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势篇》
孙子兵法——势篇

势篇摘要
• 主要论述了“势”的形成和利用以及“势” 和作战的关系等问题。 • “势”是以“奇正”之术(兵力的战术配 置)为主要内容的,要正确运用“奇正” 的变化,以出奇制胜。 • 强调充分发挥将帅杰出的指挥才能。
•
释 文 :
军 也 纷 纷 听 从 李 自 成 的 号 令 。 地 的 起 义 各 北 江 、 北 湖 、 南 河 。 大 扩
乱生于治;治乱,数也 释文: 在一定条件下,混乱转化为严整;混乱与严 整是组织指挥好坏的问题。 • 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讨伐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 元济,连战不利。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 李訫受命接替袁滋出任彰义军节度使。当时,军 中士气低落,厌战情绪十分强烈。李訫上任后, 十分关心将士,但闭口不提征战之事,对军队的 治理也不十分严格。有人为此指责他,李訫解释 说: 我军换将帅,必然容易引起敌人警觉,我只 有示之懈怠,敌人才有可能放松戒备。我也才有 可能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事情果然如李訫所料。 吴元济得知李訫的所作为后,并没有把他放在眼 里。结果,李訫待时机成熟,派精锐袭取蔡州, 大败吴元济。
• 公元前204年(汉王三年),项羽率部在齐地作战, 刘邦乘项羽后方空虚之机,率领五十余万大军, 进攻楚地。项羽得到消息后,留下其他将领继续 攻打齐国,自己率领精兵三万余人,迅速增援彭 城,包围汉军一部。汉军上下以为此战必胜无疑, 大摆酒宴,以示庆贺。项羽率部于拂晓时分突然 发动进攻。汉军仓促应战。战至中午,汉军溃败。 项羽率部追击,于谷水、泗水等地杀汉军十余万。 汉军南逃至雎水,十余万人无路可逃,纷纷落入 雎水,雎水为之阻塞。在楚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刘邦经过奋力拼杀,仅率数十骑逃出。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 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释文: 湍急的水流能把石头冲走,是水势强大的缘故;凶猛的飞鸟能捕杀鸟兽,是 节奏恰当的缘故。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战斗态势是险峻的,节奏是短促而猛 烈的。这种态势就像张满的弯弓,节奏就像触发弯弓上的扳机。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要含义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要含义《孙子兵法》的势篇,真的是个宝藏啊!势这个词儿,听着就挺厉害,对吧?它不是说你手里有多少兵力,而是讲究你怎么把这些兵力用到极致。
想象一下,打仗就像打篮球,光有好球员不够,得会传球、配合,才能把优势发挥出来。
孙子提到的“势”,就是这个意思。
要懂得掌握时机,顺势而为,那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比如说,当敌人疲惫的时候,你就得猛攻,像狮子捕猎,悄悄接近,突然发力,才能一击必杀。
再说说“势”的变化,这可是一门学问。
局势是瞬息万变的,你要像海鸥一样,随风而行,懂得何时高飞,何时低伏。
孙子说,好的指挥官能在平静中看出风云变幻,听到敌人的脚步声,就像你能在嘈杂的街道上听见自己的朋友叫你。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你得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战斗中,适应变化就是胜利的关键。
就像打牌,不是每次都能抓到好牌,但你得会打出一手好牌,懂得见风使舵。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势到底咋用?简单说,就是要学会利用环境和形势。
比方说,假如你在比赛中,能利用场地的优势,选择风向、阳光这些“小细节”,就能为自己赢得先机。
用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别总想着硬碰硬,有时候灵活点儿,转个弯,反而能轻松过关。
孙子还强调,掌握势的同时,得懂得隐忍,学会等待。
战场上,有时候不必急于求成,保持冷静,找到合适的时机出击,胜利就会自然而然降临。
再来聊聊势和团队的关系。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团队合作才是王道。
孙子教我们,指挥官要能够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个成员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就像一个乐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指挥得当,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那就成了噪音,绝对是输得一塌糊涂。
这种协调和沟通的能力,正是“势”的体现。
你得会用“势”把大家的力量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打出漂亮的配合。
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时刻变化的形势让人眼花缭乱,你得时刻保持警惕。
孙子说,聪明的将军总是能预见敌人的动向,做到心中有数。
就像你在追剧时,能猜到剧情的发展一样,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反应。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这一篇文章主要包括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三部分,择人而任势。
