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脾功能亢进治疗【专业知识】

合集下载

内科学(第9版)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 脾功能亢进

内科学(第9版)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  脾功能亢进

内科学(第9版)
二、发病机制
1.过分吞噬机制 血液缓慢流经红髓中巨噬细胞构成的网状过滤床,然后再通过静脉窦内皮间的小裂孔(2~5μm)
回到循环中,在此过程中,血液中的细菌、异物或表面覆盖了抗体及补体的细胞,被巨噬细胞 识别并吞噬。 血流中衰老、受损、变形能力差的细胞因不能通过裂孔被阻留下来,亦被巨噬细胞识别吞噬。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内科学(第9版)
一、定义及病因
(四)血液系统疾病 1.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镰状 细胞贫血等。 2.恶性血液病: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淀粉样变性等。 3.骨髓增殖性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五)脾脏疾病: 脾囊肿、脾血管瘤等。 (六)脂质贮积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和糖原沉积症。 (七)其他:恶性肿瘤转移、药物因素、髓外造血等。
重点难点
掌握 脾功能亢进的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
熟悉 脾功能亢进的诊断标准、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
了解 脾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内科学(第9版)
一、定义及病因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共同表现为脾大,一系或多 系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
1991年国内制定诊断标准(以前4条依据最重要) ① 脾大:绝大多数病人根据体检即可确定,少数体检未扪及或仅于肋下刚扪及脾大者,还需经过超
声和CT等确定。 ② 外周血细胞减少:可一系减少或多系同时减少。 ③ 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部分病人出现轻度成熟障碍。 ④ 脾切除后外周血象接近或恢复正常。 ⑤ 51Cr标记的红细胞或血小板注入人体内后行体表放射性测定,脾区体表放射性为肝区2~3倍。

脾功能亢进症的鉴别诊断

脾功能亢进症的鉴别诊断

脾功能亢进症的鉴别诊断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脾脏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机体脾功能亢进的综合征。

在临床上,脾功能亢进症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便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1. 脾功能亢进症的病因脾功能亢进症的病因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脾脏受损,进而引发脾功能亢进症的发生。

2. 临床表现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包括脾区疼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出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3. 鉴别诊断3.1 脾功能亢进症与脾梗死的区别脾梗死是由于脾脏血管梗阻导致的脾组织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剧烈的左上腹疼痛、休克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症则表现为慢性持续的左上腹不适。

通过脾脏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2 脾功能亢进症与淋巴瘤的区别淋巴瘤是一种恶性淋巴组织增生疾病,脾脏是淋巴瘤的常见受累器官。

患者可能表现为进行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症则主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引起的临床症状,需要通过淋巴穿刺活检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3.3 脾功能亢进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区别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贫血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症也会导致贫血,但是其主要病理变化在于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需要通过骨髓穿刺、脾脏超声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4. 治疗和预后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等。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行脾切除术。

脾功能亢进症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时治疗和规范管理可以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鉴别诊断对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生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脾功能亢进(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脾功能亢进(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脾功能亢进(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引起脾大原因有多种,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布鲁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及疟疾等。

临床表现为脾大,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

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缓解。

二病因脾亢与脾大有关,引起脾大的病因包括:1.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布鲁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及疟疾等。

2.免疫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Felty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结节病等。

3.淤血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布-加综合征、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等。

4.血液系统疾病(1)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及镰形细胞贫血等。

(2)浸润性脾大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脂质贮积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淀粉样变性等。

5.脾的疾病脾淋巴瘤、脾囊肿及脾血管瘤等。

6.原发性脾大发病原因不明。

三临床表现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

脾大通常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

有时巨脾的症状也很轻微,患者可感到腹部不适,胃纳减小或向一侧睡时感到不舒服。

如有左季肋部与呼吸相关的疼痛及摩擦感,往往提示脾梗死的可能。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大,其脾功能亢进引起血细胞减少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通常淤血性脾大时血细胞减少较为明显。

浸润所致的脾大如慢性白血病时,脾亢往往不太明显。

临床上脾大的程度与脾功能亢进也不一定平行。

四检查脾亢时血细胞减少,但细胞形态正常。

早期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重度脾亢时可出现三系明显减少。

骨髓检查呈增生象,可出现成熟障碍,这是因为外周血细胞大量破坏,促使细胞过度释放所致。

五诊断1.脾大,肋下未触及脾者,脾区B型超声显像检查可供临床参考。

2.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或血小板可以单一或同时减少。

3.增生性骨髓象。

4.脾切除后可以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

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是什么

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是什么

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是什么脾功能亢进(splenic hyperfunction)是指脾脏在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功能亢进的状态。

