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扫描版)3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分两卷;甲卷为必考题;乙卷为选考题。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特别提醒:选做论述类题的考生将17、18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17、18题号处;选做实用类题的考生将17、18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21、22题号处。

甲卷(必考内容;共142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走近芦苇①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

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

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

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

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

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

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

生命的顽强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④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

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

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

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

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卷_语文_word版有答案_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卷_语文_word版有答案_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卷_语文_word版有答案白城一中长高二语文试题考试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选择题按照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其余答案在答题纸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清代词流派概述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

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

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

这一派词人标举南唐、北宋词,称他们的创作是“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幽兰草·题词》)。

他们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

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

另外,在明末清初的词坛上还有浙江嘉善地区的“柳州词派”,以及以王世祯为首的广陵词人群体,后者是清代第一次形成的大规模的词人流派。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

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

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卷(教师讲评用卷)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卷(教师讲评用卷)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众星拱月”,而是“满天星斗”。

在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华文明源头。

把巴蜀文明看作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经历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三星堆和殷墟两个考古遗址分别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铜时代的辉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经历的却不一样。

殷墟青铜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铜“物”器,即用青铜器制作的各种物品,最为常见的有鼎、尊等,纹饰大多是动物,鲜有单独的人形纹样。

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则拥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金杖上和兽形器上刻着的小人,青铜神坛上所铸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13个人像等等。

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

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铭文中多次出现“父、王、家”等字样,内容清晰地表达了王权在家族内的传承。

这说明,此时权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种“家天下”的形式。

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

从祭祀坑的规模、大小和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来看,祭祀仪典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必定是国家级的重要仪典。

因此,三星堆的青铜器基本是公共器物,是国家礼器,不是专为某个家族和个人订制的。

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首先在于两种文明所代表的权力模式存在差异。

考古学家李伯谦把“古国”分为“崇尚神权”和“崇尚王权”两类。

近几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青铜神坛,专家认为它的奇特造型生动地诠释了正在进行的一次神巫仪式。

而中原文明里几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铜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铜兵器“钺”的象形字,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国王形象演化而来的。

《左传》有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把“祀”与“戎”分开来论,在宣扬和巩固国家权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而中原文明更看重战争。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高二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33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桀傲菲薄芸芸众生冥顽不灵B.蕴藉显赫直截了当夙兴夜寐C.阑珊耿介羽扇纶巾归根结缔D.暮蔼萧索愤世嫉俗鼎鼎大名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你应该虚心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决不能对善意的批评置之度外....。

B.去年五月:北京移动公司终于通过话费套餐的形式降低了手机资费。

但公众仍质疑:降价为何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就不能更加透明点吗?C.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但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独辟蹊径....:化大境为小景:可谓佳句。

D.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需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被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地跳跃:两只脚掌交替地接触炭火:每次接触的时间都很短。

D.文化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4.下列诗句所吟咏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②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③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A. ①李贺②孟郊③苏轼④李清照B. ①李白②孟浩然③辛弃疾④李清照C. ①李贺②孟子③辛弃疾④柳永D. ①杜甫②陶渊明③苏轼④柳永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二十四桥何在吴锡平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年秋高二(上)期末联合检测试卷语文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技是Being,艺术是Should,科幻就是把想象和现实的碎片连接在一起,休谟说过,很多因果关系是习惯和风俗造成的,而不是真正的推理,逻辑造成的。

休谟之问,即所谓从“是”(being)能否推出“应该”(should)亦即“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这就是智能的起源。

Being与Should的结合就是休谟之问的融合,是科幻的完美体现,《星球大战》就是很好的例子,解决了Being与Should的问题,强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就会打通,就会出现科幻电影中那种匪夷所思的机器人。

我们一直在研究人机交互和人机融合智能。

它们的区分为:人机交互是“人的生理+机”的物理;人机融合智能是“人的智慧+机”的智能。

人机融合智能,就是把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形成安全、高效、敏捷的信息处理机制。

机,处理事实;人,负责价值。

所以,人机融合智能可以破解休谟之问——事实与价值的统一问题。

人机融合智能,主要研究如何在人、机器及系统之间实现最优智能匹配,这涉及人机协同系统的整体设计及其优化,其研究目的是使整个人机环境系统更可靠、更高效、更敏捷。

所有的科幻如果不接地气,不与科学结合,那么这种科幻将是虚无缥缈的,没有根基的,科幻不是文学,而是科学+艺术,美国属移民文化,它继承了欧洲的科学精神(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融入了印度和中东的神学(人和神之间的关系),也部分地融入了中华文明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作用思想。