一、兵法解析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意思就是:善于带兵打仗的人则,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
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
木块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含意是静止放在的,图象置放在险峻崎岖之处就滚动。
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
所以,善于统率作战的人引发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孙子的这段论述提出了三个结构性问题:势、任势和择人。
什么叫势?孙儿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也就是说,“善战人之势”,就像把一块圆形的石头置于头顶圆形山顶上,并且再用劲去转动它,由于“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这块置于高山之巅的转动着的随时可能滚下来的圆石产生的能量,就让比方形的石头,或放于半山腰、山脚下,也不转动它要大得多。
可见,势是力量在战场上所处的空间上才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局面、气势和冲击力。
什么叫任势?任是运用,任势就是用势,兵家用势指的是用兵作战要能够取得类似“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的效果。
如杜牧所云:“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
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
”用势说到底,就是把长期存在于将帅及其军队中的指挥、战斗能力借助于客观情况(如天时、地利),使其最大限度地办到。
任势的关键点还在于择人。
任势要靠人运筹、谋划。
所以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那么怎么做到“择人而任势”呢?第一是选择良将,良将的标准是“智、信、仁、勇、严”全面发展,如汉之韩信、蜀之孔明、南宋之岳飞,这些好手用兵高妙。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孙子兵法势篇解读》孙子兵法里的势篇啊,那可真是个好东西。
就像我们平常做菜有菜谱一样,这势篇就是打仗、做事儿的一个“妙方”。
势是什么呢?咱打个比方,你看那洪水从山上冲下来的时候,那股子劲儿,什么东西在它面前都得被冲走。
这就是一种势。
在势篇里,孙子说要善于营造这种势。
这就好比咱们玩弹珠游戏,你要是把弹珠放在一个平平的地方,它就只能慢慢滚,没什么大动静。
可要是你把它放在一个小坡上,轻轻一推,它就“嗖”地一下冲出去老远。
这就是利用了地势的“势”。
那在实际的情况里怎么营造势呢?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地安排各种资源,就像搭积木一样。
每一块积木都有它的用处,你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能搭出一个特别稳固又好看的建筑。
在打仗的时候,将领要把士兵、武器、粮草这些东西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士兵的训练就像给弹珠一个初始的动力,训练得好,动力就足。
武器就像是弹珠的材质,如果武器精良,那就像弹珠是个钢珠,又硬又结实。
粮草就更不用说了,没有粮草,士兵就没力气,就像弹珠没有润滑油,动起来就费劲。
孙子还提到“奇正相生”。
这可太有趣了。
正就像我们平常走路,规规矩矩地一步一步来。
奇呢,就像是突然来个跳跃或者转弯。
比如说下棋,大部分的时候按照常规的走法布局,这就是正。
可要是突然来个出其不意的妙手,就像在对方以为你会走这步的时候,你却走了另外一步,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就是奇。
正和奇要是配合得好啊,就像音乐里的节奏,有平稳的节拍,也有突然的变奏,这样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曲子。
再说说这“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这就好比拉弓射箭,你把弓拉得满满的,那股力量就像积攒起来的势。
可你要是一直拉着不射,那也不行。
什么时候松开手,就像那个“节”。
箭射出去的瞬间,就像我们抓住了最好的时机。
要是时机不对,箭射早了或者射晚了,可能就射不到目标。
在生活里也一样啊,你想做个生意,你准备了好久,资金、人员、货物都准备好了,这就是拉弓的过程,有了势。
可你要是没选好开业的时机,比如说市场还没需求,或者竞争对手太强的时候就冲进去,那就像箭射歪了,达不到目的。
《先秦散文·孙子兵法·势篇》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孙子兵法·势篇》原文鉴赏《先秦散文·孙子兵法·势篇》原文鉴赏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①,分数是也②;斗众如斗寡③,形名是也④;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⑤,奇正是也⑥;兵之所加,如以酸投卵者⑦,虚实是也⑧。
凡战者,以正合⑨,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⑩,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11),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12),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13),孰能穷之?激水之疾(14),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15),至于毁折者,节也(16)。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纩弩(17),节如发机(18)。
