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地理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判读及应用。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5)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二)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不平的。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

(二)自学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并结合“海拔高度示意图”自学课本内容,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等高线;②绝对高度;③相对高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海拔高度示意图)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

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诱发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4.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四)目标检测1.甲地的海拔是()。

A.1000米B.2000米C.3000米D.4000米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1 4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1 4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上一节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

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中等高线知识。

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以及区域地理识图、绘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内容在初中地理乃至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由于本节内容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曾接触到的,因此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特点:初一学生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经验,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还要做到看图识地形,这的确很难,加之我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知识积累较少。

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安排A、B两队竞技pk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的紧张感和高度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

三、教学目标(1)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能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形态;(4)通过读山脊、山谷等山体形态的实物图片和等高线地形图从而归纳其等高线特征,培养学生从地图上提取有效信息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五种山体形态的等高线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峰、山谷、山脊等。

尤其是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相结合进行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是学生自我破解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一组山体形态实物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中国有最高的珠穆朗玛峰(8848.86米),又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并设问如何把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样的地貌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中呢?(设计意图:设问置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2、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等高线的判读四、学情分析七年级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

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1、活动: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学生展示)(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

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1.活动:(设置疑问)什么是等高线?如何制作等高线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1)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2)课件展示: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在电脑上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使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等高线。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了解绝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2、动手制造山体模型;先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先生学习地理兴味,培养动手操作的理论能力。

二、教学重点: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等高线的判读四、学情分析七年级重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根据其心思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留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想强的优势。

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想和分析成绩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求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味)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1、活动:浏览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先生展现)(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反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绝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

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1.活动:(设置疑问)甚么是等高线?如何制造等高线表示图(等高线地形图)(1)先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表示图”,领会等高线是怎样绘制的?(2)课件展现: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先生认真观察,抽象感知)在电脑上展现等高线地形图,和运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先生本人动手画出等高线。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是星球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系统复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中考中常出现的考题,对课本内容的挖掘和开发,学习本节课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并能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⑵能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合作互动等形式,进行知识的构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热爱自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l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根据等高线的形态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教学难点】l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难点设置为: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运用。

【设计思路】这是一节地理知识运用课,本节课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像、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

对于本课,我做了如下设计:本节课以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引入,问学生想不想成为这样世界瞩目工程的设计者?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在复习等高线地形图时,我不但要求学生“动嘴”能说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还要求学生“动手”能画出地形剖面图,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原理,又让学生动手实践,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为帮助学生识别等高线地图的5种类型,我让学生伸出手形象演示,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

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

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乐于接受,以此增加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包括山峰、山脊、山谷等。

除了列出的三种部位,其他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需要学生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坡的陡缓形态,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

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结构合理,首先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方式,然后详细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最后,通过实例让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本节的重难点为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以及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研究态度。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

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评价设计本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教材结构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研究态度。

对于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同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地理学科郭美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识别常见的地形。

过程与方法:1、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定义和计算。

2、通过地形照片与等高线地图的观察、对地形的模拟,能判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在地图上识别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知道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3、通过观看绘制过程,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4、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在地形图上区分五种常见地形: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重点:1、相对高度的计算;2、判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知道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3、分层设色地形图。

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指导自习法演示法比较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生:比例尺、方向、图例)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生: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生:指向标、经纬线、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入新课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说珠穆朗玛峰有8844m,而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却说它只有4000多米?阅读材料,自主学习一、相关概念课件出示问题:在课本上找一找: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如何计算?请学生回答:1、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播放动画演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讲解: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也就是说,海拔是一个高度值。

在这幅图上,A点的海拔有多高?B点的海拔呢?答:A点海拔1500米,B点海拔500米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那么这幅图上AB之间的相对高度等于多少?如何计算?答:用A点的海拔减去B点的海拔,等于1000米。

也就是说,相对高度二高点海拔-低点海拔板书:1、海拔、相对高度二高点海拔一低点海拔二、等高线与等深线课件出示问题想一想::4、地图是平面的,我们怎么能在地图上看出地表的高低不平呢?过渡:我们可以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的高低不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山地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2.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判断
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目标一,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活动一,自主阅读课本33页内容读图2.20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
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2.展示时尽量不看书,脱口说。

师提问: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
(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目标达成检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死海—415米,两者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有两个高度?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海拔和相对高度,那海拔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段视频,认真观看,一会儿老师有问题要问。

目标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测绘
提问:什么是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曲线,(在课本上标注出来)出示范图,请一个同学绘制等高线。

活动二,小组讨论
1.等高线是曲线还是直线,闭合的还是发散的?
2.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值有什么特点?
3.两条相邻等高线间的海拔高度差是否相等?
(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活动三、
通过刚才的观察并结合课本33页图2.20。

思考。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师归纳等高线的特征
目标二达标检测
完成书上35页活动题1 图中等高距是()
目标三总结出山体五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出示照片辨认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观察思考,你能在这幅山地模型上指出哪是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吗?将这些部位投影到水平面上后你还能判断出来吗?
活动四
分小组总结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的等高线特点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完成的小组举手示意并准备上台展示。

要求脱口说。

目标三达成检测
写出黑板上等高线地形图中各点对应的部位名称。

拓展
在拳头上画等高线
用笔在自己的拳头上绘制等高线,辨认山体不同部位在自己拳头上的具体位置并归纳他们的等高线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u79/v_MTMyNTY0NzY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