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
最新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

最新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索一个神奇的小生物——蚯蚓。
你们有没有在花园里、草地里或者泥土里见过它们呀?蚯蚓小小的身体,看起来软软的,还会扭来扭去。
那你们知道蚯蚓有哪些秘密吗?蚯蚓的生活环境很特别哦。
它们喜欢住在潮湿、阴暗而且有很多泥土的地方。
比如说,花园的土壤下面,或者是树林里的落叶堆下面。
为什么它们喜欢这样的地方呢?因为蚯蚓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它们靠皮肤来感受周围的环境。
潮湿的地方能让它们的皮肤保持湿润,这样它们就能呼吸啦。
蚯蚓的身体结构也很有趣呢。
它们的身体长长的,就像一根小绳子。
仔细看,会发现它们的身上有一圈一圈的环节。
你们猜猜,蚯蚓有嘴巴和牙齿吗?其实呀,蚯蚓没有牙齿,但是它们有一个厉害的“嘴巴”,可以帮助它们吃泥土里的有机物。
那蚯蚓是怎么吃东西的呢?它们会把泥土吃进嘴里,然后消化掉里面的营养物质,再把剩下的泥土排出来。
这可真是一种特别的进食方式呢!而且,蚯蚓吃的泥土经过它们的身体处理后,会变得更加肥沃,对植物的生长可有帮助啦。
蚯蚓还有一个很神奇的本领,就是再生。
如果蚯蚓不小心被切成了两段,你们猜会怎么样?它们不会死哦,而是会慢慢地再长成两条完整的蚯蚓。
是不是很厉害呀?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观察蚯蚓吧。
老师准备了一个透明的盒子,里面装了一些湿润的泥土,还有几条蚯蚓。
小朋友们可以轻轻地用小铲子翻动泥土,看看蚯蚓是怎么在泥土里活动的。
在观察的过程中,大家要轻轻地,不要伤害到蚯蚓哦。
我们要爱护这些小生命,因为它们对我们的大自然很重要。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知道了蚯蚓的好多秘密。
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却有着大大的作用。
它们能让土壤更肥沃,帮助植物生长得更好。
小朋友们,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花园里找找蚯蚓,看看能不能发现更多关于它们的秘密。
希望小朋友们能一直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去探索更多有趣的事物!。
大班科学教案《探究小蚯蚓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探究小蚯蚓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掌握蚯蚓的基本形态、习性和分类。
2.学生能够观察蚯蚓的生长变化,了解其育种规律。
3.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动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幻灯片。
2.蚯蚓转移盒、清水、泥土、食物等材料。
3.小白板、马克笔、彩笔等教学用品。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问候学生。
2.使用电脑和投影仪展示班级动物展览,引入本课程主题。
3.2理论授课1.引入知识——蚯蚓蚯蚓是一种无脊椎动物,是腔肠动物的代表,它们主要分布在潮湿的底泥中。
它们的身体条纹分明, 头部和尾部的差异很小,长约 5-15 厘米,有 70 多个环节,体表有黏液,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蚯蚓生活于泥土中,因为其身体柔软,所以能够在泥土中自由活动。
2.蚯蚓的分类由于蚯蚓数量众多,所以它们也被分类了。
常见的蚯蚓有:银鳞蚓、黄尾蚓、红小蚯蚓,等等。
3.3 操作实验1.给学生们展示蚯蚓转移盒,让他们了解其主要构造,然后在盒子里加入适量的泥土和清水,并放入5只蚯蚓。
2.让学生们动手实践,将蚯蚓放置在盒子中,观察蚯蚓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笔记本中。
3.让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参与一些相关的游戏,其中包括找出蚯蚓,之间互相分享蚯蚓的观察感受。
3.4 总结1.教师分享了学生们的发现,并根据他们的笔记回答各种问题。
2.教师概述课程内容,让学生们对蚯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3.教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与动物保护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四、课后延伸1.让学生们在家里自己观察蚯蚓,并记录下来,以便回来的时候将他们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2.让学生们阅读相关的动物保护的书籍,从而培养对动物的爱与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完成需要学生们亲手实践、观察、记录、分享和思考。
本课程的完成的主要评估以学生的笔记和课堂表现为主。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笔记和表现来了解他们在本课程上的学习情况,进而做出下一步的指导和评估。
蚯蚓的秘密大班科学教案

蚯蚓的秘密大班科学教案引言:蚯蚓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小生物,它们是培养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帮助植物生长。
在这个大班科学教案中,我们将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蚯蚓的奇妙世界,并学习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饲养方法以及它们如何对我们的环境产生影响等知识。
目标:1. 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 掌握蚯蚓的饲养方法及其对土壤的作用;3. 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活动一:了解蚯蚓的特征和生活习性(20分钟)步骤:1. 给孩子们展示蚯蚓的图片,引导他们观察蚯蚓的外形和特征。
例如,长条状的身体、黏滑的表皮、红褐色等。
2. 与孩子们分享关于蚯蚓的一些有趣事实,比如蚯蚓没有眼睛、它们的身体上有众多的呼吸孔等。
3. 引导孩子们回答一些问题,例如:- 蚯蚓属于哪类动物?- 它们生活在哪里?- 蚯蚓通过什么方式呼吸?- 蚯蚓的食物是什么?活动二: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30分钟)步骤:1. 为孩子们准备一个透明容器,放入一些湿润的土壤,并用老化的叶子或蔬菜残渣覆盖在土壤表面。
2. 引导孩子们小心地将一些活体蚯蚓放入容器中,并观察它们的行为。
3. 引导孩子们记录观察到的事实,例如蚯蚓的移动方式、觅食行为等。
活动三:学习蚯蚓的饲养方法(30分钟)步骤:1. 给孩子们介绍蚯蚓饲养的基本方法。
例如,准备一个容器或者蚯蚓堆肥箱,放入适量的湿润土壤和腐烂的有机物质,如食物残渣、落叶等。