纷纷纭纭(19),斗乱而不可乱也(20);浑浑沌沌(21),形圆而不可败也(22)。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23);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24),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25)。
任势者,其战人也(26),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27),势也。
【注释】①治:管理。
②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曹操注云:“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 ③斗:指挥作战。
④形名:指古时军队使用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工具和信号。
曹注云:“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 ⑤必:即使。
⑥奇正:指古代用兵作战的变法和常法。
奇:出人意外的、异常的。
正:正规的,正常的。
⑦碫(duan音段):磨刀石。
泛指石头。
⑧虚实:指强弱、劳逸、众寡、真伪等,这里是以实击虚的意思。
⑨合:会合,指迎敌。
⑩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11)五色:指红、黄、青、白、黑五种颜色。
(12)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孙子兵法》兵势篇教学课件

• (10)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 种味道。
• (11)战势:这里指战略形势和战术态 势。
• (12)奇正相生:这里含有奇和正相互 依存、相互转化的意思。
• (13)循环之无端:循,顺着的意思。 顺着圆环旋转,没有尽头,比喻事物的 变化无穷。
• 【翻译】 • 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
• 【原文】
•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 沌,形圆(16)而不可败也。乱生于 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17)。治 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18)者,形之,敌必从之 (19);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 以卒待之(20)。
• 【注释】
• (16)形圆:一说,指阵势部署得四面八 方都能应付自如;另一说,指变为圆阵即 环形防御的意思。
• 可见,形是势的基础,势是形的有效发挥。亦 即:形是运动的物质,势是物质的运动。故在 《形篇》之后,以《势篇》相继。主要论述军 队的运动。强调善战的指挥员要在战争中高度 发挥其灵活性,使作战的方式方法变化无穷, 造成以强击弱的态势。
• 力量体现于“形”而蓄发于“势”。 就力量运用而言,“势”指的是力量 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所借助各种外部 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有利的蓄发状态。 如何增强自己的力量,如何将自己现 有力量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如何以最 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胜利,这都与 “势”有关,或者说都需要借助于 “势”来实现。“势”是中国战略思 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掌握中国战略 思想的精华,不能不洞悉这个字的深 刻内涵。
• 【原文】
•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21)。任势者, 其战人(22)也,如转木石。木石 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 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 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下)

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下)【原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①;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②。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③。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④。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⑤。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⑥。
治乱,数也⑦;勇怯,势也⑧;强弱,形也⑨。
【注】①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郭化若说:“这里用水这一物质,在迅猛奔流的运动中产生的冲力和能量能冲走石头作比喻,说明‘势’的含义。
即指挥军队作战行动迅猛有力,就能加大对敌的优势而易于取胜。
”陈宇说:“孙武在本篇中所说的‘势’,不管是指形势、态势、位势,还是气势、优势,其基本含义都落脚到一种‘力’。
”“在战争中,主要是指军事力量的优化集中、妥善运用和充分指挥,表现为战场上有利的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
”激水,湍急的流水。
