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防治详解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一种或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病,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为了预防职业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物理因素是造成职业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都可以损害劳动者的听觉、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为了预防这些物理因素的危害,可以采取隔离、降低和吸收等措施。
例如,使用隔音设备、减振装置和电磁辐射屏蔽等,以减少物理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
其次,化学因素也是职业病的重要危害因素之一、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有害气体和粉尘等。
这些化学物质长期接触会对劳动者的肺部、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为了预防化学因素的危害,可以采取隔离、防护和通风等措施。
例如,在有毒气体环境中应使用防毒面具和防护服,减少化学物质对劳动者的暴露。
生物因素也是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之一、生物因素主要指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体。
例如,细菌、病毒、霉菌等会引起呼吸道、肝脏、肠道等多种传染病。
为了预防生物因素的危害,需要加强个人和环境的清洁。
同时,应配备适合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以减少病原体对劳动者的传播和感染。
此外,心理因素也是造成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之一、长期的工作压力、工作不满意度和工作强度过大等心理因素会导致劳动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为了预防心理因素的危害,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心理适应能力。
同时,也应该建立健全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安排,减轻劳动者的工作压力。
总之,预防职业病需要多方面的措施。
除了采取控制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因素的措施外,还需要进行职业卫生监测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的问题。
同时,也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卫生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只有全面实施上述措施,才能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及相关防护措施培训资料

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及相关防护措施培训资料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一定的危害因素下,可能导致职工患上的各种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
在进行相关工作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措施的培训资料。
一、化学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有害气体、粉尘等。
在接触这些化学物质时,可引起中毒、过敏、损害内脏器官等健康问题。
1.有毒物质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接触过多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采取常规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
(2)控制作业环境,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
(3)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中毒症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有害气体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人体健康有害。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排除室内有害气体。
(2)采用气体检测仪等设备,随时检测室内气体浓度。
(3)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等。
二、物理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等。
长期暴露于这些因素下,容易导致耳聋、震颤病、放射性损害等。
1.噪音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长时间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下会引发聋哑症等问题。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对于高噪音环境,应建立隔音措施,减少噪音的传播。
(2)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耳罩等。
2.振动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持续接触振动会导致手臂震颤病、腰椎损伤等。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对于振动设备,应采用减振措施。
(2)限制长时间使用手持振动工具,采取轮班制度。
3.辐射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长时间暴露于辐射下会导致放射性损害、癌症等健康问题。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通过屏蔽或隔离措施,减少辐射的暴露。
(2)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采用防护装备。
三、生物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原体、致病微生物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职业病是指因长期从事其中一种职业或特定工作环境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危害因素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和温度等。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害,并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预防噪声危害可以采取隔音措施、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体防护措施。
震动是指机器设备造成的振动,长期接触震动会引起手臂、脊柱和内脏等方面的损伤。
防护措施包括加装减震装置、改进工作技术、合理安排工作等措施。
辐射是指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危害,如X射线、紫外线、粒子辐射等。
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辐射源的封闭和屏蔽、规范操作规程、佩戴防护设备等。
高温、低温和高压等极端温度和压力也会造成人体伤害,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间隔、改善工作环境等。
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进入人体,引起急、慢性中毒和致畸。
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和标识、加强通风换气、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等。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病原体和动植物等。
职业性感染是生物因素的主要危害。
接触病人、动物、垃圾处理等工作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等。
心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良工作环境、推行工作休息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引言职业病是在特定工作岗位上长期暴露于某种有害因素下导致的健康问题。
职业病危害不仅对工作者自身健康带来重大风险,也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帮助工作者了解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1. 职业病危害类型1.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工作者的听力、骨骼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以下是具体的物理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噪声: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听力损失。
为了预防噪声伤害,工作者应佩戴合适的耳塞或耳罩,并控制噪声源的音量。
•振动: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手臂、手指和背部问题。
工作者应使用带有减振装置的工具,并定期休息以缓解振动造成的负面效应。
•辐射: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等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工作者应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辐射源。
