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最值问题专题分类讲解全书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专题44:阿波罗尼斯圆问题(最全修正版)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专题44:阿波罗尼斯圆问题(最全修正版)

阿波罗尼斯圆问题(阿氏圆)所谓“阿氏圆”,是指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提出的圆的概念,在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之比等于定值(不为1)的点的集合叫做圆.如下图,已知A 、B 两点,点P 满足PA :PB=k (k ≠1),则满足条件的所有的点P 构成的图形为圆.【问题引入】如图,在Rt △ABC 中,∠C=90°,AC=4,BC=3,以点C 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C ,分别交AC 、BC 于D 、E 两点,点P 是圆C 上一个动点,则12PA P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则PA+23P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解析提示:解析提示:【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最大的难点在于转化12PA ,此处P 点轨迹是圆,注意到圆C 半径为2,CA=4,连接CP ,构造包含线段AP 的△CPA ,在CA 边上取点M 使得CM=2,连接PM ,可得△CPA ∽△CMP ,故PA :PM=2:1,即PM=12PA .问题转化为PM+PB 最小值,直接连BM 即可. 【问题剖析】(1)这里为什么是12PA ?(2)如果问题设计为PA+kPB 最小值,k 应为多少?【小结】此类问题都是构造好的图形搭配恰当的比例,构造相似转化线段即可解决. 【思考】分析解析提示2中原理EAB C DPMPDCBA【问题引入】如图,在Rt△ABC中,∠C=90°,AC=4,BC=3,以点C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C,分别交AC、BC于D、E两,则2PM+PN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则2PM+3PN的最小值为点,点P是圆C上一个动点,CM=1,CN=43__________;解析提示:解析提示:【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最大的难点在于转化2PM,此处P点轨迹是圆,注意到圆C半径为2,CM=1,连接CP,构造包含线段PM的△CMP,连接AP,可得△CPA∽△CMP,故PA:PM=2:1,即2PM=PA.问题转化为PN+PA最小值,直接连AN即可.【问题剖析】(1)这里为什么是2PM?(2)如果问题设计为PM+kPN最小值,k应为多少?【小结】此类问题都是构造好的图形搭配恰当的比例,构造相似转化线段即可解决.【思考】分析解析提示2中原理【例题精讲】例1、如图,点A、B在圆O上,且OA=OB=6,且OA⊥OB,点C是OA的中点,点D在OB上,且OD=4。

最值问题课件

最值问题课件
总结词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是求最值的重要依据,通过利用这些性质可以简化最值的求解 过程。
详细描述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如介值定理和零点定理。介值定理指出,如果 函数在闭区间的两个端点取不同的函数值,则至少存在一个点使得函数在该点的值为两 个端点值的平均值。零点定理指出,如果函数在闭区间的两端取不同的符号,则至少存
最值问题的分类
01
02
03
函数最值
在给定区间上求函数的最 大值或最小值。
极值问题
研究函数在某一点的极值 ,包括极大值和极小值。
约束最值
在满足某些约束条件下, 求数学表达式的最大值或 最小值。
最值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应用广泛
最值问题在数学、物理、 工程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 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重要工具。
VS
统计学中的最值应用
在统计学中,最值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 ,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组数据 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了解数据的分布 情况;在回归分析中,我们需要找到使误 差平方和最小的参数值等。这些问题的解 决都需要利用最值定理和优化算法等数学 工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梯度法的步骤
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沿着负梯度的 方向搜索,确定步长,更新解的位置 。
牛顿法与最值
牛顿法
基于目标函数的二阶导数(海森 矩阵)信息,通过迭代寻找最优
解的方法。
牛顿法的步骤
计算目标函数的二阶导数(海森矩 阵),求解线性方程组,确定步长 ,更新解的位置。
牛顿法的优缺点
优点是对于凸函数收敛速度快;缺 点是需要计算二阶导数(海森矩阵 ),对于非凸函数可能陷入局部最 优解。