脾功能亢进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病理生理现象,通常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感染、肿瘤、贫血、风湿性疾病等引起的。

脾功能亢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首先,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脾区疼痛、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综合征等。

脾区疼痛是脾功能亢进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常感到脾区隐痛或钝痛,严重时可放射至左肩或左上腹部。

脾肿大是脾功能亢进的主要体征之一,可通过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来确认。

脾功能亢进综合征是指脾功能亢进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全身乏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脾功能亢进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规血液检查可发现贫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异常情况。

脾功能亢进还可导致脾细胞在外周血中增多,可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或流式细胞术来确认。

另外,脾功能亢进还可导致血浆蛋白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血清铁蛋白水平增加等。

最后,影像学检查在脾功能亢进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腹部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脾脏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对脾肿大、脾梗死等病变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

此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用于评估脾脏的形态和功能状态。

总之,脾功能亢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脾功能亢进概述演示课件

脾功能亢进概述演示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脾功能亢进的治疗将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 的治疗方法。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推广
预测未来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将在脾功能亢进领域得到更 广泛的应用,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讨论和协作,为患者 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脾脏活检
免疫学检查
脾脏活检是确诊脾功能亢进的金标准 ,可明确脾脏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免疫学检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检测脾脏相关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的水平,有助于评估脾脏 免疫功能状态。
放射性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扫描可显示脾脏的功能状 态和血流情况,有助于了解脾功能亢 进对全身血液系统的影响。
04 治疗原则及方案选择
如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征等,可导致红 细胞在脾脏内破坏过多, 引起脾功能亢进。
肝脏疾病
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等, 可导致脾脏淤血和肿大, 进而引发脾功能亢进。
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可引起全 身免疫反应,累及脾脏导 致脾功能亢进。
遗传因素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遗传 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导致脾脏 对红细胞的破坏增加,引起脾功能亢 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机体产生针 对自身细胞的抗体,导致脾脏对相应 细胞的破坏增加,引发脾功能亢进。
03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 术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
脾功能亢进时,血常规检 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数量减少,但细胞 形态正常。
骨髓象
骨髓象检查可显示骨髓增 生程度,有助于了解脾功 能亢进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

脾功能亢进健康教育PPT课件

脾功能亢进健康教育PPT课件
性别差异在疾病的表现和发展上可能起到重 要作用。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出现
如出现乏力、反复出血或腹部肿胀等症状,应及 时就医。
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预后,防止病情加重。
何时就医?
定期体检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脾脏和血液相关检查。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及早发现脾功能亢进及其引发 的并发症。
何时就医?
监测血小板
如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正常范围,应进一步评估 脾脏功能。
低血小板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需引起重视。
如何管理脾功能亢进?
如何管理脾功能亢进?
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病因,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免疫抑 制剂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 药。
如何管理脾功能亢进?
饮食调整
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 ,以支持血液健康。
脾功能亢进的预防
预防感染
注重个人卫生,接种必要的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
感染是导致脾功能亢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感 染至关重要。
脾功能亢进的预防
定期体检
通过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疾病,提高预防意识 。
早期诊断及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脾功能亢进的发生 率。
谢谢观看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某些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感染者或免疫系 统异常者,容易出现脾功能亢进。
这些人群需要定期监测脾脏功能和血液指标 。
谁会受到影响? 年龄因素
老年人群体因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受到脾功 能亢进的影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在女性中更为 常见,因此女性可能更易受到脾功能亢进影 响。
什么是脾功能亢进?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贫血、出血倾向和腹部不适 等。

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知识摘要本文件旨在提供关于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的全面知识,涵盖临床表现及特征、常用术语解释、病理全过程、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及其概念、并发症及其概念、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如何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

本文件适合医学生和患者阅读,提供了详细的解释、例子和案例,以便于读者理解。

目录1.简介2.临床表现及特征3.常用术语解释4.病理全过程5.病因6.发病机制7.类型及其概念8.并发症及其概念9.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10.鉴别诊断11.治疗12.预防13.例子和案例14.总结1. 简介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是一种由脾脏过度活动导致的血细胞减少症。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过滤血液、免疫监视和储存血液的功能。

