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海原子物理学考点总结
高考物理通用二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第一板块第6讲“活学巧记”应对点散面广的原子物理学Word含解析

第6讲“活学巧记”应对点散面广的原子物理学考法 学法原子物理学部分知识点较多, 需要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高考试卷中,对原子物理学的考查一般是一个选择题,难度不大。
考查热点主要有:①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②原子结构、氢原子能级跃迁;③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a 氏丫三种射线的特点及应用;④核反应方程的书写、质量亏损和核能的计算。
由于本 讲内容琐碎,考查点多,因此复习时应抓住主干知识,梳理出关键点,进行理解 性记忆。
[知能全通] ---------------- 1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E k = h v — W o2. 光电效应的两个图像(1)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变化而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依据E k = h v — W o = h v — h v 可知:当 E k = 0时,v= v ,即图线在 横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
斜率k = h ----- 普朗克常量。
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等于金属的逸出功: W 0= h v 。
(2) 光电流随外电压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图中纵轴表示光电流,横轴表示阴、阳两极处所加外电压。
当U = — U '时,光电流恰好为零,此时能求出光电子的最大初 动能,即E k = eU ',此电压称为遏止电压。
当U = U o 时,光电流恰好达到饱和光电流,此时所有光电子都参与了导电,电流最大max °3. 处理光电效应问题的两条线索(1) 光强大T 光子数目多T 发射光电子数多T 光电流大。
(2) 光子频率高T 光子能量大T 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4. 光的波粒二象性(1)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
(2)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
提能点一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基础保分类考点'.练练就能过关 一E kb 。
h 为普朗克常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种金属的 W 不变,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 v 的增大而增大,B 项正确;又E k = eU , 则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成正比, C 项正确;根据上述有 eU = h v — W ,遏止电压 U 随v 增 大而增大,A 项错误;又有h — E k = W , W 相同,D 项错误。
原子物理学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理论知识基础1。
离子化合物原子的结构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与中子又可以有不同的结合能状态,但其最稳定的结合方式是结合成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所以质子与中子便有不同的能量状态,而根据原子的能级知识,高能级原子会向低能级原子转变,因此在实验室中经常观察到了同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比其固态氢化物稳定。
除此之外,原子的能级状态还与其带电的状态有关。
如上述气态氢化物因为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带同种电荷,因此它们的结合能最大,所以也就更加稳定。
而根据电荷守恒,气态非金属元素的阳离子由于失去一个电子,所以其结合能比其阴离子小,因此更加稳定。
2。
共价化合物 2。
共价化合物1。
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是含有共用电子对的分子。
其实质是在形成配位键时,电子云必须重新排布。
两种元素的原子只有各自得到两个电子才形成稳定的配位键,因此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零,它们的原子彼此形成的是共价键。
2。
配位多面体( NaFeCl3, Cl2)配位多面体指的是元素间形成配位键时,有四个原子与另一元素形成四个共价键的情况。
配位多面体是平面正方形的对角线围城的封闭区域,该区域具有平行于对角线的一组相互垂直的平面,因此每条边长为1, 3。
1。
钠原子Na的结合能比较低,与水作用放出大量的热,水的结合能比钠的低,放出的热也少,反应速度很快,这说明钠原子只能和活泼金属反应,那么钠原子能否与活泼金属钠和碱反应呢?从微观角度来看,一般认为钠原子具有8电子,和氯原子的外层电子差不多,但钠原子比氯原子小,所以钠原子的能级与氯原子相近,故钠原子也只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2。
锂原子Li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时候能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热是由Li原子内层2电子与2个原子核形成共价键的热运动放出的,可见锂原子内部能级比较高,所以锂原子也不容易与活泼金属反应。
2。
锂原子Li的结合能比钠原子小,所以Li能与活泼金属锂发生置换反应, 2Li+3H2O=LiCl2+2H2↑,或者2Li+Li2O2=Li2CO3+2H2↑。
原子物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氢原子光谱的线系
巴尔末线系:
v
1
4 B
1 22
1 n2
RH
1 22
1 n2
n 3, 4, 5,
RH 1.0967758107 m1 氢原子的Rydberg常数
(远紫外)赖曼系:
v
RH
1 12
1 n2
n 2,3, 4
(红外三个线系)
例: 3 2 P3/ 2 表示: n 3, 1, j 3/ 2 的原子态,多重度:2
Li原子能级图(考虑精细结构,不包括相对论修正)
单电子辐射跃迁选择定则
1、选择定则 单电子辐射跃迁(吸收或发射光子)只能在下列条件下发生:
l 1 j 0, 1
2、碱金属光谱的解释
主线系
2P1/2 2P3/2
l0
碱金属原子态符号: n 2s1Lj
n : 价电子的主量子数
L : 价电子的轨道角动量,用大写 S, P, D, F,G... 表
示 0,1,2,3,4...
