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齐华老师确定位置有感

合集下载

打造生机盎然的数学课堂——张齐华“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片段赏析

打造生机盎然的数学课堂——张齐华“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片段赏析
笑)
中,又为教师快捷 了解学生对所提 问
题 的知 晓程 度做 了铺垫 。 “ 多有洞察 力 呀 !” “ 好 家伙 , 这 个 问题 看 出来 了 , 太 厉 害 了 !“ 我要 考考 你们 的眼 力 , 狠狠 地 给我 猜 , 你 们 觉得 哪一 个 可能 是张
师: “ 真会的” 该怎样举手?( 学生
取 几个 教学 片段 与大 家共 赏 。
亦 师 亦 友 — — 让 学 生 言
无 不 尽
了学生 ,学生 从 中体会 到 张老 师 的友
师: 你们 是五 年级 的 学 生 了嘛 , 我 看 到你们 就 感 觉特别 亲切 ,知 道 为什
么吗?
善、 尊重、 欣 赏, 感 受 到 张 老 师 既是 老
高举 手 )
师: 聪 明 !这就 叫悟 性 。很 遗 憾在

目圈张 老 师 以 “ 会 举 手 吗 ” 这 一
生1 : 从 下 往 上 第 4排 , 从 左往 右
看似 不 起 眼的 简单话 题 导入 ,与 学 生 交流 , 既快 速 拉近 了师 生 间的距 离 , 引 领 学 生轻 松 、积 极地 参 与到 教 学活 动
师: 张 老 师 儿 子 的位 置在 这 个平
面 图 上 可 以 用 这样 的 数 组 成 的 数 对
可能 是 张老 师的 儿子 。猜 对 猜错 我 都 送一 个 大拇 指 ( 老 师 竖起 了一 个 大拇
指) ( 生争 相 以“ 真会 的” 举手 姿 势 向老
师示意 )
师: 知 道 我 姓 什 么 的 同学 请 举 手
妙招 ( 教师边做不同的举手姿势边与 学生交流 , 学生在哄 笑声 中知道 “ 真
会” 时的 举手 姿势 )

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心得体会张齐华老师,之前听同事说过这个名字,我也百度了,他被称为“数学王子”,听过他的课和报告之后才知道这个称呼他受之无愧。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简约大气的教学、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彰显出其教学的智慧,折射出其深刻的教学思想。

课前张老师先说了一下课堂要求回答问题要干脆利落,不拖沓,然后就进入课堂:一、探索与发现情境:茫茫大海中一艘航行中的船只遇到故障,救援人员最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出示方位图,有灯塔,船和东西南北方向,找个别孩子说自己的见解)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能否结合图中灯塔的位置,准确描述遇险船只的具体位置?学习任务:四人小组,每组有一张“确定位置”学习单,在图中画一画,量一量,你能想办法描述出,船在灯塔的什么位置么?(学习单上多了一个长度单位)。

比一比哪个小组能精准的描述船的位置。

合作之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有用数对的,有只用方向不用距离的,有只用距离不用方向的等等不同的情况),让学生观察,这样对么?好么?有想法么?有建议么?大家共同找出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理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抓住几个关键词:观测点、基准、角度、距离),肯定每个学生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知识。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完善了自己片面的认识,从中也体会到了学习数的乐趣,。

二、练习强化在得出可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后,张老师设计了练习,对知识进行了提升,出示了船1、船2、船3进行练习,在练习船3的时候船在灯塔的南偏西方向(这是一个面,用ppt出示,)加上一个条件45°,就成了一条线,再加上距离5km处,就成了一个点,总结今天的学习其实就是从面---线----点的过程。

三、联系旧知,进行升华在讲明“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后,这节课的知识点已经全部讲明确了。

可是张老师的下一个环节令人叫好。

2023年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心得体会(8篇)_1

2023年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心得体会(8篇)_1

2023年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心得体会(8篇)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心得体会1我是一个农村小学的教师,今年9月24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在风景如画的遵义市行政中心举行的贵州省第二十五届小学数学学科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

