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操作流程

穴位按摩操作流程

穴位按摩操作流程

穴位按摩操作规程

穴位按摩操作规程 接到医嘱→转抄医嘱→核对→评估病历 (既往史、现病史、症状、药敏史、体质)→准备评估盘(治疗盘、手消、记录单)→携至床旁→核对(床尾卡、床号、手腕带)→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一床王明是吧?今天早上医生查房 的时候您告诉医生你全身酸痛是吗?根据你全身酸痛的状况, 医生开出医嘱,要给你做穴位按摩治疗,穴位按摩治疗就是应用手法作用于你的穴位上,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节机体抵抗力,以达到缓解你全身酸痛症状的一种治疗。你 以前做过这样的治疗吗?那你愿意我给你做这项治疗吗?你吃过早餐了吗?这次治疗需要(),需要协助你上一下卫生间吗?→好的,请你在病房稍等,我一会儿来给你做穴位按摩治疗→环境宽敞明亮适应操作→消手→关门窗

回治疗室→洗手→带口罩→准备用物(治疗盘、治疗巾、大毛巾、润滑剂(冬青稿、滑石粉)、手消、记录单)→携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床尾卡、床号、手腕带)→王明你好:!现在我要准备给你做穴位按摩治疗,你准备好了吗→携治疗盘至床头柜、治疗车平床尾→王明你好,我就要准备给你做穴位按摩治疗了,如果我在做的过程有什么不舒服,请你及时告诉我好吗→盖上治疗巾→分法印堂至太阳穴→点法印堂至百汇(两耳最高点的中间)→拿法头顶→近测上肢 拿捏法(由上至下)→点法按(曲池→内关→颌骨)→搓法→腹部抹法(顺时针10次,逆时针10次)→点法按(神阙、中脘(脐上四寸)气海(脐下0.5寸)→分法()→下肢推法(由上至下,由内到外)→拿揉法→王明你好!我现在要准备给你做背部的穴位按摩,我协助你翻一下身好吗→颈部拿法→点法肩颈穴(大椎与肩峰的中点)→背部滚法(由上至下)→叠揉法(由上至下)→暴露腰部皮肤→盖上大毛巾→消手→取冬青膏涂于肾舒穴→搓法(小鱼际)至微微发热→下肢推法(由上至下)→捏揉法→点法委中穴→拍打发→同法对策→王明现在我已经给你做好了穴位按摩治疗,我协助你翻一下身好么→整理床单元→王明现在我已经给你做好了,感觉全身酸痛的症状有所缓解吗,好的,那你半小时之内不要外出,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清淡→消手→开门窗→王明那你好好的休息,有急事我会来看你的→回治疗室→整理用物→用物按消洗消的原则处理→

穴位按摩疗法,流程,考核标准

穴位按摩疗法 穴位按摩疗法是指通过按摩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适应范围] 全身肌肉麻木或肿胀、白脉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赫依性疾病、巴达干性寒症、疼痛、消化不良等。 [禁忌] 1.传染病、创伤性皮肤病、烧伤、肿瘤、精神病、骨结核等。 2.对体质羽的病人按摩手法不宜过重,对未诊断的疾病不可使用穴位按摩。 3.凝血障碍者及孕妇。 4.过饱或饥饿的情况下不宜使用。 [评估] 1.病室清洁、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用屏风遮挡。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合作程度。 3.按摩的穴位及部位皮肤情况。 4.女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及月经期。 5.患者主要临证、生命体征、既往史、过敏史、年岭、体质。 6.患者心理状况。 [告知患者] 1.告知患者穴位按摩疗法的作用及施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取得同意,并让患者签名。 2.如施疗过程中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物品准备]

I.治疗盘、治疗巾、毛巾被。 2.治疗单、消手液、记录本。 [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评估病室环境及患者情况,做好施疗原理的解释。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再次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 3.施疗前告知,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按摩部位,注意保暖。 4.遵医嘱,根据病情确定按摩穴位及正确手法。 5.按摩时先轻后重,避免过度用力。 6.施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按摩,以 防发生意外。 7.施疗结束后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并取舒适体位。 8.再次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安抚患者。 9.洗手、记录、签名。 [操作流程] (见下页流程图) [注意事项] 1.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2.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免损伤患者皮肤。 3.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避免用力过度。 4.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调整手法或及时停止操作。