j :电子的总角动量。
2s 1: 自旋多重度,表示原子态的多重数。对碱原子 2s 1 2
S 态虽然是单层(重)能级,仍表示为:2S
5 4 10000
3 20000
p =1
5 4
3
2 30000
d =2
5 4 3
f
=3
5 4
柏 格 曼 系
40000 2
厘米-1
锂原子能级图
H 7 56 4 3
2
锂的四个线系
主 线 系: 第二辅线系: 第一辅线系: 柏格曼系:
2020高考复习-原子物理知识点汇总

1高考考点:原子物理考点分析一、 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1、 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 ——说明原子可再分2、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发现质子3、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4、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5、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6、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mc E =,2mc E ∆=∆7、 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8、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二、 核反应的四种类型提醒: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接。
2、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出核反应方程3、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三、三种射线比较2提醒:1、半衰期:表示原子衰变一半所用时间2、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据顶,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3、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时的统计规律,个别原子核经多长时间衰变无法预测,对个别或极少数原子核,无半衰期而言。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1)工业、摊上、农业、医疗等(2)作为示踪原子四、原子结构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原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4)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2、玻尔原子模型34(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能量不连续的状态中,具有确定能量的未定状态叫定态。
原子处于最低能级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的状态叫激发态。
原子物理学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学知识点总结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结构和性质的一门物理学科,它是现代物理学的分支之一。
原子理论自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存在,但直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对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有了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原子物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的性质以及原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1.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主要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根据基本粒子理论,电子、质子和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
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中子是不带电的粒子。
在原子结构模型中,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绕核轨道运动。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在轨道上的运动是离散的,即只能位于某些特定的能级上。
这些能级被称为电子壳层,不同的电子壳层对应不同的能量。
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吸引。
在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在一起。
原子核的直径通常在10^-15米的数量级上,而原子的直径通常在10^-10米的数量级上,原子核的大小远远小于原子的大小。
3.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主要包括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电荷、原子的半径、原子的稳定性等。
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而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的电荷等于质子数减去电子数,因此原子的电荷通常为正数或负数。
原子的半径通常用原子量子半径或科学常数玻尔半径来描述。
原子的稳定性与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有关,对于较轻的原子来说,稳定的原子核通常满足质子数和中子数之比在1:1附近,而对于较重的原子来说,稳定的原子核通常含有更多的中子以保持稳定。
4. 原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原子物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原子和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吸引力、静电斥力等。
