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服务方案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文香智慧黑板系统安装教程设计方案

文香智慧黑板系统安装教程设计方案

文香智慧黑板系统安装教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一、引言:文香智慧黑板系统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在线教育工具,旨在提供高效便捷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文香智慧黑板系统,本文将详细介绍安装教程设计方案。

二、准备工作:在安装文香智慧黑板系统之前,需要预先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确定安装环境:文香智慧黑板系统可以运行在Windows、Mac和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环境。

2. 确定硬件要求:文香智慧黑板系统对硬件性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确保计算机的处理器、内存和磁盘空间等满足系统要求。

3. 下载安装包:从文香智慧黑板系统官方网站或其他合法渠道下载最新版的安装包。

4. 准备数据库:文香智慧黑板系统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用户数据和课程信息,可以选择使用MySQL、Oracle 等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

三、安装文香智慧黑板系统的步骤:1. 解压安装包:将下载的安装包解压到指定的目录中。

2. 配置环境变量:根据操作系统的不同,配置相应的环境变量,以便系统能够正确找到所需的文件和资源。

3. 安装依赖软件:根据文香智慧黑板系统的要求,安装必要的依赖软件,比如Java Runtime Environment (JRE)、Apache Tomcat等。

4. 配置数据库:在安装和配置数据库之前,需要确保数据库已经正确安装和启动。

然后,在数据库中创建一个新的用户和数据库,并为该用户授予足够的权限。

5. 修改配置文件:打开文香智慧黑板系统安装目录下的配置文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数据库连接等相关配置项。

6. 部署系统:将修改后的配置文件和相关的文件和资源一并拷贝到指定的目录下,然后启动文香智慧黑板系统。

7. 验证安装结果:打开浏览器,访问文香智慧黑板系统的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检查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并验证各个功能是否可用。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安装文香智慧黑板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下面列举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硬件不符合要求:检查计算机的硬件配置是否满足系统要求,并根据需要进行升级或更换。

系统架构设计与技术选型教程

系统架构设计与技术选型教程

系统架构设计与技术选型教程(一)系统架构设计的重要性系统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系统架构设计可以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并且能够适应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在系统架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考虑到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安全需求,并进行综合权衡,以达到最优的设计方案。

(二)系统架构设计的流程1.需求分析:在系统架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需求,包括用户需求和业务需求。

通过与业务人员和用户的沟通、需求调研等方法,获取详细的需求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

2.功能划分:根据需求分析阶段的结果,将系统的功能进行划分,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或子系统。

同时,需要根据功能的耦合度和复用性等因素,合理确定模块的划分方式。

3.模块设计: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

包括模块的接口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等。

在模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模块的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并保证模块之间的协调工作顺畅。

4.整体设计:将各个模块进行整合,形成整个系统的设计。

在整体设计中,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安全、可靠性等因素,并且进行相应的优化。

5.评审和优化:对系统架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优化。

评审包括对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完备性。

(三)系统架构设计的常用模式1.分层架构: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一组相关的功能。

分层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同时也方便了系统的分工合作。

2.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

客户端负责用户界面和交互逻辑,服务器负责数据处理和业务逻辑。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可以实现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的分离,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3.面向服务架构(SOA):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服务,每个服务负责一个独立的功能。

通过服务的组合和调用,实现复杂的业务功能。

SOA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重用性和灵活性,并且方便系统的扩展和集成。

服务器Raid教程: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如何做RAID..

服务器Raid教程: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如何做RAID..

