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_第九章】
道德经1-9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以遵照执行的出来,又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命名,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故常无欲其,以观妙;所以无欲空虚,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精微之妙。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万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缴:终常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观察事物的始终。
(常从有中,去认识万物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欲和无欲这两个不一样的的称呼说的是一件事。
玄妙啊玄妙,这是众多精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注释:恶已:恶、丑。
已,通“矣”。
斯:这。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这就有丑的存在了;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这就是存在不美好的事物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注释:相:互相。
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倾:充实、补充、依存。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译文: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注释: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作:兴起、发生、创造。
辞:拒绝为:施与恃:依靠,凭借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道德经第9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9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九章的原文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那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呢,就是说啊,你要是老想把东西装得满满的,还不如适可而止呢。
就好比你吃饭,非要把肚子撑得圆滚滚的,那多难受呀,还不如吃到七八分饱就停下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是把东西磨得尖尖的,这可不能长久保持哦。
就像你要是一直把自己搞得特别锋芒毕露,到处得罪人,那肯定不能长久地混得好呀。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家里堆满了金银财宝,可是很难守住的哟。
你想啊,这世上有多少土豪,钱多得不行,最后还不是因为各种原因把钱败光了。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要是因为富贵就变得骄横起来,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呢。
那些电视剧里的富二代,整天耀武扬威的,最后不都惹出一堆麻烦事嘛。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当你把事情做成了,就该退下来了,这可是自然的道理呢。
就像那些古代的大臣,功高震主还不知道退下来,最后往往没有好下场。
关于这一章呢,还有些有趣的解读。
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在告诫人们要懂得适度。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比如学习的时候,你不能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也要适当地休息休息,不然脑子会累坏的。
感情方面也是,你要是对一个人太过于热情,可能会把人家吓跑呢。
而且这一章也反映了道家的一种价值观,就是不追求过度的物质和名利,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现代人很多都在拼命追求财富和地位,却忘记了适可而止,结果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要是能多学学道德经里的智慧,说不定生活会轻松快乐很多呢。
我们再来说说老子这个人吧。
老子可是中国古代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呢。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社会可乱了,各个诸侯国打来打去的。
老子就看着这世间的乱象,思考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然后把这些道理写进了道德经里。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可深远了,不仅影响了哲学,还影响了宗教呢,道教就把老子奉为祖师爷。
道德经古诗文

道德经古诗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第九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九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老子第九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原文]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
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期。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解释]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
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
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
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期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
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引语]这一章正面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
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
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
本章的主旨在于写“盈”。
“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
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
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
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评析]本章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成身退”。
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老子原文及翻译

老子原文及翻译【导语】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下面关于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祝您生活愉快!《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老子道德经全文(含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含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原文及翻译

⽼⼦原⽂及翻译⽼⼦原⽂及翻译 【导语】⽼⼦是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和主要代表⼈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下⾯关于⽼⼦道德经原⽂及翻译,祝您⽣活愉快! 《⽼⼦》第⼀章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译⽂】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恒久之名。
取名于⽆名,就好⽐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所趋求,以便观想那⽆以名状的微妙;时常⼜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是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的循环运⾏,就是⼀切⾏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的不善。
所以,"有"与"⽆"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与"下"相依⽽存,"⾳"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相成,迁延不居⽽不独⽴⾃⾜。
因此,圣⼈从事于⽆所成名的事务,施⾏⽆须仗名⽴⾔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不抵触畏避,⽣养了⼀切并不拘系⾃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