疾,快,急速,迅猛。
漂石,指湍急的流水使河床上的石头漂浮起来。
②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鸷鸟,指鹰、雕、鹫之类凶猛的禽鸟。
毁折,指猛禽捕捉擒杀弱小的鸟雀。
节,郭化若说:“节,即距离。
这里指接敌距敌愈近,则发起冲击时愈能迅速而突然。
这就是‘节’的含义。
”李零说:“‘节’是什么?就是出击的时机和节奏。
”③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郭化若说:“《孙子》出奇造势的中心命题就是这里所说的‘势险’和‘节短’。
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隐蔽地接近敌人到最短距离,突然地猛烈攻击敌人。
这种战术原则,至今仍可资借鉴。
”④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朱军说:“以‘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来比喻战时部队集中,人人逞勇,个个欲战的待动状况,只待一声令下,便能发动。
在这时刻,即指挥员采取决心、下达命令的节骨眼的关键时刻,其节是很短的,决心的节,只存于方寸之间。
本段用两个比喻说明在战争中既要运用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又要做到机动迅猛,才能发挥威力;既要近战,又要有节制地运用兵力,……其次,还说明战时用兵‘势险’、‘节短’之意,表示指挥员的决心既要正确又能及时,始能不误战机。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孙子兵法作为古老的中国兵法学的经典,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战争理论和实践。
孙子兵法的篇章体系依照古老的中国思想而构建,其中“势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
势篇论述了兵法中最根本的原则,表达了孙子对兵力运用的理解与思考,汇集了孙子以及中国古代着名军事家们认识战争以及如何取胜的经验和真知灼见。
势篇首先提出了,在用兵之前,先要知彼,了解对方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方的细微变化。
孙子指出,形势是动态的,每当形势发生变化,就应该立即行动,趁机取胜。
由此可见,孙子认为,在用兵之前需要慎重处理形势的变化,并建立应对策略,实现胜利意图。
孙子又在势篇之中主张“言以虚者胜”,指出不管是自己或敌人,只要采取准确的判断,即使虚张声势,仍能够取胜。
例如,比如以收复晋城为背景,孙子提出,即使有敌人强大的兵力在朝晋城,只要慎重用兵,及时实施策略,即使只拥有很少的兵力,也能够拯救晋城。
再者,势篇指出,取胜还必须靠善用军事智谋。
孙子在晋城之战中,采取了“兵不血刃”的策略,只借助兵力的施压,以及在侧翼实现攻击,最终获得胜利。
这一策略表明,孙子不仅善于分析形势,而且能够构想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方法,以取胜。
最后,在势篇中,孙子认为,兵家之间互相调和,持续和平是最理想的状况,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
因此,在决定作战的时候,孙子倡导慎重,要彻底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再做出决断。
孙子认为,和平能够避免双方的损失,也能够节省资源,增强自身的战斗力,以备应对以后的战争。
孙子兵法的“势篇”汇聚了古老的中国兵法及思想,解读该篇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战争学及文化认知,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思考方式,洞察中国古代兵法智慧,把握战争变化趋势。
如今,孙子兵法的势篇对战略思想影响仍然遍及东亚地区,其中蕴含的内涵和价值,被许多学者及国际政治家所推崇。
总之,孙子兵法的势篇仍然适用于当代,汇集了古老中国家的智慧,深受国内外学者以及政治家的崇敬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势篇》主要中心思想
第一层:战势的内容。孙子说:管理大部 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属于军队的 组织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 队一样,这是属于指挥号令的问题;统帅 全军能够使它一旦遭到敌人的进攻时,而 不致失败,这是“奇”“正”的战术变化 问题;军队打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一样, 这是“避实就虚”的正确运用问题。
3, 论战势的姿态和方法 之一 【原 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guo、nu),节如发机。 【注 释】 (1) 激水之疾:激,湍急。疾,快,迅猛、急速。 (2) 鸷鸟: 鸷(音《拼音》) , 凶猛的鸟, 如鹰、雕、鹫之类。 (3) 节: 节奏。指动作爆发得即迅捷、猛烈, 又恰到好处。 (4) 势如彍弩: 彍, 弩张满的意思。彍弩即张满待发之弩。 (5) 发现: 机, 即弩牙。发现即引发弩机的机纽, 将弩箭突然射击。 今译: 湍急的水流得疾快,以至于漂转巨石,这是由于地势险陡造成;凶 猛的鸟迅飞搏击,以至于(使小鸟来不及逃避,致被)毁折,这是由 于它能节量距离远近的度数。因此,善于打仗的人,他的战势险疾, 他节量的距离短近。战势如同把弩拉满一样,节度如同拔动弩上的机 纽突然把箭射出一样。
二,《势篇》原文解读和释义