没有做过亲手raid的朋友,这里有一篇受益匪浅的实战全程图解教程!不妨一看!其实在论坛中,提到有关磁盘阵列配置的网友远不止上面这一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以一款服务器的磁盘阵列配置实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具体配置方法。

当然,不同的阵列控制器的具体配置方法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步骤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完全可以参考。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

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

本文要以一个具体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为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一些基本配置方法,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

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

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

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

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

《Linux网络操作系统项目教程(RHEL7.4CentOS7.4)(第3版))》习题及答案

《Linux网络操作系统项目教程(RHEL7.4CentOS7.4)(第3版))》习题及答案

《Linux网络操作系统项目教程(RHEL7.4CentOS7.4)(第3版))》习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Linux网络操作系统项目教程(RHEL7.4CentOS7.4)(第3版))》习题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Linux网络操作系统项目教程(RHEL7.4CentOS7.4)(第3版))》习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Linux网络操作系统项目教程(RHEL7。

4/CentOS 7.4)(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1。

11 练习题一、填空题1.GNU的含义是。

2.Linux一般有3个主要部分:、、。

3.目前被称为纯种的UNIX指的就是以及这两套操作系统。

4.Linux是基于的软件模式进行发布的,它是GNU项目制定的通用公共许可证,英文是。

5.史托曼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它的英文是。

6.POSIX是的缩写,重点在规范核心与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这是由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所发布的一项标准.7.当前的Linux常见的应用可分为与两个方面。

8.Linux的版本分为和两种。

9.安装Linux最少需要两个分区,分别是。

10.Linux默认的系统管理员账号是。

1。

GNU's Not Unix的递归缩写(GNU计划一个自由软件组织)2。

内核(kernel)、命令解释层(Shell或其他操作环境)、实用工具3. System V BSD4. Copyleft(无版权) 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5。

