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日本武士道_死的觉悟_

合集下载

武士道读后感

武士道读后感

武士道读后感武士道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武士道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士道读后感1说到日本,人们不仅会联想起樱花,也会联想到武士道。

武士道作为我国的典型元素之一,与樱花一样闻名海内外。

武士道与樱花同属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然而,两者对日本社会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却不可相提并论。

樱花不过是日本的国花而已,即使寄托了日本人对于人生的某种理想,也只是日本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武士道则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构成日本民族代表性的思想景观。

武士道作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制约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000多年漫长岁月里,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在日本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和军事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日本的武士相当于现今的中产阶层,是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相较之下,中国却没有武士这一群体,独有士阶层,而这一阶层也因为客观原因没落消失。

本文通过比较古代中国和日本地理、经济以及政治的差异,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武士道。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谁拥有更多土地,谁就能供养更多军队,也就拥有更强的权力,所以就有了专门供养一个阶层来争夺和占领土地,那就是武士。

不独日本,在上古中国,武士阶层也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绝没有日本这样的持续久,12世纪中叶,武士在“保元、平治之乱”后形成独立的阶级,并在随后的“源平大战”中以刀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日本社会进入近700年的军政时代,乃至近代。

1885—1945年的29位首相中,武士或武士出身者多达25位,超过六分之五。

长期以来我都对日本的文化,日本这种勇于切割自己肚子行为所寄存的文化气候很好奇,不可否认我很厌恶日本人,但小日本能够在2战后迅速的恢复,能够在美国人用军舰敲开大门口急速的发展,这也是让人回避不了的事实。

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概论说起武士道,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身穿道服、腰配武士刀的武士形象。

再者,就是一个词:切腹。

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胡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恋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武士道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日本的发展,但因其束缚人们的思想且限制商业的发展,加上后来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才逐渐衰落。

二、分论1、武士、武士制度的起源武士产生于日本的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

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

大化改新(自646年始)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着中央集权制的衰落而日益松弛,军队素质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日本各地庄园新起。

庄园地主,也就是领主为了领土的安全,开始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

这样单一意义上的武士诞生了。

随着领主的私人武装不断扩大,从11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

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起,统一指挥,组成武士团。

武士团具有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

它要求武士要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献身。

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之力,武士进一步得到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2、武士道的发展江户时代之前主要崇尚个人荣耀与家族名誉,讲究个人实力,流行以下克上,提升个人与家族的政治威望,代表典型是足利尊氏、明智光秀。

江户时代幕府为了安定社会,制定诸多武家法规、本分,得主尽忠,忠于主君,不顾身家,报恩克己,面对逆境而不动摇,以内在的修行,稳定武士阶级的伦常,外在上也以严格取缔的方式约束对上不敬的行为,把社会带向和平稳定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松阴。

这些武家法规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武士道。

这使得武士有了恒常效忠的对象。

明治维新之后因实行四民平等、废刀令,使武士的地位被削弱,但之后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武士道再度被提倡,并被强调成对天皇的彻底服从与勇武。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

冈田以藏
在江户三大道场之
一的桃井道场,苦学 “镜
心明智流 ”。接受尊王思
想 ,进入京都后,开始狙
击并斩杀佐幕派人士,即
实施“天诛”,因而被称
为“刽子手以藏”(人斩
以藏),仅有案可察的就
有近二十人。后由于被镇
压,冈田以藏被逮捕并处
以斩刑 。遗言:为你竭尽
一生,却如水泡一样,消
失在晴朗的天空中 。
土方岁三
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
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
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
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
,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
,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
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
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武士的盔甲
武士的佩刀
展発
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 本意是好的,只是到 了后来被人用到了歧路上去,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 生了强烈的反感。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 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 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 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 “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 ,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 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 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 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 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 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的自 杀是源于其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 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从《最后的武士》看日本武士道

从《最后的武士》看日本武士道

每一个有魅力的国度都曾有过使历史印象深刻的变革,而在变革中内矛盾双方本没有谁绝对正确、谁绝对错误,只是在不断地激化矛盾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崇高。

有一种精神叫武士精神。

而武士道,就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简单些说,根本是看破生死,目的是忠于主君。

显然,这是天皇统治的产物。

余秋雨说:“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就是讲述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武士地位没落之后的悲壮故事。

