)

T2WIT1WIT2WI---FLAIRDWIADCT2WI---冠状位SWIT1WI----增强DTT头颅MRI(平扫+增强):右侧大脑半球内见大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及水抑制像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边缘欠清,有轻度占位效应,右侧脑室呈轻度受压改变,增强后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最大层面强化范围约5.6X2.4cm,周边水肿影未见明显强化,中线结构尚居中,双侧筛窦内见粘膜增厚影,窦壁骨质未见明显破坏。

MR灌注成像示:内源性灌注示病灶区较对照组明显灌注稍增高。

病灶区MRS:代谢物波谱图主要显示NAA、Cr、Cho峰,病灶区NAA峰明显下降,Cho峰明显升高。

头颅DTT:右侧大脑半球区皮质纤维束较对侧部分中断、稀少。

头颅MRI(平扫+增强+MRS+DTI+灌注):1、右侧颞顶叶占位,考虑胶质瘤可能性大。

2、双侧筛窦炎症。

普通病理:右额顶叶冰对组织:灰白灰红色组织一块,大小1x0.8x0.2cm,质地中等。

另送右侧颞顶叶肿瘤:灰白灰褐色碎组织一堆,大小5x4x0.5cm,质地柔软。

“右额顶叶及右侧颞顶叶占位”:肥胖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

冰冻病理:“右额顶叶占位”:胶质细胞瘤。

特殊病理:免疫组化鉴别诊断观察结果记录表抗体类型着色部位范围说明P53 核 60%ki-67 核 20%--------------------------------------------------阴性抗体类型:注释:上述检测中阳性加号的意义:无着色为阴性,<25%肿瘤细胞着色为(+),26-50%为(++),51-75%为(+++),>75%为(++++)。

ER、PR、P53、Ki-67计肿瘤细胞核阳性率。

“右额顶叶及右侧颞顶叶占位”:肥胖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

III~IV级星形细胞瘤

III~IV级星形细胞瘤
• MRI表现为T1WI、T2WI信号都不均匀,瘤体内部 常见囊变,偶见出血,钙化少见,增强呈明显不 规则强化。
胶质母细胞瘤
• 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 者。
• 肿瘤常位于深部脑白质,好发于额叶和颞叶白质, 也可以累及基底节区和胼胝体,并同时累及两侧 大脑半球。
• 镜下瘤细胞密集,有明显异型性,可见异型的单 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出血坏死明显,是区别于间 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主要特征。血管内皮细胞明显 增生,肿大或呈实性条索状。
有0.5%~1.0%的患者为多发病灶,又称为多中心胶质瘤。 此时,肿瘤常仅累及一侧大脑半球。
鉴别诊断:
脑梗死:符合一定的血管分布区,累及灰白 质,因细胞扩散受限,弥散加权呈高信号,增 强呈脑回样强化。 脑脓肿:结合临床症状;增强呈环形厚壁强 化,内壁光滑。 单发脑转移瘤:也表现为明显强化,易囊变 坏死、周围明显水肿等,鉴别较困难。
III、IV级星形细胞瘤
LOREM IPSUM DOLOR
概述
• III级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 IV级为胶质母细胞瘤,或称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
瘤,少见的有胶质肉瘤。 • III、IV级分化不良,呈恶性。分化不良的肿瘤
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易 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血管形成不良,血脑屏障 不完整,可沿白质纤维或胼胝体纤维向临近脑叶 或对侧半球发展。 • 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及引起颅内高压症状等。
CT表现:肿瘤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单或多脑叶受累; 平扫多呈高低不等混杂密度影,易出血,常有重度水肿, 可通过胼胝体跨中线结构侵至对侧半球,形成所谓蝶翼 状生长;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常呈明显强化,不强 化部分常代表坏死和囊变区。
MRI表现:T1WI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间以更低或高 信号,体现了瘤内坏死或出血;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肿瘤和水肿之间可见一低信号晕环绕为瘤周的神经胶质 增生,恶性度高的肿瘤较为多见;增强扫描呈斑片状、 线条状、花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坏死或出血区不强化。

小儿星形细胞瘤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星形细胞瘤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星形细胞瘤是怎么引起的?(一)发病原因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有两类。

一类由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即胶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神经系统的实质细胞(即神经元)形成,没有概括名称。

