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儿童逐渐长大,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与他人的不同,开始形成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并逐渐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以及对其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自我认知的发展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情感、能力、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儿童的自我认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物化阶段、自我暗示阶段和自我概念阶段。
在物化阶段(3-6岁),儿童将自己与外界物体进行对比,通过触觉、视觉等感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在自我暗示阶段(7-11岁),儿童开始通过内部对话的方式来思考和认识自己,形成一些基本的自我概念。
在自我概念阶段(12岁及以上),儿童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社会角色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自己并与他人进行比较。
二、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的关系自我认知是自我控制的基础。
通过对自己的认识,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情绪以及需求,并为实现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计划。
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的感受、思维方式和行为的理解,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认知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
自我控制是指儿童通过调节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以实现对自己的管理。
通过自我控制,儿童能够控制冲动,延迟满足,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学习和社交的能力。
自我控制的核心是认知监控,即儿童对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
三、影响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因素1.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提供适度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2. 社交因素: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受到同伴和成人的影响。
与能够提供支持和指导的成年人互动和与同伴进行共同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
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杨莉君、康丹,2-3岁幼儿自我概念教师评定量表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自我概念的定义:西方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家是詹姆士(W.James)(1890)。
詹姆斯的理论主要分析的是客体自我的结构,认为自我具有身体自我(bodoly self)、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四个重要性不同的层次。
这些成分以其价值的不同在层次上是有序的,各成分自我概念的总和构成总体自我概念。
罗杰斯(C.Rogers)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客体自身的方式。
他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自我(realself);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于环境的反应。
Bengstson和Reedy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多方面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行为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评价[3]。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以及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成像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对象所产生的知觉。
个体主要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形成自我概念。
对自我概念结构的研究是从单维建构向多层次多纬度建构发展的。
Re-senberg对自我概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元分析,提出自我概念包括个体对自己多方面的看法。
Resenberg非常重视自我概念中各成分要素之间的关系,他对自我概念的元分析是很有价值的,但他提出的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没有明确的定义,各种成分的自我概念是相互包容的,没有精确的限定,所以仍然是一种单维的建构。
米德(G.H.Mead)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变化,都源于主体我的特性,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关系上,米德认为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4]。
自我概念的发展概述

•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 赐。。2 2.3.232 2.3.230 6:23:06 06:23:0 6March 23, 2022
•
发展和维护他们的家;至于女子呢?则 是努力 维护家 庭的秩 序,家 庭的安 适和家 庭的可 爱。
•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汉朝经学家。 2022年 3月23 日上午6 时23分 22.3.23 22.3.23
•
你对违章讲人情,事故对你不留情。 。2022 年3月23 日星期 三6时2 3分6秒 06:23:0 623 March 2022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 。。上 午6时23 分6秒 上午6时 23分06 :23:062 2.3.23
•
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22. 3.2322. 3.2306: 2306:23 :0606:2 3:06M ar-22
罗杰斯观点
四、理论发展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青少年群体相关研究 4. 青少年自我概念研究不足
国外研究现状
总体趋势 自我概念的含义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量表
含义类
詹姆斯:“主体我”和“客体我” 物质我+社会我+心理我 《心理学原理》 库利:提出“镜中我”自我概念是通过与他人的人际交 往而产生的。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较高
马斯:数学成绩和数学自我概念有很大的相关性,与其它 领域相关性较小,与四个非学业领域不存在相关。
宋剑辉、郭德俊(1998 年):语文成绩与语文自我概念高 相关,数学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高相关。
学生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自我发展的概念

自我发展的概念
自我发展是指个体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它涉及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的成长和进步,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塑造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会经历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规划、自我实践等环节,以实现个人的目标,发掘自身潜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自我需求,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也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请注意,每个人的自我发展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受到个人经历、价值观、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

2012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研究青雪燕(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多个领域,它站在系统主体发展的角度上,强调系统内部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但并不排除外力的扶持和推动作用。
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于自我发展能力内涵的把握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究系统依靠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涵盖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同时,此概念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也较多。
因此,要对广义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做出界定,就必须对其在各领域的运用加以消化,提取出共性特征。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概述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中,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熟练程度,从而在提升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也是有关个人能力的溯源之一。
他把增加个人的能力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认为“可行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有价值的个人目标时所具备的,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
透过森的研究可以发现,他认为可行能力是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强调依靠自食其力创造财富。
因此,个人能力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是达到个人全面自由的过程[1]。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子。
国内学界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在早期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上。
刘艳华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看作是一个过程,学生要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归纳、吸收和升华,形成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潜力能力[2];莫晨宇提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以个人自身条件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完全排除教师和社会的外力推动作用[3]。
这一观点注重创新和独立思考,认为教师、社会等外部资源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性作用,不能完全排除。
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的总体描述。
它涵盖了个体对自己的身份、特征、能力和态度的认知。
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个体的经历、社会化和自我评价的改变而发展和改变。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和特征的认知。
自我认知可以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和长处的认知。
通过自我认知,个体能够形成对自己的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评估。
