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条件、特点、影响)

合集下载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主要 成就
2、两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和国际格局 两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方面、 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同后果? 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同后果?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 人类进入“ 展,人类进入“电气时 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 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 帝国主义阶段) 段(帝国主义阶段)世 界市场逐渐形成 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 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但差 距进一步拉大; 距进一步拉大;资本主义国 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恩格斯说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 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 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 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比较平 静的但是威力不因此减弱的 变革。 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什么是“工业革命”? 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 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 世纪中期到19世纪 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 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生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 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
社会关 系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 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分 化对立
资本主义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国际格 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 局 面
思考: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有什 么联系?
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革命提 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 然产物
工业革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背景条 件
资本-海外贸易、 资本-海外贸易、奴 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市场- 市场-殖民地的范围扩大国 外市场不断扩大
劳动力- 劳动力-殖民扩张
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 资金- 资金 殖民地的掠夺; 殖民地的掠夺; 4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 市场- 市场 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 形成, 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 商品的需求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世界历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世界历史

初)是西方工业 (2)社会近代化: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文明的确立与 推动了原有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不断兴起。现代化立
发展时期
体交通体系逐步形成,人类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英
美等国的殖民扩张带来了人口结构、族群结构的变动及文化、文
明的碰撞。
【课标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
CONTEN TS
考什么 /////// 命题角度解读 核心素养提升

练什么 /////// 高考内容衍生 热考命题对接

课时训练 ///////来自1学什么梳理教材主干 明晰命题核点
目录
知识点一 工业革命的爆发 1.背景
政治前提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①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 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经济条件 ②通过_殖__民__扩__张___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 广阔的海外市场
2.《剑桥欧洲经济史》中说:“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 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摘自必 修教材P59)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什么特点? 提示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3.恩格斯如此描述工业革命后的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 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27)材料 体现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变化? 提示 城市化发展,大城市人口猛增。
选择性必修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 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 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 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2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2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教版

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
(1)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加强了世界 各地经济的联系 (2) 表现:
①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多
②国际分工明显:粮食和原料生产集中于亚非拉 ;工业生 产集中于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
(3)影响: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建立
①途径: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相同点:
都有环境(政权保障)、市、技、劳、 资等方面的前提条件 背景: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内容: 都有许多科技创造发明
影响: 生产力、社会结构、国际关系、
本质:都是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 单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 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 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 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东方各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落后 B.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本性 C.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的征服能力 D.东方国家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 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欧洲用了四个 世纪(1500—1900年)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 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对材料中文明的“扩 张性”的正确理解是( ) A.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工业革命促进资本 主义发展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 D.欧洲国家最终确立 世界霸权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C.使资本主义国家结束殖民扩张 D.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含义: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前提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三、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问世2、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工业革命的拓展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主要发明:领域发明国别发明人新兴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英国哈格里夫斯动力革新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交通运输工具汽船美国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四、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注意: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指从手工工具到珍妮机再到蒸汽机。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1)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制度出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3)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发展。

(4)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①新的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二次工业革命比较

二次工业革命比较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四、主要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三个特点: 、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三个特点:1、科学与 技术的结合程度。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技术的结合程度。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 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二工, 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二工,自然科 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 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 革命取得巨大成果。 革命取得巨大成果。 2、是否一枝独秀。一工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进程 、是否一枝独秀。一工首先发生在英国, 相对缓慢;二工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相对缓慢;二工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技 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日,德交叉进行二次工业革命。二工开始时,有些资本主义国 、 德交叉进行二次工业革命。二工开始时, 家如日本,德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 家如日本,德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 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 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发展较快。 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发展较快。
商品输出,原料掠夺, 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商品输出,原料掠夺 扩张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世界市 场最终形成。 场最终形成。
补充知识点: 、二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笔 补充知识点:1、二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中国带来什么影响?(笔 记)。 一工影响:欧美列强发动鸦片战争, 一工影响:欧美列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新思 想的萌生和发展。 想的萌生和发展。 二工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工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半封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半封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向西方学习从技术 转向制度;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转向制度;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2、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如何怎样应对“文明 、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如何怎样应对“ 的转型”)(笔记 笔记) 的转型”)(笔记) 要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密切结合, 要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密切结合, 把科学和技术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当今, 把科学和技术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当今,要加快科技进步与新 技术发展,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和谐发展等等。 技术发展,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和谐发展等等。 3、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练习册思维启迪) (练习册思维启迪)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前提与条件⑴前提: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英国经济迅速发展。

⑵条件:①市场:殖民地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求技术创新(根本)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资本:殖民贸易和掠夺。

2、进程:⑴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地点:英国部门:棉纺织业———冶金—采煤①生产: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②动力: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③运输: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⑵扩展:欧洲大陆和美国⑶完成:1840年前后,英法美相继完成。

标志: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二、影响A、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⑴经济:①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生产组织形式:传统的手工工场被工厂所取代,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③经济结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④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⑤阶级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⑵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各国通过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⑶思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重商主义被自由放任政策所取代。

