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病毒学登革热
登革热疾病

登革热疾病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削减。
病因(一)发病缘由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觉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想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二)发病机制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连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其次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
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裂开。
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削减和出血倾向。
病理转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消失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
登革热热程

登革热热程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蚊子传播的疾病。
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蚊媒传染病之一,也是全球蚊媒传染病致死人数最多的一种疾病。
登革热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急性期通常持续2-7天,病情轻重不一,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皮疹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抽搐等症状。
退热期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恢复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病人的体力和免疫系统逐渐恢复。
登革热的病毒通过按蚊叮咬传播。
主要由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它们是日间活动的蚊子。
病毒感染的患者在发病的5-7天内是传播病毒的主要来源,如果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后再叮咬其他人,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别人。
由于目前没有特定治疗方法,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对于减少病例数量和传播范围至关重要。
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除病媒蚊:消除或减少蚊子繁殖的环境,如清除水坑、封堵容器中的积水等措施,以防止蚊子孳生和繁殖。
2. 个人防护措施:使用蚊帐、蚊香、电子蚊香等物品避免蚊虫叮咬。
在外出时穿长袖衣物和长裤,以减少暴露在蚊子叮咬的机会。
3. 社区和集体防护措施:社区或城市可以加强病媒蚊的灭蚊工作,定期喷洒杀虫剂或进行蚊子的生物控制。
4. 早期诊断和治疗:当出现登革热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病毒。
5. 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了解。
大家应当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症状,知道如何预防和控制此病。
总之,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且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为了减少病例数量和传播范围,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排除病媒蚊、个人和集体防护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社会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ppt课件

并发症风险评估和监测方法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评估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策略和干预措施
出血的处理
给予止血药物,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输血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治疗。
高危因素
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孕妇、 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 并隔离治疗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虫密度;使用蚊帐、驱 蚊剂等防蚊措施,减少蚊虫叮咬。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登革 热的防控工作。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认识和重视程度
0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基本知识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0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互动游戏等形式,
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防控方法。
03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定期清理积水、穿长袖衣裤、使
用驱蚊用品等,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同时,提醒公众在出现疑似症
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等相关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子。
维持水电平衡,对出汗多、腹 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它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并且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登革热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亚非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
这些蚊子在人类和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之间传播病毒,形成传播链。
登革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获得性免疫只对该血清型有效,对其他血清型没有保护作用,甚至可能引起更严重的二次感染。
二、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各异,可分为无症状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无症状感染是指感染登革病毒后没有明显症状,但仍可传播病毒。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结膜炎和皮疹。
登革出血热的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出现皮肤点状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登革热最严重的类型,表现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
三、诊断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1. 病毒分离和鉴定:通过从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并进行病毒的鉴定。
2. 病毒核酸检测:利用PCR技术检测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登革病毒核酸。
3. 抗体检测:检测患者体内对登革病毒的抗体水平,包括IgM和IgG抗体。
四、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登革热,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 补充液体: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液体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来补充液体和维持血容量。
2. 控制体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和温水浴来控制患者的体温。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登革热xx年xx月xx日•登革热的基本认知•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治疗与预防目录•登革热的社会影响与政策•登革热的相关研究与展望01登革热的基本认知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定义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特点登革热的定义与特点传播媒介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患者后,再叮咬其他人而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不常见。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无明显易感人群登革热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发病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高危人群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居民以及前往这些地区旅游或工作的人中较为常见,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居民。
此外,孕妇、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也更容易感染登革病毒。
登革热的易感人群02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患者常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
发热患者在病程的3-5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红色斑疹、斑丘疹,初发时出现在四肢和躯干,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
皮疹患者常常出现关节疼痛,特别是在四肢大关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疼痛。
关节疼痛患者常常出现头痛,以额部和双侧颞部最为严重,还可伴有眼痛、颈痛等症状。
头痛登革热患者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症状。
出血部分患者会出现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导致休克。
休克登革热病毒可引起脑炎,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炎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其他并发症登革热的并发症感冒和登革热感冒通常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而登革热没有这些症状。
感冒的发热通常持续时间较短,而登革热发热持续时间较长。
登革热与类似疾病的鉴别登革热和疟疾疟疾通常有寒战、高热等症状,而登革热没有这些症状。
登革热病毒优质课件(2024)