中考数学 专题聚焦一 最值问题课件

中考数学 专题聚焦一 最值问题课件

[对应训练] 1.在△ABC中,AC=BC=6,∠ACB=90°, D是BC边的中点, E是AB上的一个动点,则EC+ED的最小值是__3__5____.
点拨:以 AC 为边作正方形 ACBP,如图,连接 CP,则 AB 与 CP 互相 垂直平分,连接 DP 交 AB 于点 E, 连接 CE,∵AC=BC=6,D 是 BC 的中点,∴DB=3,又∵∠CBP=90°,PB=6,在 Rt△DBP 中,由 勾股定理有,DP= 32+62= 45=3 5,又∵EC=EP,∴EC+ED=EP +ED=DP=3 5,即:EC+ED 的最小值是 3 5
专题一 最值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数学的真正部分是问题的解” .毋庸置疑,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解题.解题,联想是基础,转化是手段 ,问题解决是目的.如果说:解题它是表达一个命题从题设到结论的演 变过程,那么联想与转化它可以迅速沟通这一演变过程的作用.联想是 基础,转化是手段,灵活应用是关键,问题解决是目的,把握好这一解 题策略,对于我们学习数学,提高解题质量,提高学习成绩,可以起到 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43,0),PQ′= (-2-0)2+(2+4)2=2 1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线路最短问题的作图和求值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对应训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P(-1,1),Q(2,3),x轴上有一点R, 则PR+RQ的最小值为__5__.
2.(2016·创新题)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y轴分别交于点 A(4,0),B(0,6). (1)求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O为坐标原点,设OA,AB的中点分别为C,D,P为OB上一动点 ,求PC+PD的最小值.
解:设 t 秒后 PQ+QC 最小,取点 P 关于 AD 的对称点 P′,连接 CP′与 AD 相交,由轴对称确定最短路线问题,交点即为所求的使 PQ+QC 最小 的点 Q 的位置,∵AB=6 cm,AD=12 cm,∴AP=AP′=6-t,AQ=2t, QD=12-2t,∵AB∥CD,∴△AP′Q∽△DCQ,∴ACPD′=AQQD,

初中数学 几何最值专题

初中数学 几何最值专题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专题初中数学中,几何最值问题是一个常见的专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几何最值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法:一、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应用: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时,常常需要利用这个原理来找到两个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例如,在一个矩形中,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最短路径是通过矩形的对角线。

二、三角形三边关系原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应用: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时,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长分别为a和b,第三边长为c,则c的取值范围是|a-b|<c<a+b。

当c取最小值时,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当c取最大值时,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三、利用对称性求最值原理:利用对称性可以简化问题,找到最值。

应用: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时,可以利用对称性来找到最值。

例如,在一个圆内,从一个点到一个定直线的距离的最值可以通过作该点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来找到。

同样地,在一个矩形内,从一个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的最值也可以通过作该点关于矩形中心的对称点来找到。

四、利用旋转和平移求最值原理:利用旋转和平移可以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从而找到最值。

应用: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时,可以利用旋转和平移来找到最值。

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长分别为a和b,夹角为θ,则可以通过旋转和平移将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从而找到第三边长的最值。

五、利用相似性和全等性求最值原理:利用相似性和全等性可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从而找到最值。

应用: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时,可以利用相似性和全等性来找到最值。

例如,在两个相似的三角形中,已知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则可以通过相似性找到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最值。

同样地,在两个全等的图形中,可以通过全等性找到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或最大面积等。

初中数学关于最值问题

初中数学关于最值问题

模型四 “小虫爬行问题”
蚂A
蚁′
C蜜
′蜂
不想说连
模型五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
模型六 圆外(内)一点到圆上最大(小)距离问题。
说明:模型六基本上都用于动点问题。 1.一动点到某定点的距离为定值,则该动点的运动轨迹为圆。 2.一动点所对一条固定线段所成的角为定值,则该动点的运动轨 迹为圆。
模型七 过圆内一点最长弦,最短弦问题。 模型八 弦切角定理。 模型九 切点所对的弦成的角大于切线上其它点对着弦的 角。
当不能直接联想到已有模型上时,那 就通过联想推理转化到已有模型或本 源知识上去。
结论:要使△PCD周长最小,即PC+PD+CD值最小,根据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将三条线段转化到同一直线上即可,则△PCD周长 最小为线段的长.
类型2 两定点与两条直线上两动点问题 问题:点P、Q在∠AOB的内部,在OB上找点D,在OA上找点 C,使得四边形PQDC周长最小. 问题解决:
结论:将问题转化为类型1即可,PC+CD+DQ的 最小值为线段P’Q’长,则四边形PQDC的周长的最 小值为P’Q’+PQ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值.
模型一 两点一线 类型1 异侧和最小值问题 问题:两定点A、B位于直线l异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PA+PB值最 小. 问题解决:
结论: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A+PB的最小值即 为线段AB长.
类型2 同侧和最小值问题 问题:两定点A、B位于直线l同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值 最小. 问题解决:
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与最值有关的知识有哪些? 与最值有关的模型有哪些? 从数和形的角度将它们归类掌握?
与最值有关的本源知识有哪些?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的模型_概述及解释说明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的模型_概述及解释说明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的模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初中数学中,几何最值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求解这类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确定能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量。

