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_杨绍先
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罗晓莹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
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大规模侵略中国。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
1931年日本发动满洲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标志着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至使3500万中国人丧失了生命。
另外,在众多亚洲国家,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数不胜数的滔天罪行:在被剥夺了主权的朝鲜实行“皇国臣民化”;在菲律宾逾百万的无辜百姓惨遭日本人屠杀;在印度尼西亚,仅被“日本主人”强制抓走的劳工就死亡200多万人。
以上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日本反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军国主义。
奉行军国主义,日本从上至下全民的任何野心勃勃、肆无忌惮的行动都被赋予了合理性、道德性,以极端狭隘的日本皇权、国家至上伦理观,无视人类的公理和正义,无视其他民族的主权存在。
然而,纵观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就不难发现这种极端军国主义的形成是日本独特的悠久文化历史心态沉淀的结果,是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本文拟从日本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武士道精神和神道宗教实质出发,来探讨其延承性对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1.平安武士道———早期武士精神。
早期日本武士产生于平安时代的8、9世纪,是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产物。
公元645年,天皇家族为效仿建立中国唐朝中央集权制国家,进行了由上而下的大化改新运动。
但由于社会基础不牢固,早期日本中央集权制很快解体,天皇大权旁落,外戚政治、摄关政治、院厅政治先后登场。
随着国有田管理的衰落,各种私有庄园的兴起,围绕土地争夺的矛盾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武装力量纷纷组织起来。
这一时期,各个武装团体内部,主从之间的利益结合首先始于物质报偿,即主君要用其财产的一部分与从者的生命交换。
中日关系“安全困境”的军国主义阴云

中日关系“安全困境”的军国主义阴云作者:梁云祥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4期【摘要】日本军国主义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武士道尚武精神、近代天皇专制体制的建立、殖民主义时代的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主义的影响及军部的崛起、20年代末世界经济危机是导致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
战后作为体制和政策的军国主义在日本遭到整肃而覆灭,但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军国主义仍然还有残余。
对此应该警惕和反对,但也不应该简单地将目前的日本体制及其政策解读为要恢复军国主义,有可能会导致“自我验证”,促使军国主义的思想残余向着体制和政策转变。
【关键词】军国主义中日关系殖民主义抗日战争法西斯主义【中图分类号】K313.4 【文献标识码】A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纪念与回顾那场已经远去的战争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要探讨引发战争的原因。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而且时至今日,军国主义的思想残余还没有完全散尽。
在中日两国的政治话语中,也常常出现有关军国主义的争论。
因此,对军国主义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义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就非常有必要。
军国主义的概念及产生根源军国主义主要是一种体制及其政策,当然广义上也包括思想,源于专制、尚武及偶然爆发的社会危机。
对于军国主义以及军国主义产生的根源,笔者先选择一些中外辞书对军国主义的认识或定义,如日本《角川日本史辞典》将军国主义定义为“将战争及为了战争而加强军事力量放在国民生活最优先地位,并使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从属于它的意识形态和体制。
”①日本《岩波小辞典》将军国主义定义为“为了战争和准备战争的政策、制度,在国民生活中占最高地位,从而支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思想和行动方式。
”②中国的《简明社会科学辞典》将军国主义定义为“为了侵略扩张,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穷兵黩武,使国家生活的各方面都为军事侵略目的服务的思想、政策和制度。
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古国日本与武士道精神

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古国日本与武士道精神日本,作为东方文明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古国伟大历史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日本人民的勇敢、忠诚和荣誉观念。
本文将要探索武士道精神的起源、特征以及对日本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的起源武士道源自日本古代的武士阶层,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平安时期。
当时,日本正处于乱世之中,许多领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和人民,开始组建私人武装力量。
为了使这支军队更加纪律严明,勇敢无畏,武士道便诞生了。
武士道强调忠诚、义勇、礼节等价值观,并以荣誉为核心,成为武士精神的象征。
二、武士道精神的特征1. 忠诚与义勇:武士视忠诚为生命之本,对主公和国家有着无比的忠诚。
他们宁死不屈,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2. 正直与谦逊:武士道追求正义和道德,在行为上做到光明磊落。
他们知道谦虚是实力的体现,追求谦逊与和谐的相处方式。
3. 勇猛与毅力:武士壮士勇敢无畏,不畏艰险和死亡,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执行任务的毅力。
