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广西三月三由来和风俗简介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广西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三月三”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盛行的地区为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那么大家知道三月三详细是什么节日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广西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以供大家参考!广西三月三的来历由来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四周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三月三有哪些习俗各民族的“三月三”三月三,广西壮族有“歌圩节”“歌仙节”,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进行,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祭祀祖先,接待亲友。
人们赶歌圩、搭歌棚、办歌会,青年男女对唱、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玩耍消遣,终日歌声不断,成为今之“歌节”。
三月三,云南,瑶族有“干巴节”。
各村寨男女老幼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捕鱼,集体宴饮,共祝丰收,唱歌跳舞,欢庆节日。
三月三,海南岛黎族又叫做“孚念孚”,既是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渔猎丰收的节日,又是青年男女的“谈爱日”。
是日,村寨集会预祝丰收,青年男女对唱欢舞,以“三月三”为定情之日。
老人们则拎着酒坛,走亲串友,曰喝“团结酒”。
三月三,云南布依族家家户户做花糯米饭款待亲友,以此日为合家团聚、亲友聚会之节日。
有布依族三姐妹请外公吃饭之传奇。
侗族·花炮节三月三,广西三江侗族有“花炮节”。
花炮三响,象征团结、幸福、吉利。
花炮鸣放升空后,各村寨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获优胜。
还要进行文体活动,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
四周的苗、瑶、壮、汉等民族民众亦前往参与。
畲族·谷米节畲族的三月三是谷米节,与原生态的谷雨含义颇为接近,谷米节日是谷米的生日。
这天谷米普遍会获得谷雨的浇灌而重新诞生幼苗,健壮成长。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广西三月三的来历(通用5篇)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广西三月三的来历,欢迎大家参考!广西三月三的来历1壮族三月三,是壮族除了春节外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壮族的歌节和情人节,具体时间并不仅仅指三月三这天,而是农历二月以后直到三月三的这段时间里,其中龙祭是不可少的活动。
三月三到了,四方的客人来了,热情的壮家人早就备好花米饭、花鸡蛋、米酒,摆上竹竿、敲起竹竿并邀请客人一起跳竹竿舞,端上米酒唱起迎宾曲来迎接四方的“贝侬”——壮家人的亲人、朋友。
壮族的三月三除了有背彩蛋,有花米饭饭以外,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抢花炮”,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壮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然后置于送炮器上。
送炮器即铁炮,内装火药,然放后即把花炮冲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时参加者均可奋勇争夺。
广西南宁、百色两地传统的送炮器的形状最为美观,外现为六角柱形,六边饰有图案、花纹,共分三层,底层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镶上桂花边;中层较细,携有各类形态的大小人像;上层为喇叭状开口。
"抢花炮"始于闽粤商人到此经商,由于信奉"妈祖",兴建庙宇祭祀。
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时举行的。
"抢花炮"运动,每年庙会燃放三枝花炮。
第一炮:命名为"发财炮",意示抢得第一炮,得炮者当年财运来到,生意一定兴隆,红火。
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
“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
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
“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
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
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
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
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
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
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
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
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
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四)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
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_由来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_由来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20XX年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三月三的由来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华夏炎黄子孙于黄帝故里轩辕之丘(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
唐代后升格为官方祭典。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
据《易经》、《史记》/山海经》等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
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广西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传统节日,日期在农历的三月初三。
这个节日被广西壮族人民视为春天的象征,通常是一个欢乐、热闹的节日,各种传统活动和庆祝活动在这一天举行。
广西三月三节的由来与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有关,是源于古代壮族人民对大地的祭祀和敬畏。
据传说,很久以前,壮族的祖先们居住在广西的大山之中。
那时,他们遭受了许多困苦和灾难,食物也变得非常稀缺。
于是,壮族民间开始传承一个传统的节日——三月三,来祈求丰收和安宁。
在这个节日里,壮族人民会集体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神明的恩赐和保佑。
他们会在山间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搭建起祭坛,将各种食物、酒水和鲜花供奉在祭坛上。
然后,壮族人民会一起唱歌、跳舞,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歌舞的内容通常是描述他们祖先的传说和壮族民间文化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等。
这些歌舞活动都是壮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三月三节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
除了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广西三月三节还有其他多样化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刀竹舞。
刀竹舞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舞者手持竹竿和刀,配合音乐节奏,表演出精彩的舞蹈动作。
壮族人民相信,这种舞蹈能够驱鬼辟邪、祈求好运。
此外,还有竹筒酒、火龙舞、羌族街舞等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
广西三月三还是壮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节日期间,许多壮族人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饰,并进行民族舞蹈、歌曲、乐器等比赛和展示活动。
这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近年来,广西三月三以独特的节日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许多人慕名而来,一起参与庆祝活动,体验壮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这一天,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的氛围,成千上万的游客将远道而来,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总的来说,广西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丰收和幸福的愿望。
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祭祀神明的活动,也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机会。
三月三的节日起源_三月三的传说故事

三月三的节日起源_三月三的传说故事三月三节日起源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的传说故事相传,很久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
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
有一年,壮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
”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
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
”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
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
”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壮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壮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
”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
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
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
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整理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三月三”在广西除了歌圩节外,习俗也许多。
你知道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广西的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在古时候三月三也是上巳节,后来被清明节合并了,现在上巳节已经渐渐消逝,但是三月三这个传统少数民族节日依旧坚韧的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来历传奇,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化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春游”。
现在,我国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
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进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风俗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春游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季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哪位神仙的生日农历三月三是哪位神仙的生日:轩辕黄帝依据《史记五帝本纪》一书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字叫轩辕,在轩辕之丘居住,传奇农历三月初三是他的诞辰,所以自古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为了纪念人文初祖黄帝的诞辰之日,自古以来,百姓们会在三月三春游,或者亲朋在水边宴饮。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上巳节、壮族歌圩节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有什么风俗包五色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或黄吉、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抢花炮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担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
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
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
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
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
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
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
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
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
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
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
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
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
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
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
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
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
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
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