2. 与孩子们一起探讨蚯蚓饲养的注意事项,比如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等。
3. 分成小组,让孩子们亲手动手准备一个蚯蚓饲养环境,让他们体验饲养蚯蚓的过程。
活动四:蚯蚓对土壤的作用(30分钟)步骤:1. 给孩子们讲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如松土、排水和肥化作用。
2. 引导孩子们思考,蚯蚓是如何通过吞食土壤来帮助植物生长的。
3. 给孩子们展示一些示范实验,让他们观察和探索蚯蚓的排泄物(蚯蚓粪便)对土壤的改善效果。
4. 引导孩子们讨论蚯蚓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蚯蚓》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蚯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土壤里的秘密》,详细内容为“蚯蚓”一节。
通过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了解蚯蚓的身体结构,探究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
难点: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理解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蚯蚓标本、放大镜、土壤、花草、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片草地和一片贫瘠的土地,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这两片土地的差异这么大呢?进而引出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2. 新课导入(10分钟)(1)展示蚯蚓标本,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
(2)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在土壤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蚯蚓的身体结构,让孩子们通过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节部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土壤、花草,让孩子们分组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
5. 小组讨论(5分钟)让孩子们分享观察结果,讨论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蚯蚓的秘密2. 内容:(1)蚯蚓的外形特征:长条形、环节、刚毛(2)蚯蚓的生活习性:土壤中生活、以腐殖质为食(3)蚯蚓的作用: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画出蚯蚓的生活场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关爱小动物”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其他小动物的特点及作用。
(2)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中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的理解。
3.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特别是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探究小蚯蚓的秘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探究小蚯蚓的秘密》•课程介绍与目标•小蚯蚓基本知识与特点目录•观察与实验:探究小蚯蚓的秘密•小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价值•拓展活动:制作小蚯蚓生态瓶•课程总结与延伸思考01课程介绍与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帮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贡献。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以及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案背景及目的了解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对土壤和植物的作用。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能够运用简单的实验工具进行观察,描述蚯蚓的特征和行为。
培养幼儿对动物的爱心和责任感,激发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1 2 345分钟课程时间导入(5分钟)→ 观察与实验(20分钟)→ 讨论与总结(10分钟)→ 作业与延伸(10分钟)课程流程显微镜、放大镜、蚯蚓、土壤、水、实验记录表等。
教具准备课程安排与时间02小蚯蚓基本知识与特点010204小蚯蚓的形态特征体长圆柱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尖,尾部钝圆。
身体细长,分为许多小段,没有明显的头部和尾部。
体表有黏液,可以保持体表湿润并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身体颜色多为红色、棕色或黑色,与土壤颜色相近。
03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属于无脊椎动物,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通过体表呼吸,需要保持体表湿润以进行气体交换。
具有感光性,能感知外界光照强度的变化。
01020304小蚯蚓的生活习性属于环节动物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
在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中,小蚯蚓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
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球各地,尤以温带和热带地区为多。
一些特殊种类的小蚯蚓,如深海蚯蚓,生活在深海底部等特殊环境中。
小蚯蚓的分类与分布03观察与实验:探究小蚯蚓的秘密观察小蚯蚓所生活的土壤湿度,了解它们对湿度的需求。
土壤湿度分析小蚯蚓生活的土壤类型,如沙土、壤土或黏土,探究它们对土壤质地的偏好。
土壤类型记录小蚯蚓在不同温度下的活动情况,分析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探究小蚯蚓的秘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探究小蚯蚓的秘密》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小蚯蚓的基本生态习性及对环境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2. 教学重点了解小蚯蚓的生态习性,结合实际探究小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
