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试验

合集下载

炭化活性污泥深度污水处理试验研究

炭化活性污泥深度污水处理试验研究

炭化活性污泥深度污水处理试验研究摘要:以产自日本巴工业株式会社的炭化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该炭化活性污泥与氯化铁复合使用时对污水深度处理的絮凝吸附效果,并研究了各因素对试验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pH值为9,投入15 mg/L氯化铁,200 r/min 搅拌1.5 min,再投5 g/L炭化活性污泥,60 r/min 搅拌15 min,水样静置30 min的条件下,该复合絮凝剂能使水样出水水质中COD、TP达到一级A标准,平均浊度去除率达90%以上,NH3-N平均去除率为25.07%。关键词:炭化活性污泥;深度处理;复合絮凝剂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Secondary Effluents with Carbonized Sludge Abstract: The flocculation absorption effect of carbonized sludge produced by TOMOE Engineering Co., Ltd. used accompany with FeCl3 was studied.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D and TP of effluent could meet standard A in first grade if plunged 15 mg/L FeCl3 when pH was 9, and stirred at 200r/min for 1.5 min, the added 5 g/L carbonized sludge and stirred at 60 r/min for 15 min and standing for 30 min. The average turbidity removal rate was above 90%; while the average NH3-N removal rate was 25.07%.Key words: carbonized sludge; advanced treatment; composite flocculant目前,城市污泥已成为现代城市产生的重要废弃物之一。作为城市污泥减量化产物的炭化活性污泥,是污泥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产物,其资源化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炭化活性污泥已应用于工业废水的除色、重金属吸附处理,并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1-4];也被用作废气吸附剂、土壤改良材料、园艺用土壤、脱水助剂、融雪材料、脱臭剂和原生活污水的除臭及初级处理等。本研究的炭化活性污泥,产自日本巴工业株式会社,粒径2~5 mm,呈灰黑色,质轻,无异味,不易变质。目前该产品主要用作土壤改良剂及除臭剂[5],但还未涉及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考察了该炭化活性污泥与优选絮凝剂复合使用对污水深度处理的絮凝吸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原水为人工配制,将葡萄糖、硝酸钾、磷酸二氢钾、氯化铵投加到自来水中,水质指标为:COD 53~69 mg/L、TN 18.1~20.4 mg/L、TP 0.80~0.83 mg/L、NH3-N11.6~12.3 mg/L、pH值7.2~7.5 mg/L。炭化活性污泥,日本巴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粒径2~5 mm。1.2絮凝剂的筛选用5个烧杯分别取1 000 mL原水样,置于混凝搅拌仪下。将硫酸铝、氯化铁、硫酸铁、PAC、硫酸铝钾5种絮凝剂各取10 mg投入水样中,200 r/min 搅拌1 min,接着以60 r/min的速度搅拌10 min。静置沉淀30 min,取上清液进行水质分析。将上述5种絮凝剂各取15 mg,其他试验条件同上;取上清液进行水质分析;筛选絮凝效果较好的絮凝剂,用于后续试验。1.3絮凝剂与炭化活性污泥复合絮凝吸附效果研究1.3.1炭化活性污泥投加量的优化分别将0.05、0.10、0.50、1.00、2.00、5.00 g的炭化活性污泥投入1 000 mL原水样中,再分别投入等量的絮凝剂,其他试验条件同上。筛选絮凝效果最优的投加量。1.3.2炭化活性污泥投加方式的优化在最优配合比投药量前提下,设计了5种不同的投加方式:①同时投加炭化活性污泥和絮凝剂,200 r/min搅拌1 min,然后60 r/min慢搅10 min;②首先投加絮凝剂,200 r/min搅拌1 min,再加炭化活性污泥,60 r/min搅拌10 min;③投加絮凝剂,首先200 r/min搅拌1 min,然后60 r/min搅拌5 min,再加入炭化活性污泥,60 r/min搅拌5 min;④投加絮凝剂,首先200 r/min搅拌1 min,然后60 r/min搅拌8 min,加入炭化活性污泥,60 r/min搅拌2 min;⑤投加絮凝剂,首先200 r/min搅拌1 min,然后60 r/min搅拌10 min,加入炭化活性污泥静置。1.4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1.4.1pH值用稀硫酸(水与浓硫酸体积比为1∶1)和氢氧化钠分别将水样的pH 值调到3、5、7、9、11,然后根据最佳配合投加量和最佳投加方式进行絮凝吸附试验。1.4.2搅拌方式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出水COD、TP、氨氮和综合去除率为衡量指标。各因素、水平的选取参考了类似烧杯试验的研究成果,根据最佳复合投药量、最佳投加方式及最佳pH值,按表1设定的不同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分别对水样进行絮凝吸附试验,静置沉淀30 min后,测定上清液的水质。1.4.3原水温度由于大部分试验是在冬季进行,原水的温度较低,基本保持在9~11℃,因此未对水温进行调节。