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区域供冷(DCS)系统及区域供冷供热(DHC)系统评介和探讨
DCS控制系统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中的应用

85INSTALLATION2024.1柴新元 赵毅 李晓斌 郭建伟(山西省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 030032)摘 要:本文以潇河国际会展中心能源岛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DCS控制系统的结构、主要配置以及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中的功能实现等。
DCS系统对传统能源利用和管理进行系统升级,具有操作的先进性和管理的智能化,其应用为建设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的现代化智慧能源管控系统提供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集散控制 光纤环网 通讯网络 数据处理模型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607(2024)01-0085-03DCS控制系统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中的应用为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重大战略目标,山西安装集团打造“现代工程服务商”为引领、形成“智慧能源供应商”“低碳项目运营商”赋能的“一核两翼”战略布局。
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概念和新技术,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建设经验,应用DCS控制技术对传统能源利用和管理进行技术融合升级,建设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的现代化智慧能源管控系统。
基于DCS的智慧能源系统架构主要为:对能源岛前端智能感知设备的监控、LCU控制、中控系统、云平台控制系统。
实现能源系统分散操作、集中控制,提高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1 工程概况潇河国际会展中心能源岛项目为潇河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配套工程(见图1),建设地点位于潇河北岸、潇河北路东侧、潇河国际会议会展中心西侧,建筑占地面积2573.2m 2,总建筑面积5125.05m 2。
本工程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6.9m,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项目总供热负荷41MW,供冷负荷41.39MW,过度季热负荷1.45MW,利用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浅层地源热泵机组、热水锅炉、高效制冷机组实现多种能源的优势互补(其中以地热资源为主,燃气资源用作调峰),同时辅助以热水蓄热蓄冷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及运营成本,供冷供热面积48.5万m 2。
浅析我国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及进展

关键 词 : 地源热泵 区域供冷 可再生能源
1 、引言
国情 , 文通过 两 个项 目的实 例介 绍 , 说 明我 国在地 本 来 源 热泵 应用 领域 取得 的 进展 。
随着 我 国十一 五 节能 规 划和 可 再 生能 源 法 的颁 布 实 施 ,可 再 生 能 源 的 建 筑 利 用 日益 引 起 人 们 的 重 视 。 2 浦 江 智 谷 土 壤 源 热 泵 系 统 介 绍 、
图 2 建 筑 基 座 内 土 壤 换 热 器 施 工 现 场
浅 析 我 国地 源 热 泵 系 统 的 应 用 及 进 展
浦 江智 谷 商务 园土 壤 源热 泵 系统 进 行 了系 统性 能 的 温 差 变 流 量 等 多 项 节 能技 术 为 核心 ,将 与 园 区开 发 同
综 合优 化 设计 , 管采 用 建筑 周 边 、 座 与 管桩 等 多种 步 、设 置 两 个集 中的 能源 站 , 三 期 建设 和 投运 , 有 埋 基 分 具 方 式相 结 合 , 埋管 深 度 和埋 管 间距 经过 模 拟 分析 和计 算 节 能环 保 效 益和 经 济性 、灵活性 、 色 制冷 等 特点 的大 绿 能 够发 挥 最高 的性 能 和 最好 的 换热 特性 。 壤换 热 器 均 型 区域 供 冷 供热 系 统 ( 土 DHC) 。该 项 目总 供 冷 ( )规 热
采 用深 l 0 的 垂直 型 土 壤换 热 器钻 孔 , 0米 一期 总 设计 钻 孔 数量 l 6 3 0口 ,每 个 孔埋 设 一 个单 u型 管 ,每 个 回路 长 2 0 ,水 平管 同程 式 布 置 ,其 中约 6 0个孔 为 建 筑 0m 0 基 础 下埋 管 , 余 埋设 在 绿化 地 带 下 。 置 于建 筑 物 基 其 布 座 下 的土 壤换 热 器埋 管 , 通过 在 建 筑基 础 平 台下 设 置 的 模 可以 提 供 园 区 内 占地 约 1 0 余 亩 的软 件 园 区 、综合 70 研 发 区 、S OHO ( 家办 公 )区 、研 发 配套服 务 区、居 居 住 区 等总 计 约 2 0 平方 米 建 筑 中超过 1 0 平方 米 的 4万 8万 空 调冷 热 源 , 目前 江 苏 省 内规模 最 大 的江 水 源热 泵和 是 区域 供 冷 供 热项 目。
区域供冷系统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优化研究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2013-06-03
答辩委员会主席: 李念平教授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lled water supply and return in district cooling system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月日 年月日