电影中革新派格拉姆和武士领袖胜本之间的斗争并不是人物的完全敌对,而是一种观念和另一种信仰的较量。

在美国人佩里打开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人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强大,很随意的有一部分人愿意完全像美国一样拥有威力巨大的枪支炮弹来巩固国家的安定,来富国强兵以维持天皇的统治。

但事实证明,变革并不是如此轻而易举的事。

武士生而忠于天皇,他们执着而坚持,不畏惧敌人,且看透生死,直面死亡。

他们相信保卫天皇是他们唯一存在的价值。

他们认为除了天皇,没有人能使他们消失,即使是历史。

而作为新军的发展,必须要清除武士这一群体异己势力。

是的,最后火枪火炮将那群以忠义自居的武士们放倒了,但武士却用自己无畏的冲锋将那些新军以精神折服。

这场战役注定没有谁胜谁负。

纳森艾尔格雷,一个因正义感而为屠杀印第安人深深愤懑内疚不已的美国军人,在成为手持冷兵器的武士们的俘虏不久,却意外的喜欢上了小村庄里的祥和的气氛、有序的作息,却被武士道精神所吸引、所同化。

艾尔格雷叹服于小村庄内的日常随意之中的秩序,感慨“一度经历战争怀疑上帝的存在的我,在这里感受到了神的存在!”,除了神的存在,还能用什么解释眼前小村庄带给他的洗礼呢?我想,正是武士道精神的存在从精神上建设了人们的家园,人们才从物质上造出这样一个美的村落。

这里正是武士道魅力之体现。

这种武士道精神让我忍不住想到中国的三教:释、儒、道。

解析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

解析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
的话 , 伤痕下就会出现一个武士的影子。”) 从武士道形成 和
口述者 山本 常朝开宗明义宣称 : 武士道 匕云 c 死 r 土、
如事 兄付c 允 1j所谓武士道 ,就是看透死亡 ) r 于 )( 。 死如
事J p死身 死狂j IF  ̄ 与r 的统称 。r 死身J 死狂j 与r 是一种先后

提被奉为武士道“ 圣经 ” 的著作— 《 —- 叶隐 闻书》 。此 书简称
《 叶隐》 叶隐集 》该 书 由佐贺藩 主锅 岛光 茂的侍 臣山本 或《 , 常朝( 5 —1 l) 1 9 70 口头传述 , 6 一个名叫 田代阵基的武士用七 年的时间笔录而成 。主要为论语体 , 又称《 叶隐论语》 。此书 共 1 卷 10 1 2 0多节 ,主要谈论 了武 士所应具备 的为人处世
嬗 变的历史轨迹来看 , 生死观是其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
士对于死 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 的思想 内涵 ,至今
关系。所谓r 死身J 即武士的一种必要的修行——为了达到
r 死狂j 的地步 , 必须每天静心练 习 , 睁开眼 睛的第一件 事 , 就是考虑 死还是不死 , 假想 着彼时死或此 时死 , 的盛姿 。 死
能 成 为 战无 不胜 的真 正武 士 。
性之中, 支配着国民的思想和行动。 尤其在日 本近代化过程
中以及今天 1本人的生活方式 、 3 精神信仰 中, 留下 了武 士 都
道精 神的印痕 。正像新渡户稻造所说的那样 :即使具有最 “ 进 步思想 的 日本人 ,如果在他 的皮肤上划上一道伤痕来看
仍然对 日本 民族精 神和文化有着不可 忽视 的影响和作 用。
本 文试从三Leabharlann 方面考察并阐述 日本武士道 的生死观 ,以进

