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2]《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040202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课件文字材料

课程简介《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必修课程。
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日新月异,运动训练实践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同时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
运动训练理论正是在与运动训练实践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信息科学、人体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中医开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更为运动训练学提供了丰沃的营养和宽厚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有关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领落基本原则、基本训练手段和方法、组织原则的实施。
并能运用这些原则、理论、方法处理训练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主要内容包括: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特征概述;项群理论;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等。
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求尽量从实际出发,注意概念、原则的直观描述和实际背景,避免过繁、过多的文字叙述,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和吸引性,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Sports Training)总学时:36 学分:2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2、开课学期:53、适用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4、课程修读条件:学生修完《运动解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后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5、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学》涉及的理论知识及训练方法,并利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训练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掌握掌握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方法、各种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掌握运动训练过程中技、战、心能的组织计划和训练控制。
了解了解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史、训练学的意义和作用,了解运动队管理。
教学中要突出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方法、各种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的实际教学,强调在运动实际中的应用,为运动训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课程笔记在本章中,我们被引入到《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学科价值。
作为一本深入探讨运动训练规律和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书籍,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问题,还包括了广泛的应用实例,如专业竞技训练、大众健身指导和体育教学。
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与学科定位-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其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这一学科不仅关注于技术层面的提升,还涉及到心理、战术以及健康管理的综合培养。
2. 学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至今,它已成为体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3. 当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运动训练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科学训练方法的普及程度不高等。
-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科学化训练方法的普及率,以及增强对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训练的研究。
4. 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任务与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出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组织措施,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科技支持下的训练方法创新,以及如何在日益增加的赛事和训练要求中找到平衡点,保证运动员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5. 运动训练学的实践意义-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性能、赢得比赛的关键;对于普通人群,运动训练学提供了科学健身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帮助专业运动员提升竞技表现,同时也为普通人群提供了科学的健身指导,促进健康和福祉《运动训练学》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课程笔记本章深入探讨了运动训练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辩证协同原则。
这些原则是为了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
《运动训练学》课件

运动训练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适应性、全面性、持续性、安全性等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运动训练学起源于古代,如中国古代的武术、印度的瑜伽等 近代时期:运动训练学在近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德国的体操、英国的田径等 现代时期:运动训练学在现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美国的篮球、俄罗斯的田径等 当代时期:运动训练学在当代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发展,如中国的乒乓球、日本的柔道等
训练计划的调整
调整原则:根据 运动员的实际情 况和训练效果进 行调整
调整内容:包括 训练强度、训练 时间、训练项目 等
调整方法:通过 观察运动员的训 练表现、身体反 应、心理状态等 来判断是否需要 调整
调整频率:根据 运动员的训练周 期和训练目标来 确定调整的频率
运动训练的实践应 用
竞技体育的训练实践
运添加动副训标练题 学PPT课 件
汇报人:
目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运动训练学概述
PART Three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 理
PART Five
运动训练的计划与 实施
PART Four
运动训练的方法与 手段
PART Six
运动训练的实践应 用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运动训练学概述
定义与概念
柔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静态拉伸:保持一定姿势,持续一定 时间,增加肌肉和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柔韧性
动态拉伸:通过运动,使肌肉和关节 逐渐适应,提高柔韧性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PPT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主编) 2012版体院通用教材
授课专业: 运动训练 等 (学时64-96学时) 李广文 副教授 北体高访学者 2020.08
2012版全国体院通用教材(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
第二篇 运动员竞技能力 与其训练
第四章 运动员体能与训练 第五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与训练 第六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与训练 第七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第八章 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
1、一般训练理论
▪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适用于所 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 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及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
▪ 广义的运动训练学应该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狭义的运动训练学则专指一般训 练理论。
▪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内容是一般训练理论。
理论建构依据 运动员经济能力提高的规律
练什么
训练内容
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
怎么练
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的实用性与时效性
练多少
训练负荷
人体对外加负荷的适应性、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
怎么组织
训练安排
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与竞技状态变化的规律