FSF,Free Software Foundation6. 便携式操作系统接口(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7. 企业应用个人应用8. 内核版本发行版本9。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第4版)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第4版)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第4版)第 1 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141.1.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141.1.2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151.1.3复杂指令集系统与精简指令集系统 171.1.4 总线 181.2.1主存储器 201.2.2辅助存储器 211.2.3Cache 存储器 221.3.1流⽔线周期 281.3.2计算流⽔线执⾏时间 281.3.3流⽔线的吞吐率 291.3.4流⽔线的加速⽐ 29第 2 章操作系统 302.1.1操作系统的定义 312.1.2操作系统分类 312.2.1进程管理 312.2.2存储管理 402.2.3设备管理 452.2.4⽂件管理 462.2.5作业管理 51第 3 章数据库系统 523.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 533.2数据库模式与范式 533.2.1数据库的结构与模式 533.2.2数据模型 553.2.2 关系代数 563.2.4数据的规范化 593.2.5反规范化 623.3数据库设计 633.3.1数据库设计的⽅法 643.3.2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663.3.3需求分析 683.3.4概念结构设计 693.3.5逻辑结构设计 733.3.6物理结构设计 793.4事务管理 803.4.1并发控制 813.4.2故障与恢复 823.5备份与恢复 843.6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863.6.1分布式数据库的概念 863.6.2分布式数据库的架构 893.7数据仓库 943.7.1数据仓库的概念 943.7.2数据仓库的结构 963.7.3数据仓库的实现⽅法 983.8数据挖掘 1003.8.1数据挖掘的概念 1003.8.2数据挖掘的功能 1023.8.3数据挖掘常⽤技术 1033.8.4数据挖掘的流程 1053.9NoSQL 1063.10 ⼤数据 108第 4 章计算机⽹络 1094.1⽹络架构与协议 1094.1.1⽹络互联模型 1104.1.2常见的⽹络协议 1124.1.3 IPv6 1144.2局域⽹与⼴域⽹ 1174.2.1局域⽹基础知识 1174.2.2⽆线局域⽹ 1184.2.3⼴域⽹技术 1214.2.4⽹络接⼊技术 1214.3⽹络互连与常⽤设备 1234.4⽹络⼯程 1264.4.1⽹络规划 1264.4.2⽹络设计 1284.4.3⽹络实施 1304.5⽹络存储技术 1314.6综合布线 134第 5 章系统性能评价 1355.1性能指标 1365.1.1 计算机 1365.1.2 ⽹络 1395.1.3操作系统 1405.1.4数据库管理系统 1405.1.5Web 服务器 1415.2性能计算 1415.3性能设计 1435.3.1阿姆达尔解决⽅案 1435.3.2负载均衡 1445.4性能评估 1475.4.1基准测试程序 1475.4.2Web 服务器的性能评估 148 5.4.3系统监视 149第 6 章:开发⽅法 1506.1软件⽣命周期 1506.2软件开发模型 1526.2.1瀑布模型 1526.2.2演化模型 1556.2.3螺旋模型 1556.2.4增量模型 1566.2.5构件组装模型 1576.3统⼀过程 1586.4敏捷⽅法 1616.4.1极限编程 1626.4.2特征驱动开发 1666.4.3Scrum 1686.4.4⽔晶⽅法 1726.4.5其他敏捷⽅法 1746.5软件重⽤ 1746.5.1软件重⽤ 1746.5.2构件技术 1756.6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 1766.6.1ABSD ⽅法与⽣命周期 176 6.6.2基于架构的软件开发模型 179 6.7形式化⽅法 185第 7 章:系统规划 1867.1项⽬的提出与选择 1867.1.1项⽬的⽴项⽬标和动机 186 7.1.2项⽬的选择和确定 1877.1.3项⽬提出和选择的结果 191 7.2可⾏性研究与效益分析 192 7.2.1可⾏性研究的内容 1927.2.2成本效益分析 1947.2.3可⾏性分析报告 1957.3⽅案的制订和改进 1967.4新旧系统的分析和⽐较 199 7.4.1遗留系统的评价⽅法 200 7.4.2遗留系统的演化策略 204第 8 章:系统分析与设计⽅法 205 8.1定义问题与归结模型 2068.1.1问题分析 2068.1.2问题定义 2098.2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 2118.2.1需求分析的任务与过程 2118.2.2如何进⾏系统设计 2148.2.3软件设计的任务与活动 2158.3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2168.3.1结构化分析 2168.3.2结构化设计 2218.3.3模块设计 