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听老师课堂教学有感课堂教学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听老师课堂教学有感:课堂教学》摘要:张齐华老师的语言饱满动人,他的语言、他的引导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令人陶醉的学习情景中,教学活动中,他的身上应该自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数学光华与气息,一种源自于理性、智慧、思辨的内在气质,在张齐华看来,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听老师课堂教学有感2015年11月5日11月8日我们一行参加温州数学与经典教学活动展示,收获良多。
特别是张齐华老师的课堂及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
德国的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张齐华老师正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课堂上他特会勾引撩拨,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张齐华老师的语言饱满动人,他的语言、他的引导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令人陶醉的学习情景中。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这是张齐华的座右铭,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
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
圆的认识一课上,从水面上漾起的层层涟漪,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从光线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到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进而再到建筑、美学、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圆这一抽象的平面图形以一种瑰丽的姿态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并悄悄改变着他们对数学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教师与数学,二者理应相互交融、合二为一。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就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他的身上应该自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数学光华与气息,一种源自于理性、智慧、思辨的内在气质。
听张齐华课的心得体会-教育论文

听张齐华课的心得体会-教育论文11月3日至4日,我参加了在厦门六中举行的“智慧.互动.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张齐华教学特色研讨会,两天的时间共展示了8节观摩课和张齐华老师的两个讲座。
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张齐华老师的两节课《认识方程》和《认识负数》。
《认识方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课前几分钟跟学生的交流中,张老师还是用他惯有的幽默语言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然后在同学们处于自然的状态中进入他的课堂。
一开始,张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的年龄是多少?你爸爸的年龄是多少?你爸爸的存折里有多少钱?下面听课老师有多少人?我的年龄是多少?通过与同学们的交谈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发现已知数和未知数。
接着张老师说:发现一个未知数一定会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个已知数。
引导学生发现如何让未知数变成已知数。
为了使学生的感受深刻,在探究老师年龄的问题上张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三种数量关系,从而初步使学生感受到等量关系,接着“>”“<”“=”三个符号的出现让学生自然悟出原来是等号帮助我们建立了这种等量关系,而只有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的式子才是方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带着要使未知数变成已知数的一种心理需求参与到探索中来,自发去发现只要能够在未知数和已知数间建立等量关系的就能够知道结果,而不能建立等量关系的就无从探知结果,从而使方程不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存在,而是成为了学生解问题的一个工具。
本节课,张老师突破以往借助天平让学生列出各种含有未知数或不含未知数的等式或不等式,从而揭示方程的概念。
而是把方程作为一个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数学模型进行教学,以问题带动学生,以课堂上师生对话实现智慧的碰撞,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进行丰富、完整、准确和深刻,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趣味盎然。
《认识负数》这节课,齐华老师用“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负数”作为开始,让学生举例,然后通过几张数字卡片认识了正数、负数和0,同时也让同学们马上发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小学数学老师学习心得一次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讲座

小学数学老师学习心得一次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讲座4月15日,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五届魅力课堂暨名师工作室导向培训会在郑州市体育馆进行。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后针对这节课扩展开来,做了一个互动式的讲座。
张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头脑聪慧睿智、讲座深入浅出,整个讲座过程充满欢声笑语,传递的信息又发人深省。
在讲到低年级教材,1、2、3、4、5 的教学的时候。
教材提供的有图片和数字。
其中“1”对应的是一个物体。
“2”对应的是两只大象(一大一小),“3”对应的是三个小学生(只画了头部),张老师问教材什么缘故如此设计?是教材随意为之吗?因此不是,那是因什么缘故?听起来真是惭愧,看了半天我也没有看出眉目,依旧张老师给出了答案。
两个大象一大一小,是告诉我们,2是抽象出来的数字,不管大象多大多小,它的数量是2 。
用三个学生头部表示3,没有画三个学生的全身也是说3是抽象出来的数字,表示数量3个,不管你看到的是学生全身,依旧躯体的部分,差不多上3个学生。
听的张老师的说明更加惭愧了,教了这么多年学,天天说读明白教材,确实读明白教材了吗?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观摩名师张齐华讲座《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体会