范德华力是由于分子极化而产生的吸引力,静电吸引力是由于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吸引力,静电斥力则是由于同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斥力。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第17章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一.能量子(1)定义: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2)能量子的大小:ε=h 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 称为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 ·s. 二、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现象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2)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3)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4)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ε=h ν,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其值为6.63×10-34 J ·s. (2)光电效应方程:E k =h ν-W 0.其中h ν为入射光的能量,E k 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 0是金属的逸出功. 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 .(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3)逸出功: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该金属的逸出功.5.由E k -ν图象(如图)可以得到的信息 (1)极限频率:图线与ν轴交点的横坐标νc .(2)逸出功:图线与E k 轴交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E =W 0. (3)普朗克常量:图线的斜率k =h . 6.用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两条线索①通过频率分析: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②通过光的强度分析:入射光强度大→光子数目多→产生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2.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原子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的基本状况教学内容§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1.2 原子的核式结构§1.3 同位素教学要求(1)掌握原子的静态性质;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
(2)掌握电子的发现、α粒子散射实验等实验事实。
(3)掌握库仑散射公式和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
(4)掌握卢瑟福公式的实验验证、原子核大小的估计和原子的核式结构。
重点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散射公式库仑散射公式原子的核式模型。
难点库仑散射公式卢瑟福散射公式推导§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一、原子的质量二、原子的大小三、原子的组成一、原子的质量质量最轻的氢原子:1.673×10-27kg原子质量的数量级:10-27kg~~10-25kg1.原子质量单位和原子量原子质量单位u:规定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元素12C的质量的1/121u=1.994×10-26kg/12=1.661×10-27kg原子量A:将其他原子的质量同原子质量单位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即为原子量A。
MA=A·uA是原子质量的相对值MA是原子质量的绝对值知道了原子量,就可以求出原子质量的绝对值。
2.阿伏伽德罗定律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一摩尔任何原子的数目都是NANA=6.02214?1023/mol,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如果以A代表原子量,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MA 代表一个原子的质量绝对值,那么式中原子量A代表一摩尔原子的以克为单位的质量数,只要NA 知道,MA就可以算出。
测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几种方法1.电解法:在电解实验中发现:分解出的正离子的量与流过电解流的电荷成正比,NA= =AA NAM=一个离子所带的电量原子的物质需要的电量分解出mol1eF式中F 是法拉第常数。
2.分子运动论法:NA = ,PV=RT ,式中的K 可根据分布规律确定。
另外,还有其它方法,如:晶体的X 射线衍射方法,放射衰变法等。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
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 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
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在着对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B.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有的甚至被反弹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D 。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如图1—1所示表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