自我评价可以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外貌、才能、成就和自尊的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个体能够形成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心。
社会化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社交圈、文化和社会环境都可以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过程中的亲密关系、社会角色、社会标签和群体身份等因素都可以塑造个体的自我概念。
社会化的影响可以使个体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或存在认同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冲突。
自我概念的发展和改变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它会随着个体的经历和社会化的改变而发展和改变。
个体的经历可以包括教育、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历。
社会化的改变可以包括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化等方面的变化。
个体的自我概念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来不断发展和改变。
总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的总体描述。
它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社会化的影响,并且会随着个体的经历和社会化的改变而发展和改变。
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自我概念。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影响摘要:自我概念是国际60年代以来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
研究者在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各种观点的相容与共通性很高。
自我概念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决定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本文描述了儿童自我概念的大致发展过程和特点,探讨儿童自我概念对其日后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特点;教育影响一、自我概念的涵义及其功能(一)自我概念的涵义有关自我概念问题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自我概念的提法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开始。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罗杰斯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的概念统整到了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同时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这种知觉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和解释形成的,并受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和归因的影响,将自我概念区分为一种多侧而、多等级的结构。
Byrne认为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技巧、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而的态度、情感及知识的自我知觉。
国内学者也对自我概念的涵义有多方而的探讨。
林崇德等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而的整体认识。
黄希庭指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而的觉知,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
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洲白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综合国内外研究,笔者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而的整体认识,是个体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进行知觉。
自我鉴定评估自身能力与发展潜力的自我分析

自我鉴定评估自身能力与发展潜力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对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认真分析自身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着重改进的方面。
本文将通过自我鉴定评估来分析个人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引导个人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首先,让我们开始进行自我鉴定评估,评估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个人在特定领域或任务中表现出来的技能和知识。
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
以下是一些评估自身能力的问题:1. 我有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技能在哪些领域中有优势?2. 我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哪些突出的能力?在哪些方面有待提高?3. 我是否具备解决问题和决策制定的能力?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4. 我在沟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如何?我是否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和协调?5. 我是否具备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我如何应对?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更明确的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进行对自身发展潜力的评估。
发展潜力是个人在特定领域或职业中获得成功和成长的可能性。
通过评估自己的发展潜力,我们可以确定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以下是一些评估发展潜力的问题:1. 我是否对特定领域或行业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2. 我是否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并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3. 我是否具备持久的毅力和努力,以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4. 我是否有良好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以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动?5. 我是否有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是否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自身在特定领域或职业中的发展潜力,并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总结自我鉴定评估的结果,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研究青雪燕(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多个领域,它站在系统主体发展的角度上,强调系统内部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但并不排除外力的扶持和推动作用。
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于自我发展能力内涵的把握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究系统依靠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涵盖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同时,此概念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也较多。
因此,要对广义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做出界定,就必须对其在各领域的运用加以消化,提取出共性特征。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概述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中,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熟练程度,从而在提升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也是有关个人能力的溯源之一。
他把增加个人的能力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认为“可行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有价值的个人目标时所具备的,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
透过森的研究可以发现,他认为可行能力是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强调依靠自食其力创造财富。
因此,个人能力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是达到个人全面自由的过程[1]。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子。
国内学界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在早期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上。
刘艳华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看作是一个过程,学生要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归纳、吸收和升华,形成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潜力能力[2];莫晨宇提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以个人自身条件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完全排除教师和社会的外力推动作用[3]。
这一观点注重创新和独立思考,认为教师、社会等外部资源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性作用,不能完全排除。
我十分赞同,如何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利用好外部辅助性资源也是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沈茂英在论述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问题时,认为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人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获取、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4]。
在这里,笔者也同时强调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和对外部资源的利用。
(二)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特点从学者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包含自生性和主动性。
自生性强调主体的作用,主要依靠内部动力促进个人的发展,而主动性则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个人能力;二是过程性,即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三是不排除外部资源利用,要根据自身需要将外部资源适当为我所用,将外力转化为内力;四是内生性,即依靠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创新,使能力主体的结构得以升级和完善[5]。
在这里是指通过自身各因素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个人实质性的提升和发展。
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一)企业的自生能力说到企业的自我发展,不得不提林毅夫教授和谭国富教授提出的“自生能力”,这是专门针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概念。
