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2节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基本概念,包括:1. 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使用天平进行质量测量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读数和记录数据。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以及注重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重点: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
2. 难点:正确使用天平进行质量测量,包括调节平衡、正确放置物体和砝码等操作步骤。
三、教学准备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教室准备:摆放好实验桌和实验器材,如天平、测量皿、实验样品等。
2. 学生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准备好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3. 教师准备:准备好教案、教学课件和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1. 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首先可以借助日常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称重等情境,与同学们展开对话,讨论“质量”这个概念。
这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质量”这个概念,并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 提出本课主题:在引出质量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质量的测量”。
此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即将用到的工具和仪器,如电子秤、砝码等。
二、新课导入1. 讲解质量的定义及测量的重要性: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质量的定义,并强调质量测量的重要性。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2. 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电子秤、砝码等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质量的测量。
同时,可以强调使用这些工具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实践操作阶段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测量任务和工具。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供学生测量,如书本、文具等。
2. 观察与记录:学生在进行测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数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品的外观、重量等特征,并记录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初中化学质量的测量教案

初中化学质量的测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质的质量概念;
2. 掌握化学物质的质量单位;
3. 学会使用天平等工具进行化学质量的测量;
4. 进一步认识化学质量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物质的质量单位;
2. 化学质量的测量方法及其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物质的质量定义;
2. 化学物质的质量单位;
3. 化学质量的测量方法;
4. 化学质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的重量来引出化学物质的质量概念;
2. 授课内容1:化学物质的质量定义及相关概念介绍;
3. 授课内容2:化学质量的单位介绍及换算方法;
4. 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使用天平等工具测量不同化学物质的质量;
5.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加深对化学质量测量的理解;
6. 总结:对化学质量的测量方法及其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展示实验中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准备:
1. 天平等实验工具;
2. 化学物质样品;
3. 教学实验操作指导书。
六、小结与作业:
1.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化学物质的质量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关习题。
以上内容仅为初中化学质量的测量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第2节__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含义,了解质量对于物体惯性和重力影响的重要性。
2. 学习应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正确应用天平的方法。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应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教学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掌握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实验操作中的误差控制。
三、教学准备:1. 天平一台,砝码一盒,实验器械若干。
2. 设计PPT课件,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学生实验所需的物品,确保安全可靠。
4. 设计实验报告模板,方便学生记录和整理数据。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简述质量的观点: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 介绍质量的测量在平时生活、工业生产、科学钻研等方面的意义。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实验器械展示1. 实物展示天平、砝码、镊子等测量工具。
2. 介绍应用方法,并强调安全操作。
(三)实验操作与质量测量1.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应用天平、镊子等工具,尝试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
2.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安全与准确。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发现质量的基本属性——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小组内分享测量经验,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汇总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
3. 鼓励学生在班级内分享本组实验效果,提升学生的自大心和表达能力。
(五)知识拓展1. 介绍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干系,让学生了解国际单位制(SI)。
2. 展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实际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小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质量测量的重要性。
2. 安置作业:回家后继续练习应用天平,并尝试测量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天平的应用方法,能够正确应用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七年级上册科学《质量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学会沟通、协调和分工,这对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设想三: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质量测量实验,如测量小石子的质量、比较不同液体的质量等,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想四: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加深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学生需描述观察到的质量测量过程,分析其使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误差。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质量测量实验,如比较不同种类水果的质量,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查找质量测量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并进行简要介绍。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使他们认识到质量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质量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在学习《质量的测量》这一章节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如物体的基本性质、简单力的作用等。但质量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对学生而言仍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耐心引导。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量的定义和单位,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精确和负责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