为了考察夏季高温水对絮凝吸p2.1絮凝剂的筛选2.1.110 mg/L投药量的絮凝效果由表2可知,5种絮凝剂絮凝处理污水的试验中,对COD和TP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氨氮和TN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在10 mg/L 投药量的前提下,硫酸铝和硫酸铝钾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差,硫酸铁和PAC都能将一级B标准污水中COD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水平,氯化铁能使处理后的原水中TP也达到一级A标准[6]。2.1.215 mg/L投药量的絮凝效果由表3可知,氯化铁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最佳,能使处理后水中COD和TP均达到一级A标准水平;同时考虑到氯化铁作为絮凝剂使用时pH值的适应范围最宽[7],能与炭化活性污泥在高pH值条件下复合投加。因此,选用氯化铁作为最优絮凝剂,并确定其最佳投药量为15 mg/L;用于后续试验。2.2絮凝剂与炭化活性污泥复合絮凝吸附效果2.2.1最佳炭化活性污泥投加量的筛选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到干燥的炭化活性污泥投入水样后,产生的大量微气泡将部分小絮体带上水面。由表4可知,炭化活性污泥的投药量在5 g/L时对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复合作用时原水COD下降最大值仅为13 mg/L,处理效果比絮凝剂单独使用时的效果要差,NH4+的吸附效果也变差了,但对TP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这可能是由于炭化活性污泥的投加方式不当引起的。2.2.2炭化活性污泥投加方式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方式②中出现的絮体数量最多,絮体体积大,絮凝吸附效果最好;方式①最差,后4种方式对COD的去除效果都较方式①明显。方式②效果较优的原因可能是:在该投药方式下,药剂和搅拌转速、搅拌时间的协调性较好,因此絮体不易被打碎;再加上炭化活性污泥对微小的絮体存在一定的吸附现象,在静置的过程中,由于炭化活性污泥释放的微气泡增多,除了大矾花沉淀到底部以外,悬浮的小絮体也被微气泡带到了水面,使得水样出水效果较好(表5)。2.3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2.3.1pH值由图1可知,氯化铁对pH值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在pH值为5~11时,均能起到明显的絮凝作用,水样处理后的COD浓度在35mg/L以下,TP的去除率也较高。pH值为9时效果最佳,碱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好于酸性。2.3.2搅拌方式由表6可知,最佳的搅拌方式为:慢速反应搅拌速度为60 r/min,快速混合搅拌速度为200 r/min,慢速反应搅拌时间为15 min,快速混合搅拌时间为1.5 min。从整体上看,尽管搅拌方式的变化对氨氮的去除有影响,但影响的幅度不大,各因素的不同水平之间的平均出水氨氮值相差不到 1 mg/L。这是因为各因素水平间的变化幅度对于炭化活性污泥吸附氨氮来讲较小。但是搅拌方式的变化对COD及TP的去除却有较大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试验水温较低,较大的搅拌速度和较长的搅拌时间对絮凝和吸附效果均较好[6]。2.3.3原水温度试验前污水水样COD浓度为55 mg/L,TN浓度为20.2 mg/L,TP 浓度为0.812 mg/L,氨氮浓度为12.015 mg/L。当体系温度升高至21℃时进行试验,处理后,出水COD浓度为24 mg/L,TN浓度为18.4 mg/L,TP浓度为0.128 mg/L,氨氮浓度为10.335 mg/L。水样中各指标的去除率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较小,这表明环境体系温度的改变对絮凝吸附效果的影响并不大。2.4多厂区二沉池出水的处理研究由于各污水厂二沉池出水中悬浮物(SS)含量较人工配制的原水高,因此絮凝吸附效果更显著,各项指标的去除效果较明显(表7)。氯化铁与炭化活性泥复合使用处理实际污水厂出水的效果较好。平均出水水质在COD、TP水平上达到一级A标准,浊度去除率在90%以上,氨氮平均去除率为25.07%。3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9时,先向水样中加入15 mg/L的氯化铁,200 r/min 搅拌1.5 min,再向水样中加入5 g/L的炭化活性污泥,60 r/min 搅拌15 min,沉淀30 min的条件下,复合絮凝剂较氯化铁单独使用时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明显,炭化活性污泥对氯化铁的絮凝沉淀作用有很强的辅助效果。絮凝吸附效果优良,对原水水质波动的适应性较强,对二级污水厂二沉池出水的处理效果明显,平均出水水质在COD、TP水平上达到了一级A标准,浊度去除率达90%以上,氨氮平均去除率为25.07%,适合处理COD含量、TP含量和浊度高,而TN含量较低的污水。参考文献:[1] 郭爱民,任爱玲,张冲.制药污水处理厂污泥制活性炭的研究[J]. 河北化工,2006(1):57-59.[2] 方平,岑超平,陈定盛,等. 炭化污泥吸附剂对Pb2+的吸附试验研究[J]. 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39(3):37-40.[3] 杨雷,蒋文举,孙孝龙,等.添加FeCl3改性污泥活性炭吸附Cu2+研究[J]. 四川化工,2009,12(6):45-49.[4] 柯玉娟,陈泉源,张立娜. 污泥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溶液中Cr6+的吸附[J]. 化工环保,2009,29(1):75-79.[5] 刘则华,刘锡建,陈思浩,等. 日本的污泥处理现状及对策[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20(4):291-294.[6] 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S].[7] 李圭白,张杰. 水质工程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82.。