日本武士道生死观

日本武士道生死观
时也 强 调 了他 们 的 理念 和行 为 , 为 农 工 商 阶 层 的统 治 者 。 在 奈 良时 代 , 央 集 权 的 律 令 国家 解 体 , 内 各地 争夺 土 地 、 作 ” 中 国 领
土 , 开 了战 争 , 结 果 促 使 了 武 士 的诞 生 。在 E本 以土 地 作 为 媒 介 的 领 主 和 武 士 的 关 系 是 主 从 关 系 , “ 惠 和 效 劳 ” 关 展 其 l 即 恩 的
第 2 3卷
第 3期
长 春 工 业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a g h n Un v r iy o c n o y( o ilS i n e to o r a fCh n c u i e st fTe h olg S ca ce c sEdi n) i
与 此 同时 , 了完 成 自己 的责 任 , 力 锻 炼 自己 , 强 修养 , 领 家人 和属 下 共 同 形 成 了武 士道 的核 心 一一 ‘ 为 努 加 带 责任 感 ’ 因此 , 。 在 江 户 时 代 国 内 比较 安 定 , 士 作 为 村 落 的指 导 者 , 承 了武 士 道 。¨ 武 继 ”1 对 统 治 阶级 来 说 , 士 道 不 仅 是 统治 国家 的工 具 , 是 统 治 武 士 和平 民的 规 章 制度 。武 家 社 会 持 续 了 7 0年 , 士 阶层 有 武 还 0 武 独 特 的生 死 观 、 生存 观 念 、 存 意 义 和 日本 的 民族 精 神 、 生 民族 文 化 , 别 是 伦 理 文 化 融 合 在 一 起 , 为 日本 文化 的 主 体 。所 以 特 成 提 到 日本 民族 的生 死 观 , 自然 联想 到武 士 道 生 死 观 。换 言 之 , 就 日本 民族 生 死 观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就 是 武 士 道 的 生 死 观 。 日本 武 士 为 主君 会 不 怕 死 、 士 道 兴起 于藤 原 氏专 权 政 治 背景 下 的 日本 , 与 以 天 皇 为 首 的 中央 集 权 制 的 瓦 解 和 庄 园 制 的 发 展 相 关 武 是 联 的 , 是封 建 社 会 开 始 占据优 势 的时 代 。直 到 战 国末 年 , 川 幕 府 初 年 ,武 士 道 ” 个名 词 才 最 早 见 于 文 字 资 料 。武 士道 精 正 德 “ 这 神 , 别 是武 士 道 就 是 对 死 的觉 悟 , 士尽 忠 于 自 己的 君 主 , 特 武 舍命 献 身 , 日本 的精 神 和 生 活 理 念 带 来 深 远影 响 。 对

《武士道》和《叶隐闻书》中体现的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

《武士道》和《叶隐闻书》中体现的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

《武士道》和《叶隐闻书》中体现的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发布时间:2022-01-11T02:21:43.85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1期作者:杜禹潼[导读] 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论述一定程度上推动、促进、杜禹潼延边大学 133000【摘要】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论述一定程度上推动、促进、助力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诞生与发展,并且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对日本武士阶层的行为模式和角色认知发生重要作用。

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经过研究发现,虽然武士道精神涉及许多中国元素,但其内核与外延仍然和日本民族心理与文化风貌关系密切。

研究发现,武士道高度强调的“忠孝仁爱、大义徇死”和日本本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些许纰漏,而那些存在问题的地方则被一些图谋不轨者加工转换成政治斗争的利器。

近代以来,纵观日本的对外政策和战争表现,不难发现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军人、日本军队乃至日本人民的深远影响。

明治维新后,武士道精神得到了迅速地蔓延,成为了有巨大影响的精神支持以及文化力量。

【关键词】儒学,武士道,忠,勇士,生死观一、儒学的日本化汉字作为日本文字的起源,使得儒学经典也传入日本,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发展融入了日本延续多年未曾更改的正统文化体系。

五经博士在继体天皇时期积极参加了百济渡日活动,并且亲力亲为把《论语》、《千字文》等儒学相关的著作不远千里带回日本。

公元600年前后,日本精心挑选了许多学术人才与文化人才,接连六次派遣他们进去中国学习知识;公元630到公元896年间,日本更是累计派出专业人员二十余次,专门命令他们前往中国钻研儒学,顺利为日本推崇儒学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与文化支持[1]。

《武士道》曾提出过以下论断:佛教帮助武士道淡然接受命运的意思,佛教无法实现的,将由神道完成。

神道教义把爱国心与忠心作为日本民族生活生产的关键核心点,如果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其内在涉及的道德教义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完成。

从《武士道》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武士道》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武士道》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是人活着最重要的事情,但日本人却崇拜死亡。

《武士道》是指“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组成的道德规范。

作为日本人的精神指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日本人崇拜死亡的原因。

本文以《武士道》为文本,研究了日本文化的美学和各个时代的特质部分。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精神;武士道1武士道的定义1.1武士道的“义”生而为人所要坚持的正道,就是指正义,这也是武士道最严格的道德准则。

