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作品中的死亡情结

合集下载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其深邃的叙事和精致的修辞处理而广受赞誉。

该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战乱年代中人民的苦难与坚韧。

在小说中,死亡是主题之一,而余华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修辞手法,使得这一主题在作品中得到深刻而有力的呈现。

《活着》以福贵为主人公,通过他的视角,呈现了他在动荡年代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悲伤。

小说以福贵的童年生活为开端,描述了他家族的繁荣、困境和最终的衰败。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逐渐出现,并伴随着福贵的一生。

福贵的父亲、弟弟、儿子、妻子,甚至自己,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死亡,这使得福贵陷入了无尽的悲痛和绝望之中。

在叙事方面,余华运用了一种简洁而有力的叙述方式。

他没有花言巧语,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角色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活动。

例如,在描述福贵家族的繁荣时,他写道:“家业丰厚,钱不愁,工人差大概能养活十几万人。

父子俩带着二十多个伙计。

”这种简明扼要的叙述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主人公的背景,并感受到他们一开始的富足和幸福。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死亡开始逐渐融入福贵的生活。

福贵的父亲和弟弟先后去世,悲痛的情感在他心中激荡。

而当福贵儿子染上了重病时,福贵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威胁。

余华通过描写福贵的内心痛苦和挣扎,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死亡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在修辞处理方面,余华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使得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更加生动和有力。

其中之一是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余华巧妙地突出了死亡与生命的反差。

例如,在描写福贵儿子濒临死亡时,余华写道:“我们常常用生命来看待问题,觉得生命是那么廉价,那么不值一哆嗦。

可一旦真正面对生命的消失,可就全然不同了。

”通过对比生命的价值和死亡的无常,作者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此外,余华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死亡与具体物象相联系,进一步加强了死亡叙事的效果。

例如,在福贵妻子去世时,余华描述道:“阳光照在小妖精的脸上,就像照在玛瑙上一样,把整个屋子都点得既艳丽又凄凉。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活着余华[修改版]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活着余华[修改版]

一、前言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代表作品《活着》是其文学创作模式的转折点。

余华把死亡重复运用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但在《活着》中,死亡的真实意义并不是为了体现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一面,相反的,正因为“死亡”意义的突出,所以更宣示着生命的可贵。

作者让人们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点,是要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在生活中懂得爱的真谛。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活着与死亡都是永不凋谢的现实主题,也为文学的创作开启了永久的话题。

欣赏余华的文学作品,能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故事人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考验中所遇到的生死选择问题,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他对人性与生命实质的探索。

在《活着》中,余华每一次叙写死亡事件后,又会把视觉焦点倾注在活着的人们的命途中,把死亡作为人们求生意志的本能体现。

因此生存与死亡的真正含义就浓缩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身上,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借助福贵的口吻来阐述,就好像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身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于是活着对他来说已经是万幸,正是这种活着的精神意志不断激发他同困苦的环境作斗争,让他变得更加刚毅自强,这种积极的生命态度正是对“活着”最完美的诠释。

小说《活着》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所传达的生命精神是不能被作者的单向观念所标注的,而是要作者与主人公处的社会环境相同。

也就是说,作者能完全感受并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主人公所的生活经历。

于是作者就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来展现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以此来引入深思,但作者自己也不能完全确信能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琢磨透彻,《活着》的创作就是为了让现今的社会人民来一起深思过去,并以此来掌握自己的未来,展现了无穷的现实意义。

二、“知死”地活着在小说《活着》中,主人公重复了七次生与死的命运历程,每当稍微展现些许的生活的美好意义时,就会有不幸悄然而至,很多读者的心绪也因此跟随主人公的悲惨生活跌宕起伏。

这样的描写或许会让读者在感情上感觉余华太残忍,但余华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以死亡的容易来衬托出活着的真实意义。

论余华小说对“死亡”的叙述

论余华小说对“死亡”的叙述

论余华小说‎对“死亡”的叙述摘要:余华对暴力‎的关注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新解读,如果说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揭示了‎人类审美行‎为的另一面‎,那么它对死‎亡的关注则‎显示着人的‎生命的另一‎极。