I
区域供冷系统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优化研究
摘要
区域供冷系统有规模大、投资大、运行总费用高等特点,其系统的经济性分 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供冷系统冷冻水供回水温差的优化是一项通过提高冷冻水 供回水温差、减少冷冻水流量来降低空调冷冻水循环水泵输送费用、降低管网投 资以及维护费用的经济节能技术,针对不同规模区域供冷系统经济供回水温差不 同,本文建立了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优化模型。
Different temperature rise and cooling loss of pipe network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chilled water supply and return temperature, in order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m, this paper adopts temperature rise factor to establish a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pipe section and branched pipe network, and analysis cooling loss of the pipe section
区域供冷和分散供冷的经济比较

区域供冷与分散供冷的经济比较区域供冷的概念区域供冷系统 ( District cooling system, DCS)是指为满足某一特定区域内多个建筑物的集中空调冷热源需求, 由专门的大型冷冻站集中制造冷水 (冷却水或冷冻水 ), 通过区域管道供给的 1个或多个需冷单位的中央空调冷热源系统。
区域供冷系统由冷源、制冷站、输配管网和末端用户4部分组成(见图1)。
区域供冷的优点(1)节能:区域供冷以大型制冷机组代替家庭安装的分散式空调, 提高了制冷效率、能耗比。
(大型制冷机组的能效比高达4.0 , 甚至可达5.0以上。
现有的分散式空调平均能效比还达不到2.2。
)同时, 同一区域供冷系统给不同功能的建筑供冷,减小了各用冷单位的同时使用系数, 制冷机组的装机容量比传统制冷系统低20%左右。
通过对不同功能建筑的组合, 使系统负荷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缓解电网压力:区域供冷技术与蓄冷技术相结合, 减少制冷机主机容量, 降低制冷设备初投资。
制冷装置,利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制冰,白天用冷高峰时段融冰供冷,从而极大地降低高峰用电量,有效地调整用电结构,减少电网负荷,用户还利用峰谷电价差节约运行费用。
(3)保护环境:区域供冷系统的使用可有效地降低氟利昂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分散式空调系统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
(4)改善建筑物外观、降噪实例分析:以某个小区为模型, 对分散式空调系统和区域供冷系统进行综合比较。
该小区内的建筑类型包括办公楼、酒店及住宅, 总建筑面积约为4m ,分布较为集中且满足区域供冷的条件。
该地区冬暖夏热供10 210冷时间为5个月。
按现行《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 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50 h的干球温度, 结合该地气象参数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计算得出夏季空调冷负荷指标为36W /2m。
从两者初投资、运行费用、使用年限整体综合比较,预期如下:此表不含空调系统在使用年限内产生的其他空调费用。
日本中心城区商务办公区城市更新研究——以丸之内公园大厦·三菱一号馆项目为例

着全球化和城市竞争的加剧,丸之内地区的吸引力与活力
有所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丸之内地区开展了一系列
1 项目概述
位于日本东京市千代田区丸之内二丁目的丸之内公园 大厦·三菱一号馆项目是三菱地所设计以“世界上最有影 响力的充满活力的街区”为目标,同时为推进丸之内片区 城市更新、提升国际竞争力而着手开展的第二阶段项目中 的首个项目。项目位于城市更新项目的紧急建设片区、地 球温暖化对策·热岛对策示范片区。
丸之内公园大厦·三菱一号馆(见图 1)是丸之内区 域规模最大的综合项目 [4],包含拥有 15.8 万 m2 办公和 1.8 万 m2 商业的丸之内公园大厦和复原 1894 年竣工的丸 之内最早的办公楼三菱一号馆(约 6 000 m2)。丸之内公 园大厦和三菱一号馆共同围合一号馆广场。在该项目中, 采用了绿色低碳设计策略,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水资源利用、采用热交换气流窗、采用高反射率涂料的凉 屋顶、采用太阳能发电板、采用超高效率型照明器具、采 用区域供冷与供热系统。
DHC 系统中的“新丸之内二丁目中心”的一次能源 的消耗量仅为日本全国区域供冷与供热系统平均能耗的 77%[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60 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6
郊区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并 且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为了减少热岛效应,东京市环境局出台了《热岛对策 导则》,具体的规定内容如下:
图 1 丸之内公园大厦·三菱一号馆外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 2 丸之内公园大厦·三菱一号馆广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区域供冷.ppt

[5]徐旭.冰蓄冷技术在区域供冷中的应用与运 行策略研究[J] .建筑科学.2010(26)
谢谢!