4. 知行合一:武士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更要将其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力,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
三、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历史的影响1. 防卫和统治:在日本古代,武士道精神直接影响了武士的行动和生活方式。
通过其忠诚和勇敢的精神,武士奋发作为,保家卫国。
武士阶层在政治、行政和军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统治作用。
2. 文化传承: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可以在日本的文化中得以体现。
例如,武士的忠诚和荣誉感影响了日本传统艺术,如武士剧和折纸艺术等。
3. 社会价值观:武士道精神深深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中,塑造了日本人民的价值观。
忠诚、勇气和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仍然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武士道精神对现代日本的影响1. 商业道德: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商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纵观现代日本,商人们十分重视忠诚、勇气和道德,在商业交往中注重信义和诚信。
日本幕府时代武士与封建主义的统治

日本幕府时代武士与封建主义的统治日本幕府时代(1185年-1868年),是一个由幕府政权统治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武士阶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与封建主义的统治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日本幕府时代武士与封建主义的关系,以及武士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一、武士阶层的起源幕府时代的武士阶层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军阀。
在这一时期,日本国内陷入割据混乱的局面,各地的军事领主为了争夺政权和领土而组织私人武装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领主成功地通过武力取得了对领土的控制并建立了自己的家族势力。
这些成功的领主,或称为“武士”,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军事阶层。
他们通过忠诚于当地的地方领主以及战斗和勇气获得了特权和土地。
二、武士道的崇尚与思想在幕府时代,武士道成为武士阶层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气、道义、礼节和荣誉。
武士们要以生死不渝的忠诚服从领主,并以身体力行地践行道德准则。
武士道的崇尚对于封建主义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武士们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使得封建主得以维护其统治地位,从而稳定了政权。
同时,武士道的道德准则也规范了武士们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三、幕府政权的组织与运作幕府政权是由将军和幕府的官僚组成的。
幕府将军作为最高领导人,掌握着军事和行政的权力。
而幕府的官僚则负责处理政务、管理领土和征兵训练等事务。
武士阶层在幕府政权中担任了关键的角色。
他们作为将军的侍从和重要的幕府官员,负责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政治稳定。
武士们还通过管理土地和徵收税赋等手段,确保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四、武士与封建主义社会的冲突尽管武士在封建主义统治下享有特权和地位,但是他们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封建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剥削经常导致冲突和不满。
一些武士开始质疑封建主义的合理性,并提倡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这些思想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使得武士们逐渐对幕府政权的统治进行反思。
五、武士阶层的文化影响幕府时代的武士阶层在文化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武士道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

摘要:武士道也称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有些学者称之为和魂或日本魂。
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但正是这种花采般美好的东西成为滋生日本军国主义的温床,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否认侵略罪行的劣根,给亚洲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一、武士道的源起武士原是日本封建庄园制兴起的产物。
庄园主为了保卫自己庄园不受外来侵犯,武装了部分农民,逐渐变成脱离生产的武士,8--9世纪武士产生,并形成特殊武士团,10世纪武士迅速崛起,于12世纪建立武家军人政权,1192年建立的镰仓政府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武士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专事征战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此后,又建立了l336的室町幕府和1603的江户幕府两个武士政权。
武士道一词在镰仓时代尚未出现,当时的武士道理论仅仅是由一系列当时被称为“武者之习”、“弓马之道”等习俗和常规所混杂在一起的实践道德,但“等到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巨大的特权,以及伴之而来的重大的责任的时候,他们很快就感觉到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
德川幕府时期,以山鹿索行为代表的儒学家,用中国的儒家理论改造了旧武士道(旧武士道是指重死轻生,认为武士道即寻死之道,以“死的觉悟”作为道德基础的武士观念),发展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新武士道(“以人伦之道的自觉为根本,进而以在天下实现人伦之道为武士职分的思想”被称为士道或新武士道)。