在余华的小‎说中,生与死作为‎人生的两极‎构成了一个‎宿命式的循‎环圈,死亡作为生‎命的归宿不‎仅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寄托,死亡的过程‎与瞬间是人‎生宿命的一‎个聚焦点。

Summa‎r y:Yu Hua's conce‎r n about‎viole‎n ce as a re-inter‎p reta‎t ion of histo‎r y, if the viole‎n ce in Yu Hua's novel‎revea‎l s the human‎aesth‎e tic aesth‎e tic behav‎i or on the other‎side, then it conce‎r ns the death‎of human‎life is showi‎n g anoth‎e r pole. In Yu Hua's novel‎, the life and death‎as the two poles‎of life const‎i tute‎a fate-like circl‎e of death‎as the ultim‎a te goal of, but also the suste‎n ance‎of life is not only the end of lifelife, death‎and the momen‎t the proce‎s s is a focal‎point‎for the fate of life .关键词:余华;小说解读;死亡叙述;死亡意义Keywo‎r ds: Yu Hua; Novel‎s; death‎narra‎t ive; the meani‎n g of death‎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由父亲安排‎他成为一名‎牙科医生。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贫苦农民福贵为主人公,通过他经历的一系列人生起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与人类困境。

在小说中,死亡被视为一种普遍存在,它不仅是福贵个人命运的反映,同时也承担了表达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社会冷酷现实的讽刺揭示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余华在小说中对死亡叙事和修辞处理的精髓。

首先,余华运用细腻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死亡对个人生命的冲击和意义。

小说开篇,福贵亲眼目睹了妻子家春的死亡,这是他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感受到了死亡的残酷和无情。

余华从福贵的视角描绘了妻子生前和死后的形象,通过对福贵内心的描写和反思,展现了死亡对福贵的巨大打击。

福贵不仅承受了妻子的离世之痛,还得面对家庭的破裂和贫困的现实。

通过福贵的亲身经历,余华向读者传递了死亡对个体生命带来的冲击和压迫感。

其次,余华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修辞手法,将死亡与其他主题相结合,以强化对死亡的叙事效果。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的细致描写,将死亡与农村生活、家庭关系、历史变迁等主题相互渗透、相互映衬。

例如,福贵的儿子孙生出生时,整个村庄正值饥荒期,婴儿们接连夭折。

这种对比极强烈的生死对照,使得孙生的出生更显得珍贵和脆弱,同时也揭示了饥荒和社会动荡对个体生存的考验。

此外,余华还通过对个体命运的铺陈,将死亡作为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小说中,福贵亲眼目睹了无数亲人和亲友的死亡,其中包括儿子孙生、女儿兰花等。

这些死亡并非自然的消亡,而是由于战争、饥荒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的。

通过描绘这些悲剧性的死亡,余华暗示了中国社会中个体命运的无奈和生存的艰辛。

他通过死亡对社会冷漠和不公的讽刺,激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余华还通过对死亡叙事的不同层面的处理,强化了死亡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福贵在年老体衰之际,开始对自己的经历和生命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拥有财富和地位,而是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间的温情。

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与暴力

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与暴力

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与暴力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界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死亡与暴力为主题,铸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小说中,死亡与暴力作为关键元素,常常掀起人们思考生命的深刻哲学反思。

本文将通过分析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与暴力,探讨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

一、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表达了生命的真谛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不是为了衬托生命的价值而存在的,而是将死亡置于生命存在的必然性中,从而表达了生命的真谛。

例如,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无数磨难,虽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始终坚持着活下去。

在生命的边缘,他看到了生命的可贵,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福贵的生命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而是在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生命的价值,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在小说中,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重生和自我认识的开端。

二、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余华小说中的暴力经常表现为人类对于生命的残忍和贪婪,暴力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例如,在小说《兄弟》中,主人公与他的兄长相爱相杀,残杀无辜的人,突显出人性的残忍和狠毒。

在小说中,暴力表现出作为人的双重性,即具有善良和恶行两面性的现象,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

三、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与暴力呼唤着人的关注和反思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与暴力呼唤着人们对于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和反思。

