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合集下载

肝胆外科脾功能亢进疾病诊疗技术

肝胆外科脾功能亢进疾病诊疗技术

肝胆外科脾功能亢进疾病诊疗技术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外周血中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则呈增生现象,脾切除后血象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脾功能亢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不能确定导致脾功能亢进原发因素者,称为原发性脾功能亢进,临床上较少见。

多见的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其常见病因如下:①门静脉高压症: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阻塞;②感染性疾病: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病毒性肝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③造血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纤维化、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等;④类脂质沉积症:Gaucher病、Nieman-Pick病;⑤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Felty综合征等。

肿大的脾使血细胞在其内滞留,脾窦的增生造成对血细胞的阻留、吞噬破坏的作用加强,是产生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

但不同的原发病,导致脾功能亢进的病理机制也不尽相同,按不同病因归列如下一、血液系统疾病1.溶血性贫血通常与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和自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脾主要作为血细胞破坏的场所或产生自身抗体的场所参与发病。

先天性者主要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镰刀形细胞性贫血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主要临床表现是贫血、黄疸和脾大。

脾切除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而异常破坏红细胞引起,按血清学特点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以温抗体型多见,且脾切除有效。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内容如下所述。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多见,是一种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全身出血的疾病,其特征是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目前多认为该疾病与免疫有关。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常在发病前有感染病史,起病急骤,全身皮肤出现瘀斑,牙龈、口腔、鼻腔黏膜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系也可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慢性型较常见,以青年女性为多,起病缓慢,出血症状一般较轻,主要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皮肤瘀点或局限于某个部位出血,如鼻出血,女性也可以月经过多为主要症状。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附6例报告)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附6例报告)

w s20 m n ts a g 1 - 1 n ts . e nit o ea v lo s gw s3 0 m (a g 5 - a 5 iue rn e2 0 3 0miue ) M a nr p rt ebodl i a 5 l rn e2 0 a i on
6 0 m ) a d temenp s prt eh si lainw s75 dy . N p rt ec m l a o sw r 5 1. n a ot ea v opt i t a . as h o i az o oo eai o pi t n ee v ci
【 bt c】 O jc v T vsgt t h i l aiu t n faa s p p nc m L ) A s at r bet e oi eta cn a m n li pr c i sl et y( S i n i e e c p ao o l o o c e o
D p r e to e ea ug r ,T e FrtP o l' Ho i l o h n e Dir t oh n e at n f G n r S re m l y h i ep e s t f S u d s i ,F sa , s s pa tc
Cua g o g Pr v n e 28 0 n d n o i c 5 3 0
f rte t n fwih h p r p e im. M e h s 6 c s so a a o c p c s l n c o r e fr d b o r a me to t y e s l n s t od a e fl p r s o i p e e t my we e p ro me y d V s u a ia i n o e o d r pl nc p d c e f rp te t t ir o i s o it d wth h pe ln s e a c l rz to fs c n a y s e i e i l a i n swih c rh ssa s c ae i y  ̄pe im. o Re u t Th a a o c p c s l n c o s s c e su l ro e n alc s s Me n o e ai e tme s ls e l p r s o i p e e t my wa u c s f l pef r d i l a e . y m a p r tv i

脾功能亢进症治疗进展

脾功能亢进症治疗进展

3 8 2・
实用肝脏病 杂志2 0 1 3 年 8 月第 1 6 卷第 4 期
J C l i n H e p a t o l , A u g . 2 0 1 3 . V o 1 . 1 6 N o . 4

综述 ・
脾 功 能 亢 进 症 治 疗 进 展
刘 雪莲 综述 杨见权 审校
【 关键词 】 肝硬化 ; 脾功能亢进症 ; 热消融术 ; 脾栓塞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5 0 6 9 . 2 0 1 3 . 0 4 . 0 3 4
脾功能亢进症 ( h y p e r s p l e n i s m)是 一种 临床 表现为脾肿 大, 一 种或多种血细 胞减少而骨髓 造血细 胞相应增 生 , 脾切 除后症状缓解 的综合征 。 脾功能亢进症是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症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 。脾功能亢进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
( 一 )非介入 手术 治疗
1 .脾切 除术
四百多年来 , 先