⑷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加快,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原因条件⑴经济: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⑵交通: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⑶政治:资产阶级凭借着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亚非拉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对世界的影响1)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2)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3)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生产力水平
发展阶段特征
对资本主义 国家发展
社会关系 世界格局
要 求
殖民侵略及特点
对亚非拉地区
破坏领土、 主权完整, 瓦解旧的 经济制度
背 景
民族民主运 动及特点
对中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 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⑵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
第一次
开始时间 核心成就 18世纪60年代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发电机、电动机、 内燃机
蒸汽机
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 科学理论
蒸汽时代
瓦特
电气时代
爱迪生
交通工具
新能源
牛顿力学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 现象 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 机 煤 电力、石油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
时 间
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 民掠夺;3、劳动力-圈地运动;4、技术-国外市场不断扩大;5、市 条件 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主要 成就
区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重 两次工业革命有何联系与区别? 点 联系:前一次为后一次的发展创造了条 !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工人、技工劳动经验 完全以科技为基础 总结,发明工具
源于英国,各国多引 各国都有发明创造、 进英国设备 美、德居多
二、迁移和运用:
以轻工业为主棉纺织 以重工业、电力、通 等 讯等领域为主
二、迁移和运用: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比 较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棉纺织:1哈格里夫斯-珍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 妮纺纱机(1765年);2克 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 隆普顿-骡机(1779年); 动机; 2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1785年) 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 (1785的) 飞机; 交通运输:1、富尔顿-轮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 船(美、1807年);2、史 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 蒂芬孙-蒸汽机车(1814年)报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条件、特点、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条件、特点、影响)
民族主义运动新发展,民族运动和民主运动紧密结合,以中国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年革命为代表的亚洲的觉醒
世界格局
加快殖民扩张,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东方逐步从属于西方,同时传播先进的技术、生产方式、制度、文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形成欧、美两大工业带;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工业国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亚非拉农业国生产原料;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引发一战。
电力工业、电器制造业、石油、汽车、化学工业等
经济阶段、思想
自由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思想形成
经济侵略方式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政治
阶级关系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通过议会经济政治改革,缓和了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民主化进程
引发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运动,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开始城市化进程,出现火车、汽船等新交通工具;报纸等生活媒介;生活节奏加快;风俗习惯改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飞机、汽车等新交通工具,电话、电报等新通讯工具;广播电影电视等生活媒介;电灯等照明工具;生活节奏加快;风俗习惯改变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条件、特点、影响)
项目
一工(1760年代-1860年代)
二工(1870年代-二战)
条件
前提
政权保障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19世纪60、70年代资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条件
市场
圈地运动(国内)殖民贸易和掠夺(国外)
改革统一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技术
工场手工业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金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一工积累(商品输出和殖民掠夺)
原料
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非拉沦为原料产地
特点
特点
科技关系
技术发明与科学理论结合不很紧密: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国家
革命首先并主要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向法美等周边地区扩展。
在美德等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德日俄等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思想文化
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殖民地民族主义思想发展
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产生;殖民地民族、民主主义思想发展
文艺
现实主义文学、美术;报纸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印象画派;民族主义文学;广播电影电视
社会生活
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矛盾尖锐
环境污染、国际矛盾尖锐
生活方式、生活结构(衣食住行用等)
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社会主义运动
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走向国际联合(第一国际)
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和印度民族大起义(1957-1859)为代表的亚洲革命和印度1905年革命为代表的亚洲的觉醒
世界格局
加快殖民扩张,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东方逐步从属于西方,同时传播先进的技术、生产方式、制度、文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形成欧、美两大工业带;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工业国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亚非拉农业国生产原料;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引发一战。
行业
首先并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部门(棉纺织业)
主要发生在重工业
显著成就
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
电力的广泛使用
影响
经济
生产力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方式
手工生产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分散走向集中
生产高度集中
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
工厂制度兴起(工场过渡到工厂
项目
一工(1760年代-1860年代)
二工(1870年代-二战)
条件
前提
政权保障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19世纪60、70年代资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条件
市场
圈地运动(国内)殖民贸易和掠夺(国外)
改革统一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技术
工场手工业积累
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一工积累
劳动力
圈地运动
城市化进程
开始城市化进程,出现火车、汽船等新交通工具;报纸等生活媒介;生活节奏加快;风俗习惯改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飞机、汽车等新交通工具,电话、电报等新通讯工具;广播电影电视等生活媒介;电灯等照明工具;生活节奏加快;风俗习惯改变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条件、特点、影响)
垄断组织产生
经济结构
开始工业化(轻工业为主),农业比重减少
工业结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为主导
世界市场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交通、通讯工具
火车、汽船等
飞机、汽车等新交通工具,电话、电报等新通讯工具
能源结构
煤成为主要能源
电、石油成为主要能源
新兴工业部门
机器制造业、棉纺织、采煤、铁路运输等
电力工业、电器制造业、石油、汽车、化学工业等
经济阶段、思想
自由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思想形成
经济侵略方式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政治
阶级关系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通过议会经济政治改革,缓和了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民主化进程
引发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运动,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