由于从病原学和形态学上,现在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胶质瘤常见的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

神经上皮起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44%。

(二)发病机制肿瘤多位于小脑半球(56.6%),其次为蚓部(20.4%)和第四脑室(19.5%),少数位于脑桥小脑角(3.5%)。

肿瘤囊性变是其显著的特征,约占小脑星形细胞瘤的55.4%~82%,囊变可表现2种类型:一种是“囊在瘤内”即肿瘤由单房或多房构成,囊壁是瘤组织,边界不清。

另一种是“瘤在囊内”,即肿瘤为很大囊肿内的附壁瘤结节,而其余囊壁则为胶质增生带不是肿瘤组织。

囊液多为黄色清亮液,约20~40ml,蛋白含量高,离体可自凝(Froin征阳性)。

肿瘤极少有坏死和出血,部分病变可钙化。

小脑星形细胞瘤多数为分化良好的纤维型星形细胞构成,但也不乏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形态上不如漏斗部位的同类肿瘤特征明显,瘤细胞多数呈梭形。

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且胶原纤维多增粗或呈团块改变是小脑星形细胞瘤的病理特点。

星形细胞瘤包括3个亚型:1.纤维型是常见类型。

肿瘤中有神经胶质纤维,这是与原浆型的主要区别,肿瘤质地较韧,弥漫纤维型的切面呈白色,与脑白质不易区别。

邻近皮质常被肿瘤浸润,色泽变深,与白质的分界模糊,肿瘤中心可有囊性变。

局灶纤维型的边界光整,主要见于小脑,常有囊性变。

在镜下间质中有神经胶质纤维,交叉分布于瘤细胞之间,瘤细胞为纤维型星形细胞。

2.原浆型是最少见的一种类型。

切面呈半透明均匀胶冻样,深部侵入白质,边界不清,常有变性,形成囊肿。

在镜下,肿瘤由原浆型星形细胞构成。

3.肥胖星形细胞型这种肿瘤生长较快,约占星形细胞瘤的1/4,仅发生在大脑半球,肿瘤呈灰红色,切面均匀,质软,呈浸润性生长,但肉眼能见肿瘤边界,瘤内可有小囊肿形成。

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护理

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护理

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护理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肿瘤,主要发生在星形细胞上皮细胞,通常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护理是星形细胞瘤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负责提供从物理、心理到社交等方面的支持和照顾。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护理措施。

1.生理护理:星形细胞瘤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合理调整患者的体位非常重要。

应将患者放置在舒适、无明显压迫的姿势,并定期更换体位,避免皮肤损伤和压疮的发生。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及时给予个人卫生护理,包括洗头、洗澡和换衣。

2.营养护理:因为星形细胞瘤患者可能面临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案,通常伴随着胃口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对患者的营养摄入造成了一定困难。

为了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并根据患者口味变化和食欲状况来调整饮食。

可以提供合适的食物,如易消化的小份餐、高蛋白饮食、高纤维食品等。

在患者出现呕吐时,应及时清理口腔,保持口腔清新。

3.药物治疗护理:根据医嘱合理使用药物,保持患者的药物血浓度稳定,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在给药的过程中,要仔细嘱咐患者按医嘱服药,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药物相互作用等。

4.心理护理:星形细胞瘤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放松和调整情绪。

可以进行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音乐疗法等,创造积极的治疗环境,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5.康复护理:在治疗结束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以帮助他们恢复功能。

康复护理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可以提供定制的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相应的康复训练。

此外,康复护理还包括监测患者的生活能力,帮助他们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总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护理应包括生理护理、营养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社会支持护理等方面,以全面关心和照顾患者的身心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返回首页
[概述]
显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据文献报道占颅内肿瘤的13%-26%,占胶质形21(2%-51.6%。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则多见于幕下。

有报告幕上占3,4,幕下占l,4。

发生在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颓叶,顶叶次之,枕叶较少见,肿瘤可累及两个以上脑叶。

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病理]
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性者无明显的边界,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外生长可侵及皮层,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亦可经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肉眼观察质地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多较硬,约半数左右肿瘤呈部分囊性变,囊液淡黄透明,蛋白含量较高,静置易自凝,称为Froin征阳性。

我们将有囊性变的肿瘤称为“囊在瘤内”。

而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溜常为一个大的囊,囊壁上有肿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因此只切除at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我们称之为“疤在囊内”。