几何最值问题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物理力学等领域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初中数学中的几何最值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和分类以及其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解决几何最值问题所需采用的方法和思路。

随后,我们将阐明几何最值问题的模型建立过程,包括确定待求量和已知条件、构造几何图形并标明符号、建立数学关系式和方程组等步骤。

然后,我们将通过实例解析展示如何求解特定的几何最值问题,并给出具体操作步骤。

最后,在结论与拓展思考部分,我们会对几何最值问题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探讨继续探索几何最值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初中数学中几何最值问题的模型及其解决方法,并通过实例解析加深读者对该类问题的理解。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到几何最值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学习建立几何最值模型的步骤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求解特定问题。

此外,本文还将提供对几何最值问题研究更深入思考和拓展的启发。

2. 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概念:2.1 最值问题的定义和分类在数学中,最值问题是指寻找某个函数或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

几何最值问题则是特指涉及几何图形、空间形体以及它们属性的最值问题。

几何最值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求解某个几何对象在给定条件下的最大或者最小性质。

比如,我们可能会面临寻找矩形面积最大化、寻找三角形周长最小化等问题。

另一类是求解一个几何对象对于某个性质达到极限条件时所满足的相关位置关系。

例如,要找出使得与给定线段相切的圆面积最大化时圆心所在的位置。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分类解析_薛俊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分类解析_薛俊


AB·BC=BE·AC
圯 BE
=4
%

5

BB′=8
%

5
.
由△BB′N1∽△CAB圯AB ∶ AC=B′N1 ∶ BB′圯B′N1=16,所以(BM+MN)min=16.
3. 对称背景下的三角形两边之和
大于第三边
几何问题的最值本质上是目标表
达 式 的 一 个 取 值 范 围 问 题 ,从 知 识 归
3.%代数式背景下的最值
代数式背景下的最值模型往往是
ax2+bx+cy2+dy+e可化成(kx+m)2+(hy+
n)2+l 的 形 式 ,显 然 在 实 数 范 围 内(kx +
m)2+(hy+n)2+l≥l,当且仅当kx+m=hy+n=
0时代数式取到l. 这其实是利用了非负
数的性质建立了不等关系,从而获取最值.
2. 方程背景下的最值 以方程为背景的最值模型,往往为 求y= (f x)((f x),g(x)中有一个为二次 g(x) 多项式)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这一类型 若按原型归类应当归于函数背景下, 但 由 于 初 中 知 识 范 围 有 限 ,无 法 通 过 函 数 去 求 解 最 值 ,但 可 以 通 过 恒 等 变 形 将 函 数 转 化 成 方 程 ,此 时 就 可 以 借 助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建立一个 关于y的不等式,求解不等式,可得一个 关于y的范围.
例如,求y= x2-x+1 的最大值和最小 x2+x+1
值. 恒等变换可得x2-x+1=y(x2+x+1),移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最值问题 (共43张PPT)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最值问题 (共43张PPT)
• (1)求证:四边形BCED′是菱形; • (2)若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请计算PD′+PB的最小值.
6
解析:
7
方法提炼:
• 1.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是课本著名原题“泵站问题”的变形与应用 ,即为同一平面内线段和最短问题,其基本图形如图,点A,B是 直线同旁的两个定点.如何在直线上确定一点P,使AP+BP的值 最小.方法是作A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 问题,即连结A′B交l于点P,则PA+PB=A′B的值最小.
考向四:几何最值——图形周长最值问题
• 【例】如图,矩形ABCO的边OA在x轴上,边OC在y轴上,点B的坐标为(10,8),沿直线 OD折叠矩形,使点A正好落在BC上的E处,E点坐标为(6,8),抛物线y=ax2+bx+c经过O ,A,E三点.
•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3
解析:
24
考向四:几何最值——图形周长最值问题
• 2.不管在什么背景图中,有关线段之和的最短问题,常化归与 转化为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而化归与转化的方法都 是借助于“轴对称点”. 然后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的原理,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最小值 来解决问题.
8
考向二:几何最值——线段之差最值问题
• 【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0,1),B(1,2),点P在x轴上运动,当点P到A ,B两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
AB上,苍蝇Q在⊙M的圆周上,线段PQ为蜘蛛爬行路线.若PQ与⊙M相切,试求PQ长度的 取值范围.
20
解析:
21
方法提炼:
• 要计算立体图形中不在同一平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一般是把立体图 形的侧面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借助线段公理计算.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 图形是初中阶段常用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专题分类讲解全书●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几何的定值与最值●最短路线问题●对称问题●巧作“对称点”妙解最值题●数学最值题的常用解法●求最值问题●有理数的一题多解1/ 49●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有时它和不等式联系在一起,统称最值问题.如果把最值问题和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最经济、最节约和最高效率.下面介绍几个简例.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1)应用几何性质: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②两点间线段最短;③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④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