当脾脏过度活跃时,会过度破坏血细胞,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这种状况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

2. 临床表现及特征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症状和体征:•贫血:由于红细胞过度破坏,患者常出现疲劳、乏力和苍白。

•出血倾向: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容易出现瘀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

•感染:由于白细胞减少,患者易感染,且感染后难以恢复。

•脾大:由于脾脏过度活跃,常伴有脾脏肿大,患者可能感觉左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3. 常用术语解释•脾脏(Spleen):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具有过滤血液、免疫监视和储存血液的功能。

•血细胞减少症(Cytopenia):血液中某类或多类细胞数量减少。

•脾大(Splenomegaly):脾脏体积增大。

4. 病理全过程脾功能亢进的病理过程涉及脾脏对血细胞的过度破坏。

正常情况下,脾脏通过滤除衰老或异常的血细胞来维持血液的健康。

然而,在脾功能亢进时,脾脏的这一功能过度活跃,导致大量正常血细胞被破坏,从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5. 病因脾功能亢进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由脾脏本身的疾病引起,如脾脏肿瘤。

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与进展告别不适症状

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与进展告别不适症状
染引起的脾功能亢进
激素治疗:如泼尼松、地塞
02 米松等,用于减轻炎症反应,
降低脾脏肿大
抗肿瘤药物:如化疗、放疗
05 等,用于治疗肿瘤引起的脾
功能亢进
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肝
03 素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降低脾脏肿大
脾切除术:对于药物治疗无
06 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
考虑脾切除术。
手术治疗
脾切除术:切 除脾脏,适用 于脾功能亢进 患者
04
脾功能亢进治疗的未来展望
创新治疗方法的探索
基因治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脾脏功能异常 干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移植,修复脾脏损伤 免疫治疗: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脾脏功能 生物制剂治疗:利用生物制剂,抑制脾脏过度活跃
精准医疗的实践与推广
精准医疗在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 精准医疗在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优势 精准医疗在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挑战 精准医疗在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推广策略
新型药物的研发需要经过严 格的临床试验,以确保其安 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新型药物的研发已经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 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手术技术的改进
添加 标题
微创手术:减少创伤,加快恢复
添加 标题
机器人辅助手术:提高手术精度,减少并发症
添加 标题
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皮肤损 伤、骨髓抑制等
放射治疗的注意事项:定期 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他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脾切除 术是最常见的治疗 方法,适用于病情 严重、药物治疗无 效的患者。
放射治疗:适用于 无法进行手术的患 者,通过放射线照 射脾脏,使其萎缩。
免疫治疗:通过注 射免疫善脾脏 功能,减轻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脾功能亢进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是一种不同的疾病引起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可经脾切除而缓解。

本病经治疗原发病后,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可减轻。

一般认为脾功能亢进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这种肿大的脾脏对血细胞有滞留作用,脾窦的增生增强了对血细胞吞噬及破坏作用,是产生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

脾脏切除后,临床症状可得到纠正。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原发性脾亢原发性者是指基本疾病未能确定,但临床上却具有脾功能亢进的一系列表现。

有所谓原发性脾增生、非热带性特发性脾大、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脾性贫血或脾性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系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系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

2.继发性脾亢继发性者是指由于脾以外的疾病影响到脾脏,导致脾功能亢进,其原发疾病多数是已经诊断明确的。

临床上更多见的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包括发生在下列各种病因较明确者:(1)急性感染伴脾大:如病毒性肝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慢性感染: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疟疾等。

(3)充血性脾大即门脉高压:有肝内阻塞性(如门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节病等)及肝外阻塞性(有门静脉或脾静脉外来压迫或血栓形成)等。

(4)炎症性肉芽肿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及结节病等。

(5)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癌肿转移等。

(6)慢性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海洋性贫血等。

(7)类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及尼曼-匹克症。

(8)骨髓增生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

(9)其他:如脾动脉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3.隐匿性脾亢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脾亢,因骨髓代偿性增生良好,所以周围血象未显示血细胞减少,但一旦有感染或药物等因素抑制造血功能,即可导致单一或全血象细胞减少症。

二、发病机制虽然脾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根据脾脏的生理功能,有下列几种学说:1.过分阻留作用脾脏内的血管丰富,结构特殊,血细胞在血窦、脾索内阻留时间较长,窦壁细胞和红髓内的巨噬细胞对其所滤过的血细胞富有识别、阻留的性能。