只有从对死亡和暴力中发现的人性问题出发,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

这使得读者深思,不仅仅仅是故事本身的安排,更是人们在接受和反思小说时,内心深处的探求和反思。

因此,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和暴力并非简单的文学创作,而是呈现人性矛盾,探索人类普世话题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与暴力不仅仅只是小说内容,更是文学作品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余华作品中对于生命与死亡、人性与道德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度和厚度。

它们正是从小说中的暴力和死亡中提炼出人性探题和人类社会的内涵,从而引领了人们对于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和反思。

分析余华作品《活着》的生死观

分析余华作品《活着》的生死观

分析余华作品《活着》的生死观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让我们认真地对待生命;正因为死亡随时都伴随在我们身边,才促使人们要活得有意义,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最大的价值。

虽然死亡只是关乎个人的事情,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大事情,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必然会为亲朋好友带给沉重的打击。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只顾玩乐的纨绔子弟,但家族的没落及至衰败后不得不把活下去的重担加在他的身上,亲情与爱情的力量促使他要重新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于是他就过上了早出晚归的农民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达爱的义务。

在经历过周围亲人相继离去后,他有时候想起来虽然会很悲伤难过,但又感觉一如平常,至少家人的死亡都是由他自己埋葬的,不用担心以后他也离开人世不能照顾家里的人了,这就是爱的责任与义务。

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要勇于担负起自己的义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过好每一段生活,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都要承担下来。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关乎每个人对待死亡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每个人今后的人生选择。

死亡的相对意义就是生,在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就预示着活着的重要意义,所以就根本谈不上消极的人生态度。

如果一个人只看到悲观的生活意义,那么所有的生活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只会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一直到死亡的来临。

这种问题的产生就在于他不明白生与死的真实含义,其实,活着也可以说就是在等待死亡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清楚地明白生与死之间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活着。

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在许多学术上也有所体现,或者可以说人类的生死意识就在警示每个人对待生命的看法,个体生命的生存与死亡都是有一定期限的,启发人类要重视生命个体。

在《活着》中,体现了主人公福贵孑然一身的悲惨生活,死亡无情地掠夺了他身边的每一样有价值的物体,最后只给予了他活着的躯体,使他独自支撑下去。

所以纵观全文,余华还是对生命抱有希望的,尽管叙写了死亡近乎剥夺了福贵亲人活着的希望,乃至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福贵的活着正表明了作者心中仍有对生活的期冀。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死亡意识

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死亡意识

目录一、死亡的悲剧主题 (1)二、死亡的气氛渲染 (3)三、透过死亡寻求生存 (4)四、通过死亡探究人的精神领域 (5)参考文献 (8)论余华小说《活着》的死亡意识摘要:生与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很多伟大的作品很难不触及死亡,余华的作品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其通过对福贵一生生存方式的叙述与对苦难和死亡的反复渲染,表现了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善良和光辉以及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

本文主要通过对死亡的悲剧主题、死亡的气氛渲染、透过死亡需求生存、通过死亡探究人的精神领域以上四个方面来探讨了《活着》的艺术特色、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词:余华;《活着》;死亡;悲剧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一生创作了众多知名作品,如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在劫难逃》、《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其中,《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

《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一、死亡的悲剧主题死亡的主题进入文学作品中,并非自余华始。

文学既然是对人的审美把握,而人总是处于时间的流态之中,人的终极状态自然而然被摄入为文者笔端。

然而如此高密度、不动声色乃至于被津津乐道的死亡流连于余华作品之中,委实令人侧目惊叹。

一个人自从他那乌润的眼睛能够迎接第一轮太阳起,他就面临着死亡,就走在去死的路上。

而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当他了解了生的奥妙之后,他就盼望着去了解死的奥秘,向死而生,为生而死,这也许就是许多文学家自杀的原因吧,正因为生与死同人们个人息息相关,而且死亡是人生永恒的三大主题之一,因此很多文学家在作品中难免不触及到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余华作品中的死亡情结
作者:李衍鹏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
[摘要]余华是一个常写死亡,又能用死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入理解的作家。

这与他童年的经历息息相关,正是这段经历引发了余华的死亡情节。

[关键词]余华死亡情结探析
[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88-01
余华是一个常写死亡,又能用死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入理解的作家。