⑵运用代数证法:①运用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②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1、A、B两点在直线l的同侧,在直线L上取一点P,使PA+PB最小。

分析: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连结A P’,BP’,在△ABP’中AP’+BP’>AB,如果AP’+BP’=AB,则P’必在线段AB上,而线段AB与直线L无交点,所以这种思路错误。

取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则AP’=AP,2/ 49在△A’BP中A’P’+B’P’>A’B,当P’移到A’B与直线L的交点处P点时A’P’+B’P’=A’B,所以这时PA+PB最小。

1 已知AB是半圆的直径,如果这个半圆是一块铁皮,ABDC是内接半圆的梯形,试问怎样剪这个梯形,才能使梯形ABDC的周长最大(图3-91)?分析本例是求半圆AB的内接梯形的最大周长,可设半圆半径为R.由于AB∥CD,必有AC=BD.若设CD=2y,AC=x,那么只须求梯形ABDC的半周长u=x+y+R的最大值即可.解作DE⊥AB于E,则x2=BD2=AB·BE=2R·(R-y)=2R2-2Ry,所以所以求u的最大值,只须求-x2+2Rx+2R2最大值即可.-x2+2Rx+2R2=3R2-(x-R)2≤3R2,上式只有当x=R时取等号,这时有所以2y=R=x.所以把半圆三等分,便可得到梯形两个顶点C,D,这时,梯形的底角恰为60°和120°.2 .如图3-92是半圆与矩形结合而成的窗户,如果窗户的周长为8米(m),怎样才能得出最大面积,使得窗户透光最好?3/ 49分析与解设x表示半圆半径,y表示矩形边长AD,则必有2x+2y+πx=8,若窗户的最大面积为S,则把①代入②有即当窗户周长一定时,窗户下部矩形宽恰为半径时,窗户面积最大.3. 已知P点是半圆上一个动点,试问P在什么位置时,PA+PB最大(图3-93)?分析与解因为P点是半圆上的动点,当P近于A或B时,显然PA+PB渐小,在极限状况(P与A重合时)等于AB.因此,猜想P在半圆弧中点时,PA+PB取最大值.设P为半圆弧中点,连PB,PA,延长AP到C,使PC=PA,连CB,则CB是切线.4/ 49为了证PA+PB最大,我们在半圆弧上另取一点P′,连P′A,P′B,延长AP′到C′,使P′C′=BP′,连C′B,CC′,则∠P′C′B=∠P′BC=∠PCB=45°,所以A,B,C′,C四点共圆,所以∠C C′A=∠CBA=90°,所以在△ACC′中,AC>AC′,即PA+PB>P′A+P′B.4 如图3-94,在直角△ABC中,AD是斜边上的高,M,N分别是△ABD,△ACD的内心,直线MN交AB,AC于K,L.求证:S△ABC≥2S△AKL.证连结AM,BM,DM,AN,DN,CN.因为在△ABC中,∠A=90°,AD⊥BC于D,所以∠ABD=∠DAC,∠ADB=∠ADC=90°.因为M,N分别是△ABD和△ACD的内心,所以∠1=∠2=45°,∠3=∠4,所以△ADN∽△BDM,又因为∠MDN=90°=∠ADB,所以△MDN∽△BDA,所以∠BAD=∠MND.由于∠BAD=∠LCD,所以∠MND=∠LCD,所以D,C,L,N四点共圆,所以∠ALK=∠NDC=45°.同理,∠AKL=∠1=45°,所以AK=AL.因为△AKM≌△ADM,所以AK=AD=AL.而而5/ 49从而所以S△ABC≥S△AKL.5. 如图3-95.已知在正三角形ABC内(包括边上)有两点P,Q.求证:PQ≤AB.证设过P,Q的直线与AB,AC分别交于P1,Q1,连结P1C,显然,PQ≤P1Q1.因为∠AQ1P1+∠P1Q1C=180°,所以∠AQ1P1和∠P1Q1C中至少有一个直角或钝角.若∠AQ1P1≥90°,则PQ≤P1Q1≤AP1≤AB;若∠P1Q1C≥90°,则PQ≤P1Q1≤P1C.同理,∠AP1C和∠BP1C中也至少有一个直角或钝角,不妨设∠BP1C≥90°,则P1C≤BC=AB.对于P,Q两点的其他位置也可作类似的讨论,因此,PQ≤AB.6. 设△ABC是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过顶点A引直线l,顶点B,C到l的距离设为d1,d2,求d1+d2的最大值(1992年上海初中赛题).解如图3-96,延长BA到B′,使AB′=AB,连B′C,则过顶点A的直线l或者与6/ 49BC相交,或者与B′C相交.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1)若l与BC相交于D,则所以只有当l⊥BC时,取等号.(2)若l′与B′C相交于D′,则所以上式只有l′⊥B′C时,等号成立.7. 如图3-97.已知直角△AOB中,直角顶点O在单位圆心上,斜边与单位圆相切,延长AO,BO分别与单位圆交于C,D.试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解设⊙O与AB相切于E,有OE=1,从而7/ 49即AB≥2.当AO=BO时,AB有最小值2.从而所以,当AO=OB时,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为8/ 49●几何的定值与最值几何中的定值问题,是指变动的图形中某些几何元素的几何量保持不变,或几何元素间的某些几何性质或位置关系不变的一类问题,解几何定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分清问题的定量及变量,运用特殊位置、极端位置,直接计算等方法,先探求出定值,再给出证明.