所谓自生能力,是指“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
如果一个企业预期不能获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的企业除非政府提供支持,否则就不会存在[6]。
”林毅夫认为,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如果能够通过管理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具备自生能力[7]。
(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对于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早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认为这里讲的企业活力就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雏形。
企业要具备活力,单单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远远不够,更多地还是来源于企业自身。
所以这里强调企业要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利,使其生产经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进取性,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还强调企业活力的源泉来自于企业内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这强调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主体性特征。
除此之外,在《林业企业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一文中,课题组建构了林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层次结构图,自下而上包含了生产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结构等十项内容。
并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国家的扶持政策、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等方面作为促进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这里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包含多个方面,既包括外部的扶持又具备对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企业自身各要素的优化升级。
(三)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特点从对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中,可提炼出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自生性,即强调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没有外部扶持并不代表不利用外部资源与支持;二是内生性,强调企业要依靠知识和科技创新,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并且强调提高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调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对于外部的资源、政策等投入和扶持采取合理利用的态度。
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一)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概述对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在中央层面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上“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一号召突出了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
加之,2010年“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这一课题出现在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课题指南中,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也随之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现阶段从区域视角出发成为研究自我发展能力的主要着力点,但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界定,现有的文献却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观点。
从区域的整体视角出发,鱼小强(2002)认为,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内部具备的凝聚、整合和产出能力。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但并不排斥外部力量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反,它是外部力量发展作用的内在基础[8]。
此观点同时强调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结合以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联结,丰富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
针对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罗晓梅(2007)认为西部自身发展力量的成长是西部大开发成功落实的决定性因素,她认为西部的自我发展能力是经济主体实践中的能动性生成、发育、发挥的过程。
在这里,她主张把经济发展要素投入和发展环境建设同西部人自身的生存方式变革相结合起来,这就强调了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同时,明确主体以外的因素只能作为实现自我发展的辅助性因素。
针对民族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徐君(2003)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自我发展能力的体现,认为其包括了经济能力、社会能力、生态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四方面内容[9]。
我认为,是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简单地等同还有待商榷。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跳出了区域范围,站在一个宏观统筹的角度来思考地区的发展问题的。
而自我发展能力则是身在地区内部,从主体的需求出发来考虑如何利用好各项资源促成自身发展。
因此二者是有所区别的。
针对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张文斌(2008)认为它是在没有政府或其他机构扶持,也不存在人为的干预和剥夺,制度政策环境既定的情况下,使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企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0]。
作者通过对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与农村发展阶段的关系探讨,得出了政府转移支付这一“输血式”因素对于农村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结论。
(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特点对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需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哺力相对应,强调区域发展的内生力量;其次,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并不排斥外部力量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它强调要在国家战略和国家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利用好外哺力的支持;第三,协同性特征,既强调各要素的聚集、整合、合理流动与协同能力,又强调自然禀赋、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同时还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平衡组合与发展;第四,引入制度要素,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是侧重点;第五,持续性特征,自我发展能力是一种长久发展的能力,它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四、自我发展能力的共性特征及概念(一)自我发展能力的共性特征根据以上对各个领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特征的比较和研究,可以概括出广义的自我发展能力所具备以下特征:自生性,强调能力主体的作用,主体在没有外部力量推动和扶持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持续性,包含两方面,既意味着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过程,同时也意味着能力主体的存在是持久的[11];内生性,即能力主体依靠知识和科技进步促成系统要素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自身实质性的提升与发展;协同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以及各方面内容的联系与协同;另外,自我发展能力在强调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的同时,不排斥外部力量的推动作用。
不过在这里,更多地要强调外部支持如何利用的问题;(二)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界定自我发展能力是相较于系统发展主要依靠“输血”的方式提出的概念,强调系统依靠自己的力量促进自身发展,实现“造血”,通俗地讲就是“自力更生”。
它是由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通过优化结构、相互协作、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能够促进系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其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系统自身,在强调系统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的同时,并不排除外部力量的推动作用,并且如何根据系统自身的需要和具体情况使外部的扶持达到最优效益也是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1][5]朱凯、姚驿虹.自我发展能力理论的规范性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34.[2]刘艳华.锁定“自我发展能力”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7(12):13.[3]莫晨宇.浅析高职教学中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91.[4]沈茂英.试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10):2260.[6]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 2002(2):1-5.[7]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研究,2002(12):16.[8]鱼小强.对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思考[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11.[9]徐君.四川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6):41.[10]张文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浙江余姚为例[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1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罗晓梅、何关银、陈纯柱.从生存方式变革看待发展———西部生存方式变革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7.【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中资源型城市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SA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