用人的身体作比喻的话,义就是骨头。

如果没有骨架,头部和四肢都无法固定。

也就是说,即使有才能和学问,如果没有义的精神,也不能称为合格的武士。

对于武士来说,金钱只是其次。

人们认为,脱离了算计和得是,坚持自己相信的正道才是武士的应有的姿态。

武士一般都不喜欢算账,因为算账其实就是一种追求得失的行为。

因此生意是商人的事情,武士作为地位更高的人,追求的是能成为其他人效仿典范的生活方式。

超越了算计和得失,坚持自己相信的正道。

武士道核心的良心准则,这就是义的精神。

1.2武士道的“勇”勇,是为了贯彻义的勇气。

虽说是勇气,但也绝不是故意冒险,白白浪费生命。

武士道中会称之为“匹夫之勇”。

武士从小就要学会区分匹夫之勇和,真正的勇气也就是“大勇”。

比如在寒冷的冬天暴露肉体,或是去看刑场的恐怖画面。

对于武士来说白死是很无聊的行为,但又必须为了自己认为没有错的事情,拼死战斗而不是唉声叹气。

为了贯彻勇,必须有强健的体魄。

无论把义的精神学得多么彻底,如果遇到比自己强壮的暴徒,不能实行义的话那也是无意义的。

武士们在追求精神修行的同時,也锻炼肉体,追求的是能文能武。

1.3武士道的“仁”仁是指,作为人,对其他人的关心和怜悯之心。

武士的仁慈中,包含了仁的精神。

如果说高尚而严格的义和勇,代表了男性的德行,那仁就是女性的温柔和像母亲一样的品德,是无法对弱者和输家弃之不顾的心。

武士不能忘却对他人的关心。

仁的精神,是武士立于人上人的必备品德。

1.4武士道的“礼”培养了仁的精神,从尊重他人中催生出的谦虚就是礼的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郝祥满“死的觉悟”是日本古典武士的道德原则,是武士道形成的第一阶段。

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不仅影响了后期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而且至今还影响着日本作为加害者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反省意识——有“耻”的感受、无“罪”的觉悟。

本文试就日本武士剖腹(切腹)自杀的动机、武士道“死的觉悟”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生命观与罪恶认识展开解析。

一、日本武士剖腹自杀的动机日本武士和武士道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武士“视死如归”的自杀冲动及其选择剖腹的死法。

“大约在十五世纪之末,允许一个武士切腹自尽,免得他受着正法的羞辱,这样的军界风俗,早已是风行一时了。

”①也有人认为,自从1192年镰仓幕府开创以来,剖腹就成为武士自杀的惟一方式,“日本武士的‘切腹’行为起源于治承元年(西元1172年)”。

②日本《太平记》一书所统计的2640名自杀而死的武士中,以“剖腹”方式自杀的就有2159人。

日本武士选择剖腹自杀的思想根源在于其另类的生死观——“死的觉悟”,其首要动机是对荣誉的追求。

在荣辱感强烈的武士看来,不同身份的人当有不同的死法,战死或剖腹才符合武士身份,“平常床箦死”是有损名誉的。

选择剖腹这种特殊的自杀方式就是要证明其宁死不屈,就是要显示其忠诚、英勇。

因此,日本武士非常重视自杀和他杀的区别。

“在激烈的战斗中,如果采取一般的,如自刎或其他方式,则很难判断是自杀还是他杀。

如果被误认为是他杀,或被对方假报为他杀,那么自己所崇尚的自杀就失去了价值,自己要显示的忠勇也得不到承认。

为此,要留下确凿的自杀证据,就必须采取非同一般的自杀方法,那就是剖腹。

因为在战斗中,敌人不会故意只割其腹部,使之不立即死亡。

”⑧为了显示“英雄气概”,日本武士甚至把剖腹当作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来做,致使剖腹逐渐被规范化、程式化和礼仪化。

比如按照“十字形剖腹法”的要求自杀,然后在痛苦中等待死神的召唤、生命的终结;如果不能正确、镇定地完成剖腹,会被认为是可耻的。

剖腹还被分为许多种类:根据剖腹时采取的姿势而有“立腹”、“坐腹”和“跪腹”之分;根据剖腹的原因与目的,有“引咎剖腹”、“牺牲剖腹”和“谏死剖腹”、“殉死剖腹”之别,等等。

第二个动机是显示其身份和特权。

中国自春秋以来,皇亲和重臣因议亲、议贵被处死时,可以不上刑场而在家中选择自杀和自杀的方式,也有皇帝赐剑、绫的方式来暗示属臣自杀,这①[英]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147页。

②林景渊:《武士道与日本传统精神》,台湾,1990年,第112页。

③王秀文:《谈“剖腹”的文化根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编:《日本问题资料》,1989年第7期,第26—27页。