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求平面几何图形中某个确定的量(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图形面积)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求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有:1.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法;2.几何定理(公理)法;3.数形结合法等.注:几何中的定值与最值近年广泛出现于中考竞赛中,由冷点变为热点.这是由于这类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目标不明确),解题时需要运用动态思维、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相结合、逻辑推理与合情想象相结合等思想方法.【例题就解】【例1】如图,已知AB=10,P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在AB的同侧分别以AP和PB为边作等边△APC和等边△BPD,则CD长度的最小值为.思路点拨如图,作CC′⊥AB于C,DD′⊥AB于D′,1AB一常数,当CQ越小,CD越小,DQ⊥CC′,CD2=DQ2+CQ2,DQ=2本例也可设AP=x,则PB=x10,从代数角度探求CD的最小值.注:从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的研究中易得到启示,常能找到解题突破口,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是指:(1)中点处、垂直位置关系等;(2)端点处、临界位置等.【例2】如图,圆的半径等于正三角形ABC的高,此圆在沿底边AB滚动,切点为⌒9/ 4910 / 49T ,圆交AC 、BC 于M 、N ,则对于所有可能的圆的位置而言, MTN 为的度数( )A .从30°到60°变动B .从60°到90°变动C .保持30°不变D .保持60°不变 思路点拨 先考虑当圆心在正三角形的顶点C 时, 其弧的度数,再证明一般情形,从而作出判断. 注:几何定值与最值问题,一般都是置于动态背景下, 动与静是相对的,我们可以研究问题中的变量,考虑当变 化的元素运动到特定的位置,使图形变化为特殊图形时, 研究的量取得定值与最值.【例3】 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AB=a ,BC=b (a >b ),P 为AB 边上的一动点,直线DP 交CB 的延长线于Q ,求AP+BQ 的最小值.思路点拨 设AP=x ,把AP 、BQ 分别用x 的代数式表示,运用不等式ab b a 222≥+ (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来求最小值.【例4】 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圆,在劣弧AB 上取异于A 、B 的点M ,设直线AC 与BM 相交于K ,直线CB 与AM 相交于点N ,证明:线段AK 和BN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思路点拨 即要证AK·BN 是一个定值,在图形中△ABC 的边长是一个定值,说明AK·BN 与AB 有关,从图知AB 为 △ABM 与△ANB 的公共边,作一个大胆的猜想,AK·BN=AB 2, 从而我们的证明目标更加明确.注:只要探求出定值,那么解题目标明确,定值问题就转化为一般的几何证明问题.【例5】 已知△XYZ 是直角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Z=90°),它的三个顶点分别在等腰Rt △ABC(∠C=90°)的三边上,求△ABC 直角边长的最大可能值.思路点拨 顶点Z 在斜边上或直角边CA(或CB)上,当顶点Z 在斜边AB 上时,取xy 的中点,通过几何不等关系求出直角边的最大值,当顶点Z 在(AC 或CB)上时,设CX=x ,CZ=y ,建立x ,y 的关系式,运用代数的方法求直角边的最大值.⌒注:数形结合法解几何最值问题,即适当地选取变量,建立几何元素间的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关系,再运用相应的代数知识方法求解.常见的解题途径是:(1)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必定有解的代数模型,运用判别式求几何最值;(2)构造二次函数求几何最值.学力训练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P 为边BC 上任意一点(可与B 点或C 点重合),分别过B 、C 、D 作射线AP 的垂线,垂足分别是B′、C′、D′,则BB′+CC′+DD′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2.如图,∠AOB=45°,角内有一点P ,PO=10,在角的两边上有两点Q ,R(均不同于点O),则△PQR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3.