2024/1/26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登革热病毒流行病学
Chapter
2024/1/26
7
流行地区与时间分布
流行地区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南 亚、东南亚、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 等。
时间分布
登革热病毒的传播与气候和季节密切 相关,通常在雨季或雨季结束后出现 疫情高峰。
2024/1/26
8
易感人群与传播方式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登革热病毒的全球威胁,推动疫苗、药物和检测技术的研发 和应用。
22
06
总结与反思
Chapter
2024/1/26
23
本次课件重点内容回顾
登革热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登革热病毒的流行病学
介绍了登革热病毒的分类、结构、生命周 期等病原学特征。
阐述了登革热的流行地区、传播途径、易 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点。
Chapter
2024/1/26
19
新型检测技术发展
核酸检测技术
基于PCR、RT-PCR等原理,具有 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快速检测 登革热病毒。
2024/1/26
血清学检测技术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实现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 学调查。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 元件,构建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 生物传感器,用于登革热病毒的快 速检测。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 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血 液传播等途径。
4
登革热病毒结构特点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50纳米,有包膜。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 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xx年xx月xx日•登革热概述•登革热预防与控制•登革热研究进展•登革热病例分享与讨论目录01登革热概述1定义与分类2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登革热可分为普通登革热和严重登革热。
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不同型别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症状和免疫反应。
流行病学与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雌蚊通过叮咬已感染病毒的人体后传播登革病毒。
登革热可全年发生,但多在雨季和湿热季节。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痛、肌肉痛)和三红征(面红、颈红、肩红)。
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表现。
基于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医生可初步诊断登革热,但需注意与其它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02登革热预防与控制定期清理和疏通排水管道、储水池和轮胎等潜在的积水容器,以消除蚊子的孳生环境。
清除蚊子孳生地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防护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
防蚊措施使用杀虫剂定期喷洒室内和室外空间,以消灭成蚊和幼虫。
灭蚊措施防蚊灭蚊措施个人防护措施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避免穿短袖衣服和短裤,以减少暴露在蚊子叮咬的风险。
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外出蚊子活动高峰期通常在早晨和傍晚,此时应尽量避免外出。
洗澡和更换衣物经常洗澡和更换衣物,保持身体清洁,以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登革热高发区域的人群,应积极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疫苗接种对于疑似登革热患者,应及早发现、隔离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和传播。
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如解热镇痛药、补液和营养支持等。
治疗策略疫苗接种与治疗策略03登革热研究进展03病毒的分子结构研究对登革热病毒的分子结构进行解析,有助于研发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
病原学研究01病毒基因组研究对登革热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其遗传背景和变异特点,为病毒的溯源和传播提供线索。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病例报告和分析
04
病例报告制度是一种在特定区域内收集、整理和上报传染病病例信息的制度。
定义
旨在早期发现和监控传染病疫情,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以便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
目的
通常由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负责收集和报告病例信息。
流程
病例报告制度
病例监测是指长期、连续地收集和分析传染病病例信息的过程。
病例监测和数据分析
公共卫生政策
定期对公共卫生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观察防控效果及影响因素,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防控效果评估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病例管理和控制
02
01
治疗方法和药物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等。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
预防并发症
针对登革热出现的发热、疼痛、出血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可缓解病情、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登革热患者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脑炎、肺炎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地理分布和流行趋势
病原特点和症状
02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病原生物学特征
登革病毒属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登革病毒可以在蚊子和人等哺乳动物细胞中复制,并在宿主体外稳定存在。
病毒存活环境
抗原性
登革病毒有四种血清型,即登革病毒1型、2型、3型和4型。
血清型特点
历史
定义和历史
病原
登革病毒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分为四种血清型,每种血清型都能引起疾病。
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特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vsRNA5的5‘探针与 3‘TL探针以及vsRNA2的 探针,对转染了DENV-2病 毒3’UTR单链RNA的 Aag2细胞进行Northern blot 分析SS1 and SS2 展 示了不同转染形成的两个 克隆.
我们也用3‘TL探针和登革vsRNA2的探针进行了检测, 但是没有发现匹配的小RNA。进一步的,登革vsRNA5 的前体茎环结构也被克隆进pIZ/V5-His载体,转染入 Aag2细胞。成熟的登革vsRNA5在细胞中的合成已经通 过小RNA特异性的RT-qPCR进行了证明 (如下图D)。
M代表模拟感染。以U6RNA来 作为上样控制标准。箭头标明 了前体和成熟的vsRNA5
(这保证了登革vsRNA5并非RNAi的降解产物。)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我们设计了另一个探针,这 个探针有21nt,与登革vsRNA5的前提茎环序列中的终 止环以及茎的之后的一条链上9个nt构成反相互补。用 这个探针进行检测,并没有发现匹配的小RNA(如下 图B3′TL probe) 。
感染DENV-2的哺乳动物细胞Vero中 对于vsRNA-5的miRNA RT-qPCR分 析,以5S rRNA为标准化的定量内 参。
MicroRNA-like viral small RNA from Dengue virus 2 autoregulates its replication in mosquito cells Mazhar Hussain and Sassan Asgari1
DENV–vsRNA-5 Expression Analysis(登革–vsRNA-5 表达分析)
miRNA RTqPCR分析证明了在 被编码vsRNA5的前体序列的 pIZ/pre-5转染72小时后的Aag2 细胞中存在vsRNA-5的异位表 达。pIZ是使用的载体.
对PCR的产物也进行了测序,以证明这种小RNA均一 性. 为了研究登革vsRNA5是否在DENV感染的哺乳动 物细胞中产生,我们用DENV-2感染了Vero细胞(来自 非洲绿猴)。RT-qPCR 证明了Vero细胞中小RNA的 表达,而且表达量随时间增大,最大值出现在感染七 天后。(如下图E).
用小RNANorthen blot 的方法,分析了模拟感染、感染3, 5,7天的细胞中的总RNA,于感染后7天的细胞中发现了一 种23nt的小RNA(如下图A)。这种小RNA与深度测序中发 现的小RNA大小相似。同时登革-vsRNA-5也同样在埃及 伊蚊的C6/36细胞系中被发现,其表达模式与被感染后7 天的Aag2细胞相同(如下图B5′ probe)。另外其他的独 立的研究也发现C6/36细胞的RNAi天 的C6/36细胞以5‘探针进行 Northern blot 关于vsRNA5的 分析 (Left); 同样的分析也用 3‘TL为探针进行(Right).
进一步的,我们通过RT-PCR在通过两种不同途径感染7 天后的Aag2细胞中克隆到了登革vsRNA5前体茎环结构。 我们获得了93nt的序列,对应二型登革病毒基因组上 10298-10392位。为了调查登革vsRNA5在病毒感染期间 产生的过程,我们合成了451nt的DENV单链RNA,含有 3‘UTR,并转染入Aag2细胞中。Northern blot中5’探 针显示出明显的条带,对应了登革vsRNA5 (如下图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