1.2. 化学因素许多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化学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毒性气体和蒸汽:工作者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并戴上合适的呼吸防护设备。
•有害液体和固体: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手套、工作服和防护眼镜,以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有害物质。
•腐蚀性物质:接触腐蚀性物质可能导致皮肤损伤。
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服和防护手套,并避免接触这些物质。
1.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
以下是常见的生物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病原体:在与病原体接触时,工作者应遵循正确的洗手和消毒程序,并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
•有害生物:在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与有害生物接触是常见的。
工作者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和面具。
2. 防护措施为了防范职业病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工作环境改善: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如增加通风设备、减少噪音等,来最大程度减少危害因素的影响。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职业环境中,长期接触危害因素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严重的甚至会致命。
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需要了解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一、职业病的危险因素:
1.化学危险因素:如有机溶剂、氨气等。
2.物理危险因素:如噪声、辐射、震动等。
3.生物危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4.粉尘危险因素:如煤尘、石棉等。
5.心理危险因素:如工作压力、紧张等。
二、职业病的防范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对于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通风换气、戴口罩、保持清洁等。
2.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职工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做好职业病防护:对于一些高危职业,如矿工、焊工、化工等,需要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具,如防毒面具、防护服等。
4.定期体检:职业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防范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相关单位和职工能够重视职业病预防,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场所的职业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职业上,许多工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
这些危害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威胁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方法。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高温、低温、高空和电离辐射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感觉不适、致病或职业病。
预防方法:1)在符合安全标准的环境下工作,并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2)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3)加强劳动保护,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和传播;4)加强环境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环境异常并采取措施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害气体、毒性物质、化学品等。
有些化学物质会进入人体内部,对人体的器官、内分泌系统进行损害,导致职业病和其他严重健康问题。
预防方法:1)强制涉及化学危害职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2)对可燃、爆炸危险的化学品进行专门的存储、管理和运输;3)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是可以引发传染病疫情的危险因素。
在一些行业领域,如医疗、畜牧业、养殖业等,这种危害更加常见。
预防方法:1)建立和完善疫情防控系统,加强对工人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2)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的是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预防方法:1)建立健康管理机制,对从事在工作中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员工进行心理评估;2)进行职业心理援助,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提高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
职业健康问题是一个兼顾人和企业双方的问题。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企业要在职业危害预防方面投入足够的资源,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职业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
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
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最适宜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品率、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如工人的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的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小时,连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装置,压力高,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
不仅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超负荷的加班加点;检修时工作量往往过大。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1.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高湿度等。
可导致听力损害、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通过加装隔音设备、进行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耳塞、护目镜等。
2. 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粉尘、有害物质等。
可导致中毒、损害肝脏、肺部等。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通风换气、隔离有害物质、佩戴防护装备等。
3.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霉菌等。
可导致传染病。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卫生管理、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做好职业暴露监测等。
4. 人体姿势和劳动强度:如长时间站立、坐姿不当、高度重复工作等。
可导致骨骼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改善工作姿势、配备辅助设备、定期休息等。
5. 精神压力和工作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大、工作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
可导致心理疾病、身心疲惫等。
控制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心理辅导、提供健康的员工关系等。
在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生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使他们了解职业病的危害、防护知识和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强化个人防护措施: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面具、手套、护目镜等,确保员工在工作中佩戴并正确使用。
3. 加强作业环境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定期体检和职业危害监测: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对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职业危害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治职业病。