SBR法处理校园生活污水模拟实验

SBR法处理校园生活污水模拟实验

SBR 法处理校园生活污水摹拟实验 考察系统对 COD ,SS 等的去除效果。

实验材料(1)生活污水 (2)活性污泥 实验设备SBR 反应装置(反应器长 66cm ,宽 33cm ,高 21cm ,反应体积 45.7L )、消解 炉, PH 计,快速溶解氧测定仪,电子天平,干燥箱 1.2 实验物品、器皿和试剂物品:滤纸、蒸馏水、 K 2Cr 2O 7 、HgSO 4 、浓硫酸、硫酸银,(NH 4 ) 2Fe (SO 4 ) 2·6H 2O 、邻菲罗啉、硫酸盐铁。

器皿:烧杯,玻璃漏斗, 100mL 量筒,滴定管,消解罐,锥形瓶,容量瓶,棕 色瓶,各规格移液管等。

试剂:含Hg 2+ 消解液(浓度为 0.2000mol/L )、硫酸-硫酸银催化剂、试亚铁灵指 示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

1.3.1 实验原理SBR 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 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 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 SBR 技术采 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 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 反应, 静置理想沉淀代传统的动态沉淀。

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 操作, SBR 技术的核心是 SBR 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 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

1.3.2 实验内容 (1)运行方式实验采用进水 反应 沉淀 排水 空置的方式(2)操作简介①取回接种污泥和生活污水,测定所用污泥的 MLSS 值①设定反应器反应容积,设定反应器运行的 MLSS 值,计算所需投加污泥体积。

①为反应器加泥进水,测定原水的 PH 值、 SS 、COD Cr ,为设备设定运行参数: 搅拌 1h ,曝气 4h ,6h ,8h ,沉淀 1h ,静置 1h 。