其中一个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二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物理学考点总结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总结)一、 原子的大小和质量1、 原子的大小各种原子有不同的半径,其数量级均为10-10m.2、 原子的质量在化学和物理学上原子的质量通常用它们的相对质量来表示,质量单位为12C 的质量的1/12。
二、 原子的组成1、E. Rutherford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位置,其半径在10-15m 到10-14m 之间,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数值为原子序数乘单位电荷数值;电子分布在原子核外,分布半径为10-10m 。
2、E. Rutherford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1)、库仑散射公式(1)式中:M 为α粒子的质量,v 为α粒子的速度,Z 为原子核的电荷数,θ为散射角,b 为碰撞参数。
公式(1)无法直接和实验进行比较。
2)、E. Rutherford 散射公式2sin )()41(422220θπεσΩ=d Mv Ze d (2)式中:d σ称为微分散射截面,其物理意义是α粒子散射到θ-θ+d θ之间立体角为d Ω内每个原子的有效散射截面。
公式的实用范围θ=450-1500.3、 原子核的大小估计利用E. Rutherrford 散射理论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即α粒子距原子核的最近距离:))2s i n (11(241220θπε+=Mv Ze r m 由于E. Rutherford 散射公式在θ=1500时仍有效,所以取θ=1500。
第二章、原子的能级和辐射(玻尔氢原子理论)一、 玻尔理论1、玻尔理论的基础1)、氢原子光谱的经验规律氢原子光谱的波数的一般规律:)11(~22nm R v H -= (1) 式中:m=1,2,3,…;对每一个m,n=m+1,m+2,m+3,….4354)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玻尔理论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体系的总能量:r Ze E 24120πε-= (2) 考虑到光谱的一般规律,(1)式两边同乘hc 则有:)()11(~2222m hcR n hcR n m hcR h v hc H H H ---=-==ν (3) 如果原子辐射前的能量E 2,辐射后的能量为E 1(E 1<E 2),辐射放出的能量为:12E E h -=ν (4)比较(3),(4)式,原子的能量取负数,则有:2nhcR E H -= (5) 考虑到原子的结构,玻尔提出下列假定:假定1:原子中能够实现的电子轨道必须符合下列条件6.131-=E eV由氢原子波数公式,可以得出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ch me R H 32042)4(2πεπ= 考虑到原子核的质量不是无限大的,原子核也是运动的,则里德伯常数变为:M m R Mm c h me R A +=+=∞1111)4(232042πεπ 10973731=∞R m -13、玻尔理论的验证1)氢原子的第一玻尔半径的理论值为a 1=0.529×10-10m ,这与原子的大小的数量级是一致的。
2)氢原子的电离电势为13.6eV , 这一结果和实验一致。
3) 里德伯常数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一致。
4)J.Frank, G .Hertz 实验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5)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原子的角动量是量子化的4、玻尔理论的改进-索末菲椭圆轨道理论1)量子化条件:h n d p φφφ=⎰ n φ=1,2,3,…,nh n dr p rr =⎰ n r =n-1,n-2,…,0 r m p h n mr p r ===πφφφ222)轨道的大小与能量Z a n Z me h n n a r 122220244)(=+=ππεφ Z a nn Zme h n n n b r 1222044)(φφφππε=+= nn n n n a b r φφφ=+= φn n n r +=2220242)4(2hn Z me E n πεπ-= 5、玻尔的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的对应关系1)能量对应关系按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不断辐射能量,体系能量不断减小。
能量是连续变化的。
按照玻尔量子理论,体系能量的变化为:222222,))(()11(nm m n m n RhcZ n m RhcZ E m n +-=-=∆ 当n 很大,n m n n <<-=∆时,32222,2)11(n n RhcZ n m RhcZ E m n ∆=-=∆} 当1,=∆∞→n n ,0→∆E ,能量可以说是连续变化的,量子化的特性消失。
2)辐射频率对应关系经典辐射频率:322n RcZ f = 量子辐射频率:222))((nm n m n m RcZ +-=ν 当n 很大,n m n n <<-=∆时,322n n RcZ ∆=ν ,...3,2,1==∆τn τν⋅=f 当n 很大,n m n n <<-=∆时,量子频率等于发射体圆周运动的频率及其高次谐频,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一致。
当n 不大时,量子频率与经典频率不符合,但有一一对应关系。
3)对应原理的一般描述对于一个具有一维自由度量子体系,其作用量为⎰==nh pdq J如果体系的状态发生改变,则体系的能量、作用量也发生改变。
所以:JE J E n ∆∆⋅=∆∆⋅∆=τν 对于一维简谐振子,振子振动一周的作用量为dx U E m pdx J ⎰⎰-==)(2T dt dE dJ ⎰== 所以振子振动的频率:dJdE T f ==11 对于复杂的振动,其振动的频率:dJ dE f f ⋅=⋅=ττ1 辐射体的量子频率与经典辐射频率均为体系的能量的增加量与作用量的比值的整数倍,二者有对应关系,但不相同。
如果n 很大,则作用量很大,能量也很大;如果τ=∆n 不大,则辐射体系的量子频率过渡到经典频率。