(二)不同覆盖领域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一般训练 理论
项群训练 理论
专项训练 理论
2、项群理论:
▪ 项群、项群训练理论: ▪ 将一组具有相似经济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成
为一个项群,将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 的理论程项群训练理论。
训练体系(“学”应为“理论”)
(1)项群的三大分类体系之一: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 (主要分类方法)
大类
亚类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1.2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 运动训练学的意义与发展历程1.4 运动训练学在体育事业中的作用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2.1 系统性原则2.2 针对性原则2.3 科学性原则2.4 全面性原则2.5 持续性原则第三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3.1 运动训练方法概述3.2 常见运动训练方法介绍3.3 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与运用3.4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第四章: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4.1 运动训练计划的作用与类型4.2 运动训练计划的内容与结构4.3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步骤与方法4.4 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与评价第五章:运动训练中的负荷与调控5.1 运动训练负荷的定义与分类5.2 运动训练负荷的作用与原则5.3 运动训练负荷的安排与控制5.4 运动训练中的负荷调控方法与策略第六章:运动素质训练6.1 运动素质的分类与训练方法6.2 力量训练6.3 速度训练6.4 耐力训练6.5 柔韧性与灵敏性训练第七章:运动技术训练7.1 运动技术训练概述7.2 基本运动技术训练7.3 专项运动技术训练7.4 运动技术训练的方法与步骤7.5 运动技术训练的效果评价与改进第八章:运动战术训练8.1 运动战术训练概述8.2 基本战术训练8.3 对抗性战术训练8.4 运动战术训练的方法与步骤8.5 运动战术训练的效果评价与改进第九章:运动心理训练9.1 运动心理训练的含义与重要性9.2 运动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手段9.3 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控与应对9.4 运动心理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9.5 运动心理训练的效果评价与改进第十章:运动训练的监控与评估10.1 运动训练监控的含义与方法10.2 运动训练评估的内容与指标10.3 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估的有效性分析10.4 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0.5 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估的持续改进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运动训练学概述难点解析:理解运动训练学在不同体育项目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运动训练学》课件

运动员的技术与战术训练
基本技术训练
针对不同项目,进行基本技术动作的训练,如投掷、跳跃、击球 等。
战术意识培养
通过模拟比赛和实战演练,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
心理调适与抗压能力训练
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稳定性和抗压能力。
运动员的营养与恢复
02
运动时,心率和血压会增加,以加速血液循环,满 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
03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降 低血压和心脏病风险。
运动与骨骼肌系统
骨骼肌系统是运动的主要执行 者,通过肌肉收缩产生运动。
运动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耐力和柔韧性,提高运动表现 。
骨骼肌的适应性和重塑过程与 运动训练的种类和强度密切相 关。
与心理学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涉及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技能 训练,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与生物学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涉及到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生物力学 特征,与生物学有密切的联系。
02
CATALOGUE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训练负荷与适应
训练负荷
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概念之一,指运动 员所承受的刺激和压力的总和,包括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个 方面。
03
CATALOGUE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运动与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 主要作用是提供氧气 和排除二氧化碳。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 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提高肺活量和 呼吸效率。
运动时,呼吸频率和 深度会增加,以满足 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运动与循环系统
01
循环系统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各个组织,以 及排除废物。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案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开课院系:社会体育系大纲执笔人:丛培祥适用专业:运动训练教研室主任审核:杨华玉教案院长审定:潘家武一、说明、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根据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案计划而制定的教案大纲,为专业基础性必修课。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一门综合应用性科学,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理论核心课程,是实现专业目标的重要课程。
、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通过《运动训练学》的教案,使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对教案内容的研究产生兴趣,同时把对运动训练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解决问题,并能参与教案训练工作。
所要掌握下列知识: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控制;儿童、少年和女子的训练特点。
、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运动训练学基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正文第一章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教案目的】通过本章教案,使学生熟知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了解竞技体育的分类和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运动训练适应的基本发展趋势。
【教案内容】、竞技体育概述。
、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
、运动训练概述。
、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
、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
、运动训练适应的基本发展趋势。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原则【教案目的】通过本章教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六大原则及在训练中贯彻其原则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运动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相结合原则的主要依据;周期性原则的类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依据。
【教案内容】、自觉积极性原则。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系统不间断性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周期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0872 学年学季:20192单项选择题1、持续训练法是指的训练方法。
().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较大.负荷时间较短.有间歇时间2、赛前训练周技术训练的基本特点是().增加分解练习.增加完整练习.减少完整练习.同时增加完整和分解练习3、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可将其分为等。
().掩护战术.阵形战术.盯人战术.联防战术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作出严格规定,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练习次数.练习方式.间歇方式.间歇时间5、区别对待原则主要是以作为科学基础而确立的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运动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实现训练目标途径的多样性.运动训练组织形式的多样性6、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训练宜选用训练方法。