如图,两点A 、B 在直线MN 外的同侧,A 到MN 的距离AC=8,B 到MN 的距离BD=5,CD=4,P 在直线MN 上运动,则PB PA -的最大值等于 .4.如图,A 点是半圆上一个三等分点,B 点是弧AN 的中点,P 点是直径MN 上一动点,⊙O 的半径为1,则AP+BP 的最小值为( )A .1B .22 C .2 D .13- 5.如图,圆柱的轴截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看圆柱的侧面移动到BC 的中点S 的最短距离是( )A .212π+B .2412π+C .214π+D .242π+6.如图、已知矩形ABCD ,R ,P 户分别是DC 、BC 上的点,E ,F 分别是AP 、RP 的中点,当P 在BC 上从B 向C 移动而R 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 .线段EF 的长逐渐增大B .线段EF 的长逐渐减小C.线段EF的长不改变D.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7.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任意一点(C点不与A、B点重合),分别以AC、BC 为边在直线AB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AE与CD相交于点M,BD与CE相交于点N.(1)求证:MN∥AB;(2)若AB的长为l0cm,当点C在线段AB上移动时,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点C,使线段MN的长度最长?若存在,请确定C点的位置并求出MN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02年云南省中考题)8.如图,定长的弦ST在一个以AB为直径的半圆上滑动,M是ST的中点,P是S 对AB作垂线的垂足,求证:不管ST滑到什么位置,∠SPM是一定角.9.已知△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BT为⊙O的切线,B为切点,P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P作BC的平行线交直线BT于点E,交直线AC于点F.(1)当点P在线段AB上时(如图),求证:PA·PB=PE·PF;(2)当点P为线段BA延长线上一点时,第(1)题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0.如图,已知;边长为4的正方形截去一角成为五边形ABCDE,其中AF=2,BF=l,在AB上的一点P,使矩形PNDM有最大面积,则矩形PNDM的面积最大值是( )25D.14A.8 B.12 C.211.如图,AB是半圆的直径,线段CA上AB于点A,线段DB上AB于点B,AB=2;AC=1,BD=3,P是半圆上的一个动点,则封闭图形ACPDB的最大面积是( ) A.23+2+B.23+D.21+C.212.如图,在△ABC中,BC=5,AC=12,AB=13,在边AB、AC上分别取点D、E,使线段DE将△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试求这样线段的最小长度.13.如图,ABCD是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U、V分别是AB、CD上的点,A V与DU相交于点P,BV与CU相交于点Q.求四边形PUQV面积的最大值.14.利用两个相同的喷水器,修建一个矩形花坛,使花坛全部都能喷到水.已知每个喷水器的喷水区域是半径为l0米的圆,问如何设计(求出两喷水器之间的距离和矩形的长、宽),才能使矩形花坛的面积最大?15.某住宅小区,为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要建一个八边形居民广场(平面图如图所示).其中,正方形MNPQ与四个相同矩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和为800平方米.(1)设矩形的边AB=x(米),AM=y(米),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为.(2)现计划在正方形区域上建雕塑和花坛,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为2100元;在四个相同的矩形区域上铺设花岗岩地坪,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为105元;在四个三角形区域上铺设草坪,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为40元.①设该工程的总造价为S(元),求S关于工的函数关系式.②若该工程的银行贷款为235000元,仅靠银行贷款能否完成该工程的建设任务?若能,请列出设计方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③若该工程在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又增加资金73000元,问能否完成该工程的建设任务?