2238.4⾯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2258.4.1⾯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2258.4.2⾯向对象分析 2288.4.3统⼀建模语⾔ 2298.5⽤户界⾯设计 2438.5.1⽤户界⾯设计的原则 2438.5.2⽤户界⾯设计过程 2448.6⼯作流设计 2458.6.1⼯作流设计概述 2458.6.2⼯作流管理系统 2478.7简单分布式计算机应⽤系统的设计 248 8.8系统运⾏环境的集成与设计 2508.9系统过渡计划 251第 9 章:软件架构设计 2539.1软件架构概述 2539.1.1软件架构的定义 2539.1.2软件架构的重要性 2559.1.3架构的模型 2569.2架构需求与软件质量属性 2589.2.1软件质量属性 2589.2.26 个质量属性及实现 2609.3软件架构风格 2689.3.1软件架构风格分类 2689.3.2数据流风格 2699.3.3调⽤/返回风格 2719.3.4独⽴构件风格 2749.3.5虚拟机风格 2759.3.6仓库风格 2759.4层次系统架构风格 2769.4.1⼆层及三层 C/S 架构风格 2779.4.2B/S 架构风格 2789.4.3MVC 架构风格 2809.4.4MVP 架构风格 2819.5⾯向服务的架构 2829.5.1SOA 概述 2839.5.2SOA 的关键技术 2859.5.3SOA 的实现⽅法 2879.5.4 微服务 2919.6架构设计 2959.7软件架构⽂档化 2979.8软件架构评估 3019.8.1软件架构评估的⽅法 3019.8.2架构的权衡分析法 3019.8.3成本效益分析法 3039.9构件及其复⽤ 3049.9.1商⽤构件标准规范 3059.9.2应⽤系统簇与构件系统 3069.9.3基于复⽤开发的组织结构 3079.10产品线及系统演化 3089.10.1复⽤与产品线 3089.10.2基于产品线的架构 3099.10.3产品线的开发模型 3109.10.4特定领域软件架构 3119.10.5架构及系统演化 3129.11软件架构视图 3139.11.1软件视图的分类 3139.11.2模块视图类型及其风格 3149.11.3C&C 视图类型及其风格 3169.11.4分配视图类型及其风格 3189.11.5各视图类型间的映射关系 320第 10 章:设计模式 32010.1设计模式概述 32010.1.1设计模式的概念 32110.1.2设计模式的组成 32110.1.3GoF 设计模式 32210.1.4其他设计模式 32410.1.5设计模式与软件架构 32510.1.6设计模式分类 32510.2设计模式及实现 32610.2.1Abstract Factory 模式 32610.2.2Singleton 模式 32910.2.3Decorator 模式 33010.2.4Facade/Session Facade 模式 332 10.2.5Mediator 模式 33410.2.6Observer 模式 33610.2.7Intercepting Filter 模式 33910.3设计模式总结 342第 11 章:测试评审⽅法 34211.1测试⽅法 34311.1.1软件测试阶段 34311.1.2⽩盒测试和⿊盒测试 34511.1.3缺陷的分类和级别 34811.1.4 调试 34911.2评审⽅法 35011.3验证与确认 35211.4测试⾃动化 35311.5⾯向对象的测试 354第 12 章:嵌⼊式系统设计 35612.1嵌⼊式系统概论 35712.2嵌⼊式系统的组成 35812.2.1硬件架构 35812.2.2软件架构 36412.3嵌⼊式开发平台与调试环境 365 12.3.1嵌⼊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365 12.3.2嵌⼊式开发调试 36712.4嵌⼊式⽹络系统 37112.4.1现场总线⽹ 37112.4.2家庭信息⽹ 37211.4.3 ⽆线数据通信⽹ 37212.4.4 嵌⼊式 Internet 37312.5嵌⼊式数据库管理系统 37412.5.1使⽤环境的特点 37512.5.2系统组成与关键技术 37512.6实时系统与嵌⼊式操作系统 379 12.6.1嵌⼊式系统的实时概念 37912.6.2嵌⼊式操作系统概述 38012.6.3实时嵌⼊式操作系统 38212.6.4主流嵌⼊式操作系统介绍 385 12.7嵌⼊式系统开发设计 38612.7.1嵌⼊式系统设计概述 38612.7.2开发模型与设计流程 38912.7.3嵌⼊式系统设计的核⼼技术 391 12.7.4嵌⼊式开发设计环境 39412.7.5嵌⼊式软件设计模型 39412.7.6需求分析 39812.7.7系统设计 40012.7.8系统集成与测试 407第 13 章:开发管理 40713.1项⽬的范围、时间与成本 40813.1.1项⽬范围管理 40813.1.2项⽬成本管理 40913.1.3项⽬时间管理 41013.2配置管理与⽂档管理 41113.2.1软件配置管理的概念 41113.2.2软件配置管理的解决⽅案 41213.2.3软件⽂档管理 41613.3软件需求管理 42013.3.1需求变更 42013.3.2需求跟踪 42113.4软件开发的质量与风险 42213.4.1软件质量管理 42213.4.2项⽬风险管理 42513.5⼈⼒资源管理 43013.6软件的运⾏与评价 43613.7软件过程改进 436第 14 章:信息系统基础知识 43914.1信息系统概述 43914.1.1信息系统的组成 43914.1.2信息系统的⽣命周期 44114.1.3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 44314.1.4信息系统开发⽅法 44514.2信息系统⼯程 44714.2.1信息系统⼯程的概念 44714.2.2信息系统⼯程的内容 45014.2.3信息系统⼯程的总体规划 