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 第七章:病毒基因
生物信息学在病毒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信息学在病毒学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病毒学是研究病毒及其感染机制的学科领域,而生物信息学则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信息的学科。
生物信息学在病毒学中的应用,能够加速病毒识别和研究过程,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章将重点介绍生物信息学在病毒学中的应用意义。
第二章:病毒基因组分析病毒的基因组通常较小,但其结构和复制过程复杂多样。
生物信息学在病毒基因组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研究人员可以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比较和注释,以了解病毒的进化历史、表达模式以及潜在的功能基因。
该信息可用于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从而进行病毒的快速检测和监测,为疫情监控和防控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章:病毒蛋白质结构预测病毒蛋白质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因子,而生物信息学可以帮助预测病毒蛋白质的结构。
通过基于序列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可以推测病毒蛋白质的空间构型、功能区域以及可能的配体结合位点,为药物设计和靶点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通过蛋白质交互网络分析,研究人员还可以揭示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
第四章: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网络研究病毒感染依赖于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一系列事件。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构建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关键基因和途径,进而深入研究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这一研究领域对于发现新的抗病毒靶点、筛选抗病毒药物以及设计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病毒序列分析和进化研究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病毒序列分析和进化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可以构建病毒的进化树,进一步了解病毒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此外,通过病毒序列的时空变异研究,可以追踪病毒传播途径、监测病毒的变异趋势,为疫苗设计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第六章:病毒疫苗设计生物信息学在病毒疫苗设计中有着突出的作用。
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及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PPT课件

通过降低病毒的毒力,制备减毒活疫苗,使 受种者在无症状感染后产生免疫力。
基于亚单位疫苗的设计
利用病毒抗原的特定片段或基因构建亚单位疫苗, 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
基于mRNA疫苗的设计
利用mRNA编码病毒抗原,通过将mRNA转 染至宿主细胞,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 免疫应答。
研发能够抑制病毒增殖的药物。
02
针对病毒编码酶的抑制剂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需要利用宿主细胞酶,或自身编码的酶进行催化反应,
研发针对这些酶的抑制剂是抗病毒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03
针对病毒抗原的抗体
利用抗体中和病毒颗粒或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方法,也是抗病毒药物研
发的一种策略。
基于宿主细胞反应的抗病毒策略
01
THANKS
感谢观看
信号转导的调节
病毒可以影响信号转导通路的多个环节,包括受体活化、信号转导 分子的磷酸化、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等。
信号转导与病毒复制
病毒通过调控信号转导,影响细胞内环境,促进病毒复制和扩散。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细胞基因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细胞功能 和病毒复制。
基因互作的机制
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是一种宿主细胞产生的抗 病毒蛋白,通过诱导宿主细胞产 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
02
利用宿主细胞天然 免疫反应
利用宿主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 如细胞凋亡、自噬等机制,清除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03