1, 总论战势的内容,不外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项 【原 文】 凡治众如治寡者,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者,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 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duan)投卵者,虚实是也。 【注 释】 (1) 治众: 意为管理人数众多的部队如同管理人数很少的部队的一样。 (2) 分数: 此处指军队的编制。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 就叫分数,这里是指分 级分层管理之意。 (3) 斗众: 指挥人数众多的部队作战。斗, 使…战斗( 使动用法) 。 (4) 形名是也: 形, 指旌旗;名, 指金鼓。古战场上, 投入兵力众多,分布面积 也很宽广, 临阵对敌, 无从知道主帅的指挥意图和信息, 所以设置旗帜, 高举 于手中,让将士知道前进或后退等, 用金鼓来节制将士或进行战斗或终止战斗。 (5) 毕受敌而无败: 必, "毕"的同音假借, 意为安全、全部。 (6) 奇正:指古代军队作战的变法和常法,其含义甚广,如:先出为正、后 出为奇,正面为正、侧翼为奇,明战为正、暗攻为奇,等等。 (7) 碫(段):磨刀石,这里泛指示石块。 (8) 虚实:指强弱、劳逸、众寡、真伪等,这里是以实击虚的意思。 今译: 大抵统治人数多的军队如同统治人数少的军队一样容易,这是因为能分级 编制,递相统属。指挥人数多的队伍战斗如同指挥人数少的队伍战斗一样容 易,这是因为善于运用旗帜锣鼓(等通信、联络、指挥信号)。全军的战士 可使尽受敌人攻击却不至于打败仗,这是因为能活用奇正之术,(以导战势 于有利。)进攻,所向无敌,如同用坚硬的石头去打脆薄的鸡蛋一样容易, 这是因为能避实击虚。--总论战势的内容,不外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项。
3,灵活运用战术,出奇制胜 孙子非常重视“奇正”,尤其重视“奇”的运用。 奇和正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军事术语,即指挥军队作战 所运用的常法和变法。 例如公开宣战是正,突然袭击是奇; 正面攻击为止,侧面袭击为奇; 权衡敌强我弱是正,而在战场上改变这种态势就是奇。 还有,凡是一般指挥原则和方法(常法)是“正”, 而临敌制变、慧心独创的指挥原则和方法(变法)是 “奇”。 正与奇的关系又是主要兵力与次要兵力的关系。在 《谋政》中用曹操注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兵力五倍于 敌时,就以三倍于敌的主要兵力为正兵,二倍于敌的次要 兵力为奇兵。然而这不是刻板的规定,"奇正还相生",正 兵与奇篇》
工商管理111 栾 宝 春
一,势篇题解及要旨
1,势篇是形篇的姐妹篇 《势篇》的“势”,是《形篇》的“形”(军事实力)的 表现。换言之,“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 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 能力。 从哲学上看,“形”是运动的物质,而“势”是物质的运 动。 《形篇》讲的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势篇》讲的是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两篇是紧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姐 妹篇。 我们从中也可看出,孙武在认识上,反映了物质是第一性 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观 能动性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孙武在本篇着重论 述的是作战指挥问题。它主要表现为正确地变换战术 和灵活地使用兵力。
三之三 【原 文】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 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從(cong)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 动之,以卒待之。 【注 释】 (1) 乱生于治: 示敌混乱, 是由于有严整的组织, 另一说: 混乱产生于严 整之中。 (2) 弱生于强: 示敌弱小, 是由于本身拥有强大的兵力。另一说: 弱可以 由强产生。 (3) 治乱, 数也: 数, 即前言之: 分数“, 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意为军队的 治或乱,决定于组织编制是否有序。 (4) 动敌: 调动敌人。 (5) 形之: 形, 用作动词, 即示形、示敌以形。指用假象迷惑欺骗敌人, 使其判断失误。 (6) 以卒待之: 用重兵伺机破敌。卒, 士卒, 此处可理解为伏兵、重兵。 今译: 示敌混乱, 是由于有严整的组织 ,示敌怯懦,是由于英勇无畏,示敌弱 小, 是由于本身拥有强大的兵力。说到整治或纷乱,这是由组织好坏决定 的;勇敢或怯懦,这是由战势得失产生的;刚强或软弱,这是由兵力优 劣形成的。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伪装一些假象(乱、怯、弱)给敌 人看,敌人必然就会被诱而来战;给敌人一些甜头,敌人必然(就会贪 利而)来取;用香饵去调动它,用劲兵等待着掩击它。
第三层:战势的姿态和运用。湍急的 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能漂移石头,
这就是流速飞快的“势”,雄鹰迅飞
搏击,以至能捕杀雀鸟,这就是短促
急迫的“节”。所以,善于指挥作战
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
出的节奏是短促的。
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弯弓,短促 的节奏就像去发弩机。旌旗纷纷, 人马纭纭,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 队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要 周到部署、保持态势而不会被打败。 示敌混乱,是由于有严整的组织; 示敌怯懦,是由于有勇敢的素质; 示敌弱小,是由于有强大的兵力。