观摩名师张齐华讲座《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体会2020年3月3日接到教研员通知3月4日下午全县小学数学老师再次线上观摩名师讲座《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课前百度了一下我们的名师:张齐华,有着“数学王子”的称号,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现在我们都是处于信息超载的社会,听过很多报道和分享,也参加过很多次的学习,我们学习心态是怎样的呢?是拿起笔记录的仪式感还是听过就过的消极过滤?张老师通过他的读书心得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告诉我们倾听过后要心动不如行动。
那如何倾听呢?首先,一张目录告诉我们本次报告的主要内容:1.什么是倾听?2.学生的倾听力怎么样?3.如何提升学生的倾听力?张老师从《百度百科》、说文解字以及心理学上解释了什么是倾听?倾听,不仅表现在动作上,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维活动。
学生的倾听力怎么样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情况并不理想,作为一名老师,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很清楚,从学生源头分析:1.课堂上部分学生不愿意倾听,他觉得听别人讲是浪费时间;2.不知道听谁的,也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3.你一言我一语,不知道听什么;4.不知道怎么倾听;针对这些问题,张老师提出了如何提升学生的倾听力?这是此次报告的重点,也是我们老师急需知道的。
问题1:不愿听?策略一:用“规则”约束倾听张老师的团队还编写了一首倾听儿歌:身坐正,脚放平,不急举手倾耳听。
会思考,能判断,我会做个小裁判。
策略二:用“表达”撬动倾听1.由你想——他想2.由你想——原想,现想3.由你想——团队想课堂上提出这样的要求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极愿意去倾听别人的想法,这三种学习工具是对我印象最深的,我想我会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的。
问题2听谁的?这是课堂上的四种倾听模式:听老师讲,听学生讲,听老师和学生讲,听老师和学生互讲,告诉学生何时该听谁的。
灵动的语言成就魅力课堂——张齐华《平均数》教学片断赏析

灵动的语言成就魅力课堂——张齐华《平均数》教学片断赏析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概念,也是数学应用和深化教学中常见的知识点。
教师应重视平均数的概念深化和教学策略,并采用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张齐华的《平均数》教学片断中,教师采取综合的教学策略,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及有效的交互式指导,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概念,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实践。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中心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但它的概念处理不仅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是数学中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学习关于平均数的计算,理解平均值的性质,获取平均值的特点,以及应用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片断内容分析1.师采取综合的教学策略:张齐华采用了综合教学策略,把知识整合起来,把问题解决及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概念,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其中,一是采用探究式教学办法,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张齐华在教学片断中,把若干小问题分解,引出平均数的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自身的认知和推理能力,结合实际,逐步解决问题。
二是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直观的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张齐华在教学片断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解、动画和简笔画等形式,展示图表等,使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直观的理解平均数概念。
三是采取提问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张齐华在片断中,多次利用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按照问题的思路自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效的交互式指导:张齐华在教学片断中,为学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发展渠道,采用有效的交互式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次发言,让思想和问题相互融会、相互关联,不断深化和开发。
张齐华在片断中,让学生互相探讨,比较想法,发现错误信息,进行点名、回答问题等,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平均数概念,学习平均数的计算。
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第一篇: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日前,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加“智慧、互动、成长” 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张齐华教学特色研讨会。
观看了来自各地的名师上的观摩课,聆听张奇华老师的教学成长故事,回顾张奇华老师超越自我的经典课堂实录,感受到名师教学方式的超越,真是受益良多。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张奇华老师的教学语言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
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教育。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
” “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
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张奇华老师正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用张奇华老师的话说,课堂上他特会“勾引”“撩拨”,“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张奇华老师的语言饱满动人,他的语言、他的引导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令人陶醉的学习情景中。
在教学六年级《负数》这一节课中,老师都知道六年级的孩子不大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可张老师就是有办法,边说边示范:一年级小朋友是这么举手的——左手放平,右手高出左手一点;二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更高一些;三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再高一些;四年级又高一些;五年级……张奇华老师说:看出规律了吗?那么,六年级的孩子该怎么举手呢?这时学生抖擞地把手高举过头。
张老师趁热打铁说:六年级同学来,咱们得“玉树临风”像个男子汉!手高举是“玉树“,还得“临风”,手得像响尾蛇一样抖动起来。
听张齐华老师有感

听《中国教育梦—-全国教师教育活动》课有感胡宗然周日一天,我亲临名师课堂会场,真是美美的饱餐了一顿教学盛宴,感觉自己收获颇丰。
特别是张齐华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听完他的课之后才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完美、精湛,同样对比之下,才知道自己的课是多么的青涩。
张老师对课的追求实在是太完美了,但是完美的同时却是那么让人刚到放松。
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精巧的设计实每一处都是那么引入注目。
昨天,他讲的是《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同时对我们泰安张云老师的课做了简单的讲评。
刚一开始就觉得张老师真的是与众不同,深深地吸引着我,张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是那么的潇洒,学生也是那么的轻松,总觉得他是游刃有余。
特别是教给学生举手的细节,更是让学生还没上课就完全进入了一个完全放松又非常兴奋的状态。
轻易的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而“高手就是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是那么富有哲理,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真正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中,师生中时刻充盈着那种亲切融洽的气息,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这些语言随时随处可见,贯穿了整节课。
“高手”“绝对是高手”“真不错!” “你知道的可真多!”“说的真好啊!”等等。
这些听来随意的语言,但老师的评价却是适宜和到位的,但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这种评价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却在学生的心里却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第二环节中教师动手操作,学生用字母算式表示出这个过程。
看似简单的a +5= a +5,却让学生惊讶不已,他们认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老师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全班级的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更加引起学生的深思。
左边的a是指存钱罐a元,5是指钱罐5元,左边是算式,右边是结果。
通过读法的不同,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字母算式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
在讲字母式还表示数量及关系时,张老师出示问号头像,他的年龄是:(出示X-1)让学生猜是谁,有的学生猜是你弟弟,老师看上去随意问一句为什么不是哥哥呢?让学生说说理由,看上去随意但是紧扣主题。
听张齐华老师

