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合集下载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由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一直备受关注。

在语言学里,一条重要的研究线索就是人们如何学习语言。

本文将着重介绍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特点、观点、研究领域等。

1.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语言习得理论,指的是探讨人如何习得语言的一种学说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儿童。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如下:(1) 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语言习得理论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并非“顺其自然”,而是有序、结构化、规律性的。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它能够发现词语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规律性、语音的规律性等。

这种规律性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强调语言习得的天赋性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这种天赋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具备学习语言的潜力。

因此,任何人都能够学会语言。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某些人天赋异禀才能学好语言的观念。

(3) 将语言习得看作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

儿童在接触到语言环境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

这种规律是由人体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1) 语言习得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习得第一语言和习得第二语言。

习得第一语言是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地习得的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是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使用的方法。

(2) 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不同。

语言教学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对语言进行教学和训练。

而语言习得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3) 语言习得是一种有序的过程。

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先接触到简单的词汇、语法结构,然后逐渐学习难度更大的内容。

(4) 语言习得是一种环境依赖过程。

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语言习得理论Word版

语言习得理论Word版

2、小李学英文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似乎没有多大的提高,成绩总处于班上中等左右的水平。

对此,他很苦恼,不过,他也总结出一些原因来安慰自己:岁月不饶人,自己年龄可能偏大,学外语不会再有什么进展了;自己是男生,再怎么学也不会超过女生等等。

同时他还怀疑课堂上学的英文是否管用,因为他发现,自己说的英文与美国人说的话差别很大,交流起来很别扭。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尝试全面、深入地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根据我们在二语习得理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所知,语言的习得是多种过程造成的结果。

小李学英文已经很多年了,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原因是一定有的,那么小李总结的有没有道理呢,接下来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

1. 年龄因素在案例中,小李把自己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归咎于“岁月不饶人”的身上,其实是有些可取的。

在乔姆斯基天赋论当中我们可知,儿童在0~6岁左右,学习语言是非常有效率的,随着语言参数的不断成熟,使得儿童对于语言的掌握是非常迅速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的优势。

对于年轻的学习者来说,大脑的可塑性比较强,学东西比较快,多倾向简化输入,但是不具有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群体意识差,不利于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

而对于年纪偏大的学习者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会比较强,分析能力也不弱,语法技巧和对于母语的了解也十分深入,能帮助形成自我独立的记忆技巧,同时实际知识掌握的比较多,在后天的努力上更占优势。

所以语言的先天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必要的努力和自我优势的发挥同样对于年龄偏大的学习者也是适用的。

2.性别因素中国外语教学界的传统看法认为女生学习语言比男生更占优势。

从生理方面来看,男女发音器官构造不同,词汇表征和语法表征存在差异,女性更擅长记忆复杂形式,男性擅长于复合规则运算。

另外激素差异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雄性激素水平高对应出色的自动化能力,雌性激素水平高对应出色的语义或阐释能力,也就是说,女性比男性更细腻,更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从社会因素来看,女性喜欢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男性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认为表露自己的情感是一种示弱行为,而女性在社会上本身就是“弱者”,所以没有什么顾虑。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

先天论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伦尼伯 格的支持。他在1967年所著的《语言的生物学 基础》一书中,提出了衡量某种行为是否基于 遗传的六项标准: 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结果; 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获得这种行为往往有个关键期; 直接教授和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很小;
② 相互作用论不是把语言本身看成是先天的
产物,而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造出 来的,强调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 程,这一过程也适用于语言的获得。这对 于个体自发能动地获得语言成分、总结归 纳语言规则,创造性地建构话语做了合理 的解释。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不是无限 地发挥,而是和认知发展有相互制约的关 系,因此表现为语言习得中的阶段性和顺 序,这些解释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此外, 先天论还从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来强调说明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不是 强化和归纳的结果。另外语言习得关键期的 存在也具备先天的基础,有赖于遗传控制的 生理基础。
先天论并不完全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 用,但把语言环境的作用看得非常小,只是 起着激发LAD工作的作用,是第二性的。
总之先天论把儿童获得语言描绘为积极 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儿童获得的不是 一句、一句的具体话语,而是关于语言的一 系列规则。
⑤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 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 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 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他们只 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 言支配,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等同于动物的行为,将动物的实验 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强调刺激与反 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 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 息的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 这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最新年文档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最新年文档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一、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1940s~50s,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理论。