但肝移植 术联合脾切 除 , 手 术创伤较 大 , 术后感 染率及总
( 二) 脾动脉栓塞术 最初采用全脾栓塞 , 由于其梗死 面
后经历 了“ 全脾切脾 ” 和“ 部分脾切除” 两个阶段 。 脾切 除术后 暴 发性感染 ( o v e r w h e l m i n g p o s t s p l e n e t o my i n f e c t i o n , O P S I ) 的 提 出引起 了人们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认识 和重视 。 因此全脾切
【 摘要 】 脾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常见疾 病之一。 导致脾功能亢进症的病 因很多 , 其 中最主要的为肝硬化。 随着肝硬化伴脾功能

脾动脉栓塞手术临床护理

脾动脉栓塞手术临床护理

脾动脉栓塞手术临床护理脾栓塞术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性小,易恢复等优点.由于外科脾切除术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和出血,目前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开展及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门脉高压是指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

门脉血流量增加或门脉血流阻力增加均可导致门脉高压。

病因可分为肝前肝内型和肝后型三种,其中肝内型如肝硬化最常见,本文以一年内来院2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采取了脾动脉栓塞治疗为例,介绍此病例的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是国内唯一以“现代”、“进展”为主要特点的普通外科专业杂志,遵照编委会顾问、中科院院士、普外科专家裘法祖教授提出的“在‘现代’中获得启迪,读‘进展’后有所创新”的办刊特点,既迅速向国内介绍国外普外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同时又及时反映国内普通外科新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的及时交流,发挥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普通外科学术动态的载体作用。

1 前言门脉高压症是指因由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循环障碍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症[1]。

病因可分为肝前肝内型和肝后型三种。

其中肝内型如肝硬化最常见。

很多患者还伴有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及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

2011年来我院治疗的2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都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此类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2 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2-63岁,其中4例患者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通过食管内窥镜检查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9例患者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手术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均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2]。

2.2治疗方法术者在B超和X线透视观察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插人导管超选择性地进人脾动脉近脾门处,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明胶海绵颗粒和造影剂的混悬液,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脾功能亢进单方验方、特色疗法和西医疗法

脾功能亢进单方验方、特色疗法和西医疗法

脾功能亢进单方验方、特色疗法和西医疗法一、单方验方1.活血化瘀汤 水蛭、地鳖虫各6g,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延胡索、黄芪、炒大黄各10g,炙鳖甲15g,生牡蛎、丹参各30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重在活血化瘀、行气消积,常用于治疗脾亢证属瘀血停滞者。

2.下瘀血丸 京三棱、蓬莪术各10g,陈皮、穿山甲、红花各15g,生大黄30g。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每日2次。

此丸可消癥散结,常用于治疗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肝脾肿大者。

3.疏肝散瘀汤 当归、红花、苏木、青皮、柴胡各10g,生麦芽、焦山楂各30g,白芍、乌药、穿山甲、郁金各15g,桂枝、甘草各6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功,用于治疗脾亢证属肝气郁滞、气血凝结而见两胁刺痛者。

4.培土消癥汤 炒麦芽、炒山楂、焦术、山药各30g,枳壳、鳖甲、炒鸡内金、白芍各15g,青皮、穿山甲、香附、两头尖、柴胡、莪术、白芥子各10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消积破癥,治疗脾亢证属脾虚食结、痰饮停聚而成癥瘕者。

5.新加桃仁承气汤 鲜生地15g 拌捣生生纹 6g),桃仁泥、焦山栀、川贝母、粉丹皮各10g,风化消3g 拌人)), 汁、童便各100ml 拌人服)。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有清热凉血、化瘀解毒之功,治疗脾亢证属热盛伤营而见肝脾肿大明显、吐血不止、脉洪数者。