45314.2.4总体规划的⽅法论 46014.3政府信息化与电⼦政务 46514.3.1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历程和策略 46614.3.2电⼦政务的内容 47014.3.3电⼦政务建设的过程模式和技术模式 47214.4企业信息化与电⼦商务 47614.4.1企业信息化概述 47614.4.2企业资源规划 47914.4.3客户关系管理 48414.4.4产品数据管理 48814.4.5企业门户 49114.4.6企业应⽤集成 49414.4.7供应链管理 49714.4.8电⼦商务概述 50014.6知识管理与商业智能 50214.6.1知识管理 50214.6.2商业智能 50414.7业务流程重组 505第 15 章:基于中间件的开发 50815.1中间件技术 50915.1.1中间件的概念 50915.1.2中间件的分类 51115.1.3中间件产品介绍 51215.2应⽤服务器技术 51315.2.1应⽤服务器的概念 51415.2.2主要的应⽤服务器 51615.3 J2EE 51815.3.1 表⽰层 51915.3.2 应⽤服务层 52015.4 .NET 523 平台 523 框架 52615.5企业应⽤集成 53115.6轻量级架构和重量级架构 53515.6.1Struts 框架 53515.6.2Spring 框架 53615.6.3Hibernate 框架 53715.6.4基于 Struts、Spring 和 Hibernate 的轻量级架构 539 15.6.5轻量级架构和重量级架构的探讨 540第 16 章:安全性和保密性设计 54116.1加密和解密 54216.1.1对称密钥加密算法 54216.1.2不对称密钥加密算法 54316.2数字签名与数字⽔印 54516.2.1数字签名 54616.3数字证书与密钥管理 54916.3.1密钥分配中⼼ 54916.3.2数字证书和公开密钥基础设施 551 16.4安全协议 55516.4.1IPSec 协议简述 55516.4.2SSL 协议 56016.4.3PGP 协议 56316.5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56716.5.1计算机病毒概述 56716.5.2⽹络环境下的病毒发展新趋势 569 16.5.3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清除 57016.5.4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57216.6⾝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57316.6.1⾝份认证技术 57416.6.2访问控制技术 58016.7⽹络安全体系 58216.7.1OSI 安全架构 58316.7.2VPN 在⽹络安全中的应⽤ 585 16.8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58816.8.1物理安全问题与设计 58816.8.2防⽕墙及其在系统安全中的应⽤ 589 16.8.3⼊侵检测系统 59116.9安全性规章 59416.9.1安全管理制度 59416.9.2计算机犯罪与相关法规 595第 17 章: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598 17.1可靠性概述 59817.2系统故障模型 59917.2.1故障的来源以及表现 59917.2.2⼏种常⽤的故障模型 60017.3系统配置⽅法 60117.3.1单机容错技术 60117.3.2双机热备份技术 60217.3.3服务器集群技术 60317.4系统可靠性模型 60317.4.1时间模型 60417.4.2故障植⼊模型 60417.4.3数据模型 60617.5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可靠度计算 606 17.5.1组合模型 60717.5.2马尔柯夫模型 61017.6提⾼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61217.6.1硬件冗余 61317.6.2信息冗余 61617.7备份与恢复 617第 18 章: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61818.1著作权法及实施条例 61918.1.1著作权法客体 61918.1.2著作权法的主体 62018.1.3 著作权 62018.2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62218.3商标法及实施条例 62318.4专利法及实施细则 62518.5反不正当竞争法 626第 19 章:标准化知识 62819.1标准化概论 62819.2标准分级与标准类型 62819.2.1标准分级 62819.2.2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 630第 20 章:应⽤数学 63220.1运筹⽅法 63220.1.1⽹络计划技术 63220.1.2线性规划 63620.1.3 决策论 63920.1.4 对策论 643第 21 章:虚拟化、云计算与物联⽹ 646 21.1 虚拟化 64621.1.1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64621.1.2虚拟化的模式 64921.2 云计算 65021.2.1云计算的特点 65021.2.2云计算的类型 65121.2.3云计算的应⽤ 65221.3 物联⽹ 65321.3.1物联⽹的层次结构 65421.3.2物联⽹的相关领域与技术 655 21.3.3物联⽹的应⽤ 660。