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

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

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________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

如毕节市实验小学王刚老师讲《排队等候问题》用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学生接水的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比如:毕节地区赫章县白果镇中心小学张瑜老师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加强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以特级教师张齐华《确定位置》一课为例

加强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以特级教师张齐华《确定位置》一课为例

加强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以特级教师张齐华《确定位置》一课为例保春燕【摘要】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多维互动,实现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主动探索,促进思维发展;总结深化,提升思维品质.力求让课堂成为思维训练的力场,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期刊名称】《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思维动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思维品质【作者】保春燕【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接小学 226368【正文语种】中文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智力的核心。

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力求让课堂成为思维训练的力场。

特级教师张齐华在《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路径。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

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学生思维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等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有效情境,从而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课始,张老师以寻找最帅的儿子为切入点,在岀示了一系列的照片后,学生哗然,无法确定哪一个是张老师的儿子。

接着,教者给岀一组数对(4,2),学生们在激烈探讨后,岀现了不同的答案:有先从上到下,再从左至右数第4行第2列的;有先从上到下,再从右至左数第4行第2列的;有先从左至右,再从上到下数第4列第2行的;先从右至左,再从上到下数第4列第2行的。

最终锁定4个头像,教者调侃:没有这么多儿子,这里只有一个是我的。

质疑: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呢?问题出现在哪里?一语惊醒梦中人,生齐:老师,你没说清楚?(4,2)中哪个指的是行,哪个指的是列?是从哪边(即从什么方向)开始数的?创设情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读张齐华老师确定位置有感

读张齐华老师确定位置有感

读张齐华老师确定位置有感
读张齐华老师《确定位置》课堂实录有感
2014、11 读了张老师的这一课堂实录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开课不久就直接给出了数对(4,2),这是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那么这样没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索的新知可以直接告诉吗?
读完这篇课堂实录我发现,其实张老师只是轻轻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范例数对,与其说是直接告诉学生新知,还不如说这是张老师给学生提供的质疑,探究的主题。

学生从这样单一的两个数开始对这两个数的具体意义产生了诸多疑问,组内通过激烈的讨论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继而张老师又告诉了一个数对和一个孩子匹配,让学生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去讨论、感受、理解数对中两个数的具体意义。

很块学生在讨论、汇报、补充这样的过程中,有了思想的碰撞,在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倾听中探究除了数对的一定规则。

在充分理解了数对中数的意义后张老师有将数对回归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不同的数对表示位置的实例,并发现了数对不只用数字表示一种,也不是只有两个数组成数对一种。

纵观这节课,张老师巧妙地引导让学生不断经历质疑、探究,对学生自己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

看似直接告诉学生要学习的新知识,但真实地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的探究之旅。

看了这么多节课堂实录,我想,在课堂上专家们的提问,总能从学生那里得到需要的答案,而且是非常准确的答案。

除了专家的提问非常精准之外,还有什么秘诀呢?也许在以后的学习和思考中我会也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1 / 11 / 1。

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心得体会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心得体会张齐华老师,之前听同事说过这个名字,我也百度了,他被称为“数学王子”,听过他的课和报告之后才知道这个称呼他受之无愧。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简约大气的教学、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彰显出其教学的智慧,折射出其深刻的教学思想。

课前张老师先说了一下课堂要求回答问题要干脆利落,不拖沓,然后就进入课堂:一、探索与发现情境:茫茫大海中一艘航行中的船只遇到故障,救援人员最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出示方位图,有灯塔,船和东西南北方向,找个别孩子说自己的见解)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能否结合图中灯塔的位置,准确描述遇险船只的具体位置?学习任务:四人小组,每组有一张“确定位置”学习单,在图中画一画,量一量,你能想办法描述出,船在灯塔的什么位置么?(学习单上多了一个长度单位)。