3. 教学难点理解小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实物展示:小蚯蚓、空心玻璃板、玻璃棒、沙土、草屑、水,桌椅。
5.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拿出一小盆土壤,并放入 several 只娇小的小蚯蚓,然后拿出一个空心玻璃板让学生看一看,问学生玻璃下还有什么动物隐藏着,让他们猜一猜。
(2)讨论当学生们猜到下面有小蚯蚓,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
(3)活动老师放一些沙土在盆中,让学生用玻璃棒轻轻地搅动沙土,观察小蚯蚓在搅动后的变化,再加入一些草屑,让学生发现蚯蚓吃草屑的习性。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小蚯蚓的生态习性和对土壤的作用。
6. 教学扩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选择研究小组,然后针对小组所负责的学习内容,通过三次探究性学习,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整合反思。
7.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们的实践表现,老师可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水平做出评价。
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并鼓励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勇于尝试和创新。
8. 教学延伸本节课为大班科学公开课,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内容作为一个引子,向学生展示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课题研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搜集各种科学实验视频、科学动画、科学新闻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学习资源和启发。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探究小蚯蚓的秘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探究小蚯蚓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认识小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观察和探究小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和价值。
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1.小蚯蚓标本。
2.放大镜。
3.放映设备。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教师出示小蚯蚓标本,引发学生对小蚯蚓的兴趣和猜想。
2.教师提问:你们曾经见过小蚯蚓吗?小蚯蚓有哪些特征?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探究活动: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小蚯蚓标本,并用放大镜细致地观察其身体特征。
4.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小蚯蚓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泥土中?它对土壤有什么作用?
5.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小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情况,发现小蚯蚓移动时会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混合在一起。
总结活动:
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和价值:小蚯蚓通过吞食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将其消化后排泄成深褐色的蚯蚓粪便,富含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7.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果没有小蚯蚓,土壤会怎样?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小蚯蚓和
土壤?
8.教师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拓展活动:
9.学生可以在家庭周围的花园或花盆中观察小蚯蚓的活动,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并
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评价活动:
1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讨论参与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评课稿[推荐五篇]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评课稿[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af596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a.png)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评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评课稿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评课稿一、评选材蚯蚓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动物,也是生活中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动物。
因为它生活在泥土中,我们只能在雨后或是在农田、花坛里见到它的身影。
幼儿虽对它的名字耳熟能详,但并不真正了解这一种动物。
教师从生活中挖掘教材,并从幼儿教育的兴趣出发,说明教师不仅关注到了选材的生活化,也关注到了幼儿对科学活动、对动物探究的兴趣。