6.肝脾灵粉 炙山甲片、炙鳖甲各30g,红花、丹参、黄芪、陈皮各25g,三棱、莪术各10g,田三七8g。

共研细粉,每服6g,每日2次。

此粉剂有益气活血、化瘀软坚之功。

治疗脾亢证属瘀血内阻而见肝脾肿大明显、广泛出血者。

7.化癥回生丹 )参180g,安南桂、两头尖、麝香、片姜黄、虻虫、川椒炭、京三棱、藏红花、苏子霜、五灵脂、降真香、干漆、没药、香附、吴茱萸、延胡索、水蛭、阿魏、川芎、乳香、良姜、艾炭各60g,公丁香、苏木、桃仁、杏仁、小茴香炭各90g,白芍、当归尾、熟地黄各120g,蒲黄炭30g,益母膏240g,鳖甲胶500g,大黄250g拌以高米醋750g熬浓,晒干为末,再加醋熬,如是3次,晒干为末)。

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脾功能亢进(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几种血细胞(主要是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其发生率高达50%~64%[1]。

肝硬化性脾亢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①肝细胞功能不全被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的根源;②脾脏对血细胞(血小板为主)的阻留和破坏;③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④HBV或HCV抑制骨髓造血。

以下把当前可选择的脾亢治疗措施和射频消融治疗脾亢的经验作一简单介绍。

1 脾切除术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它更是预防肝硬化相关的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免疫屏障。

此外,脾脏还具有滤血功能。

King于1952年提出儿童易罹患脾切除术后暴发性感染(OPSI),这改变了“脾切除无害”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23]。

OPSI以小于6岁儿童多见,死亡率高达35%~60%。

脾切除术创伤大,并发症率为15%~61%,手术死亡率可高达5%~13%[24]。

脾切除并发症包括:腹腔出血、胰尾损伤和胰漏、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肝衰等,尤其是脾切除后出现的血小板升高和机体高凝状态,易诱导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后PVT的发生率为2%~8%[45],急性PVT的死亡率达40%~50%,PVT后门静脉闭塞或血管壁机化会使未来针对肝硬化的肝移植手术难度增大或失败。

腹腔镜脾切除术虽具有微创优点,但术中CO2气腹和内脏血流缓慢等因素会明显增加术后PVT 的发生率,最高达55%[5]。

因此,最新的肝硬化治疗模式中建议尽量避免脾脏切除术。

2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PSE通过梗塞大部分脾实质,削弱脾脏对血细胞的阻留、破坏;PSE后脾静脉血流急遽减少,相应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和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PSE后肝功能、TPO合成能力都有改善[6]。

通常需栓塞60%~70%脾脏体积才能缓解脾亢,小于50%时效果不明显;但一次栓塞体积过大易发生脾脓肿和肝衰;因此近年提倡对巨脾实施分次栓塞、单次栓塞体积不宜超过50% [69]。

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我们医院前段时间做了一列肝硬化脾栓塞的病人,出院的时候一般情况很好,可一个月后B超示脾周大量积液,在CT下穿刺发现是大量脓液,病人除感左腹痛外,没有发热等,现在应该怎么办好?手术还是抗炎保守治疗PSE手术应该是严格的无菌手术,术前三天一般两种抗生素静滴预防感染发生,术中明胶海绵颗粒浸泡于庆大霉素或者头噻中混合造影剂栓塞脾动脉。

对于栓塞时应密切注意脾脏有无异位血供,防止栓塞胰腺等等。

楼上的情况可能是超选择栓塞脾中下极动脉时引起周围肠管、网膜包绕粘连继发脓肿形成。

建议有效抗炎治疗后脓肿穿刺引流冲洗,可以用COOK的超滑引流管,效果应该不错。

碰到2例血性胸腔积液。

引流、小剂量激素控制。

脾脓肿是PSE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后的方案首选穿刺引流,如果效果差只有外科手术切除了。

PSE的常见并发症:(1)发热与腹痛。

是脾栓塞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后综合征,考虑与栓塞后组织缺血梗死、液化吸收、炎症水肿有关。