().短时间重复.短时间持续.中时间持续.发展性间歇7、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身体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训练课8、柔韧性训练的基本方法是().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拉伸法.变换训练法9、赛前训练周在训练内容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是().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训练内容高度专项化.练习的形式采用专项运动形式.不同训练内容的合理交替安排10、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树立正确的战术观念.确立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传授较多的战术知识11、在基本训练周,恢复性训练课的课次一般占周训练总课次的左右。
.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一12、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的运动项目在需要较长时间去创编新的动作和套路时,全年的训练安排通常采.单周期.双周期.三周期.多周期13、在专项提高阶段,体能主导类项目应把摆在训练的首要位置。
.协调能力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专项心理素质的训练.专项运动素质的训练.训练理论知识的传授14、训练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运动训练组织实施.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超量恢复积累15、运动训练的目标具有的特点。
.多元性.层次性.综合性.专一性16、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
.协调能力.器材设备与场地.竞赛规则.技术环境17、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条件下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的训练,可选用训练方法。
.中时间持续.强化性间歇.短时间持续.高强性间歇18、发展性间歇训练法是发展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磷酸盐系统.糖酵解代谢系统.有氧代谢系统.有氧、无氧混合供能系统19、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身体机能训练.身体形态训练.基本活动能力训练20、有氧与无氧混合供能系统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的训练可选用训练方法。
().短时间重复.长时间重复.高强性间歇.长时间持续21、在决定运动成绩的诸因素中,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竞赛评定行为.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竞赛评定手段22、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是().运动娱乐.体育竞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广泛的国际性23、在训练控制系统中,施控的主体是().运动员.教练员.控制信息.训练计划24、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提高.应激反应.训练效应.超量恢复.累积效应25、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磷酸盐.糖酵解.有氧代谢.无氧、有氧混合供能26、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
().客观规律.客观需要.实战需要.现实条件27、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
().训练方法手段.训练内容.运动员和教练员.训练条件28、战术配合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运动员在战术配合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方式的协调程度,第二,.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观念.战术行动29、集体战术的基本要求为:第一,严密的组织性。
第二,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高度的协调性.高度灵活性.战术合理性.战术实效性30、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负荷强度小.间歇时间不充分.负荷强度大.练习时间长31、为提高机体的耐乳酸能力,可选用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发展性间歇.长时间持续.短时间重复.中时间重复32、负荷强度的指标可以通过表现出来。
().练习速度.练习次数.练习距离.练习时间33、在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如果运动员感到肌肉时,可以坚持一下。
(.酸痛.胀痛.发麻.酸胀34、赛前训练周素质训练的基本特点是().增加一般素质.增加专项素质.增加一般和专项素质.降低专项素质35、程序训练具有的特点。
().定性化.信息化.定量化.反馈性36、竞技形成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保持和提高心理的稳定性.训练理论知识的传授37、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
().运动员的现实状态.训练计划.训练目标.训练阶段的划分38、对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专项技术.专项战术.运动智能.身体形态39、竞技需要原则主要是以作为科学基础而确立的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竞技需要的全面性.竞技需要的合理性.竞技需要的目的性.竞技需要的特异性40、运动训练方法其中一大类是().分解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循环训练方法41、周训练计划内容安排的最主要特点是().不同训练内容的交替安排.同性质内容的集中安排.大强度训练内容的集中安排.训练内容的高度专项化42、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包括以下哪个项目?().投掷.速度滑冰.乒乓球.跳水43、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有().蒸气浴.补充维生素.轻微活动消除乳酸.生物反馈44、为提高机体的耐乳酸能力,可选用______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发展性间歇.长时间持续.短时间重复.中时间重复45、负荷强度的指标可以通过______表现出来. .练习速度. B.练习次数. .练习距离. .练习时间46、为提高机体的耐乳酸能力,可选用______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 .发展性间歇. .长时间持续. .短时间重复. .中时间重复47、赛前训练周素质训练的基本特点是. .增加一般素质. .增加专项素质. .增加一般和专项素质. .降低专项素质48、在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如果运动员感到肌肉______时,可以坚持. .酸痛. .胀痛. .发麻. .酸胀49、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__________,提..应激反应. .训练效应. .超量恢复. .累积效应50、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______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
. .客观规律. B.客观需要. .实战需要. D.现实条件51、在专项提高阶段,体能主导类项目应把__________摆在训练的首要位置。
.协调能力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专项心理素质的训练.专项运动素质的训练.训练理论知识的传授52、战术配合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运动员在战术配合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方式的协调程度,第二,( ). .战术意识. B.战术知识. .战术观念. .战术行动53、竞技形成阶段的首要任务是( ).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保持和提高心理的稳定性.训练理论知识的传授54、在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如果运动员感到肌肉______时,可以坚持. .酸痛. .胀痛. .发麻. .酸胀55、竞技需要原则主要是以______作为科学基础而确立的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竞技需要的全面性.竞技需要的合理性.竞技需要的目的性.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主观题56、程序训练法参考答案: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57、适宜负荷原则参考答案: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58、运动技术的构成中动作要素有哪些?参考答案:2、(1)身体姿势(2)动作轨迹(3)动作时间(4)动作速度(5)动作速率(6)动作力量(7) 动作节奏59、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有哪些?参考答案:(1)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3)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60、战术训练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2)减难与加难训练法(3)虚拟现实训练法(4)想象训练法(5)程序训练法(6)模拟训练法(7)实战法61、一般耐力水平的决定因素?参考答案:(1)有氧供能耐力(2)能源物质的储存(3)支撑运动器官功能(4)心理耐受程度62、速度素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参考答案:(1)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2)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和时间(4)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5)有效的转换能力63、名词解释力量素质参考答案:答案: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
64、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答案:(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65、名词解释速度素质参考答案:答案: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