佳乐楼宇对讲A5数字社区智能系统教程文件

佳乐楼宇对讲A5数字社区智能系统教程文件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楼宇智能化品牌企业中国十大智能建筑品牌楼宇对讲系统方案与报价(正本)泉州佳乐电器有限公司日期:2010年9月8日目录第一部分综述 (3)1. 概述 (3)2.方案设计依据 (7)3.方案设计原则 (8)第二部分技术方案 (9)1.系统综述及总体结构框图 (9)2.系统实现功能描述 (10)3.系统优势及附加值功能 (13)4.系统设计 (28)5.主要设备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及功能 (16)6.小区智能管理软件 (31)佳乐A5数字社区智能楼宇对讲系统方案第一部分综述概述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住宅社区在满足场所和空间要求的同时,居住安全、信息互动、人文与科技共融共生的智能化社区时代已经到来。

智能化社区是建筑艺术、生活理念与信息科技的完美结合。

它把现代科技融入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为住户提供了一种安全、舒适、方便、快捷和开放的信息化生活空间,并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小区物业管理和运行的高效、互动和快捷。

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是智能化社区安防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访客的可视对讲锁控、住户紧急报警、盗情灾情报警、门禁管理、信息发布等安全要求,对社区安全管理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

NS-A5系统定位于高端数字社区智能系统,用较低的成本增量建造有别与传统普通可视门铃的高端数字社区系统,让高档楼盘的价值得以体现提升,它的出现预示着后可视门铃时代的到来。

本系统将小区住宅楼、单元门、住户联成一个整体的智能网络,实现楼宇可视对讲、门禁锁控、访客彩色(黑白)图像存储、信息发布、彩像发布、社区公告、多媒体广告、巡更打卡、住户有线和无线防区报警、紧急求助等物业管理功能,为小区的安全防范、物业管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本设计方案采用的乐信数字社区智能系统由国内优秀的可视对讲制造商泉州佳乐电器有限公司提供。

佳乐电器成立于1992年,是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政府认定的专利试点企业和可视门铃行业技术中心。

汽油泵总成安装使用说明-一汽汽车二级服务系统教程文件

汽油泵总成安装使用说明-一汽汽车二级服务系统教程文件

目录一、安装注意事项1.1、准备工作1.2、拆卸燃油泵总成1.3、更换燃油泵二、汽油泵常见故障既解决方法2.1、冷启动困难2.2、发动机熄火2.3、加速差,动力不足2.4、油泵声音大2.5、油位指示不准2.6、行车过程中车辆发生抖动三、营销话术一、安装注意事项:安装时需佩戴必要的防护工具,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火花或明火。

为避免新泵过早损坏,应在安装前清除油箱内污染物,并更换新的过滤网。

为避免火灾,拆除和安装燃油泵时,应首先断开蓄电池的负极连线。

燃油泵运输、安装过程应轻拿轻放,不得使用坠落过的燃油泵。

严禁电动燃油泵在无油的情况下运转。

1、准备工作在进行一切拆除、安装工作前,断开电源90秒以上。

缓解燃油系统压力拆除油箱滤清器顶盖,使燃油系统卸压,拆下并保持蓄电池负极导线断开。

2、拆卸燃油泵总成1)彻底清洁燃油泵总成装置的周围地区,以避免污染燃料。

2)拆除油箱中紧固燃油泵装置的紧固件,卸下燃油泵总成。

注意不要污染油箱或遗漏物品在油箱中。

3)拆下的总成不能随意放置,必须放置在洁净的纸上或者专业的容器中。

4)在处理燃油泵总成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弯曲或损坏浮子及电阻器,弯曲或损坏这些物品将导致油箱燃油读数不准确。