穴位按摩操作程序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穴位按摩的作用 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保健按摩;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其手法渗 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之功效。 穴位按摩的方法: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八种:按、摩、推、拿、揉、捏、抖、振等法。上述八种手法,并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 穴位按摩的适应证 可应用于骨伤科、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等不同类型的疾病。如伤科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软组织急性扭挫伤、慢性劳损、骨质增生、骨折及关节脱位的恢复期等;外科手术后的粘连;内科中的感冒,哮喘、胃痛、腹泻、便秘、失眠、瘫痪等;妇科中的痛经等;儿科中的消化不良、小儿麻痹后遗症、泄泻、遗尿等。 禁忌症 1.急性传染病。 2.各种感染性疾病:如丹毒、脓肿、骨髓炎、骨结核、蜂窝组织炎、 化脓性关节炎等。 3.皮肤病得病变部位:如溃疡性皮炎等。 4.各种恶性肿瘤。 5.正在出血的部位,或内脏器质性病变。 6.骨折移位或关节脱位。 7.妇女经期或妊娠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推拿。 8.极度疲劳或酒醉后。 9.严重心脏病及精神病患者。

穴位按摩操作程序 1.评估:主要的临床表现,既往史,穴位按摩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 理状况等。 2.物品准备:治疗卡、一次性治疗巾,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3.用物准备完毕,推车至床旁。 4.查对:看床号床头卡,自我介绍:老师,您好!我是你的责任护士XX今天 由我来负责您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我看一下您的腕带好么?查对腕带。解释“因为你胃部疼痛不适,所以我遵医嘱为您进行内关及足三里的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时间为10~15 分钟,请问您现在需要上厕所么?请稍等” 5.洗手,戴口罩。遵医嘱协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XX 老师,我帮你取半卧位好么? '根据需要暴露穴位按摩部位皮肤,并注意保暖。 6.遵医嘱确定穴位按摩部位。“ XX 老师,请你协助我确定腧穴穴位,感觉怎么样? 有没有酸胀的感觉?好的,我做个记号(确定好穴位后掐个指痕)” 7.在所按摩穴位肢体下垫治疗巾。 8.手法:“ XX 老师,我马上要为您进行穴位按摩,请您不要紧张,按摩时局部会出现 酸胀的感觉。”看时间并注意询问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时间符合要求。 9.看时间:“XX老师,按摩时间到了,感觉怎么样?” ,收治疗巾。协助患者穿好衣 服,采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0.洗手,取口罩,签字,解释。“XX 老师,现在感觉怎么样?如果您有什么不舒服 的话,请及时按呼叫器。我也会随时过来看您的,请问您还有别的需要么?谢谢您的配合! ” 11.用物处理:一次性用物按垃圾分类处理。 注意事项:①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中医操作流程图

中医操作流程图 目录 1、毫针法操作流程图 2、电针法操作流程图 3、水针法(穴位注射)操作流 程图 4、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5、火针法操作流程图 6、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 7、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8、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图 9、温针灸法操作流程图 10、盒疚法操作流程图 11、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一、留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二、闪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三、走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四、针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五、刺络拔罐操作流程图 附六、刮痧拔罐操作流程图 12、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图 13、穴位埋线操作流程图 14、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图 15、刮痧法操作流程图 16、胸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 17、颈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 18、中药熏蒸操作流程图 19、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20、中药热奄包操作流程图 21、敷药法操作流程图 22、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23、贴药法操作流程图 24、换药法操作流程图 25、药熨法操作流程图 26、坐药法操作流程图 27、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28、超声雾化吸入法操作流程图 29、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 作流程图 1、毫针法操作流程图 评估 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可备毛毯、屏风 患者准备 素质要求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服装、鞋帽整齐 态度和蔼,语言温柔 护士洗手,戴口罩 定穴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衣着,保暖;按腧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保暖 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 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 消毒皮肤 选取毫针 进针 行针 按腧穴深浅和患者体质选择毫针,检查针柄有否松动、针尖有无弯曲带钩等情况 消毒局部(穴位)皮肤 由内向外擦拭,直径﹥5厘米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中医护理操作常规—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 主讲人:董亚萍 时间:2012年5月23日 地点:门诊输液室 参加人员: 学习目的:1、什么是穴位按摩 2、基本操作程序 3、适应症与禁忌症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3、禁忌证: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物品准备 治疗巾。 操作程序 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中医头部按摩法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方压力也不断增加。大多数人都曾出现过头痛、头晕、头胀、失眠、昏沉不清等诸多不适,所以向您介绍一种简单易学的头部保健按摩法以缓解头部不适。 按顺序进行如下操作:

1、开天目:用大拇指指面按于印堂穴(位于两眉中间)皮肤,以前臂带动手指,自下而上,做双手交替,有节律的抹法。双手共20次,注意力量轻柔,以前额皮肤不变红为度。 2、推前额:用大拇指指面按于前额正中皮肤,以指根带动指尖两手分别向左右两旁做抹法,至眉梢处再推回前额中央。注意力量不宜过大。 3、点按攒竹、鱼腰及太阳:用双手拇指指端持续用力,作用于攒竹穴(位于眉毛内侧端)、鱼腰穴(位于瞳孔直上的眉毛中)、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持续数秒或半分钟。如头痛、头晕、昏迷不清可适当用力。如失眠则不宜用力,应以轻揉为主。 4、点按四白及迎香:用双手拇指指端持续用力,作用于四白穴(位于瞳孔直下,正对鼻翼处)、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凹陷处)。如眼痛眼涩可重按四白穴,如鼻塞流涕可重按迎香穴。)。持续数秒或半分钟。 5、摩掌熨目:两掌互相摩擦,搓热后将两手掌心放置在两眼上,使患者有温热的舒适感。重复操作3至5次,对于用眼疲劳,视力不佳者可多做几次。 6、疏通经络:用两大拇指指端沿头部经络线依次点按。自头发发际前沿正中开始到发际后沿正中为正中线;正中线旁开一横指为第二线;自额角处开始,平行于正中线至发际后沿为第三线;自太阳穴(定位见上)开始绕耳廓至发际后沿为第四线。如遇痛点可适当做局部的反复弹拨,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7、梳头栉发:两手十指弯曲,从前至后做梳头的动作。重复操作5

中药泡脚操作规程及流程图

中药泡脚 一、中药泡脚:就是利用合适的中药配方熬成中药水来泡脚,其中的有效中药成分在热水的热力帮助下,渗透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改善体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治疗目的:在经过了妊娠、分娩的过程之后,产妇们都已经筋疲力尽,每天的中药泡脚,能够恢复体力,同时也能促进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疲劳。一般来说,产妇自产后每天晚上用含有补充血气功效的中药进行15-20分钟的泡脚,不仅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消除产后疲劳,还可通过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止痛止汗,缓解产妇产后身痛、腹痛、自汗盗汗等症状,促进产妇产后尽早康复,并能缓解产妇紧张、焦虑情绪,使其拥有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睡眠。 三、穴位按摩:通过足部穴位反射区的刺激和皮肤的吸收作用,通过调节脏腑活动、加快周身血液循环,起到补血益气的功效。 1、三阴交: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 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2、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四、操作注意事项: 1.进行中药足浴时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38°C-40°C) 2. 中药足浴的时间在15-20分钟为宜,时间不能太长 3.在执行中药泡脚过程中,如果产妇大汗淋漓,应立即停止,只有保

持一定的温度才能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 3.宜在饭后30分钟后进行(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以免引起虚脱。 4.中药足浴所用外治药物,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疗完毕后,擦干双足。 中药泡脚操作流程图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有图精.doc