基因治疗
通过将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基因导 入宿主细胞,增强宿主细胞的抗 病毒能力。
疫苗设计和免疫策略
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及病毒 感染对宿主细胞
• 病毒基因组概述 • 病毒基因组的表达 •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 病毒基因组表达及病毒感染的防治策
病毒学复习题含答案

病毒学复习题含答案病毒学1-10章复习题一、填空题: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是由_病毒核酸__和_病毒蛋白_____构成,其辅助结构是_包膜及突起_____。
2、构成病毒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核酸_____和___蛋白质___。
3、病毒体结构由__髓核____和___衣壳___组成,又称为__核衣壳____。
4、病毒衣壳的对称形式有__螺旋对称____、___二十面体对称___、___复合对称___。
5、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___结构蛋白____和___功能蛋白___两类。
6、通常将___mRNA___的碱基排列顺序规定为正链(+ RNA ), 其相应的___模板___链则为负链(- DNA )。
7、病毒复制周期中感染细胞的第一步是___吸附___,与隐蔽期有关的是__生物合成____。
8、病毒的增殖方式是__复制____,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的细胞病理变化称为__致细胞病变效应____。
10、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___结构蛋白____和___功能蛋白___两类。
11、无包膜病毒体多数通过___细胞裂解___释放,有包膜病毒体主要通过___出芽___方式释放。
12、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__吸附____、__侵入____、___脱壳___、___生物合成___和___组织释放___五个阶段。
13、动物病毒的侵入主要通过___注射式侵入___、___细胞内吞___、___膜融合___和___直接侵入___四种方式。
14、病毒进化的基础包括___突变___、___重组___、___重排___和___基因重复___。
15、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___慢性感染___、___潜伏感染___和___慢发病毒感染___三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__潜伏____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___慢发病毒___感染。
16、从细胞受到凋亡诱导因素的作用到细胞死亡大致可分为__凋亡的信号转导___、__凋亡基因激活___、__凋亡的执行___和__凋亡细胞的清除___四个阶段。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病毒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参考答案:对2.病毒的种类较多,其中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我们称之为()。
参考答案:噬菌体3.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包括()。
参考答案:质量控制原则;足够的硬件设施;生物安全原则;标本的采集原则4.下列属于病毒直接检测方法的是()。
参考答案:细胞病理学检测;病毒蛋白检测;电子显微镜技术;病毒核酸检测5.下列选项中,属于病毒学检验应用范围的是()。
参考答案:病毒性传染病的的检验与检疫;新发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和防治研究;病毒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的诊断;病毒变异的研究6.新发传染病多是动物源性病毒性传染病。
()参考答案:对7.病毒的变异类型包括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和遗传转移(genetic shift)两种类型。
()参考答案:对8.下列因素中能够影响新发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有()。
参考答案:病毒变异;国际旅行和商务;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投入不足9.使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新病毒核算室,需要用到非序列依赖性的方法,下列属于上述方法的是()。
参考答案:病毒宏基因组学;随机引物PCR;简并PCR;非序列依赖性单引物扩增技术第一章测试1.在细胞培养系统中,培养一代细胞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下列不属于这这四个阶段的是()参考答案:游离期2.细胞在冻存时要掌握的原则是()参考答案:慢冻快融3.常作为细胞培养液的指示剂是()参考答案:0.4%的酚红溶液4.因为细胞培养液的营养丰富,更易于发生微生物污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等,加()可控制支原体的污染.参考答案:卡那霉素5.实验室器材的清洗过程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浸泡→刷洗→酸浸→冲洗6.从组织分离的原代细胞是一群对原有组织有较好代表性的细胞,但细胞间存在异质性,即差异性。