①曝气结束后测定 SV 30 、MLSS ;沉淀结束后测定出水的 PH 值、 SS 、COD Cr , 同时排掉反应体积 1/3 体积的水。

好氧活性污泥培养综合实验-东华大学环境学院大三实验报告

好氧活性污泥培养综合实验-东华大学环境学院大三实验报告

《环工综合实验(2)》(好氧活性污泥培养综合实验)实验报告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工1301姓名指导教师余阳成绩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二0一六年5月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图四、实验步骤1、活性污泥指标的测定: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测定MLSS,SV30,SVI并镜检;2、小型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准备:3L反应器1个,曝气系统一套,葡萄糖或乙酸钠模拟废水(自配);3、接种:向反应器中加入适量的活性污泥菌种(MLSS为3g/L);4、培养:配制污泥培养营养液,COD值自选,加入到活性污泥菌种中,反应器中加水至体积为3L。

计算负荷,溶解氧值自定(第一天);5、测定活性污泥指标及有机物去除率,沉淀,排水1.5L(或排泥维持MLSS稳定),加入营养液1.5L (COD值自选),曝气,溶解氧自定(第二天);6、测定活性污泥指标及有机物去除率(第三天);要求:维持MLSS稳定(3g/L),不发生污泥膨胀,测定实际污泥增长量,计算污泥泥龄;五、实验记录及原始数据取样体积为100ml第一天原水(添加营养液后)COD(经测定)为406.7mg/L烘干滤纸的质量为0.504g 污泥及滤纸的总重量1.03g时间 1 3 5 10 15 20 30V 98.0 72.4 62.9 49.3 41.5 38.0 31.5坩埚14.3325g 坩埚及残余物14.5318g污泥均匀分散视野范围内,污泥之间相互粘结,呈现菌胶团状,活性污泥在菌胶团之间摆动鞭毛游动,游动之时吃有机物,游动速度较快,体积变大,改变观察区域,不同形状的微生物都在进食。

第二天烘干滤纸的质量为0.49g 污泥及滤纸的总重量0.76g硫酸亚铁铵浓度测定序号 1 2 3 平均值用量(硫酸亚铁铵)18.68 18.65 18.70 18.677C硫酸亚铁铵=0.0535MCOD的测定项目空白空白水样水样用量18.53 18.70 17.70 17.30时间 1 3 5 10 15 20 30V 85.6 39.8 31.2 24.9 21.5 19.9 18.7原水(经过一天碳化)为95.87mg/L原水(添加营养液后)COD (经测定)为432.3mg/L第三天烘干滤纸的质量为0.49g 污泥及滤纸的总重量0.78gC 硫酸亚铁铵=0.0578M COD 的测定项目 空白 空白 水样 水样 用量 17.2517.316.716.7所以空白用量为17.28ml;水样16.7ml累枝虫(第三天) 盖纤虫(第三天)时间 1 3 5 10 15 20 30 V78.047.538.529.024.521.518.5微生物在菌胶团之间游动,但是上图左边的微生物体积巨大,体内的两个核(形如液泡)也在运动,前进进食六、数据处理及结论第一天MLSS和MLVSS代表的是污泥浓度的宏观指标,不能完全代表污泥中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的浓度;但其测定方便,且可以满足评价污泥量的工程要求,作为设计参数。

快安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接种试验

快安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接种试验

快安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接种试验作者:陈卫东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6期[摘要]快安污水处理厂试运行以来,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偏低,无法提升。

通过采用青州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进行接种试验,在短时间内提升氧化沟的MLSS浓度值,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关键词]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接种试验1概况快安污水处理厂是快安工业园区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担负着区内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任务,设计处理规模1万吨/日,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处理工艺,1998年9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由于进水水质污染负荷偏低、碳源不足,活性污泥难以生成,处理后水质达不到排放标准。

为了提高MLSS浓度,引入青州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达到MLSS浓度指标。

2实验目的2.1 活性污泥培养过程是通过生物酶的转化,培养污水处理所需数量的微生物,驯化的目的是选择的微生物种群适应本厂实际水质,使活性污泥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较好的稳定性,适应污水处理厂处理水质的要求。

2.2 在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成功的基础上,调整符合快安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标的工艺参数,使污水处理工艺指标达到最优的状态,以保证处理水质达标排放及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3 快安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废水包括70%的工业废水和30%的生活污水,由于生活污水水量偏少,试运行阶段加人畜粪便,进行活性污泥培养驯化过程,MLSS浓度一度达到3000mg/l,进入连续进水后,混合液浓度(MLSS)却逐步下降,氧化沟内生物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通过青州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的接种试验过程,以期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氧化沟的MLSS浓度值,达到水质净化目标和处理效果。