尽管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颁布了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等法令,但武士道并没有伴随武士阶级的消亡而逝去,作为封建制度之子的武士道,在其母体制度死亡之后却还活着,并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道德基础和战略扩张主义的精神动力。
二、武士道的精髓武士道讲求“忠孝一本,灭私奉公”,其精髓是忠、义、勇、武。
忠:尚忠,忠诚至上,忠是武士道的最高道德准则。
在中国,儒教把对父母的服从作为人们的首要义务,而在日本却是把忠放在首位,它是把各种封建道德联结成一个匀称的拱门的拱心石,是武士必须具有的第一美德,要求武士对主君绝对忠诚和彻底服从,为主君忠诚赴死,背叛主君或不忠的武士将为世人所唾弃。
日本幕府时代武士道与封建主义的盛衰

日本幕府时代武士道与封建主义的盛衰日本幕府时代,武士道和封建主义是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武士道是指武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封建主义是指以农民向领主奉献劳动和土地作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本文将探讨日本幕府时代中武士道和封建主义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盛衰。
一、武士道的兴起在日本幕府时代,武士道逐渐成为武士阶层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准则。
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忠诚、勇敢、义勇、荣誉和礼节。
这些价值观凝聚着武士阶层的自我约束和职责感,同时也塑造了日本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文化氛围。
二、武士道与封建主义的互动武士道和封建主义在日本幕府时代有着辩证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武士道作为武士阶层的精神信仰,对于封建主义社会的维稳和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士们以忠诚、勇敢和义勇为依归,保卫领主的权威和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封建主义社会为武士道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武士们以土地和劳动作为生存和地位的基础,通过效忠领主实现自身的社会地位提升和利益增加。
三、武士道与封建主义的盛衰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道和封建主义在日本幕府时代经历了盛衰。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封建主义社会结构逐渐暴露出若干弊端。
领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压力逐渐积累。
另一方面,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武士阶层的身份和地位逐渐变得多余。
武士们的任务由战争转向了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统治。
四、武士道与现代社会尽管日本幕府时代的武士道和封建主义已经逝去,但其影响仍然存在于现代日本社会。
武士道的部分价值观念被日本文化和教育所传承,如忠诚、礼节和荣誉。
同时,武士道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了一种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的象征。
综上所述,日本幕府时代的武士道与封建主义在社会中有着紧密的关系。
武士道作为武士阶层的道德准则,推动了封建主义社会秩序的维护;而封建主义社会为武士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道和封建主义逐渐经历了盛衰,但其影响仍然存在于现代日本社会。
浅谈日本军国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日本军国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众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起国之一,虽然最后战败了,但给亚洲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慢慢淡去的。
近些年来全球都在提倡和平与发展,但随着日本近些年的种种举措,军国主义的复苏又一次成为了人们的噩梦。
大家都在想尽办法的阻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
那么军国主义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只有了解了其根源才能更好的解决。
说到日本,大家肯定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从小学开始大家就了解到了当年侵华战争给我国带来的毁灭般的灾难;陌生的是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对日本民族知之甚少。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民族的书籍,当年是美国为了打败日本而研究的。
而这本书的命名也有着深层的韵味:菊花是日本皇室认定的国花,刀即武士刀,代表着武士道精神的冷酷残忍。
菊花的优雅高贵与武士道的残忍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更形象的表达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使西方人能了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日本军国主义。
一潘多拉魔盒——日本军国主义的起源日本军国主义由三个方面构成,即天皇制,神道教和武士道。
1.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如果单从国家政权来看的话,日本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了。
从第一代的神武天皇到现在的第125代明仁天皇都是延续着同一条血脉,由此可见天皇在日本国民心中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定位了。
从那些抗战剧中的日本军官动不动就说誓死效忠天皇,甚至就连日本宪法也是如此。
其他国家宪法的第一条都是规定的国家的基本属性,而日本宪法的第一条却是天皇的定义: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这一地位是由主权所有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愿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天皇在日本国民的心中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尽管二战失败之后昭和天皇被迫宣读《告人间宣言》承认自己只是个人并不是神,到这并没有动摇天皇的地位。