发热在术后5d内发生,多在前3d,可持续1~2周,体温在38.5℃以下。

对症处理即可。

预防:术后应用地塞米松5~10mg静推或静点3~5d,不仅可以减轻炎性水肿,还可以缓解发热。

(2)肺炎、胸水。

产生主要是因为脾上极栓塞后坏死炎症刺激胸膜和炎性渗出物通过淋巴引流至左侧胸腔所致。

少量胸水可不用处理,中等量胸水应穿刺抽液,合并肺炎时须加强抗炎治疗。

中等量以上的胸水多为血性的。

(3)腹水。

对于原来有腹水,或新出现腹水、腹水加重的患者,术前及术后可连续输注白蛋白,同时注意利尿。

(4)门静脉血栓。

其发生主要由于栓塞面积过大,门静脉血流明显减少和血小板数目短期明显增高,门静脉血流呈高凝状态有关。

早期可以通过血小板的变化来观察,当血小板大于300×109/L应警惕该症,这时做B超往往可提示。

预防此症应注意栓塞的面积不宜过大。

(5)腹膜炎、脾脓肿。

是脾栓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与肠道厌氧菌逆行性感染有关。

脾功能亢进治疗方法,这些科学方法你懂吗?

脾功能亢进治疗方法,这些科学方法你懂吗?

脾功能亢进治疗方法,这些科学方法你懂吗?脾功能亢进这种疾病危害性是比较大的,所以患者需要及时治疗,但不能自己盲目乱用药,而是要到正规医院做详细检查,然后在医生建议下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比如下列几种。

★1、可考虑作脾切除术:已诊断为脾功能亢进者,如果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者,临床症状较轻。

以治疗原发病为主,随着原发病治疗好转或治愈,脾脏可以缩小,血象与骨髓象改善。

原发病本身治疗困难者,或者原发病已进入晚期,脾功能亢进明显者,可创造条件行脾切除术,同时或术后继续治疗原发病。

亦有一些继发性脾功能亢进,主要病变在于脾脏本身,切脾作为治疗首要方案。

现将其中常见重要的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治疗指征列表举例说明如下,以供参考。

★2、不宜作脾切除术:以下几种脾功能亢进症虽有明显脾功能亢进症状,以内科治疗为主。

一般不宜作脾切除术:(1)骨髓骨硬化症(osteomyelosclerosis):该症的脾大是骨髓硬化后代偿造血的结果,脾切除使肝脏迅速肿大,病情恶化。

在不得已情况下,才考虑脾切除术,如只有溶血症状,使病情变坏,或脾脏中红细胞滞留过多引起治疗无效的贫血。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去曾认为可以改善贫血、血小板减少及一般症状,并认为有预防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作用,现多认为脾切除并非作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其急变的有效手段。

(3)某些非血液疾患引起的脾功能亢进如:败血症、黑热病、梅毒等都以抗病原体之内科治疗为主,非脾切除适应证。

★3、经皮肤非切除性的脾脏栓塞术:目前,对脾功能亢进可试采用部分或分次性脾栓塞,以达到改善脾功能亢进的目的。

一般主张栓塞脾动脉分支的脾栓塞,侧支循环建立还可以保存脾脏的功能。

其指征如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脾脏动脉肿瘤及门静脉高压症。

部分性脾脏栓塞手术可以部分保存脾脏免疫功能,改善骨髓功能,减少脾切除的副作用。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介入检查科已在开展此项治疗手术,对儿童期的脾功能亢进有较好的效果,如重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 08-07-06 16:38:00 ] 作者:刘全达,周宁
新编辑:studa20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
脾功能亢进(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几种血细胞(主要是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其发生率高达50%~64%[1]。

肝硬化性脾亢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①肝细胞功能不全被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的根源;②脾脏对血细胞(血小板为主)的阻留和破坏;③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④HBV或HCV抑制骨髓造血。

以下把当前可选择的脾亢治疗措施和射频消融治疗脾亢的经验作一简单介绍。

1 脾切除术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它更是预防肝硬化相关的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免疫屏障。

此外,脾脏还具有滤血功能。

King于1952年提出儿童易罹患脾切除术后暴发性感染(OPSI),这改变了“脾切除无害”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2
3]。

OPSI以小于6岁儿童多见,死亡率高达35%~60%。

脾切除术创伤大,并发症率为15%~61%,手术死亡率可高达5%~13%[24]。

脾切除并发症包括:腹腔出血、胰尾损伤和胰漏、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肝衰等,尤其是脾切除后出现的血小板升高和机体高凝状态,易诱导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后PVT的发生率为2%~8%[45],急性PVT的死亡率达40%~50%,PVT后门静脉闭塞或血管壁机化会使未来针对肝硬化的肝移植手术难度增大或失败。