()参考答案:对7.用胰蛋白酶做消化液时,浓度越大作用越强,对细胞的培养越有利。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生物学特点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生物学特点病毒是一类由蛋白质壳和核酸组成的微生物,它的寄生生活方式是寄生在细胞内,寄生对象包括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中的细胞。
病毒作为一类常见的人类病原体,与许多传染性疾病、癌症等疾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生物学特点是未来研究病毒学领域的重要热点,在此我们简单介绍其相关内容。
一、病毒基因组结构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复杂多样,一般分为DNA和RNA两种类型。
病毒基因组大小和结构也不同,一般来说,DNA病毒的基因组大小在几千到几十万碱基对,而RNA病毒的基因组大小通常为几千到几万碱基对。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也可分为一条或多条分子,长度可为数千碱基对至300,000碱基对。
此外,病毒基因组还可能为环形、线性或分散型,或以某种方式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
二、病毒基因组的生物学特点病毒基因组的生物学特点是研究病毒学的前提,其主要特点如下:1. 编码的蛋白质数量有限病毒基因组的大小有限,病毒编码的蛋白质数量也相对较少。
一般来说,一个细菌或一个真核细胞可以编码数百个蛋白,而大多数病毒只编码几个到数十个蛋白。
2. 基因重叠为减少基因数量,一些病毒的基因可能会存在重叠现象。
即一个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可以编码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蛋白,这种方案可以有效压缩病毒基因组,提高了复制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基因识别和解析的难度。
3. 病毒的寄生繁殖病毒需要寄生在细胞内才能完成复制。
先通过病毒抗原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病毒核酸或整个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合成自己的蛋白和核酸,最终释放出新的病毒颗粒。
4. 病毒的变异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病毒的基因组在复制时容易出现变异,从而导致病毒之间的巨大差异,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如同一类型的病毒,在不同的宿主内感染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这也是病毒致病机理的难点。
5. 对于病毒的反应较少目前还没有对所有类型的病毒都能掌握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手段。
病毒的长期寄生、变异、繁殖和存在于宿主内的多种方式,使得病毒致病机制异常复杂,因此对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预防也相应变得越发困难。
病毒学复习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1. 复制周期2. 顿挫感染3. 缺陷病毒4. 干扰现象5. ts突变株6. CPE7. 包涵体 8. 干扰素 9.抗原性漂移 10.抗原性转变二、简答题1. 病毒有何主要特点?2. 病毒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3. 简述ts突变株获得的条件及实际意义?4.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5.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DNA病毒科名称?6.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RNA病毒科名称?7. 病毒感染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8.简答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特点?三、论述题1.试述病毒性疾病特异性预防措施和制剂。
2.举例说明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种类及其特点。
3.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是什么?4.试述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菌致病机制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复制周期:病毒增殖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经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
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内,细胞不提供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不能合成病毒本身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与释放。
3.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如丁型肝炎病毒。
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5.ts突变株:就是温度敏感性突变株。