天皇本来在日本只是个精神象征,但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维合政权,确立了近代天皇制。
1889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使天皇制近代化,法律化,赋予了天皇极大的权利。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
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
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
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被扭曲了的武士道又经历了一次畸变。
武士道作为封建制度的宠儿,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
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其实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好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人用到了歧路上去了,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什么是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
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
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杨绍先 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
日本军国主义,是指近代的即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与发展的日本军国主义,而法西斯主义,则是日本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
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的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领域的国家生活均从属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政策。
军国主义是从历史久远的古代就已经出现过的。
在近代史上,欧洲大陆各大国在普法战争后推行了普鲁士式的军事制度,军队变成了国家的主要目的,变成了目的本身;人民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当兵和养兵,军国主义成为欧洲面临战争危险的真正原因,军国主义统治并吞噬着欧洲①。
而进入20世纪后,军国主义则是资本主义的结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近代军国主义。
普鲁士—德意志军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则是两个典型代表。
为深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研究,本文选取了从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这一长期不大受关注的新角度作初步探析。
一、武士道——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渊源于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武士治国及武士道。
而明治维新后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日本武士产生于八九世纪,是日本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
武士一词,初见于721年(养老五年)元正天皇的一份诏书。
这份诏书正式承认武士的存在,提到武士、武艺,并提倡和鼓励尚武精神。
在平安时代(794-1191年)初期,开始出现封建庄园。
发展到10世纪时,已形成和确立起庄园制。
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促使大化改新(646年)以后实行的律令制度和班田收授制度由松驰、破坏走向崩溃、瓦解,社会动荡不安。
庄园的发展,更导致武士的出现和登上政治舞台。
从11世纪起,日本武士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以1192年源赖朝被大权旁落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为标志,武士掌握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
镰仓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武士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足利尊氏于1336年建立的室町幕府为第二个武家政权,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武家政权。
日本武士阶级以攻战杀伐为职业,自然是自古代中世纪已出现的军国主义的鼓吹①参见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0页。
者,是军国主义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
而日本武士阶级掌握中央及地方实权的幕府时代长达676年之久,出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忠勇义烈和绝对服从等讲究“信义”、“廉耻”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导源于神道、佛教、儒学及神权迷信的日本武士道,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即江户时代前的旧型武士道、江户时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维新后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①。
旧型武士道只是较为粗陋的“武者之习”、“兵之道”和“实践之道”,是作战争斗者的伦理规范,崇尚和重视主从关系,强调和讲究复仇和殉死,是超越理性和不辨是非只倡导为主君献身的武士道。
旧型武士道的典型代表人物宫本武藏是著名剑道家,他受传统武士道精神支配,一生中表现了日本武士阶层传统的好勇斗狠和极端残忍性,动辄下毒手,致人死命。
这些在日本古典戏曲中都得到长期表演,他的传奇故事广泛流传,战前还出版了关于他的长篇小说《宫本武藏》,成为畅销书。
宫本所著《兵法三十五条》,将自己平生练功、惊险决斗体会及剑道新派别的要领、兵法奥妙均详细写明。
后来日本军国主义者经常鼓吹、宣扬宫本的做法及精神,为侵略战争服务。
在江户时代,对武士道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大量吸取儒家思想,建立了以儒学思想为理论骨架的武士道,即“士道”。
这种新的“士道”论者以山鹿素行为主要代表,与旧型武士道论既相联系又相对立。
日本古学派的先驱者山鹿素行将毕生精力倾注在建立新武士道理论体系上,他的全集被称为日本“国民道德的权威,武士道精神的真谛”②。