正常情况下,被阻留的血细胞多数是衰老的,先天性形态异常的,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的,细胞膜被氧化物质损伤的或被抗体所包裹的细胞,这些血细胞通常在脾内阻留,并遭受破坏。

正常人脾内并无红细胞或白细胞贮藏作用,但约1/3血小板及部分淋巴细胞却被阻留在脾脏。

当脾脏有病理性显著肿大时,不但更多血小板(50%~90%)及淋巴细胞在脾内阻留,而且也可有30%以上的红细胞在脾内阻留,导致周围血中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2.过分筛选及吞噬作用脾亢时脾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活跃,而脾索内异常红细胞(如球形细胞及受抗体、氧化剂或其他化学毒物、物理因素损伤的红细胞等)明显增多,并为巨噬细胞所清除,导致周围血中红细胞明显减少。

有些红细胞膜上出现海因小体,或浆内有豪-胶小体,甚至疟原虫的滋养体;当自脾索进入血窦时,常见红细胞因其海因小体或豪-胶小体被夹住在窦壁基膜小孔而进退两难,最后为窦壁巨噬细胞所挖除,同时红细胞膜受到损伤。

反复多次受损后,红细胞成为球形细胞,终至无法通过基膜小孔而被吞噬。

3.体液因素尚有学者提出脾脏能产生某种分泌素抑制骨髓血细胞生成和成熟,同时也抑制骨髓内成熟血细胞的释放功能。

一旦抑制因素被解除,则骨髓细胞的异常表现即迅速恢复正常。

已证明:①脾浸出液注入动物,能使其血细胞减少;②切脾后患者对放射线治疗及化疗的耐受力增强,可能是去除了体液因素的结果。

4.免疫因素认为脾功能亢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类型。

脾脏能产生抗体,破坏自身的血细胞,而使周围血细胞减少,骨髓则有代偿性增生。

例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认为脾是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也是破坏血细胞的场所;当脾脏切除后,血象和骨髓象往往亦随之好转。

5.稀释作用当脾脏肿大时,血浆总容量也明显增加,可以使血液稀释而致血细胞减少,贫血是由于脾脏对血细胞的阻留和稀释所致的假性贫血双重作用的结果,切除肿大的脾脏可以纠正稀释性贫血,并使血浆容量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一、症状临床上所见的脾功能亢进多数为继发性,因此其突出的表现有两方面:1、原发病的表现根据所患疾病的不同其表现亦异。

常见的是肝硬化所致的门静脉高压充血性脾大。

除脾脏肿大外,可伴有或不伴有肝功能减退。

2、脾功能亢进的表现主要是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而发生相应的症状。

脾脏的性质与大小按原发病而异,至晚期脾脏可呈显著肿大。

血细胞减少可导致贫血、感染和出血。

有的患者虽然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很低,但感染或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不一定明显或很轻微。

但是,如果伴有肝功能减退或凝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则可出现较严重的出血症状。

脾功能亢进一般具有脾脏肿大,但并非所有的脾大均有脾功能亢进。

脾组织增大越显著,有可能脾功能亢进的程度越严重,因此脾脏增大与脾功能亢进的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呈绝对的平行关系。

国内、外诊断标准大体相同,介绍如下:1、脾大,包括经影像学检查证实。

可为轻度、中度及重度肿大。

血细胞减少与脾脏肿大不成比例。

2、外周血细胞一系或二、三系减少。

常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各系细胞减少的程度也并不一致。

红细胞减少时,可表现为脸色苍白、头昏、心悸。

粒细胞减少时,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发热。

血小板减少时则有出血倾向。

3、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外周血中减少的细胞系列,常增生更为显著。

可伴轻度成熟障碍。

4、脾切除后血象基本恢复正常。

满足上述1、2、3项者可作出基本诊断,符合第4项者,则可进一步肯定诊断。

用药治疗一、西医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病。

2.脾脏切除。

3.对症及支持疗法。

用药原则首先要治疗原发病,用药若不能收效而原发病许可,可考虑切脾。

1、可考虑作脾切除术已诊断为脾功能亢进者,如果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者,临床症状较轻。

以治疗原发病为主,随着原发病治疗好转或治愈,脾脏可以缩小,血象与骨髓象改善。

原发病本身治疗困难者,或者原发病已进入晚期,脾功能亢进明显者,可创造条件行脾切除术,同时或术后继续治疗原发病。

亦有一些继发性脾功能亢进,主要病变在于脾脏本身,切脾作为治疗首要方案。

现将其中常见重要的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治疗指征列表举例说明如下,以供参考(表1)。