即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而在37℃~40℃条件下则不能增殖。
这是因为ts 变异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酶在较高温度下失去功能,故病毒不能增殖。
6.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的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园、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
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
7.包涵体:是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园形或椭园形,称为包涵体。
病毒学(病毒的基本特性)—病毒的感染

细胞毒作用
CTL
7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毒的感染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与途径 ㈠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感染类型
有无 临床症状
急性病毒感染
显性感染
起病缓急染 慢发病毒感染
8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毒的感染
潜伏感染:某些病毒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细胞内,有 的病毒潜伏于某些组织器官内而不复制。但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 活又开始复制,使疾病复发。
5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毒的感染
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多数病毒侵入易感细胞后,可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诱发机体
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细胞的溶解。 但是,免疫病理损伤在病毒感染的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
6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毒的感染
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破裂而死。多见于无包膜病毒。 ⒉稳定感染状态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不引起细胞立即死亡。多见于包膜病毒。 ⒊形成包涵体 ⒋细胞凋亡
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毒的感染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㈠直接损害宿主细胞 ⒌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病毒的DNA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中,使宿主细胞遗传性状发 生改变。与病毒的致肿瘤性关系密切,但转化并不一定都引起肿瘤。
慢性感染:病毒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完全清除,血中可持续检测出 病毒,因而可经输血、注射而传播。患者可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但 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慢发病毒感染: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有很长的潜伏期,可达数 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死亡。
病毒学题库

病毒学的试题选择题1、下列那种病毒对高温耐受的是( )A、疱疹病毒B、 HIVC、猪瘟病毒 D 疯牛病病毒2、下列不是干扰素作用特点的是( )A、作用迅速B、种属特异性C、间接作用D、窄谱性3、下列哪种病毒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可在体内长时间存在( )A、天花病毒B、新城疫病毒C、细小病毒D、犬瘟热病毒4、 RNA 病毒突变率远远高于 DNA 病毒原因是( )A、病毒增值快B、病毒分子量小C、 RNA 聚合酶缺乏校正活性D、宿主和病毒无校对修正机制5、感染病毒的细胞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存在着可着色的斑块结构称: ( )A、蚀斑B、空斑C、包涵体D、异染颗粒6、抗体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 )A、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B、抑制病毒生物合成C、诱导干扰素产生D、杀伤细胞内病毒7、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 (D)A、细胞死亡B、细胞转化C、包涵体形成D、以上均对8、干扰素抗病毒的机制是( )A、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B、直接干扰病毒 mRNA 的转录C、影响病毒的装配和抑制病毒的释放D、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9、诊断流感最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是( )A、 