少数小脑星形细胞瘤为实质性,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预后较囊性者差。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星形细胞瘤可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细胞型三种亚型。

[临床表现] 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腔内空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内积水和,或脑水肿(脑脊液的回吸收障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

正常颅腔容积比脑组织约大10,、当脑体积增加8,--10,时尚可能无颅高压症状出现,而当颅内占位病变占据150 ml以上的容积时即可能产生相应的颅高压症状。

大脑半球的星形细胞瘤发
病缓侵,病程较长,多数先出现由于肿瘤直接破坏所造成的定位体征和症状,随后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小脑的星形细胞瘤由于较早地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多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脑干的星形细胞瘤进展较快,病程短,早期出现颅神经损害和锥体束征,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常见于晚期。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头颅扩大(儿童期)和生命体征的改变等。

[辅助检查]
CT检查:纤维型和原浆型星形细胞瘤,因组织含水量达81,一82,,CT多里低密度彤,CT值介于14—25Hu,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除少数病例外,一般注射造影剂不增强或稍有增强。

因肿瘤所在的部位和其大小而异,表现相应的占位效应。

第三脑室星形细胞涸可见阻塞第三脑室及Monro氏孔后,引起两侧脑室扩大,梗阻性脑积水,肿瘤本身呈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可见造影剂强化。

视神经肿瘤可见视神经段梭形肿大,位于眶内或颅内,有时呈哑铃状。

小脑星形细胞瘤在cT 上肿瘤的实质部分呈低和,或混杂密度病灶,造影剂增强后可有轻度增强,而囊腔部分则始终保持低密度影。

囊壁部分可呈环形或弧线状增强。

脑干部位的星形细胞瘤CT上可见脑干增粗,左右不对称及出现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的肿瘤病灶影。

但cT 显示脑干胶质窟不如MRI理想。

(5)MRI检查:良性星形细胞瘤由于肿瘤的生长,使细胞内外水分增多,造成T1和T 2延长,表现Tl加权像呈低信导,T 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注射Gd一DTPA增强不明显。

随着肿瘤的生长,瘤内发生囊变使得MRI不均匀,瘤体与周围水肿在T1加权像不如T 2加权像容易区分开来,肿瘤可有轻度增强。

恶性星形细胞瘤在T1加权像里混杂信号,以低信号为主,间以更低或高信号,体现了瘤内坏死或出血。

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
到肿瘤血管所造成的曲线状或圆点状低信号区。

在质子密度加枚(长丁R短TE)图像上,肿瘤信号低于周围水肿信号,而肿瘤内部坏死区信号却高于周围水肿信号;在长TR长TE图像上,肿瘤内部坏死区信号强度近似于周围水肿信号强度,瘤体信号强度相对减低。

由于四周组织的神经胶质增生,有时在瘤周可见一因低信号晕环绕,介于肿瘤和水肿之间,这在恶性度高的肿瘤较为多见。

后者常有显著的异常对比增强,增强持续时间长,增强部分呈斑块状、线条状、花环状或结节状,但在肿瘤坏死或出血区不发生对比增强
[治疗及预后]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大脑半球肿屈一般可手术切除,如位于非功能区可连同脑叶一井切除,肿瘤位于深部可作部分切除加外减压术。

视神经胶质瘤和第三脑室肿瘤的手术要注意保护丘脑下部。

浸润性的实质性小脑星形细胞瘤手术原则与大脑半球表线部肿瘤一致,囊性小脑星形细胞瘤若“瘤在囊内”只要将瘤结节切除即可达到根治目的。

脑干肿瘤可用显微技术切除、加梗阻性脑积水未能解决时可做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一般实质性星形细胞瘤难以作到根治性切除,术后应给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星形细胞瘤实性者术后应放射治疗,它对延长生存期有肯定效果,肿溜位于大脑半球单纯手术5年生存串为20,,而术后加放疗可达31(7,。

星形细胞瘤位于幕下且瘤在囊内者,切除瘤结节后不得放射治疗,5年生存期可达50,一88,。

存活者中多能钦复正常学习或工作。

但小脑肿瘤实性且侵入脑干者,生存期明显缩短。

幕上星形细胞疤术后平均复发时间约为2(5年,平均生存期3年左右,5年生存期为14,一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