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 :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 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 :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中药泡脚操作规程及流程图

中药泡脚操作规程及流 程图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药泡脚 一、中药泡脚:就是利用合适的中药配方熬成中药水来泡脚,其中的有效中药成分在热水的热力帮助下,渗透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改善体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治疗目的:在经过了妊娠、分娩的过程之后,产妇们都已经筋疲力尽,每天的中药泡脚,能够恢复体力,同时也能促进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疲劳。一般来说,产妇自产后每天晚上用含有补充血气功效的中药进行15-20分钟的泡脚,不仅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消除产后疲劳,还可通过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止痛止汗,缓解产妇产后身痛、腹痛、自汗盗汗等症状,促进产妇产后尽早康复,并能缓解产妇紧张、焦虑情绪,使其拥有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睡眠。 三、穴位按摩:通过足部穴位反射区的刺激和皮肤的吸收作用,通过调节脏腑活动、加快周身血液循环,起到补血益气的功效。 1、三阴交: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上直上3寸,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 骨头为,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2、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四、操作注意事项: 1.进行中药足浴时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38°C-40°C) 2. 中药足浴的时间在15-20分钟为宜,时间不能太长 3.在执行中药泡脚过程中,如果产妇大汗淋漓,应立即停止,只有保

持一定的温度才能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 3.宜在饭后30分钟后进行(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以免引起虚 脱。 4.中药足浴所用外治药物,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疗完毕后,擦干双足。 中药泡脚操作流程图

穴位按摩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 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 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 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经络穴位按摩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 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 之功效。按摩手法,并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八种: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应该知道,上述八种手法,不是单纯孤立地使 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四、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五、操作程序 1、预备动作:患者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坐姿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于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2、按揉太阳穴: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做此按揉的功效为疏风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3、按摩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用左手掌或右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此按摩可降血压、宁神清脑。 4、按揉风池穴: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

拍,约做32拍。 5、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分别按摩,从前至后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约做32拍。此按摩功效为舒筋通络、平肝熄风、降血压、清脑。 6、揉曲池穴降血压:先用右手再换左手先后按揉肘关节处曲池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此法功效可清热、降血压。 7、揉关宽胸:先用右手大拇指按揉左手内关穴,然后用左手按揉右手内关穴,以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此法功效为舒心宽胸。 8、引血下行: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足三里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32拍。此法功效为健脾和胃、引血下行。 9、扩胸调气:患者两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起,提肩向后扩胸,最后放松还原。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2、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3、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4、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 生意外。 5、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6、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7、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操作流程25页word

目录 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2)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4) 二、水针法 (5) 水针法操作流程图 (7) 三、艾条灸 (8)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10) 四、拔罐法 (11)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 (13) 五、穴位按摩法 (14)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 (16) 六、刮痧法 (17) 刮痧法操作流程图 (19) 七、熏洗法 (20) 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22) 八、湿敷法 (23) 湿敷法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25) 九、涂药法 (26) 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28) 十、中药保留灌肠法……………………………………… 曲阜市中医院护理部 Nursing care department

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 .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 .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 .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 .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曲阜市中医院护理部 Nursing care department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推拿按摩法操作流程图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一适应症: 1.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胸胁迸伤,胸肋软骨炎,急性腰扭伤等。各种常见关节脱位,如下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等。四肢关节扭伤,如肩关节扭伤,腕关节扭伤等,踝关节扭伤等。 2.内科疾病:如胃脘痛,胃下垂,胆绞痛,便秘,腹泻,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等。3 妇科疾病:如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4 五官科疾病:近视,视神经萎缩,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耳鸣,耳聋等。 5 儿科疾病:脑性瘫痪,咳嗽,发热,顿咳,泄泻,呕吐,疳积,佝偻病,肌性斜颈。 二禁忌症: 1 各种急性传染病。2 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3各种溃疡性皮肤病。4烧伤,烫伤。 5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6严重心脏病,肝病。7严重的(不能合作,不能安静)精神病。 三操作流程: (一)操作程序 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

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二)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2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3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4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5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