一个微观体系的作用量总等于h 的倍数,h 是作用量的最小单元;如果体系的作用量不大,是可以同h比较的大小,那么量子特性就显著的表现出来;如果体系的作用量很大,比h大的多,以致h可以看作接近于0的一个数值,那么有关的物理量表现出连续性,量子特性过渡到经典特性。
6、玻尔理论的地位玻尔理论第一次把光谱的事实纳入一个理论体系中,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原子结构轮廓。
玻尔理论启发了原子物理向前发展的途径,推动了新的实验和理论工作。
第三章 量子力学初步一、 物质的二象性1、 德布罗意假说实物粒子也同光一样,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波动性,在另一些情况下又具有粒子性。
描述粒子属性的能量和动量和描述波动属性的波长和频率具有如下关系:hk hp h E ===λν2、 德布罗意假说的实验验证C.J.Davisson, L.S.Germer 利用电子在晶体上的散射实验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
二、 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关系由海森伯推出,具体如下:⎪⎪⎪⎩⎪⎪⎪⎨⎧≥∆∆≥∆∆≥∆∆≥∆∆≥∆∆22222h t E h p h z p h y p h x p z y x φφ测不准原理是物质的客观规律,不是测量技术和主观能力的问题。
三、 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t r ψ来描写,波函数的绝对值的平方ψψ=ψ*2|),(|t r 表示粒子的几率分布,代表在时刻t 在空间r 处单位体积内发现一个粒子的几率。
自由粒子的波函数为:)(20),(Et r p h i e t r -⋅ψ=ψ π四、 薛定谔方程1、 定态薛定谔方程)()()()(222r Eu r u r V r u mh =+∇- 2、 一般薛定谔方程tt r ih t r t r V t r m h ∂ψ∂=ψ+ψ∇-),(),(),(),(222如果体系的相互作用势不显函时间,利用分离变量法可以由一般形式的薛定谔方程导出定态薛定谔方程。
量子力学中可以严格求解的薛定谔方程是定态薛定谔方程。
第四章 碱金属原子和电子的自旋一、 碱金属原子的光谱 1、光谱的组成碱金属原子光谱一般观测到的四个线系为:主线系、第一辅线系(漫线系)、第二辅线系(锐线系)、柏格曼系(基线系)。
对于锂原子,其光谱的波数可以表达为: 主线系: 22)()2(p s n n RR ∆--∆-=ν n=2,3,… 第二辅线系(锐线系): 22)()2(s p n n RR ∆--∆-=ν n=3,4,…第一辅线系(漫线系): 22)()2(d p n n RR ∆--∆-=ν n=3,4,… 柏格曼系(基线系): 22)()3(f d n n RR ∆--∆-=ν n=4,5,…2、碱金属原子的光谱项 22*)(∆-==n Rn R T 公式与氢原子的光谱项比较,有效量子数不是整数,而是主量子数n 减去一个数值Δ,Δ称为量子改正数。
产生原因是由于轨道的极化和轨道贯穿效应。
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主线系、第二辅线系的每一条谱线由两条线组成 第一辅线系、柏格曼系的每一条谱线由三条线组成 4、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理论解释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来源于原子核外电子的自旋运动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
由于自旋运动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原子的能级发生了分裂。
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 p,其大小为: 23)1(=+=s s p s 电子的轨道角动量l p,其大小为: )1(+=l l p l电子的总角动量为l s j p p p+=,其大小为: )1(+=j j p j 由于s=1/2, 所以:21±=l j 。
对于s 电子,由于l =0, 所以j=1/2, 总角动量取一个值,能量取一个值;对于p, d, f, g 等电子,21±=l j ,总角动量有二个值,能量取二个值,能级发生分裂,原来能级一分为二。
附加能量为:2)1()1()1()1)(21(24*2+-+-+++=∆s s l l j j l l l n Z Rhc E ls α二、单电子辐射跃迁选择定则1,01±=∆±=∆j l三、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1、氢原子的总能量)43211()()(34222n j n s Z Rhc n Z Rhc E -+----=ασ 21±=l j 2、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的实验观测对于巴尔末线系的第一、第二条线实验上均进行了观测,证实了他们具有复杂的精细结构。
第五章 多电子原子一、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与光谱结构对于多电子原子,它们具有复杂的能级与光谱结构。
对于外层具有两个电子的原子,其能级分为两套能级,一套为单一能级,一套为三重能级;它们的光谱相应地分为两套,单一能级之间的跃迁形成单线光谱结构,三重能级之间的跃迁形成复杂的光谱结构。
二、 角动量耦合理论 1、 两个电子的角动量耦合电子1:自旋角动量1s p,其大小为: 23)1(111=+=s s p s 轨道角动量1l p,其大小为: )1(111+=l l p l总角动量为111l s j p p p+=,其大小为: )1(111+=j j p j , 2111±=l j电子2:自旋角动量2s p,其大小为: 23)1(222=+=s s p s 轨道角动量2l p,其大小为: )1(222+=l l p l总角动量为222l s j p p p+=,其大小为: )1(222+=j j p j ,2122±=l jLS 耦合:两个电子的总自旋角动量21s s S p p p+=,其大小为: )1(+=S S p SS=0,1两个电子的总轨道角动量21l l L p p p+=,其大小为: )1(+=L L p L||,...1,212121l l l l l l L --++= 两个电子的总角动量S L J p p p+=,其大小为: )1(+=J J p J ||,...1,S L S L S L J --++=Jj 耦合:两个电子的总角动量21j j J p p p+=,其大小为: )1(+=J J p J||,...1,212121j j j j j j J --++=两个电子不论通过LS 耦合还是jj 耦合,生成的状态数目相同,总角动量的数值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