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走进大自然》教案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走近大自然》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走近大自然》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多样性,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绘画和手工技巧,表达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内容1. 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景观。
2. 绘画和手工表达自然的方法和技巧。
3. 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和体验自然,运用绘画和手工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技巧和色彩表达自然,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绘画材料、手工材料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引导学生注意细节和特征。
3. 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4. 绘画: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达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5. 手工:学生运用手工材料,制作与自然相关的手工作品。
6.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板书设计1. 《走近大自然》2. 内容:自然现象、观察和体验、绘画和手工表达、自然保护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观察家中的植物或动物,进行绘画表达。
2. 学生与家长一起制作与自然相关的手工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教师应加强对自然保护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观察、讨论到创作、展示的全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引入引入环节通过PPT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图片,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走进大自然 第一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一年级下册

走进大自然课时:第一课时年级:一年级下册学科: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基本元素,如山、水、树、花等。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线条和色彩表现大自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基本元素2. 观察和想象大自然3. 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在哪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它的美。
”二、新课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基本元素,如山、水、树、花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元素。
3.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基本线条和色彩表现大自然,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三、练习1.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线条和色彩描绘自己心中的大自然。
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2. 教师和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
2. 学生表示今后要更加关注大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延伸:1. 课后,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去大自然中寻找美丽的景色,进行观察和描绘。
2.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如手工、摄影等,表现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基本元素,培养了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线条和色彩表现大自然,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能力。
通过展示与评价,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还能够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1.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大自然图片,如一片翠绿的森林、一片湛蓝的湖泊或一座雄伟的山峰。
图片应具有鲜明的色彩和清晰的细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2《走进大自然》 教学设计

(1)可以合理的利用材料的形状、颜色巧妙拼摆、大胆组合。
(老师指导过程中可以以拍照片的形式保留学生的作品。优秀作品可以专门制作幻灯片给同学们分享并永久留存做为教学资源)
(2)选择团队合作的,要注意分工明确、材料工具共享。
(3)制作完成后,组织排队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欣赏并互评。(教师巡回辅导,对于好的作品及时鼓励和肯定,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引导。)
5、引导学生用手中现有的材料进行一个简单的拼摆创作。
(此活动引导学生熟悉自然物的加工和拼摆创作的操作流程,为下一步室外活动中找一找、拼一拼、摆一摆的拓展交流与同学间合作做一个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受季节变化的色彩美,以及利用这些自然物创作的新的形象的美,体验这种独特的创作形式的丰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的兴趣。)
本课和后面即将学习的第4课《分一分 变一变》、第5课《有趣的半圆形》第6课《摸一摸 画一画》、第8课《瓢虫的花衣裳》这5课可以做为一个以“面”与“线”结合,绘画与工艺结合,多种造型表现体验为主的“造型·表学生感受了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对于美术的一些基本应用已经掌握,但以绘画方式居多。本课教材中呈现的作品材料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轻松获取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既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借鉴并启发思维,又能引导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打开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走进大自然
材料的选择:1.形状
2.颜色
3.质地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简明、直观的凸现本节课创作的核心,就是围绕自然物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展开观察联想,进而构思、组合完成作品的创作)
教学思路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对任何事物都充满探寻的兴趣。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中去探寻发现美。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 走近大自然》人教版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走近大自然》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学生将学习基本的绘画技巧,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增强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2. 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3. 基本的绘画技巧4. 色彩的运用和搭配5. 创作的灵感和表达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提高审美能力。
教授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的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何教授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的运用,同时鼓励创新。
教具与学具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的图片或实物教学PPT或海报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提问: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第二阶段:观察与描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景物,注意细节,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示范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形状、色彩等,并鼓励学生尝试。
第三阶段:创作与表达给学生发放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让他们自由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第四阶段: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灵感和表达的感受。
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走近大自然》2. 重点内容: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基本的绘画技巧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创作的灵感和表达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进行观察和描绘,完成一幅画作。
2.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幅自由创作的画作,主题为“我眼中的大自然”。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详细说明第一阶段:导入展示与讨论:使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海滩、山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的美丽。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些景色的感受,以及他们在自然中的经历。
2024年《走进大自然》教案