2、不宜作脾切除术以下几种脾功能亢进症虽有明显脾功能亢进症状,以内科治疗为主。

一般不宜作脾切除术:(1)骨髓骨硬化症(osteomyelosclerosis):该症的脾大是骨髓硬化后代偿造血的结果,脾切除使肝脏迅速肿大,病情恶化。

在不得已情况下,才考虑脾切除术;如只有溶血症状,使病情变坏,或脾脏中红细胞滞留过多引起治疗无效的贫血。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去曾认为可以改善贫血、血小板减少及一般症状,并认为有预防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作用;现多认为脾切除并非作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其急变的有效手段。

(3)某些非血液疾患引起的脾功能亢进如:败血症、黑热病、梅毒等都以抗病原体之内科治疗为主,非脾切除适应证。

3、经皮肤非切除性的脾脏栓塞术目前,对脾功能亢进可试采用部分或分次性脾栓塞,以达到改善脾功能亢进的目的。

一般主张栓塞脾动脉分支的脾栓塞,侧支循环建立还可以保存脾脏的功能。

其指征如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脾脏动脉肿瘤及门静脉高压症。

部分性脾脏栓塞手术可以部分保存脾脏免疫功能,改善骨髓功能,减少脾切除的副作用。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介入检查科已在开展此项治疗手术,对儿童期的脾功能亢进有较好的效果,如重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二、中医中医治疗1、气滞血阻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金铃子散或失笑散加减。

方中金铃子疏肝理气,元胡活血止痛,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若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祛瘀之药,以攻除其积。

2、气结血瘀:治法: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丹皮、玄胡活血化瘀,香附、乌药、枳壳行气止痛,甘草益气缓中。

如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用鳖甲煎丸以化瘀软坚。

方中鳖甲入肝脾以软坚化瘀;大黄、桃仁、zhe虫、赤芍、丹皮、紫薇活血化瘀;桂枝通阳而利血脉;柴胡、川朴、蜂房、蜣螂疏肝理脾,行气导滞,以散气分之郁结;射干、半夏、葶苈子、石苇、瞿麦祛瘀行水;黄芩清肝热;干姜温脾;人参、阿胶益气养血。

3、正虚瘀结:治法:大补气血,活血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为主。

八珍汤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

化积丸中三棱、莪术、阿魏、苏木活血化瘀,香附,槟榔疏肝理气,海浮石、瓦楞子软坚消瘀,雄黄解毒杀虫。

若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等以气虚为甚者,可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脉细等以血虚为甚者,可加首乌、阿胶以养血补血。

若见口干咽燥,渴欲饮水等以津亏明显者,可加石斛、沙参、花粉、寸冬以生津养液。

若积块坚硬,瘀血尤甚者,可酌加山甲、鳖甲、水蛭、虻虫、桃仁、丹参等软坚活血祛瘀之药,但应注意掌握分寸,不可过度,以免血脉溃破,血液外溢而致大出血。

一般来讲症积的治疗需根据其病机演变过程,正邪盛衰的趋势以治之。

积之初期,邪气方甚,正气未虚,治宜散邪消积为主;中期邪气虽甚,正气亦虚,治当攻补兼施;末期邪虽盛实但正气大虚,故应扶正为主,配以祛邪消积。

同时攻伐之药不可过度,以免伤正气造成不良后果。

预防和护理一、预防一、护理积极预防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尤以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慢性感染如疟疾、结核病、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以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和少见的网状内皮细胞病。

并发病症一、并发病症1、脾栓塞、脾周围炎、可见左上腹或左下胸剧痛,且随呼吸加重,局部压痛摩擦感,可闻及摩擦音。

2、合并各种感染,主要原因是白细胞降低所致。

饮食保健一、饮食1、积极预防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尤以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慢性感染如疟疾、结核病、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以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和少见的网状内皮细胞病。

2、根据病情询问医生,制定饮食标准。

相关药品驴胶补血颗粒8gx18袋/盒国药准字Z43021017¥98.00驴胶补血颗粒20gx24袋/盒国药准字Z20023316¥54.00驴胶补血颗粒20gx48袋/碗国药准字Z20023316¥111.32驴胶补血颗粒20gx60袋/碗国药准字Z20023316¥111.3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