•
东京晴海Triton广场区域
东京晴海Triton广场区域
全年冷热负荷分布图
日本பைடு நூலகம்京晴海Triton广场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墓本信息
• 根据该项目策划单位东京电力会社提供的 资料,该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年均一次能 源能耗COP达到1.19,高居日本全国DHC 系统第2位,见下图:
日本新宿新都心燃气热电冷三联供DHC系统
• 供冷建筑物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
• 当地气象条件
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具有的优点有
• 集中冷源效率比分散冷源效率高 • 集中冷源站占地少,降低冷源设备初投资 • 冷热源易于集中优化控制和维护管理 • 便于利用天然冷源或蓄冷技术 • 易于降低污染排放量
• 日本是国际上对DHC系统实践较早的国家, 技术、经验相当成熟。
大规模区域供冷方式是不适宜在我国城市 民用建筑项目中大面积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朱颖心.区域供冷系统能耗分析[J] .暖通空 调.2008(38)
[2]张思柱.上海世博园蓄冰式区域供冷系统技 术经济性研究[J] .暖通空调.2009(39)
[3]杜敬三.区域供冷系统最佳供冷面积探讨[J] . 暖通空调.2003(33)
• 该DHC系统一次能源能能耗cop为0.84.
• 上述日本的两个DHC系统均用于高容积率、 高负荷密度、高负荷率的区域,由于是寸 土寸金的地区,采用DHC的重要原因是节 省用地,以及减少运行管理人员数量从而 节省高额人工费,同时还采用了多种先进 的节能措施来减小集中系统的负面影响。
区域供冷系统管网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

区域供冷系统管网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区域供冷系统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区域供冷系统建设情况也成为国家经济水平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在我国区域供冷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以DCS系统输入管网为组成构件,其具有结构复杂、规模大、投资大的特征。
为了保证区域供冷系统管网建设项目的有效开展,本文根据现阶段区域供冷系统管网优化设计方法,对区域供冷系统管网优化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标签:区域供冷系统;管网优化设计前言:区域供冷主要是在一个建筑群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空调冷冻水,然后利用循环水管道系统向各座建筑提供空调冷量。
区域供冷建筑内不必单独设置空调冷源,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冷却塔的数量。
而由于各座建筑的空调负荷不可能同时出现峰值,则制冷机的装机容量会低于分散设置冷机时总的装机容量,从而降低冷机设备资金损耗,因此对区域供冷系统管网优化设计应用非常必要。
1、区域供冷系统管网优化设计方法1.1蚁群算法蚁群算法主要是通过对蚁群个体行为的研究分析,得出蚂蚁个体可通过外激素开展信息传递工作,而通过外激素这一物质的遗留、感知,可为整体蚁群活动提供有力的指导。
由此可得出在路径一致的情况下,蚂蚁通过频率越大其选择该路径概率会适当增加,而基于这一原理而产生的蚂蚁算法主要应用于分布式算法与相关算法结合运算模式。
在区域供冷系统管网优化设计过程中,蚁群算法可以利用管网费用造价、维护费用、循环泵电费用等相关费用在管网使用年限内的年折算费用,优先选择最小的管网布置方式。
1.2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主要依据自然界生态规律,而产生的模拟进化算法,其主要是在局部搜索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拓展。
通过退火思想与组合优化领域的融合,可获得大规模优化组合的措施,如NP完全问题等,在Metropolis接受准则的指导下可促使整体算法在多项式时间段内得出近似最优解[1]。
模拟退火算法主要是利用冷网平面优化的方式,结合图论理论多中位原理,对多冷源供冷系统内部的约束因素、变量进行了统一分析,从而便于区域供冷系统的选址、运行的最优方案进行推论。
以三联供为核心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探讨

以三联供为核心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探讨作者:周高杭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21期摘要:相对于传统热电联产,以三联供为核心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效更高,其直接分布在用户端,在用户端附近燃烧燃料用于发电,发电的余热用于供热和制冷,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电能、热能以及制冷。
关键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DES)其特点是分散,模块化以及小规模,可以单独输出电能、热以及冷,分散在用户附近,这一点和传统的集中供电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分布式能源系统就是一个高效热冷电且安装在用户端的三联供系统。