他认为,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化作了永恒。

为什么他的作品中会如此多地描写死亡?这跟他的人生经历又有什么关联呢?
一、儿童体验——余华的死亡情结
余华的童年岁月是在医院度过的。

父亲是一位外科先生,母亲是内科医生。

他的祖父母在其出生前已经过世,外公外婆居住在另外的城市,在他的记忆里,外婆从没有来过县城,只有外公隔上一两年才来看他们一次。

与同龄人不一样,余华和他的哥哥没有拉着祖辈们的衣角成长,而是在医院里到处乱窜,他们喜欢上了病区走廊上的来苏水儿的气味,学会了用酒精球擦自己的手。

他们经常看到父亲手术服上沾满血迹走过来,看上他俩一眼,又匆匆走去。

繁忙的工作使父亲不愿站住脚和孩子说上一两句话。

他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在医院里游荡。

余华读小学的时候,他们家搬到了医院的宿舍楼,医院在他们家对面盖了一幢小房子,将它作为太平间。

后来的日子,余华几乎在哭泣声中成长。

那些因病去世的人在火化前都会在余华家窗户对面的太平间里躺上一夜。

余华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哭声,什么样的声音都有,以至于到后来让他感到那已不是哭声,那哭声里充满了难以言传的亲切,一种疼痛无比的亲切。

一个炎热的夏天,余华午睡醒来后,第一次走进对面的太平间,第一次发现太平间里竟然极其凉爽。

太平间对于余华来说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就像海涅的一句诗:“死亡是凉爽夜晚。


二、余生中灵的飞跃
若说余华的作品就只是揭示了死的可怖,恐怕是太低估这位作家了。

余华作品的意义其一固然是写出了死的必然,另一方面,却在死后余生中写出了生命的顽强与尊贵。

《活着》里的福贵是作品中惟一一个暂时逃过鬼门关的人。

在目睹了父母、仇人龙二、妻子、战友、女婿、外甥的死亡后,福贵在以后的日子里已经有些大彻大悟的意思了。

这其中的一幕幕死亡剧情,都成了一杯杯洗净主人公灵魂的圣水。

想象一下,青年时的福贵是个怎样荒唐的纨绔子弟啊!嫖、赌,视别人的尊严如草芥,把家业败了个精光。

父母的死,让他觉醒;仇人龙二的死让他明白了人世的无常,开始感恩惜福;到后来,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一系列的死使他一次次更深地理解到生命的本质,体悟到所有生命的脆弱和卑微、无奈与痛楚。

这时的福贵反而在看透一切后找回了自身的顽强、高贵,不怨天、不恨命,活得从容淡定,心无外物,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般潇洒。

因为他学会了尊重生命,也就赢得了生命对他的尊重。

夕阳在山,一个老人,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身影,正是“活着”的真谛所在。

那种深切的爱,那种博大的纯粹的爱,也真的只能让人“欲辩已忘言了”。

《许三观卖血记》算是余华小说中一个几乎没有死人的团圆剧,况且后来人家还子女有成呢。

许三观一次次卖血,也一次次站在生死之交。

也许有些夸张?不是的,膀胱涨破会死,失血过多会死,感染会死。

虽然不是九死一生,但也不是没有死亡的先例。

许三观一次次卖血,也是一次次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市井小民的酸甜苦辣,这是一个不一定崇高却一定伟大,不一定完美却绝对动人的灵魂。

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许三观一路卖血救子的经历唏嘘不已。

这个男孩也许是他的儿子,也许不是,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人,是人就有生存的权利,这种生死关头的感情才是最能打动人的。

许三观只知孩子是自己养大的,是许家的子孙,就算不是亲生的又怎样?亲情总是不变的啊。

三、小结
余华小说多写死亡,一刀斩断温情脉脉的面纱,直视淋漓的鲜血;又多写余生,重新找寻死亡阴影下显得尤为珍贵的生命价值。

重亲情,守善道,揭示活着的意义和人性的强韧。

前一层面使人猛醒,感受危机四伏,从而不盲从,不轻信,不愚昧;后一个层面给人以温暖,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淡然。

一个伟大的命题在于揭示真理与彰显意义并存,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样也是如此,余华,当无愧也。

【参考文献】
[1]余华.余华作品集[J].南海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J].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