2.质量的测量方法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如何进行质量的测量,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准确分析和判断结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一些实例,引起学生对质量的思考,引入质量的测量主题。
2.知识讲解(15分钟)a. 质量的定义与单位:讲解质量的定义及其与重量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固有属性,且不随地球引力变化而变化。
介绍质量的单位,千克(kg)。
b.质量的测量方法:介绍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称量法和间接比量法。
讲解直接称量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作演示(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演示,给每个小组分发物体和天平,让学生通过直接称量法进行质量的测量。
老师在操作演示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积累总结(10分钟)让学生交流并总结质量的测量方法和操作技巧,归纳出测量质量的规律,并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5.拓展运用(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组实验数据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质量的测量,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比较并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并找出造成差异的可能因素。
6.归纳概括(10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包括质量的定义和单位,质量的测量方法和操作技能。
7.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展示对质量测量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实验操作演示以及拓展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究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2节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的定义,掌握应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应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周密的科学态度,树立质量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应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正确应用天平并获得准确的数据。
三、教学准备:1. 天平一台;2. 砝码、小物体若干;3. 实验表格;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让学生回答小学科学课中关于质量的内容,如什么是质量?怎样用天平测量质量?2. 教师介绍质量的观点和天平的基本构造和应用方法。
(二)探究活动一:应用天平1. 教师演示如何应用天平,包括放置天平、调节平衡、放置物体、读取读数等步骤。
2. 学生分组实验,应用天平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包括硬币、小石子、纸张等物品。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应用天平。
3. 学生交流讨论测量结果,总结应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三)探究活动二:探究质量的测量1. 教师提出问题:质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哪些常见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影响因素。
2.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材料、形状、体积、位置等。
3.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标、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实验结果。
5.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影响质量的因素。
(四)知识应用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天平测量物体的总质量以及不规则物体的质量,如石头、小刀等。
2. 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瓶矿泉水、一袋大米等,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估测。
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了解质量在物理学中的其他应用。
4. 安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应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八年物理《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3篇

八年物理《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1三维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习应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
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培养并发展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产品说明书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养成他们在多种渠道中,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本节共分三部分: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物体的质量,采取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关于质量单位,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的比较,让学生对质量的单位感性化;托盘天平的使用,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应用过程,以达到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目的。
书中安排信息浏览“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很大”。
意图有两个:一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二是帮助学生学习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认识自然,即:人们认识自然是逐渐逼真的,真理是相对的,规律的应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难点是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教学用具托盘天平、乒乓球、篮球、硬币、烧杯等。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观察实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现在用的课桌、板凳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谁用的材料多?谁的质量大?(让学生回答)。
我们这节课学习第二节。
板书:4.2测量物体的质量二、新课教学1、物体的质量指导学生观察P79的`图4-15,分别进行比较:一碗水比一盆水少,汽车轮胎用的橡胶比自行车轮胎用的橡胶多,篮球中充的空气比乒乓球中充的空气多。
由上述事例可归纳出: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有的多,有的少。
板书: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体的多少。
指导学生观察P80的图4-16,交流讨论,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无关,并完成文中的填空。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年级8 学科物理课型新授课设计者*** 课题质量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2. 难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认识。
引入课题教师出示:金戒指、金项链,金佛[教师提问] 我要用金戒指和其他三样交换,应该换哪个?[教师总结] 多数同学愿意换金佛,因为它也是金子做的,并且它看起来含的金子多些。
但是金佛真的一定比金戒指含的金子多吗?凭我们人体的感觉还真难准确的判断出来。
看来,人们既在乎物体是哪种物质组成的,也在意物质的多与少。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描述物质的多与少,和怎样测量物质的多与少的问题。
讲述质量1. 质量定义分析上述引入:我们愿意用金戒指换金佛,是因为我们认为金佛含的金子比金戒指多,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板书:一、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m)6—1质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
(2)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过程与方法: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年级8学科物理课型新授课设计者***课题质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1. 重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2. 难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认识。
引入课题教师出示:金戒指、金项链,金佛
[教师提问] 我要用金戒指和其他三样交换,应该换哪个?
