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讲解解读
初中文言文古诗词讲解

初中文言文古诗词讲解初中文言文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深邃的思想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这些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对初中文言文古诗词的简要讲解:1. 古诗词的分类:初中文言文古诗词大致可以分为诗、词、曲三类。
诗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以《诗经》为代表;词是唐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以《花间集》为代表;曲则是元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以《西厢记》为代表。
2. 古诗词的特点: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古诗词还注重音韵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3. 古诗词的鉴赏:鉴赏古诗词,首先要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诗词的创作背景等。
其次,要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要欣赏诗词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的运用、修辞的技巧、音韵的和谐等。
4. 古诗词的学习:学习古诗词,首先要熟读,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其次,要背诵,通过背诵来加深对诗词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最后,要实践,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5. 古诗词的价值: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
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总之,初中文言文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初中文言文解读技巧

初中文言文解读技巧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和枯燥。
但只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解读技巧,就能轻松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领略其中的韵味和魅力。
首先,要了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如“人”“山”“水”等;虚词则主要起语法作用,如“之”“乎”“者”“也”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古今异义词则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不同,像“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指妻子和儿女。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解读文言文的基石。
其次,要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文言文中常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例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还有“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表述应为“千里之马”。
了解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和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再者,要注重文言文的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诵读,能够培养语感,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
诵读时,要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比如“其一犬坐于前”,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如果停顿错误,就可能误解句子的意思。
同时,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语气,也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也是解读的关键。
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等。
比如学习《岳阳楼记》,了解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他在文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再如《桃花源记》,如果知道当时社会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就能明白作者为何描绘出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世界。
在解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理解每个字词和句子,要学会联系上下文。
有时候,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需要结合前后的语境才能准确把握。
初中文言文系列讲解

初中文言文系列讲解1. 初中文言文解释大全之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一、引言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古文教学一直是学生和教师关注的焦点。
由于古文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为久远,加上古文的语言表达和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掌握一套系统的古文解读技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文的魅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
二、古文解读的基本原则1.尊重原意:在解读古文时,我们要尽量做到不曲解原意,忠实于作者的表达意图。
2.语境分析:古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往往具有时代特色,我们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3.语法分析: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文存在差异,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含义。
4.文化背景:了解古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文。
三、古文解读的方法1.字词解析:从字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中字词的含义。
2.句子解读:分析古文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3.段落分析:通过对古文段落的划分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题思想。
4.篇章解读:从整体上把握古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古文教学策略1.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古文背后的故事、历史典故等,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2.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文范文,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古文解读技巧。
3.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发表见解,增强古文学习的互动性。
4.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适量的古文佳作,扩大古文阅读量,提高古文素养。
五、结语总之,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文的魅力,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以上是关于“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的教育文档示例,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例如,“之”“而”“以”“于”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其用法多样,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和记忆。
积累实词时,可以通过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方面进行。
以“走”为例,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走”则是“行走”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妻子。
通假字如“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表示高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法来积累词汇,比如将表示官职升迁、人物称谓、时间等的词汇分别归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常以“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三、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语序也有其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
初中文言文全解

初中文言文全解一、引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初中学生要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初中生学习起来常常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旨在全面解析初中文言文,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文言文。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自古至清代末期的现象和小说,是古代汉语的标准用法。
它以古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等为特征,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2.文言文的特点(1)语言形式古老:文言文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使用古词古法,如“余,予,尔”等。
(2)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对动词、名词、句子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
(3)修辞手法丰富:文言文常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字词理解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其特有的字词,了解其字义和用法。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阅读注释等方式来理解生词的含义,逐渐积累并牢记其中的意思。
2.句子分析文言文中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初学者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成分与关系,理解其整体含义。
可以通过找出主谓宾结构、精确的修饰关系等来分析句子。
3.篇章理解理解文言文中的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脉络是阅读的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方式来理解篇章的内涵。
四、常见文言文范例解析1.《孔子家语·般乐》这是一篇述说孔子对音乐的看法的文章。
文章中提到孔子对音乐的评论,如,“音之知也,至人皆知之也”,说明孔子对音乐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
2.《管子·象属》这是一篇比喻文章,通过对“象属”的比喻,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五、文言文学习建议1.积累生词: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积累词汇量,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2.多阅读范例: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范例,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理解能力。
3.注重实践:学习文言文也需要进行实践,通过写作、口述等方式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下面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文言文为例,进行解析与讲解。
《元日》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诗,以描绘元旦的欢乐氛围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
下面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
「爆竹声中辞旧岁」爆竹:指炮竹、鞭炮等爆炸物。
辞旧岁:告别过去的岁月。
这一句表达了辞旧迎新之际,爆竹声响彻云霄,象征着辞旧岁的喧闹和热闹,寓意着欢送旧时光,喜迎新年。
「花灯影里月轮圆」花灯:指元宵节时的花灯。
影里:在影子里。
月轮:指圆圆的月亮。
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花灯的光芒在影子中照得月亮圆圆的,给人带来美好、喜庆的感觉。
「鼠年迎来瑞气生」鼠年:指以鼠为代表的属相年份。
瑞气:指吉祥、祥瑞的气氛。
生:充满、涌现。
这句诗暗示了新的一年是属鼠年,寓意着吉祥的新年即将到来,带来瑞气满满的喜庆氛围。
「竹荫送岁华」竹荫:竹子的阴凉之处。
岁华:岁月的流逝。
这一句通过竹荫与岁华相对应,表达了岁月在竹荫的陪伴下不断流逝,也暗含了守岁的习俗,寄托了对新年美好祝愿。
综上所述,王之涣的《元日》一诗以欢庆元旦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欢乐氛围和美好的祝福寓意,表达了对新年的向往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微的表达,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这首文言文的解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为培养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启蒙教育。
总结起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文言文教材既具有语言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奥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分析:文言文阅读要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分析:文言文阅读要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往往是一个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下面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进行分析。
一、字词理解1、实词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实词,有很多在意义上与现代文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学习时要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如“故”,有“缘故”“所以”“旧的”等意思。
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含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词类活用: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性和用法会发生变化。
比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2、虚词常见虚词: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等。
虚词用法:每个虚词都有多种用法,需要准确理解和掌握。
例如,“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二、句子翻译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要尽量按照原文的字词和语序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意译:在直译无法通顺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但要遵循原文的大意。
2、注意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也”等形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省略句: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三、文意理解1、整体把握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写作目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细节分析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这些往往是理解文意的重点。
对人物形象、事件发展、情感表达等进行细致分析。
四、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文学成就等。
熟悉其代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末建安十二年六月(207年),曹操出兵征乌恒获胜,回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的壮阔景观,触景生情,运用浪漫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表现了大海蕴含深广,吞吐万物的壮阔。
读此诗体会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胸襟抱负。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把九种不同的景物巧妙的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描绘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图,委婉地表现了旅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哀愁的心情。
小令情景交融,色彩鲜明。
文言文阅读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假字积累找出下面文言文通假字,并写下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文言文中的成语积累·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课内古诗背诵积累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其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生命感情,突出它们与人的关系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5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⑩《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
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⑾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1.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是: 。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是:;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3.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4.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5.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其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生命感情,突出它们与人的关系的诗句是:6.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8.杜甫的《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文言文阅读训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一、《请君入瓮》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