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三篇: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经典成语故事素材三篇.doc

高考作文经典成语故事素材三篇.doc

高考作文经典成语故事素材三篇高考作文经典成语故事素材篇二出人头地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

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

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

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

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

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

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

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

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

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

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

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高考作文经典成语故事素材篇三一窍不通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

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

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

高中万能成语故事作文素材_高中作文素材_

高中万能成语故事作文素材_高中作文素材_

高中万能成语故事作文素材素材总的来说,一是源于所见所闻,二是源于思想感悟。

那么有哪些故事素材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的“万能成语故事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万能成语故事作文素材一迎刃而解杜预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的孙子,幽州刺史杜恕的儿子。

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的道理。

最初,杜预的父亲杜恕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很长时间不能释怀。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父兄的位子,杜预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

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

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国的许多重要城池。

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

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

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

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

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

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

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

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

高中万能成语故事作文素材二食言而肥六月,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

高考作文素材成语典故精粹精选十四篇

高考作文素材成语典故精粹精选十四篇

高考作文素材成语典故精粹精选十四篇第一篇: 高考作文素材成语典故精粹侃侃而谈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踧踖为左足右叔和左足右昔,音cuji,恭敬不安的样子。

)如也,与与如也。

”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

其中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个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

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

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

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

应该说,孔子提倡的礼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从现在来说,也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宋·陶觳《清异录》: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纸,光莹四射,金采夺目。

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居,令人金迷纸醉。

”【释读】“醉”,醉人;“迷”,被迷住。

原意是被光芒四射的金纸所迷住。

后用来形容奢侈豪华、腐朽享乐的生活。

第五篇: 高考作文素材成语典故精粹李代桃僵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后人把乐府诗分为十二类,《相和乐歌辞》便为其中一类,原本是民间歌谣。

而这辞里有一名篇《鸡鸣》,讲述了汉朝望族盛衰无常的生活现状。

当时社会太平,一片繁荣昌盛,却一种怪现象,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得了势,就马上成为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

最新整理高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三篇

最新整理高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三篇

高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三篇【篇二】高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唇亡齿寒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

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

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

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于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公,要求借道让我军通过,估计那个贪恋财宝的虞公会同意为我们借道。

”晋献公说:“这名马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样吗!”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着.名马和美玉去见虞公。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道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这里的“辅”是指面颊,“车”是指牙车骨。

面颊和牙车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辅车相依”。

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齿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齿寒”,也叫“唇齿相依”。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

宫之奇预料祖国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慷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

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虞公还是毫不戒备。

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俘,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篇三】高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九牛一毛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

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高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

高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作⽂是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可以多背多记⼀些写作素材,灵活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对⼤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饱⾷终⽇,⽆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经常教育他的学⽣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读书。

孔⼦说如果⼀个⼈⼀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不去⽤⼼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虽然悠闲但也要⽤⼼,⽐起饱⾷终⽇,⽆所⽤⼼的⼈来强多了。

【典故】⼦⽈:‘饱⾷终⽇,⽆所⽤⼼,难矣哉!’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 【释义】终⽇: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

【⽤法】作谓语、定语;指闲⼈ 【相近词】饱⾷终⽇,⽆所事事 【成语举例】饱⾷终⽇,⽆所⽤⼼,以与朋辈优游谑浪,炳麟亦不为也。

章炳麟《与袁世凯书》篇⼆:冒天下之⼤不韪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同为周宗室姬姓的郑国与息国因为⼀些⼩事发⽣了⽭盾,势⼒弱⼩的息国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强⼤的郑国,结果⼤败被实⼒强⼤的楚国渔翁得利给灭掉。

⼈们分析息国是冒天下之⼤不韪,贸然出兵⽽导致灭亡。

【典故】犯五不韪⽽以伐⼈,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左传·隐公⼗⼀年》 【释义】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去⼲普天下的⼈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去⼲坏事。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错误的事情 【相近词】冒⼤不韪 【成语⽰列】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命令,冒天下之⼤不韪,必已具有全⾯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

⽑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成语例句】 ◎李敖⼏乎是冒天下之⼤不韪。

◎那是在公元1644年3⽉,明朝叛徒吴三桂,丧⼼病狂,敢冒天下之⼤不韪,引来清兵进关,围剿了闯王义军,在北京建⽴了⼤清王朝。

篇三:不见棺材不下泪 【成语故事】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分害怕⽼婆,他岳⽗病故,两⼈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哭。