[教师总结] 多数同学愿意换金佛,因为它也是金子做的,并且它看起来含的金子多些。
但是金佛真的一定比金戒指含的金子多吗?凭我们人体的感觉还真难准确的判断出来。
看来,人们既在乎物体是哪种物质组成的,也在意物质的多与少。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描述物质的多与少,和怎样测量物质的多与少的问题。
讲述质量1. 质量定义
分析上述引入:我们愿意用金戒指换金佛,是因为我们认为金佛含的金子比金戒指多,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板书:一、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m)
6—1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
(2)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过程与方法:
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ppt课件、橡皮、烧杯、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教师出示课件:1.铁钉,铁锤、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是否相同?
3.水和铁可能含物质多少相同吗?如何得知?
4.如何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就学习《质量》,教师板书:6.1 质量
(一)质量
板书:1.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mass),符号:m.
物理学中的质量与“质量万里行”中的质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物质的多少,后者是指物体的好坏.
(二)质量的单位
小学里我们学过重量的单位,都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质量国际单位:千克(kg)
质量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单位换算: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阅读课本p109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我国传统称量质量的工具是杆秤,今天还常用台秤、磅秤、电子秤。
在实验室,称量质量的工具是托盘天平。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天平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结构
由底座、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标尺和游码组成,每架天平配有一盒砝码,通常砝码盒中带有镊子.
(b)注意事项:(1)不能超过称量。
(2)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要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C)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
1.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调: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左偏右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
3.测: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4.记: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把被测物体的质量记录下来,
测完后把砝码放回盒内,不许遗漏.游码移回零刻线
教师边讲边示范,同时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
教师指出:①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向左调;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
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测一测:
1.用天平称一个橡皮质量,教师进入学生中,观察、指导,总结
2.用天平如何测小瓶中水的质量,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四)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变化而变化
小结:找学生完成,师补充
1.质量定义
2.质量的单位
3.质量的测量
4.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五)练一练:ppt课件
(六)作业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 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 质量的单位:
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单位换算: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4、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天平的结构②注意事项③使用步骤:放调测记
5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实验后讨论,归纳出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即培养了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巡查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交换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结果分析和归纳,使学生从实验中寻找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从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
2.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实验和使用,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质量是表示_的物理量,用字母_表示。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3×105kg﹦_t=_g 2×104g=_kg=_mg
二、新课导入
现在,我出一个难题,谁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明的
妈妈买了一个金戒指,很想知道质量是多少,你能想办法帮她测出来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质量的测量。
一、讲授新课
(一)质量的测量工具
问题:日常生活中买菜、买粮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你见过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学生回答,课件展示常用的工具。
教师说谜底为天平的谜语,学生猜谜引入天平。
(二)天平的使用
1. 幻灯片出示天平,学生对照实物认识天平的构造。
2. 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学生看课本,总结回答:
a.为了保持天平的精确度,我们应做到哪些要求?
b.请同学们逐条讨论分析,如果不按照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三)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a.天平的调节
1. 天平的放置
2.调节横梁平衡
学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天平的平衡螺母在什么位置?把游码拨到0刻度线处,观察指针的位置,应如何调整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横梁平衡的标志是什么?
﹝3﹞你用的砝码盒中,最小质量是多大?总质量是多少?标尺上游码的分度值是多大?
﹝4﹞如何读取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演示。
总结天平使用歌:
一放平,二调零,三转螺母成平衡,一边低向另一边转,针指中线才算完。
左物右码镊子夹,游码最后调平衡,砝码游码加起来,物体质量测出来。
3、学生用天平测出橡皮的质量。
投影友情提示:
(1)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要放在右盘。
(3)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4)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四﹞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想想做做”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活动,最后交流结果。
各小组交流,说出你们的发现。
教师总结: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的变化而变化。
游戏:传橡皮
拓展应用:
我国宇航员杨利伟把科研仪器带到太空中,仪器的质量改变了吗?由此你又有何新的发现?
谁能完整的总结出刚才发现的规律?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在各方面都一定有很多收获,下面大家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想一想,做一做,如何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