分布式能源涉及众多技术,例如风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燃料电池技术以及燃气技术,相对而言,天然气冷热电三联技术更成熟,且经济效益更优,因而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应对当时出现的能源危机,美国率先开发和利用了冷热电三联供电,在当今世界,美国依然是CCHP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由于冷热电三联供电在美国的极大成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发达国家也开始引入冷热电三联供电系统。
一、区域型和楼宇型天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按照天热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供能范围,可以将该类系统简单分类为区域型天热气分布式能源系统(DCHP)和楼宇型天热气分布能源系统(BCHP)两种。
区域型天热气分布式能源系统(DCHP)供能的区域更广,例如大学城、商业以及工业园区等等,由于供能的范围比较大,区域型天热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一般会建立相对独立的能源供应中心,使用容量较大的机组,在建设DCHP时,不仅要考虑冷热电供应的内网设备,还需要考虑冷热电供应的外网设备。
DCHP的装机容量一般在MW级别。
楼宇型天热气分布能源系统(BCHP)顾名思义其供能范围特定为楼宇也即建筑物,例如商厦、写字楼和一些综合性建筑,BCHP一般不需要建设单独的能源供应中心,能源供应机房一般直接安置在建筑内,使用容量较小的机组,楼宇型天热气分布能源系统(BCHP)装机容量一般在KW级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b区域供冷(DCS)系统及区域供冷供热(DHC)系统评介和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区域供冷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特点、运行影响因素及在国内的主要研究现状和在发展区域供冷供热中需要解决的一切实际问题。
关键词:区域供冷;区域供冷供热;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rea the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regional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effect factors and the main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ling heating in all the practical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Key Words: district cooling system; regional cooling heating;
区域供冷(district cooling system ,DCS)是指由集中机房生产并向各类建筑提供空调冷水的系统。
冷水由连接集中机房和各建筑的管网输送。
区域供冷供热(district heating and cooling ,DHC)是指由集中机房生产并向各类建筑提供空调冷水,热水的系统。
区域供冷或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在中央制冷站制取冷水,而后将冷水沿一条双管系统输送到用户。
此种系统类似于区域供热系统。
二是在用户或靠近用户的房屋内使用区域供热热能来驱动制冷机制取冷水。
1.区域供冷的优点
(1)区域供冷的环保效益
区域供冷的环保效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使用氨制冷剂(2)LiBr吸收式制冷机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无公害的物质(3)可以减少城市中心区由于空调冷凝热而产生的热岛效应。
(2)区域供冷的社会效益
①区域供冷可使用户在较低的一次性投资下,享受集中空调的效果
②区域供冷可与冰蓄冷结合起来,从而减轻电网峰值负荷,削峰填谷
(3).区域供冷的节能效益
①区域供冷冷冻站部分负荷时调节方便
②可以利用一次能源和低位能源,例如废热和燃气
③可以使用地表水作为冷却水
(4) 用户可实现低温送风。
空调系统管路初投资减少,系统能耗也会降低。
2.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
(1)冷热负荷的计算
(2)冷热源的确定
(3)输送管网优化设计
(4)系统的运行和调节
(5)末端用户的冷热费用的计量
3.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能源供应形式
(1)冷热电联产
(2)以电力为能源的DHC方式。
由电力公司促进其发展,其基本技术为:
①大容量的热泵机组
②蓄热技术
③自然能(未利用能或可再生能)的利用及三要素的密切结合。
(3)以燃气为能源的DHC 方式。
由城市燃气公司促进其发展传统的方式有:
①燃气锅炉+ 蒸汽吸收式制冷机
②燃气锅炉产生的高压蒸汽,由蒸汽透平驱动离心式制冷机供冷
③直燃型冷热水机组
(4)使用大型水源热泵的区域供热方式。
在北欧国家热泵的应用主要是用来采暖,热源大多为河水或海水,充分利用自然能。
(5)以废热为能源的DHC方式。
来自发电厂、工艺过程、废水处理厂和城市垃圾焚烧炉的废热,可被再次利用作为DHC系统的热源。
4.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朱纪军,刘谨从系统能耗的角度分析了区域供冷的适宜的供冷半径,认为当区域供冷半径不大于1 000 m 时,通过系统优化设计,其全年运行能效比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投资不大,规模效应明显,技术可靠。
刘金平等提出区域供冷冷冻水输送管线的优化设计方法,确定了区域供冷系统冷冻水输送管线最优水流速度和保温层最优厚度的优化模型。
杜敬三,付林,江亿针对于容量已确定的热电厂,利用总能耗最小的原则,认为区域供冷系统最佳供冷面积与热电机组性能及供热参数、供冷建筑物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当地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