ELISA 试验B、中和试验C、血凝抑制试验D、 PCR 试验10、、目前已在全世界消灭的病毒是( )A、 HBVB、 HIVC、天花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11、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微米B、毫米C、纳米D、厘米12、病毒的增殖方式是()A、出芽B、复制C、二分裂D、分枝1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病毒基因突变( )A、温度敏感性变异B、交叉复活C、表面混合D、多重复活14、下列病毒无包膜的是( )A、狂犬病病毒B、腺病毒C、疱疹病毒D、流感病毒15、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不包括( )A、抑制病毒增值B、抑制肿瘤细胞生长C、使机体产生抗病毒中和抗体D、免疫调节作用16、无包膜病毒完整病毒体的是( )A、衣壳B、壳粒C、包膜D、核衣壳17、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种病毒基因组外,这种变异称为( )A、基因重组B、突变C、互补作用D、表型混合18、病毒复制完成的标志是( )A、病毒的释放B、吸附C、入侵D、转录19、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λ噬菌体的缺陷与改造
λ噬菌体的缺陷: ⑴ 基因组太大(49kb); ⑵ 酶切点太多,它有 5个 BamH1位点(G↓GATCC ), 6个 BgⅠ位 点(A↓GATCT),5个EcoRⅠ位点(G↓AATTC)。
⑶ 野生型只能接纳一定长度的DNA。接纳源自9kb×5%=2.45kb的 DNA。
M13 噬菌体基因组可编码 3 类蛋白质: 复制蛋白(基因 Ⅱ,Ⅴ 和 Ⅹ) 形态发生蛋白(基因Ⅰ,Ⅳ 和 Ⅺ) 结构蛋白(基因 Ⅲ 、Ⅵ、Ⅶ、 Ⅷ 和 Ⅸ )。 基因组 DNA 为正链,按基 因 Ⅱ 至基因 Ⅳ 方向合成,与 噬菌体的 mRNA 序列同义。
大肠杆菌的M13单链噬菌体DNA
M13 DNA载体的构建:
• 构建杆状病毒载体的主要基因为多角体基因ph和p10, 为病毒复制非必须基因。 • 多角体基因ph和p10有非常强大的启动子,可使目的基 因大量表达,可达细胞总蛋白量的25%。
• 杆状病毒基因组较大(130Kb),适合克隆大片段外原
基因,还可以同时表达几个基因。 • 杆状病毒不感染脊椎动物,比较安全。
二、典型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culovrirus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BEVS)于20世纪 80 年代初期问世,已被公认为当今基因工程四大表 达系统(即杆状病毒、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 物细胞表达系统)之一,应用最广的是苜蓿丫纹
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与S9细胞系。
cI
LA 32.7
λgt 10 lac Z
EcoR I
RA10.6
LA 19.9
EcoR I
RA21.9
Charon 16A
是重组子筛选的一种方法: 是根据载体的遗传特征筛选重组子,如α-互补、 抗生素基因等。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带有一个大肠杆菌的DNA的短区段, 其中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调控序列和前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 在这个编码区中插入了一个多克隆位点(MCS),它并不破坏读框,但可使 少数几个氨基酸插入到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而不影响功能,这种载体适用 于可编码β-半乳糖苷酶C端部分序列的宿主细胞。因此,宿主和质粒编码的片 段虽都没有酶活性,但它们同时存在时,可形成具有酶学活性的蛋白质。这 样,lacZ基因在缺少近操纵基因区段的宿主细胞与带有完整近操纵基因区段 的质粒之间实现了互补,称为α-互补。由α-互补而产生的LacZ+细菌在诱导剂 IPTG的作用下,在生色底物X-Gal存在时产生蓝色菌落,因而易于识别。然 而,当外源DNA插入到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无α-互补 能力的氨基端片段,使得带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这种重组子的 筛选,又称为蓝白斑筛选。
(2)替换型载体:只有DNA的长度大于野生型的75%而
不超过105%,才能包装成噬菌体。插入外源基因20kb。
没有外源基因插入的噬菌体不能包装。
(3)cos质粒:如果将左右臂和中段都去除,仅留下
λDNA两端包装噬菌体所必需的cos序列,再加上质粒
的复制序列、标志基因、多克隆位点等,就可构成cos 质粒或称为粘粒的载体。粘粒可插入45kb长的外源
同源重组
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重组称为同源重组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又称基本重组。 是最基本的DNA重组方式,通过链的断裂和再 连接,在两个DNA分子同源序列间进行单链或 双链片段的交换。
杆状病毒表达体系的优点: 加工和转运体系,其表达的外源基因产物在抗原性、免
• 杆状病毒表达体系具有与高等真核细胞类似的蛋白修饰, 疫原性和功能上均与天然蛋白相似。
止子的位置关系使得靠近终止子的基因转录更频繁。
当基因 Ⅱ 蛋白在亲代 RF DNA 的正链特定位点上
产生一个切口时,便启动噬菌体基因组进行滚环复制。 此时,在大肠杆菌的 DNA 聚合酶 Ⅰ 的作用下,以负 链为模板在切口的 3' 末端加入核苷酸,并持续 DNA 的 合成,用新合成的 DNA 替换原有的正链。当复制叉环 经环化后形成单位长度的噬菌体基因组 DNA 。在感染 开始的 15~20 分钟内,这些子代正链在宿主细胞酶的 作用下,又转变成 RF DNA ,然后以之为模板继续转 录并继续合成子代正链 DNA 。