二、评目标这个活动的目标制订准确到位,可操作性强,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够充分地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活动的最大目的是能让幼儿通过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了解,有操作、有展现,有成功、有体验,从中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三、评准备科学活动是非常严谨的一种活动。
我们不仅要让幼儿从观察中、体验中去了解、认识事物,更应该将清晰准确的知识点赋予幼儿。
在知识经验的准备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知道,幼儿已经有了《蚕宝宝》的知识经验可以借鉴,教师也已事先将蚯蚓投放到了班级的自然角中让幼儿观察。
为了讲解的正确性,老师还利用网络查找了蚯蚓的相关资料,在活动中准备了“环节”“皱折”“环带”等专有名词。
在物质准备上,老师不仅将小蚯蚓请到了活动的现场,更准备了放大镜让幼儿能更清楚地进行观察。
老师准备的蚯蚓课件也能帮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到蚯蚓各部分的特征,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四、评活动过程首先,从各个环节来讲,整个活动构思巧妙,各个尝试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节过渡自然,层次清晰。
其次,老师思路清晰,能通过提问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并能将幼儿发现的新的问题通过反问抛回给幼儿,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幼儿在观察、体验、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再次,能够抓住幼儿回答时的重点,将科学、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幼儿,例如,在整体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时能抓住“蚯蚓身上是一节节的”这一句话,及时将“环节”这个蚯蚓特有的结构特征的知识点引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
设计意图
一直在思考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特别是对动物的探究,仅仅观察是不够的,而简单的说教又显得太枯燥,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看了绘本《蚯蚓的日记》,我受到启发--或许可以将绘本与科学活动相结合,将看图与探索观察相结合,将猜测与验证相结合。
于是,设计了本次活动。
1.绘本的选择
首先,拿来绘本细细翻看,又上网查了一些资料,也看了一篇《蚯蚓的日记》的教案。
有的是小学写作的案例,也有幼儿园大班阅读活动的案例。
而要将它生成科学探究活动必定要有所取舍。
因此,在绘本的选择上我尽量选择科学方面的元素,如帮助幼儿了解蚯蚓外形特点的"妈妈照镜子"、"看牙医"及"女孩子惊讶表情"的故事。
故事的图本也进行了修改,原来图片上的蚯蚓是不断开的,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蚯蚓的这一再生本领,我特意进行了修改,从而引出一个更具科学性的故事,最后是"松土"的故事。
通过这四个故事,能让孩子们对蚯蚓有个大概的认知,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
2.课件的制作
选好图片后,对图片进行了一些简单处理,并配上文字与声音。
我找到了一段关于蚯蚓生活习性的视频,本想放在第一个故
事之后的,后来觉得过早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局限了他们进一步的探究,而放在最后一个故事前会给孩子们验证自己的发现提供了机会。
3.问题的解决
科学活动中要有问题意识,而如何解决问题则是最重要的。
本次活动将绘本与科学探究相结合。
如何结合?如何解决问题?我也只是探究者,抱着研究的态度进行尝试。
用绘本的四个故事作为线索连接整个活动环节。
第一个问题,小蚯蚓的"头跟屁股一样",引出蚯蚓外形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通过孩子们亲自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采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交流各自的发现,以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
第二个问题"蚯蚓有没有牙齿",此环节中,教师派了一位小朋友去检查了一下,是因为有前期观察的基础。
从蚯蚓没有牙齿又引出新问题--"蚯蚓吃什么?"孩子们通过猜猜、说说,再看图观察,最后验证。
第三个问题"蚯蚓有没有松土的本领",是通过绘本观察、猜测、验证的方式进行的。
这里播放了一个视频,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也是对前面一些内容的验证。
再生的问题,是通过绘本观察与幼儿讨论完成的。
整个过程还是紧紧围绕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兴趣进行,过于复杂的问题没有给孩子明确的答案,而是让孩子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与欲望。
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提问,是让孩子在吸收新知识、解答完问题的基础上再生成新问题的过程。
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要让孩子产生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
作为一节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所有关于蚯蚓的知识都讲清楚,这就要求老师的取舍要切合孩子的实际经验。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猜测、讨论等活动中,初步感知蚯蚓的基本特性。
2.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3.愿意亲近小动物。
物质准备
《蚯蚓的日记》绘本PPT,关于蚯蚓的视频,装在盒子里的
蚯蚓,小手帕、放大镜若干。
经验准备
带幼儿到野外去观察过蚯蚓,班级养殖区养殖蚯蚓。
活动过程
1.出示绘本PPT,引出蚯蚓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今天陈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做个小小科学家。
(出示图片1)这是谁啊?。
(蚯蚓)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到蚯蚓的世界。
瞧,我们的主人公就是戴着红帽子的小蚯蚓。
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豆豆)蚯蚓家还有谁?(爸爸妈妈)你怎么看出来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这一家给你什么感觉?(爸爸妈妈疼爱宝宝,是幸福的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