教材思路: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美术课。
本课是优美的,感性的,斑斓的。大自然的色彩丰富美丽,而红黄蓝三原色可以调配出许许多多的颜色来。用彩色铅笔、油画棒、彩色粉笔或水粉色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来,把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色彩表现出来。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活动准备:
大熊猫玩具一个、录像机、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二、送动物回家
1观察第一组动物,将动物剪下,分别将它们粘贴到该进入的圈内,并大胆说明理由。
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猪、狗、鸡水里生活的动物:虾、鱼、陆上水里都能生活的动物:龟、鸭、鹅
2观察第二组动物,将动物剪下,分别将它们粘贴到该进入的圈内,并说明理由。
会飞的动物:蜜蜂会走的动物:兔、狗、羊、牛、猴、又会飞又能走的动物:大雁、麻雀、丹顶鹤、鸽子
(2)、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进行感情朗读。
(3)、第三小节讲的是孩子们融入自然。在前两小节的感情基础上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深切的爱。
2024年《走进大自然》教案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美术 (4)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走进大自然》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形状和材料,并利用它们进行创作。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始逐渐发展,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大自然中的形状和材料,并利用它们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中的形状和材料,并利用它们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大自然中的形状和材料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自然中的形状和材料,以及如何利用它们进行创作。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利用大自然中的形状和材料进行创作。
4. 启发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自然中的形状和材料(如树叶、石头、树枝等)、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笔、颜料、纸张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形状和材料,你们想不想利用它们来创作一些有趣的作品呢?学生:想!老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进大自然》吧!(二)讲授新课1. 认识大自然中的形状和材料老师:首先,我们要认识大自然中的形状和材料。
你们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形状和材料吗?学生:树叶、石头、树枝……老师:对,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常见的形状和材料。
一年级美术下册《走近大自然》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大自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做到学以致用。
3.知识与认知: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如色彩、形状、线条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索与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大自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
2.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分组合作,共同成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主题进行创作。在合作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作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4.个性化指导,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兴趣,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创意,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3.练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邀请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自然中的美术元素和绘画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教师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1.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程度:了解学生对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学生的绘画技能:分析学生在绘画方面的技能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走进大自然教案

走进大自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节造型表现课。
大自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景物,发现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眼中的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大自然中的景物。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大自然中的景物。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范画等。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彩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学生回答)2.教师小结:大自然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地方,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美丽的风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进大自然》。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观察大自然(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景物吗?(学生回答)(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有山、水、树、花、草、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3)教师播放PPT课件,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大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
(4)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表现大自然(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大自然吗?(学生回答)(2)教师出示范画,引导学生欣赏并讲解绘画方法和技巧。
(3)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3.环保教育(1)教师问:同学们,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美好,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学生回答)(2)教师小结: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破坏自然环境,让大自然永远美丽下去。
六、板书设计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山、水、树、花、草、动物等。
表现大自然:绘画方法和技巧。
环保教育: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延伸
5
5
主要板书设计
作业
走进大自然
教
后
记
25
_____周_____
教
学
过
程
三/展示评价阶段:
评出最佳方案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四/知识拓展阶段:
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它是俄国人首创的。1740年,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除了南部地区外,均被坚冰封锁,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专横跋扈的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下令工匠用冰块在彼得堡的内瓦河上建一座宫殿,用作失宠的王子米歇尔格里申的新婚住所。工匠们无奈,在河上建成了一座长17米,辟有3间冰室的冰宫,冰宫内还摆放着各种造型美观的冰制家具、床上用品以及炊具,宫内的小花园里还“长着”用冰塑的各种花草树木。冰宫修好后,女皇命王子在冰宫中举行了婚礼,并且在那里度过了洞房花烛之夜。安娜伊万诺夫的恶作剧导致了冰雕艺术的诞生。从此,艺术园地中又增添了冰雕。
教学内容
走进大自然
第1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电教源自使用课件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然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近自然,更加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是否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教
学
过
程
重点环节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导阶段:
出示沙雕作品、大地艺术作品等图片
二/实践创新阶段:
小朋友们今天你是不是也想来试一试呢?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可以让你们挥洒的好地方——沙坑。
(1)、请同学讨论你想让这些地方呈现怎样的效果(喜气洋洋的、冰天雪地的、异国风情的、神秘的、亮丽的……?)
(2)、你觉得可以利用哪些物品来造型。
(3)、自由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激发兴趣
形成技能
5
(沙雕是一种以沙和海水为基本材料的雕塑艺术,它通过堆、挖、雕、掏等手段塑成各种造型。沙雕只能用沙和水为材料,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作品完成后经过外表喷洒特定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沙雕属于大地艺术的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其体积的巨大是传统雕塑难以比拟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