比一比哪个小组能精准的描述船的位置。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合作之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有用数对的,有只用方向不用距离的,有只用距离不用方向的等等不同的情况),让学生观察,这样对么?好么?有想法么?有建议么?大家共同找出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理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抓住几个:观测点、基准、角度、距离),肯定每个学生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知识。

听张齐华老师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有感

听《中国教育梦—-全国教师教育活动》课有感胡宗然周日一天,我亲临名师课堂会场,真是美美的饱餐了一顿教学盛宴,感觉自己收获颇丰。

特别是张齐华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听完他的课之后才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完美、精湛,同样对比之下,才知道自己的课是多么的青涩。

张老师对课的追求实在是太完美了,但是完美的同时却是那么让人刚到放松。

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精巧的设计实每一处都是那么引入注目。

昨天,他讲的是《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同时对我们泰安张云老师的课做了简单的讲评。

刚一开始就觉得张老师真的是与众不同,深深地吸引着我,张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是那么的潇洒,学生也是那么的轻松,总觉得他是游刃有余。

特别是教给学生举手的细节,更是让学生还没上课就完全进入了一个完全放松又非常兴奋的状态。

轻易的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而“高手就是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是那么富有哲理,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真正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中,师生中时刻充盈着那种亲切融洽的气息,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这些语言随时随处可见,贯穿了整节课。

“高手”“绝对是高手”“真不错!” “你知道的可真多!”“说的真好啊!”等等。

这些听来随意的语言,但老师的评价却是适宜和到位的,但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这种评价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却在学生的心里却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第二环节中教师动手操作,学生用字母算式表示出这个过程。

看似简单的a +5= a +5,却让学生惊讶不已,他们认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老师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全班级的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更加引起学生的深思。

左边的a是指存钱罐a元,5是指钱罐5元,左边是算式,右边是结果。

通过读法的不同,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字母算式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

在讲字母式还表示数量及关系时,张老师出示问号头像,他的年龄是:(出示X-1)让学生猜是谁,有的学生猜是你弟弟,老师看上去随意问一句为什么不是哥哥呢?让学生说说理由,看上去随意但是紧扣主题。

听“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授课有感

听“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授课有感

听“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授课有感“晋江市名师课堂第十七期活动”于8月24日在晋江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及其报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

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平均数》时首先以“1分钟投篮挑战赛”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这体现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其次,张老师在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

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课堂精彩不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

挖掘生活中典型的小故事,小事例,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时时有平均数,处处有平均数。

实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把求平均数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度。

“①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但在随后出示的篮球队照片中,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高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某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深化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

“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③《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一位老爷70岁了他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为什么流泪呀?这位老爷显然不懂平均数,你们是学过平均数的,赶紧商量商量怎样劝劝这位老爷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张齐华老师《确定位置》课堂实录有感
2014、11 读了张老师的这一课堂实录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开课不久就直接给出了数对(4,2),这是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那么这样没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索的新知可以直接告诉吗?
读完这篇课堂实录我发现,其实张老师只是轻轻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范例数对,与其说是直接告诉学生新知,还不如说这是张老师给学生提供的质疑,探究的主题。

学生从这样单一的两个数开始对这两个数的具体意义产生了诸多疑问,组内通过激烈的讨论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继而张老师又告诉了一个数对和一个孩子匹配,让学生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去讨论、感受、理解数对中两个数的具体意义。

很块学生在讨论、汇报、补充这样的过程中,有了思想的碰撞,在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倾听中探究除了数对的一定规则。

在充分理解了数对中数的意义后张老师有将数对回归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不同的数对表示位置的实例,并发现了数对不只用数字表示一种,也不是只有两个数组成数对一种。

纵观这节课,张老师巧妙地引导让学生不断经历质疑、探究,对学生自己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

看似直接告诉学生要学习的新知识,但真实地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的探究之旅。

看了这么多节课堂实录,我想,在课堂上专家们的提问,总能从学生那里得到需要的答案,而且是非常准确的答案。

除了专家的提问非常精准之外,还有什么秘诀呢?也许在以后的学习和思考中我会也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