3、更换燃油泵拆除螺帽和弹簧垫圈,然后从总成上拆开导线插头,将泵芯向后拉离安装架,然后使泵芯向外倾斜,与连接软管分开。

从总成下侧拆下燃油泵。

1)(记下燃油滤网的安装位置)用一只手支撑住燃油泵,用另一只手抓住滤网,将滤网拆下来更换。

2)将滤网安装在新的燃油泵芯上,直推滤网的外沿至滤网压爪完全到位。

3)将新的泵芯装入总成内,注意导线正负极不要接错,电源插线头要接触正常。

(导线插头如接触不良,会造成不通电,油泵不运转)4)重装时建议更换出油口波纹管,切实注意泵出口波纹管和接口的密封性。

(旧的波纹管拆下时接口处容易涨开,继续使用密封性不好,时间稍长一点容易漏油,使流量下降)将更换完泵芯的燃油泵总成安装回油箱。

综合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范本(三篇)

综合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范本(三篇)

综合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范本综合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模板1. 方案概述在____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变革,综合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成为了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全面、高效的综合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2. 解决方案架构本方案采用分层架构,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件:2.1 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提供了统一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

通过对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2.2 数据层数据层负责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

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分析,为企业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2.3 应用层应用层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企业内部各个业务系统和外部合作伙伴的系统。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和业务协议,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和数据共享,提高业务协同和信息交流的效率。

2.4 安全层安全层负责保护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采用多层次的安全策略和技术手段,可以确保系统的数据不被篡改、泄露或丢失,保护企业的核心资产和客户的隐私。

3. 技术要点为了实现上述架构和功能,本方案将采用以下关键技术:3.1 云计算技术通过利用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系统的弹性扩展和灵活部署。

同时,云计算平台还可以为企业提供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服务,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2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挖掘数据中潜在的价值,并为企业提供基于数据的决策支持。

通过采用大数据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3.3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和决策支持。

通过引入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可以自动化处理和分析业务数据,为企业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服务。

4. 方案实施步骤综合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需求分析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现有业务系统和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服务方案
系统服务方案1.进度计划
17 5 .1用户接收测试2d
18 5.2系统上线试运行28d 系统初验确认

2.保障措施
进度计划设计图
(1)制订完善的开发进度计划
编制详细的开发进度计划表,并执行开发进度计划:严格按照制订好的进度计划,全方位开展开发。

在开发过程如发现开发进度与形象进度有出入时,
马上找原因,并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每道工序、每个分项工程都在计划工期之
内。

整个工程要加强计划工期控制,每周制订工程进度计划,并严格执行进度
计划。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影响工期的因素
为保证该工程项目能按计划顺利、有序地进行,并达到预定的目标,必须对有可能影响工程按计划进行的因素进行分析,事先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实际
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实现对项目工期的控制。

影响该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
有计划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等,对于上述影响工期的
诸多因素,我们将按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原则,分别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研究,制定对策,以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3)选用高素质劳务队伍
本工程,工程量大,质量要求高,工期紧,开发过程中必须有效地组织好各专业开发队伍,选择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有类似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上岗操作,为此,将配备充足的自有专业技术人员。

(4)严格质量管理,确保一次达到优良标准
根据需求设计图和规范的要求,制定各程序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并在开发过程中严格执行,确保一次达到优良标准。

(5)严格奖罚制度
进场后,将在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罚制度,并在开发中严格执行,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3.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规范主要包括项目启动阶段、需求调研确认阶段、软件功能开发阶段、软件功能及性能测试阶段、系统实施安装测试及试运行阶段、系统培训阶段、系统总体验收阶段等工作内容,每个阶段的按时完成确保了整个项目的按时完工,下面将对每个项目实施阶段进行说明
3.1. 项目实施方案概述
项目实施规范主要包括项目启动阶段、需求调研确认阶段、软件功能开发阶段、软件功能及性能测试阶段、系统实施安装测试及试运行阶段、系统培训阶段、系统总体验收阶段等工作内容,每个阶段的按时完成确保了整个项目的按时完工,下面将对每个项目实施阶段进行说明
3.2. 项目启动阶段
3.2.1.成立项目组
项目启动前需确认双方项目参与人员,组成相关项目组成员,明确系统开发参与人员。

