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由来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三月三”节日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各族代表节日(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

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村热闹非凡。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

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

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

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乌米饭的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庭军队围困在大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里寻找食物。

时值深秋,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在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3月3的来历作文

3月3的来历作文

3月3的来历作文篇1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历史悠久,在宋代的史籍中就有与“三月三节”相关的记载。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里就有说到:“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的人民们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地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以此来欢庆佳节。

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

三月三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上古洪水时期,聚居在浙江昌化江畔的黎族人民们遭受了一次很大很大的洪灾,人和牲畜都是伤亡惨重,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

兄妹俩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去寻找各自的伴侣,并相约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一同带着自己的伴侣回到燕窝岭下去相会。

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

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

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

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

许多年过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

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两兄妹传宗接代的劳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

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山兰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

后来,每逢三月三,黎族劳动人民都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吉祥盛日。

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

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

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

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是其中的典型。

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头唱歌,聚集在河边过节。

以下是边肖精心推荐的3月3日节日传说和故事简介,仅供参考。

欢迎阅读!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三月三日最早可以推到记傅。

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从土里造人,繁衍后代。

伏羲在河南东部被尊为“先人之祖”,太昊陵古庙建在淮阳(伏羲的都城)。

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是太昊陵庙会。

农历三月初三也是传说中王母娘娘举行蟠桃晚会的日子。

清末有一首七言律诗《都门杂咏》,描写当年庙会盛况:“三月初三日长,桃园焚香;沿河风微起,十红尘四起。

”传说西王母原本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守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吃长生不老药,一个是吃仙桃——蟠桃延年益寿。

传说中的嫦娥在吃了丈夫后羿带来的太后仙丹后,飞到了月宫。

此后,在一些奇怪的小说中,西王母被描述为长寿之神。

农历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真武皇帝的生日。

真武大帝的全名是“北镇天真武宣天帝”,又名田璇神、玄武、真武真军。

生于上古轩辕世界,中国历三月三日,道教中掌管军事和战争的神。

3月3日,世界各地的道观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道教信徒会在寺庙里烧香祈祷或在家祈祷。

真武山上的真武铭文,对真武大帝的来历、中国的主要真武道场、真武“救兵”的“仁心”进行了简洁而艺术的阐释。

说明3月3日人们纪念真武帝的由来和意义。

在古代,三月初三被认为是“上思”,汉朝被指定为节日。

“正月初三,东临流水,官民皆洁,意为洗尽,远离垢(病),大”(《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来又增加了宴会和水边郊游的内容。

晚上,每个家庭都会在自己家的每个房间里放鞭炮,炸鬼。

据说这一天鬼魂到处出没。

三月三节日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庆祝“黑米节”,家家煮黑米,全家人一起吃,送给亲朋好友。

同时,他们也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来纪念这个节日。

连江县小昌民族自治县的畲族人民也庆祝吴梵节,这在山村里非常热闹。

黑米是畲族利用山上一种叫做吴桥树的野生植物,取叶子熬汤,然后将糯米浸泡在汤里几个小时,用木甑蒸熟而成。

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四篇)

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四篇)

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三月三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____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____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____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

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故事(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

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山村热闹非凡。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

三月三的由来民间故事

三月三的由来民间故事

三月三的由来民间故事三月三的由来有很多民间故事,以下是其中几种:1.纪念伏羲氏: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而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2.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众多优美的动人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

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不满,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

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3.纪念上巳节: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

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

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

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

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

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巳节是我国民间一个传承已久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上巳节三月三的由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上巳,系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而三月的上巳日多逢三月初三,所以后来就固定在三月初三了。

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忽略。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

到汉代,上巳被定为节日,魏晋以后,确定“三月初三”为春禊,是当时重要节日之一。

当时不但民间百姓临水洗浴,而且宫廷里的帝王后妃也赶赴水边沐浴,形成“东流水上自洁濯”的情景。

由上巳节还演化出一段“曲水流觞”的逸事。

魏晋时,士大夫在祓禊的同时,还要举行水滨宴会,谈文作赋,饮酒取乐。

饮酒时,要将酒杯置于流水之中,酒杯随水流动,到谁的面前,就要饮酒吟诗。

这个活动,在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被记为“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的活动还远传到日本,形成日本的曲水宴与洗尘礼仪。

上巳节还是古代帝王招魂续魄的日子,郑国习俗,上巳日在溱水淆水进行招魂续魄的祭奠。

另外,“三月三”除了上巳节外还是西王母生日,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 此说源于道教传说,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

由此在一些志怪小说中,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广西三月三由来篇一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

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

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

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四说,远古时期,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

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三月三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来历: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

在淮阳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二、风俗:1.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族人拜见祖先魂魄,吃蛋纪念祖先的日子。

2、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

”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壮族歌圩山歌是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深受百姓喜爱。

壮家人通过山歌来记录历史、描绘生活、传情达意等,只要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壮族“歌圩”。

目前,“壮族三月三”歌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三月三”歌圩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武鸣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获得“中国歌圩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竹竿舞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已经在壮族人民中传播开来,并且发生演变。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每逢“壮族三月三”佳节,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苗族苗族斗马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

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初的斗马其实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举行的。

在苗寨里,如果几个后生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三由来的历史故事
三月三,又称为“三月三娘娘节”或“三月三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一节日的由来有多种传说,以下是其中之一:
**祭龙神话:**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倪尚的青年英俊,他为了拯救百姓免受洪水的侵袭,勇敢地去求助龙王。

然而,龙王对他的请求并不理会。

倪尚感到非常焦急,于是决定找来三百六十五个儿童,每个人手持葱花,头戴红巾,口中念咒语,一起来祈求龙王降雨。

于是,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他们开始了祭龙的仪式。

传说中,龙王见到了这么多孩子,心生怜悯,决定降下雨水。

雨水滋润了大地,百姓免受了干旱之苦,而倪尚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的英雄。

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便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举行祭龙、游百里、踏青等各种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个祭龙的传说是三月三节日由来的其中一个版本,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传说和庆祝方式。

总体而言,三月三是一个庆祝自然、祈福丰收的节日,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