成语故事作文

成语故事作文

成语故事作文成语故事作文(精选15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故事作文1燕雀处堂秦兵大举攻伐赵国,赵国处在危机之中,魏国是赵国近邻,但魏国的大夫们却并不戒备,反而认为形势对他们有利。

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打败了,我们就乘它危急之时出兵袭击,可以轻而易举取得大胜。

子顺不同意这种看法,摇着头,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以来,从没有打过败仗,他们的将军都是富有作战经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肯定胜赵,你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赵国必定要被打败吧,那对我们魏国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是正好对我国有利吗?子顺反驳说:强秦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灭亡了赵国,决不会就此满足,必定要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要遭殃了。

为了教育开导这些糊涂的.大夫们,子顺讲了一个故事:燕雀处屋堂,子母相哺,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认为住在人家屋檐上最太平、最可靠了。

不料,有一天,人家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突往上直冒,一会儿便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无法避免,而燕雀们却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一点儿也不想到大祸快要临头了。

子顺讲完,严肃地对那些大夫们说:你们没想到吧?赵国如被攻破,大祸即将降临到自己上,难道诸位简直像无知的燕雀一样吗?成语故事作文2今天我来讲下我自己创造的新编滥竽充数后传。

话说南郭先生逃出齐国,逃到了深山,就开始思想人生。

过了三个月,南国先生终于领悟到自己做错了事,就痛改前非,用尽一生心血,一定要学好吹竽。

接着,南郭先生就马不停蹄下山了,到处向乡亲们打听,有没有善于吹竽的高手。

寻访了一个月也没有问到。

一天,南郭先生走到一位渔夫家里,就问渔夫有没有吹竽高手,渔夫说:我倒是知道一位吹竽高手,他叫竽翁。

关于成语故事作文(精选12篇)

关于成语故事作文(精选12篇)

关于成语故事作文(精选12篇)成语故事作文篇1成语中有许多名人的故事,有时,这些成语可以在阅读和习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小组决定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了解成语中蕴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

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

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就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

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成语故事作文篇2一天早上,我吃完早饭来到了学校。

当我走到班级门口时,我惊喜地发现地上有一张5元的纸币。

我心想:如果我捡了把它交给老师,找到失主后,老师一定会表扬我的。

可是,当我弯腰捡钱时,又走来了一个我们班最调皮的学生。

我知道,肯定要开始一场大战了。

我正想着,那个调皮学生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了,他看了看我,问:“你在干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没……没干什么?”他往地上看了一看,发现了地上的5元钱,假装怒气冲冲地说:“好呀,发现了钱居然不和我分享!”说着,就弯下了腰去捡钱了。

我见了,心里着急了起来,心里想:如果钱被他抢走,他肯定不会交给老师,只会拿去买吃的东西。

成语故事作文(精选38篇)

成语故事作文(精选38篇)

成语故事作文成语故事作文(精选3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故事作文篇1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

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

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

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

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

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成语故事作文篇2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三篇:成语故事
【导语】高考作文最能体现考生对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体系架构。

因此优秀的作文不仅能让判卷老师眼前一亮,还能让自己得高分,下面wo和您一起
来看一下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吧!
【篇一】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水深火热
齐国出兵攻打燕国。

战场上一片混乱,老百姓家破人亡。

齐宣王亲自督战,十分得意。

齐国大小官员,有的赞扬齐宣王的壮举,有的私下里批评君主不仁不爱。

孟子是大学问家,历来主张仁爱,反对战争,他当然很不高兴。

齐宣王凯旋归来,设酒宴招待文武百官。

齐宣王说:“有人对我攻打燕国有意见,现在我50天就征服了他们,这不是天意吗?”群臣们一声不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孟子,你倒说说看。

”齐宣王有
点咄咄逼人。

孟子回答说:“如果您占领燕国,燕国人民很高兴,您就去占领吧!”齐宣王
很不高兴。

孟子继续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燕国的百姓会来送水、送饭,争相欢迎吗?”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释读】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篇二】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望洋兴叹
秋天洪水的时令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

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

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

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

’这正是说我呀。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

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

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

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

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

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

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
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释读】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篇三】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拾人牙慧
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殷浩的人。

因为他曾经当过“中军”的官职,所以被人称为“殷
中军”。

他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统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的兵马,后因作
战失败被罢官,并流放到信安(今浙江省境内)。

殷浩很有学问,他爱好《老子》、《易经》,并能引经据典谈得头头是道。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非常聪明,也善于谈吐,殷浩很喜欢他,但对他的要求却十分严格。

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同前往。

有一次,殷浩见他正在对别人发表言论,仔细一听,康伯所讲的,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他个人的创见,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很不高兴,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
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