3.2.2.前期调研
在商务人员的配合下,建立与用户的联系,对前期功能需求及招标文件中提及项目进行项目前期需求沟通,完善需求确认书内容,积极了解需求方对软件功能的详细需求,开始系统低保真原型图设计并结合需求确认书完成后期需求确认阶段。

3.3. 编辑《项目总体计划书》
《项目总体计划书》是一个文件或文件的集合,随着项目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变化,主要介绍了项目目标、主要项目阶段、里程碑、可交付成果。

包含计划的职责分配,确定项目相关联系人及责任人,确保项目过程中长久有效的沟通。

3.4. 需求调研确认阶段:
3.4.1.进行需求调研准备
根据项目启动阶段成立的项目组及相关对接人,进行系统功能需求调研准备,确定联系方式及系统主体方案,为系统需求确认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3.4.2.编制《系统需求确认书》
依据对项目需求的了解及与客户的沟通,完成《系统需求确认书》交付系统设计,向使用方交付讲解整体功能需求及架构逻辑,用户对所提供的《系统需求确认书》进行内部评判,并给与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3.4.3.《系统需求确认书》签署
如需求方对《系统需求确认书》最终版本无异议,可签署《系统需求确认书》完成对需求的确认,同时共同制定变更方案,如开发过程中的所有系统变更,需求方需与供应商方面进行协商完成系统需求变更。

3.4.4.软件功能开发阶段
完成《系统需求确认书》签署后,供应商项目开发人员对整体项目需求进行分析并展开包含数据库搭建、开发环境设计、系统技术架构搭建、系统技术实现,同时UI设计对系统整体设计交付《系统高保真设计图》,并进行相关共同确认系统具体视图展示。

3.4.5.软件功能及性能测试阶段
系统功能开发完成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完成测试,形成测试计划及测试用例,对系统确保长时间运行性能进行整体测试,确保软件在系统功能及具体性能方面符合需求方便准
3.4.6.系统实施安装测试及试运行阶段
项目符合交付标准后,将对系统排除专业实施人员进行现场的系统安装调试,并与需求方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交接,完成《系统上线确认》,沟通相关技术,确保需求方管理员具备日常系统维护、系统常用方法等系统方面知识,并组织需求方使用人员进行系统试用并提出个性化建议。

3.4.7.系统培训阶段
系统完成交付后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对不同层级人员进行相关系统使用培训,确保需求方使用人员对系统功能完全理解并进行熟练的使用操作。

3.4.8.系统总体验收阶段
系统完成试用后,如一周内未提出任何使用或方面的问题,将进行系统总体验收工作,完成《系统终验确认》,确保所有需交付物及所有阶段确认单完成,完成系统整体验收及交付工作。

4.系统需求变更及沟通机制
4.1. 系统需求变更
(1)项目开发过程中开发团队严格按照前期签订的《系统需求确认书》进行系统平台的功能开发及页面布局开发。

(2)系统需求方如对系统存在需求变更要求,需通过纸质文档对变更前的需求进行位置定位,对变更后的新需求进行解读及说明,并通过正式授函的方式向开发方发送《系统需求变更确认书》。

(3)开发方收到需求方《系统需求变更确认书》后,24小时内主动与需求方联系沟通,48小时内对《系统需求变更确认书》做出正式回复,完成需求变更。

4.2. 系统开发沟通机制
(1)正常情况下每周召开一次项目例会。

(2)项目非常时期,可不定期召开项目会议。

(3)以上会议双方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项目组成员原则上全部参加。

(4)以周为单位定期向需求方汇报本周系统开发进度及情况
(5)项目开发过程中安排开发技术人员与专业项目经理与需求方积极沟通直到项目结束。

(6)每次召开项目有关会议均要形成会议纪要,且要把会议纪要作为处理相关问题的基本依据;
(7)项目联络员负责记录和归档会议纪要,会议纪要需经双方项目经理审阅后再向参会的有关人员发布审阅后的会议纪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