关于语言学得心理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B.F.斯金纳。

他在《言语行为》(斯金纳,1967)中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像其他行为一样可以被学习。

他相信语言是一套习惯,能通过工具性学习被教会,比如开发特定的刺激(S)-反应(R)之间的关系。

当儿童模仿周围人说话时,他们努力重复听到的东西,并受到“积极强化”(得到成人的表扬或者仅仅是成功的交流)。

获得环境的鼓励,儿童将继续模仿和练习这些声音和模式,直到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根据这个观点,儿童听到的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并与环境中他人的强化保持一致,将形成儿童的语言行为。

这个理论指出了环境的重要性。

然而,有很多证据反对这个观点。

该理论假设:获得依靠一个特殊的输入结构,同时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儿童的语法生成能力。

这些假设不能解释儿童在语言习得中所展现的创造力,为什么他们能够完成这些阶段,为什么他们会犯这些错误而不是其他的?二、先天语言能力说斯金纳出版了《语言行为》两年后,针对行为主义学派的缺陷,乔姆斯基(1959)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语言习得观点。

乔姆斯基(1959)认为行为主义学派理论不能解释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事实上儿童开始懂得更多的语言结构,而不是以听到的语言作为样本基础进行学习。

因此,他假设儿童获得语言是一种天赋,语言在儿童时期的发展正好如同其他生物学功能的发展。

语言习得不仅是一套习惯,也是受规则制约的;随后,大脑负责认知和语言数据处理,遗传的语言机制使语言习得成为可能。

他称这种特殊的机制为语言习得机制(LAD)(乔姆斯基1965),推测它位于大脑,负责识别深层结构,强调普遍语法。

当儿童接触母语样本时,LAD对语法规则和正确使用自动进行分类。

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乔姆斯基称作表层结构。

为了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检验一个来自《语言引论》中的例子。

众所周知,中国人提问通过把疑问词放在它起初的位置,就像下面的例子:Ni Xihuan Shei 你喜欢谁?‘You like who’(弗罗姆金等等,2003:361)根据先天语言能力说,儿童从语言环境中提取这种语言特有的语法规则,如语序和移动规则。

3语言习得理论

3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
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 程和方式,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狭义)。

所谓有意识地,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地去 学习第二语言,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系统并加以运 用,尤其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其过程是从自觉到 不自觉(指熟能生巧、自动化后)。
5、成人句阶段(2岁半到5岁)
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能 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我出去玩
我不愿意上幼儿园
给我读读这个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刺激—反应论
先天论
认知论
语言功能论
1.刺激-反应论
☆ ☆ ☆ ☆
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
后天习得 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习惯
的 学 二 比 来 习 语 较 源 第 言 第 二 习 一 语 得 语 言 的 言 产 异 习 生 同 得 偏 和 误 第



中 心 议 题
语 言 习 得 理 论

语言习得概述
重点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与区别;
了解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 了解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刺激—反应论 先天论 认知论 语言功能论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克拉申( 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 为隐性知识, “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 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 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其观点为“无接口观点” (non-in-terface position)和“强势观点” (strong version) Ellis: “习得”与“学习”是可以交互使用的概念, 下意识过程包括有意识过程,即自然的语言习得也 包括课堂下的语言学习。

第三章语言学习理论

第三章语言学习理论

第三章语言学习(习得)理论本章我们将讨论语言学习(习得)问题,介绍语言学习(习得)理论。

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和假说现在已不下数十种,本章着重介绍影响较大的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内在大纲假说和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普遍语法假说及文化适应假说。

最后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做一对比。

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学者就提出区分语言的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这两种不同的学习。

7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又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了学习与习得假说。

那么什么是习得,什么是学习呢?(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所谓不自觉地自然地,是指儿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他是在潜意识地、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语言,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他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不是在课堂里),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学习并运用一种语言,他不注意语言形式(不自觉地掌握),只注重意义的沟通;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比如入学后)。

(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所谓有意识地,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地去学习第二语言,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系统并加以运用,尤其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其过程是从自觉到不自觉(指熟能生巧、自动化后)。

在使用学习与习得这两个术语时,一般的用法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上述狭义的学习。

也有的学者主张把狭义的学习称为“学得”,以示与其上位概念的学习相区分,既包括学得与习得。

还有人把习得称为“获得”。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正因为第二语言学习中也包含有习得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也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中,特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已出现用术语“习得”代替“学习”的趋向。