2023高二上册期末联考语文检测试题

2023高二上册期末联考语文检测试题

2023高二上册期末联考语文检测试题高二上册期末联考语文检测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黑格尔《美学》曾说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例如一些很普通的房间、器皿、人物等等——作那样津津玩味的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因之在平凡中有伟大。

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很一般的东西,诸如谷仓、火灶、猪圈、鸡舍等等,也都如此大量地、严肃认真地塑造刻画,尽管有的是作冥器之用以服务于死者,但也仍然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

汉代艺术中如此丰富众多的题材和对象,在后世就难以再看到。

正如荷兰小画派对日常世俗生活的回顾玩味意味着对自己征服大海的现实存在的肯定一样,汉代艺术的这种丰富生活场景也同样意味着对自己征服世界的社会生存的歌颂。

比起荷兰小画派来,它们的力量、气魄、价值和主题要远为宏伟巨大。

这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第一次得到高度集中统一的奴隶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

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

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与这种艺术相平行的文学,便是汉赋。

它虽从楚辞脱胎而来,然而“不歌而诵谓之赋”,却已是脱离原始歌舞的纯文学作品了。

被后代视为类书、字典、味同嚼蜡的这些皇皇大赋,其特征也恰好是上述那同一时代精神的体现。

“赋体物而浏亮”,从《子虚》《上林》(西汉)到《两都》《两京》(东汉),都是状貌写景,铺陈百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

尽管有所谓“讽喻劝诫”,其实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仍在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天上人间的各类事物,其中又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事物和物质对象;山如何,水如何,树木如何,鸟兽如何,城市如何,宫殿如何,美女如何,衣饰如何,百业如何……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

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试题(扫描版)

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试题(扫描版)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 A所谈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C“便会对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决定作用”的说法过于绝对,见原文第二段。

D“德”和“命”不能看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见原文最后一段2.C 表述是结果,不是原因3.D “在这里,德虽然象征个人的品质”,是“品质”的含义不明确,不是“德”的内涵不确定,原文没涉及到“德”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6每小题3分)4.B意思是:高祖在含章殿设酒宴为他庆祝,两人喝的十分高兴,裴寂叩头说“陛下在太原起事时,约好天下安定,赏赐我印绶。

如今国家太平,希望能够让我辞官回家”。

5.B解析:错在“并已去世”,“太上皇”通常指的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6.D解析:错在“汾阴有人说他是个十分聪敏的人”。

从语境分析,“天分”绝不是夸赞人物“聪敏”之意,而是指“有天子的命运”,故裴寂惶惧并派人追杀。

7.(1)(5分)因为李渊跟裴寂关系最好,李世民拿出自己的数百万私钱给龙山令高斌廉,让他跟裴寂玩赌。

(采分点:“以”“厚善”“俾”各1分,句意2分。

)(2)(5分)太宗说:“你有辅佐帝王的功勋,长孙无忌效力于王室,你二人不能陪我乘车,谁还可以呢?”(采分点:“勋”“宣力”“参乘”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5分)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

(3分)9.(6分)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

(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广东省广州2024_2025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

广东省广州2024_2025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

广东省广州2024-2025高二上学期三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建要求其志向读者抛弃现实世界阅历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醉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建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

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变更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峻,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

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

“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峻,而这类“爽文”恒久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恒久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

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

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找寻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

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的确产生了摆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其推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旧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扫描
版)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WB201701
一、知识积累(共18分,1~5题每小题2分,6题8分,每空1分)
1.C解析:A.钗擘(bî)黄金 B.栖(qī))隐处玉砌(qì) D.芙蓉浦(pǔ)小楫(jí)2.D解析: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怕这怕那,形容疑虑过多。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3.D 解析:A 两面对一面;B 搭配不当,应为“改善……结构和缓解……压力”;C “围绕……
为主题”杂糅,可把“围绕”改为“以”
4.B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也适当结合地域文化知识。

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
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5.B 解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

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
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

不符合语境。

6.(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阅读鉴赏(共3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7.D 应该体现万川之月的第一个含义。

8.A范围扩大,应该是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9.C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出现比较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每小题2分,13题每小题3分)
10.B
11.A解析: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12.B解析:钱乙判断广亲的小儿子将突然发病,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

13.(1)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
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

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


(2)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

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

【参考译文】钱乙字仲阳,他父亲钱颖善长医术,却嗜酒而喜欢出游,往东到海上去就没有回来。

钱乙才三岁,母亲早死,他姑姑嫁给吕氏,吕氏怜悯并收养了他,长大以后,就教导他学医,并告诉他的家世。

钱乙哭过之后,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寻找了八九趟,很多年后,终于找回父亲,此
时他已三十岁了。