付林,江亿通过对区域供冷系统的分析认为,存在最佳供回水温差,在最佳供回水温差下,系统能耗最小。
郑钢对采用区域集中供冷的住宅空调的特点进行例如分析,并与住宅空调中常见的另外两种供冷形式(分体式空调和户式中央空调)的运行特点、初投资和20年运行总费用等进行比较。
区域供冷采用冰蓄冷加低温送风系统能提高空调效果,虽然初投资方面集中供冷比其他两种形式大,但是从20年的总运行和更新费用来看,区域供冷经济性最好。
蔡龙俊等对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中住宅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现有居住区区域供冷供热小区夏季空调使用情况的调研数据分析,得出居住建筑的夏季冷负荷同时使用系数在0.50左右(负荷按单位建筑面积计算)的结论。
5.发展区域供冷供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1)供给区域最佳半径
供给区域越大,单位区域面积上的热负荷越大,越利于发挥区域供冷供热的规模优势,但同时区域半径越大,区域管道越常,埋管所需费用、管道热损失和输送费用越大,因此供给区域半径存在最佳值问题。
(2)热媒种类和供给参数
热媒的种类和参数对区域配管的管径、配管方式等有很大影响。
它们主要决定于用户所需的热媒类型、热负荷密度、输送距离及用户侧设备类型,有时也决定于机房设备配置。
(3).用户负荷特性及同时使用系数
由于区域供冷供热供应范围大,对象多,用户特性不一致,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系统必须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另一是各用户最大热需要量之和与系统最大负荷有一定差距。
(4).地表水温差能源的利用
6.区域供冷供热与住宅建筑
(1)区域供冷供热应用住宅建筑的可行性
区域供冷供热应用于住宅区,可实现对住宅区内建筑的空调冷热源和生活热水的集中供应,符合节能、环保的能源使用导向,优化了建筑外环境和热环境,得到了暖通空调界、电力等部门及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完整的住宅区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包括能源中心(冷热源制造) 、室外输送管路、区域内
单体建筑的二次站(二次换热站或二次泵送站) 、单体建筑内的输送管路、分户末端空调系统等环节。
找到一种适合的采暖空调共用的室内系统形成,而且满足分室温度控制和按户计量收费的原则是在居住区内推广应用区域冷热连供的关键。
现在住宅建筑内的散热器采暖系统,显然不适合这一要求,但对近几年越来越受重视的地板辐射供冷/暖、风机盘管与地板辐射联合供冷/暖、吊顶辐射供冷/ 供暖等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在住宅内部使用一套系统实现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的需求,是实现居住区冷热联供的基础。
(2)区域供冷供热应用住宅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舒适性和可靠性
为集中供应后,若主系统出现问题,势必导致其户内空调和生活热水供应的中断,因此,在技术上如何保障“不间断供应”、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是设计、建造和运行阶段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②成本
宅区建设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后,该部分的建设成本有3种出处:1.1开发商的建安成本。
1.2业主。
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的“开户费”概念,业主很难接受“房价分离”的模式。
1.3 独立的公用事业投资运营商。
由于住宅与商业建筑相比,空调用量较小,收费单价中利润也不可能高,因此作为独立的投资行为很难运作。
所以,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建造成本,应由房地产开发商承担,但为降低成本,可以在技术模式和户内系统分段建设等环节上进行调节。
③收费
虽然理论上业主对区域供冷供热收费的组成项(运行能耗、人工、维护保养、设备更新等)不会有原则上的歧义,但肯定希望实际缴纳的费用接近传统方式的使用费(区域供冷供热在舒适性上强于单元式空调,因此业主能接受实际收费高于传统方式的现实) 。
如何制订区域供冷供热的收费体系和标准,是平衡业主使用和维持系统运转的最根本因素。
参考文献:
杜敬三,付林,江亿,蓄冷装置在区域供冷系统中的应用,暖通空调,2003(2):97-100
朱纪军,刘谨,区域供冷系统及其供冷半径探讨,制冷,2004(1):69-72
杜敬三,付林,江亿,区域供冷面积最佳供冷面积探讨,暖通空调,2003(6):111-113
蔡龙俊,欧阳生春,区域供冷供热住宅建筑空调负荷同时使用系数的计算,能源技术,2006,27(3);130-132
秦红,我国区域供冷供热发展的几各问题,通风除尘,1997,(4):17-20
黄建恩发展居住区区域供冷,缓解夏季用电紧张,节能技术,2006,24(3):284-286
丁云飞,区域供冷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建筑热能通风空调,1999(2):45-48
鲍劲松,城市住宅区区域供冷供热分析,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19(6):513-515
寿青云,陈汝东,借鉴国外经验积极发展我国的区域供冷供热流体机械203,31(11):37-41
作者简介:严敏,出生于1979年10月,性别:女,工作单位:北京新厦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邮政编码100080,职称:中级,职务:专业负责人,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