5. 优化工作流程和设备: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引进先进设备,减少职工长时间高强度的重复劳动,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6. 加强职业病预防控制:建立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职业病的诊断、治疗与监测等。
7. 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对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宪法》第42、43、44条对公民劳动权利和义务,对 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等作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共十三章一百零七条 ,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 会议审议通过。《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劳 动关系的基本法和劳动法律体系的母法,是制定和执 行其他劳动法律法规的依据。与生产安全健康有关的 内容包括: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放假的规定;关于用 人单位在安全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劳 动者安全健康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伤亡事故管理 的规定等。
护农民工健康高层论坛会上指出: Nhomakorabea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严峻,尘肺和职业中
毒居高不下。截止2008年底,各类职业病累计
70多万例,其中尘肺病累计发病近64万例,已
死亡14万多例。
近几年,平均每年新发现尘肺病1万多例,
同时尘肺病发病工龄明显缩短,急、慢性职业
中毒呈上升趋势。
据专家估计,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
病总数还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农民工职业病危
害问题突出。
4
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 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 业危害的职工高达2500万人以上,农民工已成 为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群体。
5
第一节 职业性危害因素
一、来源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主要来源于原料、中间产物、产品、机 器设备的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 温、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污染性因素等 职业性危害因素,均与生产过程有关。
① 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 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 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
② 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 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 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
11
③ 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 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烟尘和雾又称 为气溶胶。
(3)非电离辐射 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 激光等。 (4)噪声。 (5)振动。
9
3、生物危害因素 皮毛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布鲁 杆菌、森林脑炎、病毒、有机粉尘中的真菌 、真菌孢子、细菌等。如屠宰、皮毛加工、 森林作业等。
10
三、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 存在:
④ 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 成。如苯蒸气、磷蒸气等。
⑤ 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 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如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12
新修订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值 的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规定了工作场所的339种有毒化学物质, 其中粉尘有47种、生物因素有2种接触的限值 。
矽尘:1、0.7; 水泥粉尘: 4、1.5; 石棉粉尘:0.8; 煤尘:4、2.5。
14
四、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
凡是以气体、蒸汽、雾、烟、粉尘形式存 在的毒物,均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毒物 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 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
较大的粉尘大部分可以被鼻毛滤掉,气管 上的纤毛可以将沉积在气管壁上的粉尘通过粘 液运送到咽部排除,只有较小的粉尘才能到达 肺部。粉尘微粒越小,对人体危害越大。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 分:物理有害因素》(GBZ2.2-2007)规定了十 二种物理因素的接触限值或要求。
13
常见部分毒物在工作场所中的浓度限值要 求(mg/m3)如下:
CO:20、30 氨:20、30; 苯 :6、10 ; 甲醛:0.5; 氯气:1 ; 甲醇:25、50 汽油:300; 硫化氢:10; 铅:0.05尘;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共七章七十九
条,于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
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基本管理原则是“分
类管理、综合治理”。对职业病的前期预防,劳动过
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的诊断管理,对职业病病
3、皮肤
脂溶性毒物经皮肤吸收后,还需要有水溶
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具有水、脂 溶性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裸露的 皮肤出汗时更容易被毒物侵害。
五、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毒物的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
液)分布全身。当体内毒物达到一定浓度时,
6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强度过大、劳动制度 与劳动组织不合理、长时间强迫体位劳动、个 别器官和系统的过度紧张,均可造成对劳动者 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职业性危害因素 ① 厂房布局不合理,厂房狭小、车间内设 备位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② 生产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等; ③ 露天作业的不良气象条件。
7
二、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1、化学危害因素 (1)工业毒物
如铅、苯、汞、锰、一氧化碳、氨、氯气 等。
(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泥粉尘、有机
性粉尘、金属粉尘等。
8
2、物理危害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中暑)、高湿、低温、高气压 (减压病)、低气压(高原病)等。
(2)电离辐射 有x、a、β、r射线和中子流 等。
15
2、消化道
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的原因:
一是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毒物后没有 及时用流动的水清洗或清洗不彻底,就进食、 饮水或吸烟等进入消化道;
二是由于饮食、水等被毒物污染。
教育员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接触毒物的 过程中应严禁饮水、进食、吸烟;工作完毕后 必须用流动的水将手冲洗干净;接触毒物的衣 物、鞋、帽应放在安全地方,及时清洗干净。 16
人的治疗与保障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当然我国目前职业病防治的形势还非常严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只要我们按照十一五发
展规划,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的科学
发展观,到2020年就会实现生产安全健康(健康安
全)状况的根本好转,达到和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3
我国职业病情况:
卫生部部长陈竺2009年4月24日在我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