他侍奉吕氏如同父亲,吕氏死后没有后代,他就给吕氏收殓埋葬,穿孝衣守丧。

钱乙最初是因《颅囟方》著名,授给他翰林医学的官职。

皇子患惊风病,钱乙给他喝黄土汤而治好了他的病。

神宗召见他询问黄土汤治病的情形,他回答:“因为土能克水,水平稳了,那么惊风自然就停止。

”神宗高兴,提升他为太医丞。

广亲的长子患病,钱乙诊他的病说:“这种病可以不用吃药而痊愈。

”广亲的小儿子在旁边,钱乙指着他说:“这孩子将突然患病,使人惊恐,过了三天的午后,可无忧。

”广亲家的人很生气,不答话。

第二天,广亲的小儿子果然突发羊角风,十分危急,请钱乙给他诊治,三天就病愈。

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

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

”随后又说:“我能把病痛移到四肢末端。

”于是,就自己制药,日夜喝它。

左手、左脚突然蜷曲不能活动,他高兴地说:“可以啦!”他因病辞职回家,不再出来为官。

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有关医书无不阅读,不固执地死守古法。

特别精通《本草》等书,辨别纠正它错误的地方。

晚年时,痉挛麻痹的病症逐渐严重,他知道不能治疗,就召来亲戚诀别,换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王克明,字彦昭,是绍兴、乾道(皇帝年号)年间的名医。

他刚出生时,母亲缺少奶汁,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后更加严重,医生认为治不好了。

王克明自学《难经》和《素问》,来寻找治疗办法,用心施用药物,他的病才好了。

之后他开始用学来的医术在江淮地区行医,又到了苏州、湖州一带,尤其擅长针灸。

他诊脉遇到难以治疗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症的关键,之后再用药。

(他认为)病即使表现出多种症状,有的可能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去除病症根源,根源去除而其他的病症自然会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有的病,他认为吃药治不好不是药的问题(不是吃药能治好的),而是病人某些(引发疾病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将事情处理妥当,其病自愈。

王克明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

张子盖率军救援海州,部队中瘟疫流行。

他赶赴军中,治好了几万人。

张子盖准备向朝廷上表为其请功,王克明却极力推辞。

王克明学问非常好,为人好侠尚义,常奔波数千里为人治病。

起初参加礼部考试,考中后,屡次担任医官。

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

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

后来改到翰林医痊局任职,皇帝赐予他紫衣和金鱼袋。

绍兴五年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三)诗词鉴赏(共8分)
14.选取密布的秋云、劲催的西风、霏霏的秋雨、投碛的征鸿、浩荡的江水、寒青的山色等秋季
的典型景物。

(1分)营造了凄凉(凄迷)惨淡(压抑)的氛围,以景写情,抒发了作者内心悲凉、无所适从、依恋故园的情感,也暗示了国家破败、山河飘摇的时代特点。

(2分)
15.“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写出漂泊流落、破国亡家之苦恨。

“空搔首兴叹,
暮年离拆”,写出功业无成、年华已逝的迟暮之悲。

“奈酒行有尽情无极”,写出愁苦心情难以排遣、无可奈何的伤感。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写出激愤不平之气和爱国热情。

(答出三点给5分,分析需要结合具体词句。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2分)
16.患癌晚期选择摘除;坚持换新居;新公寓铺彩砖;二战躲洞内。

(2分)
17.①结构上:补充说明,与“我确实知道”父亲“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相照应;使情
节更加曲折严密(2分)。

②内容上:丰富内容,使父亲形象更加丰满;更能突出父亲无所畏惧的性格特征;凸显人生
绝处逢生、从头再来的主旨(2分)。

18.陈述事实,表达愿望。

明知道父亲没有多大希望,任然希望父亲能像过去的决断一样,手术
成功(2分);对父亲无所畏惧、从头再来精神的赞叹(2分);生活常常会陷入绝境,只有无所畏惧,果敢面对,才能迎来转机(2分)。

三、语言运用(共4分)
19.(1)出身寒微,空有才华,鲍照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来排解人生不公平的悲
愤。

(句式1分,内容1分)
(2)韶华易逝,明月长存,若虚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来感叹萦绕心头的失落。

(句式1分,内容1分)
四、表达交流(共40分)
20. 评分标准:一类卷:40—36分二类卷:35—32分
三类卷:31—24分四类卷:23分以下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