听张齐华老师《24计时法》有感教师:陈丽阳春三月,这是一个快乐的周末,我有幸参加2012年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一天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平凡又有意义。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当我零距离地接触名师的课堂,感受名师的风采时,我深感自己在教学的不足,真的是受益匪浅。
在活动中,我感受到汪延安、吴正宪、罗明亮、张齐华等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
当我再一次见到了我的偶像“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时,我很激动,也很期待。
他曾经教学《数对问题》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他语言风趣幽默,设置情景引人入胜,经常让孩子们掉进他设置的陷阱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他所要达到的目标。
所以一直期待着他精彩的课堂。
这次他带来的是“无课件、无投影、无粉笔”的《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别具一格,独具匠心,让人惊叹三无课堂也可以如此精彩。
张老师谈话导入:你们会认时间吗?然后出示3:00问学生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表面上看很简单,实际上却出现了凌晨3:00和下午3:00两个不同的时间点。
随后又让同学联系实际说说上午10:00,中午12:00,早上7:00,晚上8:00可能在干什么?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既复习了普通计时法,又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新知《24时计时法》。
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张老师注意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他让上台学生拨3:00,主要是纠正学生的模糊及错误概念,使每一个孩子明白一天有24小时,清楚界定24时也是0时,它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并巧妙地用时间条把24时直观地呈现给孩子们。
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所有数学老师都清楚让三年级的孩子对两种计时法进行灵活转换不是容易的,张老师设置了特殊的环境,给孩子们三个时刻早上8:00下午4:00晚上8:00要求改成24时计时法,又14:00,22:00,10:00改写成普通计时法,又设计了撕去时刻前面部分判断具体时间,以上这些设计把学生认识中的易混点,易错点都出现出来,启发学生去思考辨伪求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日前,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加“智慧、互动、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张齐华教学特色研讨会。
观看了来自各地的名师上的观摩课,聆听张奇华老师的教学成长故事,回顾张奇华老师超越自我的经典课堂实录,感受到名师教学方式的超越,真是受益良多。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张奇华老师的教学语言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
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教育。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
”“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
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
”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张奇华老师正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用张奇华老师的话说,课堂上他特会“勾引”“撩拨”,“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张奇华老师的语言饱满动人,他的语言、他的引导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令人陶醉的学习情景中。
在教学六年级《负数》这一节课中,老师都知道六年级的孩子不大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可张老师就是有办法,边说边示范:一年级小朋友是这么举手的——左手放平,右手高出左手一点;二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更高一些;三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再高一些;四年级又高一些;五年级……张奇华老师说:看出规律了吗?那么,六年级的孩子该怎么举手呢?这时学生抖擞地把手高举过头。
张老师趁热打铁说:六年级同学来,咱们得“玉树临风”像个男子汉!手高举是“玉树“,还得“临风”,手得像响尾蛇一样抖动起来。
学生开心地高举手让它像张老师所说的“玉树临风”。
这独创的“玉树临风”可让孩子们乐了,一下子课堂气氛轻松了,也活跃起来了,孩子们开始进入了状态。
在《认识方程》这一节课的“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认识中。
张奇华老师问学生:知道自己几岁吗?学生回答:知道,12岁!张奇华老师说:知道自己年纪不奇怪,知道爸爸几岁吗?学生回答:36、38、35、……。
张奇华老师及时抛出:像这样,知道的数是——“已知数”。
张奇华老师又问:你知道爸爸36岁,可知道爸爸存折里有多少钱吗?(学生摇头)。
张奇华老师调侃:这个真的要知道!学生开心的笑。
这时张奇华老师抛出:像这样,要知道的(却不知道的)数是——“未知数”。
张奇华老师适时小结,但凡人类有一个共同点,“未知数”总是想方设法变为“已知数”。
看似平常聊侃,从中渗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联系,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张奇华老师充满幽默、激情、机智的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张齐华老师不愧为小学数学界的“数学王子”,他集配音演员的音色、相声演员的幽默、演员的表演天份、数学家的睿智……于一身。
正如一位名师评价张奇华老师所用的三个词:“高”,“富”,“帅”,正是恰如其分。
“高”:张老师的IQ高,EQ更高!他每一堂课都令人深深陶醉,每一堂课都给大家带来意外的惊
喜,每一堂课都能吸引住学生,“吸”住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富”:张老师学富五车。
他的知识丰富,具备的深厚的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才能将看似干巴巴的方程,讲得如此生动,解释的如此清晰明了,令学生、老师豁然开朗!
“帅”:张老师的每堂课都如此引人入胜,轻而易举地撩起个个如火炉似的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原本沉闷课堂不再沉闷,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探索的目标,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且迫切的发表想法!
进入张奇华的课堂,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品茗一顿语言盛宴。
这就是张齐华的课堂,与众不同的课堂,笑声与掌声不断的课堂,独具数学魅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