62种“赐死”的自杀可以维护死者的名誉和尊严。

日本的“赐死”制度大概始于受中国唐朝影响较大的奈良时代,作为贵族的特权,“皇族和五品以上的人还具有享受‘赐死’的权利”,被赐死的未必要求剖腹,“但是武士们却十分羡慕这种可以保持名誉的体面死法”。

①“到了江户时代,除非特殊状况,犯了罪的武士亦以切腹自杀作为刑罚的一种。

”②而且,剖腹还逐渐成为日本武士的“特权”。

明治维新以后,《新律纲领》(1870年)曾规定可以对士族实行自裁的剖腹刑,后因《改定律例》(1873年)的实施才被废止,但剖腹在日本旧军人中仍然被长期推崇。

第三个动机可能是模仿中国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士的行为。

《庄子・外物》载,西周王室大夫苌弘“遭僭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僭,遂割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载,聂政刺杀韩相侠累之后,“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东周列国志》所载春秋卫国大夫弘演剖腹葬主残体之事,感人肺腑。

日本也有这样的一个武士,他为了拯救主人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雪村所作的达摩像),冲进烈焰熊熊的宫殿,当他找到这件作品时,所有的出路都被烈火切断了。

这时他想到的只有这幅画像,就毫不犹豫地抽出长剑剖开自己的身体,用撕开的衣袖包住画像塞人伤口。

后来,人们在他那趴着的被烧得半焦的尸体中找到了那件免于火灾的宝物。

第四个动机则是因穷困而“心中”。

这里的“心中”不是指“殉情”,而是日本武士除剖腹之外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行为——殉葬。

殉葬风俗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过,殉葬者一般都是被强迫的,但日本武士的殉葬大多是心甘情愿的,是以自杀来尽忠诚、尽职责、尽本分的行为,“这种对于主人的本分,正像对于祖先的本分一样,不以死亡而停止”。

③对于薪酬不高的武士来说,殉葬而死可以得到荣誉和物质两方面的褒奖,但这不仅使新主人失去了很多有才能的武士,也增加了新主人的财政负担。

将军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弊之所在,德川家康临死前留下遗嘱:“此类事实,均须严禁,无论直接之侍臣,侍臣之侍臣,以及最低级诸侍臣,一应在内。

违者即非忠信之士。

财产人官,子孙听其贫乏,以为犯法者戒。

”殉死之风尽管在德川家康临死后一时被取消了,可是不久又复兴了。

到1664年,幕府将军只好下令严惩殉死者的家属。

即便如此,将军纵然有杀鸡之警,武士中仍然有不惧之猴,有一个叫右卫门兵卫的,就以剖腹为主人奥平忠政殉死。

最后将军也只好妥协,要求武士们以出家或归隐来代替剖腹。

④到了近、现代,仍然有以武士自居的人走上这条死路,最为轰动的就是1912年7月乃木希典和他的妻子静子为明治天皇殉葬一事。

二、武士道“死的觉悟”与日本宗教、文化的影响(一)日本神道哲学是典型的“死的哲学”据《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所载,宇宙是由高天原、苇原中国和根国(或黄泉国)组成的。

高天原是以天照大神为中心的众神的世界,苇原中国是人间世界,普通人死了就要离开它去根国,不能去高天原,只有天皇例外,因他是“现人神”。

普通人虽不是“现人神”,但死后就“都已成神了,这是神道教的根本观念”,“日本人的思想上,死人和活人是一样的真实的”。

⑤日本人王秀文:《谈“剖腹”的文化根源》,第27页。

林景渊:《武士道与日本传统精神》,第112页。

[英]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第145页。

参见[英]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第146—147页。

[英]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第199_200页。

63崇拜的神道之根国作为死者的世界,它虽然有些黑暗、污浊,甚至有些令人生厌,却没有佛教中的受报应者的地狱那样令人恐惧,在不能继续留在苇原中国的情况下,他们是比较乐意去根国的。

而且他们认为,人死后去根国还可以与故人相会,如同现世一样。

也就是说,武士们会通过“心中”而追随主君去根国继续为他服务。

(二)武士道“死的觉悟”与禅宗传入日本也是分不开的早在禅宗流传到日本之前,真言宗等各种佛教宗派就已经在日本广为传播,并分别拥有固定的信仰阶层。

新兴的武士阶层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宗教,禅宗以及“参禅”风习连同宋学一起流传到日本,首先是在武士之间流行。