若能,请列出所有可能的设计方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镇江市中考题)16.某房地产公司拥有一块“缺角矩形”荒地ABCDE,边长和方向如图,欲在这块地上建一座地基为长方形东西走向的公寓,请划出这块地基,并求地基的最大面积(精确到1m2).参考答案●最短路线问题通常最短路线问题是以“平面内连结两点的线中,直线段最短”为原则引申出来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常常遇到带有某种限制条件的最近路线即最短路线问题.在本讲所举的例中,如果研究问题的限制条件允许已知的两点在同一平面内,那么所求的最短路线是线段;如果它们位于凸多面体的不同平面上,而允许走的路程限于凸多面体表面,那么所求的最短路线是折线段;如果它们位于圆柱和圆锥面上,那么所求的最短路线是曲线段;但允许上述哪种情况,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当研究曲面仅限于可展开为平面的曲面时,例如圆柱面、圆锥面和棱柱面等,将它们展开在一个平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路线则是连结两点的直线段.这里还想指出的是,我们常遇到的球面是不能展成一个平面的.例如,在地球(近似看成圆球)上A、B二点之间的最短路线如何求呢?我们用过A、B两点及地球球心O的平面截地球,在地球表面留下的截痕为圆周(称大圆),在这个大圆周上A、B两点之间不超过半个圆周的弧线就是所求的A、B两点间的最短路线,航海上叫短程线.关于这个问题本讲不做研究,以后中学会详讲.在求最短路线时,一般我们先用“对称”的方法化成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而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从而找到所需的最短路线.像这样将一个问题转变为一个和它等价的问题,再设法解决,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例1 如下图,侦察员骑马从A地出发,去B地取情报.在去B地之前需要先饮一次马,如果途中没有重要障碍物,那么侦察员选择怎样的路线最节省时间,请你在图中标出来.解:要选择最节省时间的路线就是要选择最短路线.作点A关于河岸的对称点A′,即作AA′垂直于河岸,与河岸交于点C,且使AC=A′C,连接A′B交河岸于一点P,这时P点就是饮马的最好位置,连接PA,此时PA+PB就是侦察员应选择的最短路线.证明:设河岸上还有异于P点的另一点P′,连接P′A,P′B,P′A′.∵P′A+P′B=P′A′+P′B>A′B=PA′+PB=PA+PB,而这里不等式P′A′+P′B>A′B成立的理由是连接两点的折线段大于直线段,所以PA+PB是最短路线.此例利用对称性把折线APB化成了易求的另一条最短路线即直线段A′B,所以这种方法也叫做化直法,其他还有旋转法、翻折法等.看下面例题.例2 如图一只壁虎要从一面墙壁α上A点,爬到邻近的另一面墙壁β上的B点捕蛾,它可以沿许多路径到达,但哪一条是最近的路线呢?解:我们假想把含B点的墙β顺时针旋转90°(如下页右图),使它和含A点的墙α处在同一平面上,此时β转过来的位置记为β′,B点的位置记为B′,则A、B′之间最短路线应该是线段AB′,设这条线段与墙棱线交于一点P,那么,折线4PB就是从A点沿着两扇墙面走到B点的最短路线.证明:在墙棱上任取异于P点的P′点,若沿折线AP′B走,也就是沿在墙转90°后的路线AP′B′走都比直线段APB′长,所以折线APB是壁虎捕蛾的最短路线.由此例可以推广到一般性的结论:想求相邻两个平面上的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时,可以把不同平面转成同一平面,此时,把处在同一平面上的两点连起来,所得到的线段还原到原始的两相邻平面上,这条线段所构成的折线,就是所求的最短路线.例3 长方体ABCD—A′B′C′D′中,AB=4,A′A=2′,AD=1,有一只小虫从顶点D′出发,沿长方体表面爬到B点,问这只小虫怎样爬距离最短?(见图(1))解:因为小虫是在长方体的表面上爬行的,所以必需把含D′、B两点的两个相邻的面“展开”在同一平面上,在这个“展开”后的平面上D′B间的最短路线就是连结这两点的直线段,这样,从D′点出发,到B点共有六条路线供选择.①从D′点出发,经过上底面然后进入前侧面到达B点,将这两个面摊开在一个平面上(上页图(2)),这时在这个平面上D′、B间的最短路线距离就是连接D′、B两点的直线段,它是直角三角形ABD′的斜边,根据勾股定理,D′B2=D′A2+AB2=(1+2)2+42=25,∴D′B=5.②容易知道,从D′出发经过后侧面再进入下底面到达B点的最短距离也是5.③从D′点出发,经过左侧面,然后进入前侧面到达B点.将这两个面摊开在同一平面上,同理求得在这个平面上D′、B两点间的最短路线(上页图(3)),有:D′B2=22+(1+4)2=29.④容易知道,从D′出发经过后侧面再进入右侧面到达B点的最短距离的平方也是29.⑤从D′点出发,经过左侧面,然后进入下底面到达B点,将这两个平面摊开在同一平面上,同理可求得在这个平面上D′、B两点间的最短路线(见图),D′B2=(2+4)2+12=37.⑥容易知道,从D′出发经过上侧面再进入右侧面到达B点的最短距离的平方也是37.比较六条路线,显然情形①、②中的路线最短,所以小虫从D′点出发,经过上底面然后进入前侧面到达B点(上页图(2)),或者经过后侧面然后进入下底面到达B点的路线是最短路线,它的长度是5个单位长度.