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 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态势优劣 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 小对比显现的。善于调动敌人的将 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 听从调动;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 就会来夺取。用这样的办法去调动 敌人,用重兵来伺机掩击它。
第四层:指挥员要善于造势。善于作
战的人,总是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而
三之二 【原 文】 纷纷纭纭(yun),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dun),形圆而 不可败。 【注 释】 (1) 纷纷纭纭: 纷纷纭纭: 纷纷, 紊乱无序。纭纭, 众多且乱。此 按照旌旗杂乱的样子。 (2) 斗乱而是不可乱: 斗乱, 言于纷乱状态中指挥作战。不可乱, 言做到有序不乱。 (3) 浑浑沌沌: 混乱迷蒙不清的样子。 (4) 形园而不可败也::指摆成圆阵,首尾连贯,与敌作战应付 自如,不至失败。 今译: 旗帜交错,锣鼓杂乱,在这样纷乱错杂的情况里战斗,队形似 已散乱(不可复整,但因分数素定、形名素习,)却不可以被打 乱。战车转动,步骑奔驰,在这样浑沌不分的情况里战斗,队形 似已败坏(不可收拾,但因能活用奇正虚实之术,使敌人抓不住 弱点〕,却不可以被击败。
第二层:奇正的作用和变化。一般 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教,用“奇” 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 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 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 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就像 四季的更迭。
乐音不过五个音阶,可是五音的变化, 就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 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 过五样味道,可是五味的变化,就尝 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可 是“奇”“正”的变化,就无穷无尽。 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旋绕不绝, 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
4, 论战斗的要诀,在于择人而任势。 【原 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 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释】
(1) 不责于人: 责, 求、苛求。此句言当追求有利的作战态势, 而不是苛求下属。 (2) 择人而任势: 择, 选择。任, 任用、利用、掌握、驾驭的意思。 (3) 其战人也: 指挥士卒作战。与前《形篇》中之“战民”义同。 (4) 安: 安稳, 这里指平坦的地势。 (5) 危: 高峻、危险, 此处指地势高峻陡峭。 (6) 势: 是指在“形”( 军事实力) 的基础上, 发挥将帅的主观作用, 因而造成的有利作战态势。 今译: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深知胜败的关键,)要从战势上寻求,决不责成部属,(强使力 战。)所以能选择部属因势器使。因势使用人民战斗的人,如同转动木头、石头一样。木头、 石头的性质,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形的就停止,圆形 的就滚动。所以善于因势使用人民战斗,如同转动圆石头从八千尺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这是 指挥上所造成的一种大好的战势呀!--论战斗的要诀,在于择人而任势。
2, 论奇正的变化和作用 【原 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 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 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 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注 释】 (1) 以正合, 以奇胜: 合, 交战, 合战。此句意以正兵合战, 以奇兵制胜。 (2) 声不过五: 声, 即音乐之最基本的音阶。古代的基本音阶为宫、商、角、徵、 羽五声。故此言声不过五。 (3) 胜:尽, 穷尽之意。 (4) 五味: 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 (5) 五色:我国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为正色,其他为间色(即有两 种或两种颜色以上混合而成的颜色)。 (6) 如循环之无端: 循, 顺着。环, 连环。无端, 无始无终。言奇正之变化无始无终, 永无尽头。 今译:大抵一切战斗,必须常作奇正两项的准备和变化。一面用正兵对敌,一面用 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的人,如同天地的运行不息,江河的长流不竭。没而复出, 没有穷尽,如同日月的运行去了又来,循环往复如口同四季一样。声音不过五个音 阶,可是五个音阶的合奏变化,就听不尽。颜色不过五个色素,可是五个色素的错 综变化,就看不完。味道不过五种,可是五种味道的烹调变化,就尝不了。战势不 过奇正两项,可是奇正两项的变化,就不可穷究。奇正两项相互转化,如同沿着环 儿找不着头儿一样,谁能穷究它?--论奇正的变化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