绕模板整整一周时,被取代的正链由基因 Ⅱ 产物切去,
当感染细胞内累计有 100-200 个 RF DNA 时,细胞 内也产生了足够的单链 DNA 结合蛋白,即基因 Ⅴ 蛋
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翻译活性,特别是抑制基因 Ⅱ
mRNA 的翻译,并且强烈地结合在新合成的正链 DNA 上,阻止其转化成 RF DNA 。此时, DNA 的合成几乎 只产生子代正链 DNA 。另外,基因 Ⅹ 蛋白和基因 Ⅴ 蛋白也是噬菌体特异 DNA 合成的强力抑制子,从而限
SV40病毒基因组早期基因编码两种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 T抗原),其分子量分别为94000(大T抗原)和17000(小T抗原)。 T抗原有以下的作用: ① 通过抑制宿主细胞Rb和p53基因,促使细胞分裂; ② 阻止细胞凋亡; ③ 结合在SV40的复制起点,起始病毒复制; ④ 关闭病毒早期转录; ⑤ 启动病毒晚期转录; ⑥ 在病毒组装中起作用; ⑦ 小T抗原对于细胞的转化不是必需的,但可起加强作用。
AcNPV病毒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通常是通过体内同 源重组的方法,用外源基因替代多角体蛋白基因而构建重组病
毒。BEVS通常由转移载体、亲本病毒和重组介质三部分组成, 其技术路线分以下几步:
① 先将外源片段克隆到转移载体质粒中,置于杆状病毒启动子 控制之下,上下游各有一段与亲本病毒DNA相匹配的侧翼序列, 构建成转移载体; ② 然后把转移载体和野生型病毒共转染昆虫细胞,通过同源重 组将外源片段插入到病毒基因组; ③ 再以特定的筛选标记和方法获得重组病毒。
AcMNPV是有囊膜的闭合环状dsDNA病毒,的基因表达分为
4个阶段:立即早期基因表达、早期基因表达、晚期基因表达和 极晚期基因表达。 其中在极晚期基因表达过程中,有两种高效表达的蛋白,它 们是多角体蛋白和P10蛋白。多角体蛋白是形成包涵体的主要成 分,感染后期在细胞中的积累可高达30% ~50%,是病毒复制 非必需成分,但对病毒粒子却有保护作用,可使之保持稳定和感 染能力。另一类高效表达的极晚期蛋白为P10蛋白,也是一类病 毒复制非必需成分,可在细胞中形成纤维状物质,可能与细胞溶 解有关。多角体基因和 P10基因现在都已被定位和克隆,这两个 基因的启动子具有较强的启动能力,因此这两个基因位点成为杆 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理想的外源基因插入位点。
DNA,然后用λ噬菌体外壳蛋白包装成噬菌体,感染大
肠杆菌后,粘粒的DNA能以质粒的形式在细菌中繁殖肠杆菌的M13噬菌体为单链环状DNA M13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M13噬菌体的外型呈丝状,由外壳包装蛋白和 正链DNA组成。DNA全长6407个核苷酸,基因组 90% 以上的序列可编码蛋白质, DNA上有11个基 因,基因之间的间隔区多为几个碱基。较大的间隔 位于基因 Ⅷ 和基因 Ⅲ 以及基因 Ⅱ 和基因 Ⅳ 之间, 其间有调节基因表达和 DNA 合成的元件。成熟的 噬菌体只感染雄性大肠杆菌, M13噬菌体不裂解宿 主细胞,但抑制其生长。 2700个外壳蛋白分子
尾部、尾丝对组装完整噬菌体所需要的结构蛋白质。 ②中段:长约20kb,位于基因J和N之间,是λDNA整合和 切出,溶原生长所需的序列。 ③右臂:长约10kb,是调控区,控制溶菌和溶原生长最
重要的调控基因和序列、以及λDNA复制起始均在这区
域内。 左右臂包含λDNA复制、噬菌体结构蛋白合成、组
装成熟噬菌体、溶菌生长所需全部序列;对溶菌生长来
λ噬菌体的改造 λ噬菌体的改造
⑴ 切去非必须区段,在切去的同时,加载目的基因(2.5kb或更 大); ⑵ 去处太多的酶位点,每种酶只留1-2个切口; ⑶ 增加标记基因(remarker gene)。
(1)插入型载体:
λ噬菌体载体相对于质粒载体来kb外来DNA。 •cI基因插入失活: 如λgt10、λNM1149等载体,在cI基因上有EcoRI及Hind III的酶 切位点。外源基因插入后将导致cI基因的失活。cI基因失活后将导 致噬菌体不能溶原化,产生清晰的噬菌斑。 •LacZ基因插入失活: 如charon16A载体,在非必须区段引入lacZ基因,在lacZ基因 上有EcoRI位点,插入失活后利用X-gal法筛选(兰白筛选)。
制感染细胞内 RF DNA 的数量。结果,感染细胞内 RF
DNA 的数目和子代正链 DNA 的产生速率都能保持适度。
• 单链 DNA 的酶切和连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M13 噬菌体在用作载体时是利用其双链状态的 RF DNA。RF DNA 很容易从感染细胞中纯化出 来,可以象质粒一样进行操作,并可通过转化方 法再次导入细胞。
三、动物病毒载体
1、SV40(猴病毒40)病毒作为载体
(1)SV40基因组(多瘤病毒科) 其基因组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只有5243个碱基对。是第一个 完成基因组DNA全序列分析的动物病毒。
(2)SV40的复制和增殖 •SV40感染敏感的猿猴细胞后,经过8-12小时的潜伏期,脱去外 壳, DNA进入细胞核。 •首先启动早期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产生T和t抗原。 •当两种抗原积累到足够量时,DNA开始复制,同时启动晚期转录, 翻译产生壳蛋白VP1、VP2、VP3 ,将DNA包装成病毒颗粒。 •当细胞内病毒颗粒多达105时,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病毒颗粒。
III VI I IV II X V VII IX VIII
野生型M13RF-DNA
III VI I IV II X V VII IX VIII
M13mp系列载体
polylinker lacZ
大肠杆菌的M13单链噬菌体DNA
(+)DNA M13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感染周期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