他以儒家思想论述“武士道”,有《武教全书》、《武家事记》、《兵法问答》等大量著作,至少有600多卷。
他聚众讲学,亦是著名的兵学家,有弟子4000余人。
其子的门生中有一位是后来明治维新先驱者吉田松阴的祖辈,故吉田松阴称山鹿素行为“先师”,并在松下村塾讲授素行的兵学,明治维新的不少志士均受到素行思想的影响。
山鹿素行从传到日本的朱子学中找到了武士道的“理论根据”;提倡遵“忠节”、“武勇”、“义理”等儒家伦理道德,表现出了“尽忠死难”的所谓“武士精神”。
他把“安天命”、“尽忠孝,讲仁义”等作为武士修养的内容,把“得主尽忠”作为武士应尽的本份,向武士灌输“忠于主君”、“不顾身家”的思想,还要有“报恩、克己、面对死亡而不动摇的勇气”。
并规定了一套繁杂的道德规范、规矩和礼法。
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支柱而被大加宣扬。
素行的“武士道”理论,后来更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经常以“武士道”精神、“征战光荣”的思想和“忠勇义烈”的事迹,对军队进行奴化教育,使其充当征服世界的侵略战争的炮灰。
山鹿素行还有强烈的儒家尊王思想和神道的日本中心主义。
他将日本称为“中朝”或“中华”,主张日本天皇“可至万世而为君”,“神神相生、圣皇连绵”,“与天地无穷”以便维护万世一系的“国体”,这些对后世亦有深远的恶劣影响。
到江户时代后期,日本阳明派学者、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吉田松荫在山鹿素行武士道论的基75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①②山鹿素行全集刊行会编:《山鹿素行全集》,东京帝国教育学会1919年版,第48页。
参见宋成有:《江户、明治时代武士道巽同刍议》,载《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254页。
85 世 界 历 史 1999年第4期础上又提出了“七规七则”和“忠魂不灭”说。
吉田松阴的“忠魂不灭”说,宣扬楠公(楠木正成)①七生报国,永生不死,楠公之后,复生楠公,非止七度。
七生原为佛教用语,指可转生七次,为永久之意。
楠木正成为支持天皇中兴,欲从幕府手中夺回大权,恢复天皇统治,于1336年(建武三年)在兵库凑川(现神户市附近)与足利氏大军决战,战败后,与胞弟楠木正季用刀互相刺死,死前说将永远效忠天皇,“七生报国”。
后来,楠木正成被推崇为武士道的典范和楷模,掀起建立祭祀正成的神社运动。
明治五年(1872年),还建立了纪念正成的凑川神社。
吉田松阴在囚室墙壁上也挂出“三余读书,七生灭贼”的条幅,他认为一般人死则魂灭,而忠魂则不同,将永久不灭。
松阴自己亦在被处死前写下了《留魂录》:“吾躯纵暴武藏野,大和魂永不泯灭”②。
这一“理论”及其实践,对明治维新后尊崇天皇,效忠天皇的思潮影响极为深远,对军国主义鼓吹为天皇效死,欺骗日本人盲目充当侵略战争的炮灰发挥了很大作用。
由于日本武家社会延续近700载,武士阶级执掌政权,故而为战争服务、崇尚征战杀伐的军国主义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武士及武士道。
而武士,则是军国主义的身体力行者;武士道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工具。
二、武士道——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伦理和扩展为国民普遍道德及行动准则的武士道,更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领域的社会大变革。
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实权的明治新政府在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时期,贯彻执行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以推进资本主义化。
“富国强兵”是明治政府三大政策之首(另二大政策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实是“强兵富国”,其主要措施就是改革旧军制,建立新的近代军队及军人精神,积极扩军备战和进行侵略战争。
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制度、取消封建俸禄等改革,明治政府以赎买方式废除取消了武士身份等级及财产特权,武士阶层也随之瓦解。
但因武士精神——武士道对明治政权的统治尚有作用,故武士道并未随武士阶层的消亡而消亡,反而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伦理和扩展为国民普遍道德伦理的武士道。
为建立近代军队,在军事制度方面,于1870年宣布全国陆军统一采取法国式体制(1878年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而改为采取德国式体制),海军统一采取英国式体制。
明治政府于1873年1月,颁布近代《征兵令》,建立了近代的常备军并不断扩充。
与此同时,还于1874年建立了近代的警察制度。
日本建立的近代常备军,不称国防军而称“皇军”,强调其效忠于天皇。
1878年陆军卿山县有朋以陆军省(相当于部)名义发布的《军人训诫》,就要求军人必须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向军队灌输绝对尊崇天皇的思想;还特别提倡参见张玉祥:《评楠木正成》,载《日本历史风云人物评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9、85页。
①②《留魂录》(1859年10月),载山口县教育会编:《吉田松阴全集》第4卷,1935年版,第503页。
“武士道”精神,宣扬军人精神的三大根本在于“忠诚”、“勇敢”、“服从”。
1881年建立了宪兵制度,1882年又以天皇名义发布《军人敕谕》①,再度重申军人应绝对遵守“武士道”的“忠节”、“武勇”、“礼仪”等。
1890年更颁布《教育敕语》②,倡导全日本国民均“应义勇奉公,以辅仁天壤无穷之皇运”,以为天皇之“忠良臣民”,从而确立了明治时代的武士道。
明治时代的武士道仍以儒学伦理为基干,受佛教禅宗及神道教的诸多影响,但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道进行了扬弃转化,武士道的内容既有舍弃,亦有保留,更有较大的发展变化。
其保留的内容有:一是以忠孝为本,尊崇五伦五常等儒家伦理纲常。
《教育敕语》要求臣民“克忠克孝”,并与“皇祖皇宗”的“肇国宏远”相联系,称其为近代日本“国体之精华”,“教育之渊源”。
还有意识地宣传家族国家观,奉天皇为最高家长。
在五伦五常方面,《教育敕语》亦要求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等。
二是倡文武两道,但以武为先,强调“尚武精神”。
作为三大政策之一的“富国强兵”是明治时代军事立国的路线,宣扬“尚武”乃日本“国质”的“武国论”。
《军人训诫》规定“勇敢,投入战门,敢冒风险以成功名”为军人三大根本之一。
《军人敕谕》则规定军人“必须尚武勇”,声言“武勇乃日本自古以来最尊贵之特色,身为日本人,若无武勇,则愧为日本臣民”等等。
三是强调奉公效忠意识,《军人训诫》将忠诚列为军人三大根本之一,强调“自古以来,日本武士以忠勇为主”,“而今日之军人,纵然并无世袭,亦与武士无异。
故应遵循武门之习,以忠勇为主。
”《军人敕谕》也要求“军人必须尽忠节为本分”,即使赴死,“也不得破坏此节操”,应“一心一意,恪守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