利用例2、例3中求相邻两个平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旋转、翻折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类似的问题,例如求六棱柱两个不相邻的侧面上A和B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问题(下左图),同样可以把A、B两点所在平面及与这两个平面都相邻的平面展开成同一个平面(下右图),连接A、B成线段AP1P2B,P1、P2是线段AB与两条侧棱线的交点,则折线AP1P2B就是AB间的最短路线.圆柱表面的最短路线是一条曲线,“展开”后也是直线,这条曲线称为螺旋线.因为它具有最短的性质,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如:螺钉上的螺纹,螺旋输粉机的螺旋道,旋风除尘器的导灰槽,枪膛里的螺纹等都是螺旋线,看下面例题.例4 景泰蓝厂的工人师傅要给一个圆柱型的制品嵌金线,如下左图,如果将金线的起点固定在A点,绕一周之后终点为B点,问沿什么线路嵌金线才能使金线的用量最少?解:将上左图中圆柱面沿母线AB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如上页右图(把图中的长方形卷成上页左图中的圆柱面时,A′、B′分别与A、B重合),连接AB′,再将上页右图还原成上页左图的形状,则AB′在圆柱面上形成的曲线就是连接AB且绕一周的最短线路.圆锥表面的最短路线也是一条曲线,展开后也是直线.请看下面例题.例5 有一圆锥如下图,A、B在同一母线上,B为AO的中点,试求以A为起点,以B为终点且绕圆锥侧面一周的最短路线.21/ 49解:将圆锥面沿母线AO剪开,展开如上右图(把右图中的扇形卷成上图中的圆锥面时,A′、B′分别与A、B重合),在扇形中连AB′,则将扇形还原成圆锥之后,AB′所成的曲线为所求.例6 如下图,在圆柱形的桶外,有一只蚂蚁要从桶外的A点爬到桶内的B点去寻找食物,已知A点沿母线到桶口C点的距离是12厘米,B点沿母线到桶口D点的距离是8厘米,而C、D两点之间的(桶口)弧长是15厘米.如果蚂蚁爬行的是最短路线,应该怎么走?路程总长是多少?分析我们首先想到将桶的圆柱面展开成矩形平面图(下图),由于B点在里面,不便于作图,设想将BD延长到F,使DF=BD,即以直线CD为对称轴,作出点B的对称点F,用F代替B,即可找出最短路线了.解:将圆柱面展成平面图形(上图),延长BD到F,使DF=BD,即作点B关于直线CD的对称点F,连结AF,交桶口沿线CD于O.因为桶口沿线CD是B、F的对称轴,所以OB=OF,而A、F之间的最短线路是直线段AF,又AF=AO+OF,那么A、B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AO+OB,故蚂蚁应该在桶外爬到O点后,转向桶内B点爬去.延长AC到E,使CE=DF,易知△AEF是直角三角形,AF是斜边,EF=CD,根据勾股定理,AF2=(AC+CE)2+EF2 =(12+8)2+152=625=252,解得AF=25.即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25厘米.22/ 49例7 A、B两个村子,中间隔了一条小河(如下图),现在要在小河上架一座小木桥,使它垂直于河岸.请你在河的两岸选择合适的架桥地点,使A、B两个村子之间路程最短.分析因为桥垂直于河岸,所以最短路线必然是条折线,直接找出这条折线很困难,于是想到要把折线化为直线.由于桥的长度相当于河宽,而河宽是定值,所以桥长是定值.因此,从A点作河岸的垂线,并在垂线上取AC等于河宽,就相当于把河宽预先扣除,找出B、C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问题就可以解决.解:如上图,过A点作河岸的垂线,在垂线上截取AC的长为河宽,连结BC交河岸于D点,作DE垂直于河岸,交对岸于E点,D、E两点就是使两村行程最短的架桥地点.即两村的最短路程是AE+ED+DB.例8 在河中有A、B两岛(如下图),六年级一班组织一次划船比赛,规则要求船从A岛出发,必须先划到甲岸,又到乙岸,再到B岛,最后回到A岛,试问应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路程最短?解:如上图,分别作A、B关于甲岸线、乙岸线的对称点A′和B′,连结A′、B′分别交甲岸线、乙岸线于E、F两点,则A→E→F→B→A是最短路线,即最短路程为:AE+EF+FB+BA.证明:由对称性可知路线A→E→F→B的长度恰等于线段A′B′的长度.而从A岛到23/ 49甲岸,又到乙岸,再到B岛的任意的另一条路线,利用对称方法都可以化成一条连接A′、B′之间的折线,它们的长度都大于线段A′B′,例如上图中用“·—·—·”表示的路线A→E′→F′→B的长度等于折线AE′F′B的长度,它大于A′B′的长度,所以A→E→F→B→A 是最短路线.●对称问题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对于轴对称问题、中心对称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可以通过对称的性质及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找到证明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