“禅宗是一种意志的宗教,因此,和哲学相比,禅在道德方面也许更能激励武士的精神。

禅在哲学上是反对理性而注重直觉的,认为直觉才是到达真理彼岸的捷径。

这一切,都使得禅对武士阶层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武士阶层的精神比较单纯,绝少沉迷于哲学上的苦想,这种根本上的禀性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去寻求禅的精神。

这或许就是禅同武士之间发生密切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修禅培养了日本武士的气质,让武士对于死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验:(1)“生死一如”的生死观。

佛教的核心是“无”,这种“无”的“支持具有道德和哲学上的双重意义:道德上要让武士在一旦决定进路之后,就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哲学上使武士们明晓生死并无差别”。

②武士这种“无差别”的“生死一如”的感觉就是禅之体验,体验到无生无死,生即死、死即生,从而“否定了执迷根源的自我”,“进入一种无我境界,完全断绝了生死的羁绊”,“见性成佛”,四大皆空。

③(2)生死“无常”。

不断地参禅、格物的武士觉悟出死的“洒脱”,使生活在地震、火山、台风频繁发生环境中的他们更视“无常”之死为常理。

日本最杰出的剑士之一蟓原卜传的名句:“武士所学无他法,唯不惧死是天机”,④就概括了武士对武士道和死的感悟,名句中的“天机”就是“无常”。

所以,《武道入门》一书的开头就要求武士们“常思人生无常,武士之命无常。

则汝即能以日日为己之末日,奉献身心于日日以尽汝之本分。

勿思长命”;⑤(3)“寂灭”之死与“超脱”之死。

参禅使武士讲究修行并能接受苦行僧式的生活。

佛教思想认为生命本来是苦的,而“寂灭”就是对各种苦的超脱。

作为武士道的修养读物《叶隐》的第一条就说:“武士道就是超脱生死。

”⑥镰仓、室町时代的武士提倡临战时应“忘我”、“忘亲”、“忘家”,这正符合他们的主君超脱一切的要求。

禅就是日本武士们获得的敢死精神的“支持”力量,此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

武士也常常在战斗中铭记忘却生死的精神而背水一战,许多将军都深谙此道,“所谓武士道,即决意一死。

当汝处歧路之时,应速择死路,别无缘由”。

⑦(三)武士之剖腹与日本人对腹的误解有关自杀不过是寻死而已,而以剖腹方式自杀不但残酷、痛苦且难求速死,日本武士们选择剖腹这种自杀方式,这恐怕与日本人对腹的误解有关。

“在农耕文化的初始阶段,女性的腹部具有‘丰穰的大地’一样的神秘色彩,她既是男性所不具有的、作为女性特权而存在的繁衍生灵①[日]铃木大拙著、陶刚译:《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店,1989年,第36—37页。

②同上。

③参见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0页。

④[日]宫本武藏、柳生宗矩著,何峻译:《武士的精神——韬略训练》,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⑤转引自[日]铃木大拙著、陶刚译:《禅与日本文化》,第48页。

⑥转引自(日]左藤幸治著、赵德宇译:《禅与人生》,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3页。

⑦[日]左藤幸治著、赵德宇译:《禅与人生》,第73页。

64的腹部,同时对于丈夫来说又是极其关心和倾注一切情念的所在。

亲手毁坏具有如此之高贵价值的腹部,无疑是对丈夫(抑或男人)的最残酷的报复。

”①随着日本社会由母系进入父系,其崇拜对象也由女性之腹而变为武士自己之腹,这也是武士对自己腹部的自信和迷信。

(四)暴力崇拜使剖腹艺术化日本武士都是暴力的崇拜者,这种暴力崇拜如果得到欣赏和放纵,那么它不是用于进攻和屠杀,就是用于剖腹和自残。

荷兰学者伊恩・布鲁玛认为:“(日本武士)进攻的本能受到压抑后会转向自我,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公理现象。

日本没有伸张自我的英雄,却有许多自我虐待的好汉;主人公越受苦似乎就越勇敢。

男子气概在日本往往是艺术化的自我虐待。

”②剖腹在武士看来是一种艺术化表演。

武士出身的日本茶道艺术家千利休和以武士自居的艺术家三岛由纪夫都以剖腹而终,因此我们不能将剖腹简单地归于暴力崇拜和自虐,而要从日本人的美学角度去研究这一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