腹腔镜脾切除术虽具有微创优点,但术中CO2气腹和内脏血流缓慢等因素会明显增加术后PVT的发生率,最高达55%[5]。

因此,最新的肝硬化治疗模式中建议尽量避免脾脏切除术。

2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
PSE通过梗塞大部分脾实质,削弱脾脏对血细胞的阻留、破坏;PSE后脾静脉血流急遽减少,相应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和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PSE 后肝功能、TPO合成能力都有改善[6]。

通常需栓塞60%~70%脾脏体积才能缓解脾亢,小于50%时效果不明显;但一次栓塞体积过大易发生脾脓肿和肝衰;因此近年提倡对巨脾实施分次栓塞、单次栓塞体积不宜超过50% [69]。

总体上,PSE的并发症仍偏高,常见并发症包括发热、腹痛和呕吐等;严重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腹水、肝衰、脾脓肿和PVT等;PVT的发生率为15%~50%;PSE的总体死亡率为5.9%~7.7%[69]。

PSE后一旦发生肝衰或脾脓肿,死亡率极高。

Sakai等[8]报导PSE的并发症为腹痛、胸腔积液、腹水合并腹腔感染(11.8%)和脾脓肿。

因此,有学者建议PSE不宜作为脾亢治疗的常规措施,其适应证仅局限于不宜手术的患者。

3 脾脏射频消融术(RFA)
RFA是利用射频电流使电极周围离子振荡、摩擦产热造成局部组织凝固性坏死,达到毁损病灶的目的。

RFA主要用于治疗肝癌等实性肿瘤。

作者于2002年开展RFA治疗脾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RFA治疗肝硬化性脾亢是安全的,能显著缓解脾亢、改善肝功能和延缓肝硬化进程,也能降低食管胃曲张静脉出血的风险,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1013];同时,由于保留了部分脾实质,脾脏相关的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3.1 RFA治疗脾亢的原理
射频热能对富血管脾脏的作用范围包括3个逐级放大的区域:①中央的凝固性坏死区(不同于PSE后的“湿性坏死”-吸收不及时易发生脓肿);②周围的血栓性梗死区;③热能沉积造成脾窦热损伤和弥漫性微血栓,可累及整个脾脏。

血栓性梗死区被吸收后,仅残留纤维包裹的凝固性坏死。

影像“正常”的残脾组织发生“少血管化”重塑:脾窦内皮细胞因热损伤而闭塞、消失,残脾间质纤维化和体积显著缩小(残脾实性变)。

脾内沉积热量多寡决定了RFA 的毁损范围,因此,单次脾脏RFA所消融的最大直径可大于10~15 cm,远超过肝脏RFA的5 cm左右的直径,这和脾脏的富血管特性有关。

从治疗原理、临床疗效可以发现,脾脏RFA比PSE更安全、更能有效缩小脾脏体积[10
13]。

3.2 RFA治疗脾亢的临床疗效
脾脏RFA途径可以选择开腹下、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或腹腔镜下操作,脾亢和肝癌可同期RFA治疗[13]。

为避免引起胸腔积液,穿刺点可选择脾脏中下极。

临床研究发现,RFA术后无出血、高热、胰腺炎、脾脓肿、肝衰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1113],轻微并发症有低热(15%)、可忍受的脾区疼痛(25%)和一过性血尿(5%),左侧胸腔积液(28%)短时间内可自行吸收,很少需穿刺引流。

CT体积测定显示,RFA消融范围占脾体积的(42±12)%;术后1年脾体积缩小到原来的50%左右。

在RFA后2年随访期间,肝功能指标(ALT、AST、PT和白蛋白)持续正常,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在术后6个月时开始回落,但2年时仍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肝功能分级明显改善;血小板计数改善和消融的脾脏体积相关;所有患者在2年随访期间未发生消化道出血。

Doppler血流动力学检查发现,脾脏RFA后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流量显著减少,而肝动脉血流量显著增加,术后5 d为术前值的2.1倍,和术前比较,RFA后的肝脏增生、体积明显增大,肝脏增生和肝动脉血流量增加密切相关
(r=0.76,P<0.001),研究提示,RFA后增加的肝动脉血流量和氧供给可诱导硬化肝脏再生、从而改善肝功能和脾亢[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