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学习规律,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

(一)第一语言1.第一语言和母语(1)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

(2)①母语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

这个意思通常被译作“mother language”。

②母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

这个意思通常被译成“native language”。

③母语还可以解释为“一个语系中作为其他语言共同起源语的语言”,如拉丁语被认为是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所有罗曼语的母语。

这个意思则通常被译成“parent language”。

④我们认为,母语就是指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来的语言,母语具有继承性,它体现了人们世代的语言关系。

一个人出生之后通常是使用并继承了母语,母语通常也就成为他的第一语言。

(3)第一语言和母语的关系①一个人从小接触并获得的第一语言一般都是从父母一辈习得的,他继承了前辈的语言“母语”,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因此,人们通常把第一语言和母语等同起来。

②其实尽管第一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也有所区别。

区别:第一语言和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语言可能是母语,也可能不是母语。

就多数人而言,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习得的第一语言并非母语。

母语失却现象的存在,也有力地说明了第一语言和母语的不同。

在内涵上,第一语言指的是获得语言的顺序,而母语不完全是一个获得语言的顺序问题;在外延上,二者所指称的对象是交叉关系。

第一语言是语言学的概念,而母语则更多地牵涉到民族学问题。

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1)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按照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是指语言习得者自己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民族语。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一个人儿时从父母那里习得本民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和本族语是一致的;但一个人儿时从父母或当地社团那里习得外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就不是本族语,出现了第一语言与本族语分离现象。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1)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1)

二、中介语假说
代表人物:塞林克 中介语(interlanguage) :
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 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 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 语言系统。
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 为基础,是在批判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 上,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 Selinker等人于20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
(2)近似系统的三种模式
• Nemser的实验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言语表现 为一种系统的、有规律的固定模式。这种模 式化的言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所谓移民的言语模式;
• 二是模式化的个体方言;
• 三是学习者的洋泾浜。
个体方言主要是由 实用的系统构成的。
经常使用洋泾浜的是一些学语言 的学生。他们可以用目的语流利 的交际,但并没有掌握基本的语 言规则。
(theoretical construct)作为理论框架,一 方面有助于澄清要研究的语言现象;另一方面 有助于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心理语言学理 论。
(二)中介语理论产生的缘起
Corder(1967,1971)提出了“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的假设
Nemser(1971)提出了“近似系统” (approximative system) 的假设
语言体系的

儿童习得母语的 过程,应看做是

逐步探索并掌握 用语言来表示功

能的各种方式的 过程。
(四)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韩礼德 观点: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评价:
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 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语言功能理论也影响到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 该理论着重阐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 而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一、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斯金纳
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习惯的总和。

是后天习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

评价:(积极vs缺陷)
1. 模仿vs每句话都是新的
2.强化vs并非总是
3.人的思维活动养成习惯vs儿童言语行为的创造性
4语言外部形式vs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二、先天论—“内在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
理论基础:“普遍语法” 代表:乔姆斯基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

语言习得是把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

人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

语言习得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语言习得机制(LAD ) 普遍语法: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对所接触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母语
假设
根据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 运用评价能力分析、验证这些假设
评价:
1.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是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

2.语言习得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

3.过分强调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

三、认知论(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理论基础:发生认识论 代表:皮亚杰
认知能力 (语言习得是归纳过程:对语言材料假设—检验—总结出语言规则) 语言能力的发展
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儿童头脑中没有语言习得机制,不存在普遍语法,但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

儿童总是运用熟悉的结构(图式)去创造新的用法。

所以,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

不足:
环境 认知结构 由各种图
同化:把新事物、新经验结合到原有的图式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
新图式以适应环境、同化新事物
平衡:使认识
外界趋于一致
新事物
学习 理解和吸收
1. 只强调认知一方面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2. 忽略语言能力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反作用
四、语言功能论(把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看成是语义体系掌握的过程) 代表:韩礼德
主张: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言来表示功能的各
种方式的过程。

评价:前三派都是从语言结构角度探讨,而语言功能论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触及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

影响:功能法教学流派 总结:
1.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
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要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
2.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与儿童的成长
发育过程相适应
3.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包括语言结构的习得和语言功能及运用相关文化
知识的习得
4.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
表达意思,
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
语义体系
语用体系
意义体系
语言结构
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