3实验方法3.1 实验装置及方法实验装置:如图1,空气由空压机提供,气体流量由开关控制,实验的曝气池用塑料水桶代替。

实验方法:将快安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16升倒入塑料水桶,接种青州污水处理厂的回流污泥4升,闷曝60小时后换水,每次换水量为8升或12升。

序列间歇式(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研究进展

序列间歇式(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研究进展

序列间歇式(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研究进展1 前言间歇式活性污泥法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引起其它国家的重视,并陆续地得到开发应用,我国则是近几年的事。

随着研究的深入,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又被命名为序列间歇式反应器法(SequencingBatohReactor),我国常称序列间歇式(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简称SBR法。

SBR法的运行工况是以间歇操作为主要特征。

所谓序列间歇式有两种含义:一是运行操作在空间上是按序排列、间歇的,由于污水大都是连续排放且流量波动很大,这时间歇反应器(SBR)至少为两个池或多个池,污水连续按序列进入每个反应器,它们运行时的相对关系是有次序的、也是间歇的;二是每个SBR的运行操作,在时间上也是按次序排列的、间歇的,一般可按运行次序分为五个阶段,即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阶段,称为一个运行周期。

在一个运行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运行时间、反应器内混合液体积的变化以及运行状态等都可以根据具体污水性质、出水质量与运行功能要求等灵活掌握。

比如在进水阶段,可按只进水不曝气(搅拌或不搅拌)的限制性曝气运行,也可按边进水边曝气的非限制性曝气方式运行;在反应阶段,可以始终曝气,为了生物脱氮也可曝气后搅拌,或者曝气搅拌交替进行;其剩余污泥量可以在闲置阶段排放,也可在排水阶段或反应阶段后期排放。

可见,对于某一单-3BR来说,不存在空间上控制的障碍,只在时间上进行有效地控制与变换,即能达到多种功能的要求,非常灵活。

2 SBR法的五大优点2.1 工艺简单,节省费用原则上SBR法的主体工艺设备,只有一个间歇反应器(SBR)。

它与普通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相比,不需要二次沉淀池、回流污泥及其设备,一般情况下不必设调节池,多数情况下可省去初次沉淀的。

1985年Arora等人对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8个SBR法污水处理厂调查,其中只有一个处理厂设置调节池,另两个处理厂设初次沉淀池。

纵观污水人工生物处理各种工艺方法,象SBR法这样简易的工艺绝无仅有。

活性污泥性能测定

活性污泥性能测定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活性污 泥法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的理 解;
掌握活性污泥 主要性能指标 的实验测定及 计算方法。
二、实验要求
以五人为一组,分别进行测定Sa及SVI; 每组用5个烧杯,分别测定Sa及SV,取其
平均值。
三、概述
污泥沉降比SV: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 30分钟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体积占原混合液 的体积百分率。
V
式中W1-滤纸的净质量(g); W2—滤纸和悬浮物固体的质量(g); V—水样的体积(ml)。
五、测定步骤
计算SVI 根据五组SV、Sa计算其平均值SV-,Sa-。利用
SV(ml/L)
S/ml)
六、实验讨论
用你测定的SV、Sa 、SVI 值来分析此活 性污泥的工作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实验二 活性污泥性能测定
活性污泥法的历史
1912年-1913年英国人发明,1914年由Ardern和 Lockett在英国曼彻斯特建成试验厂,1916年美国 正式建立了第一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在90 余年的历史中,随着在实际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和 技术上的不断革新改进,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 对其生物反应和净化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基 础上,活性污泥法在生物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论 方面以及在工艺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 了多种能够适应各种条件的工艺流程。
Sa及SVI 测定:每组真空过滤装置一套, 水份快速测定仪一个,定量滤纸数张。
五、测定步骤
1、SV的测定,自曝气池中取得混合液,倒 入100ml,静止沉淀30分钟,记录沉淀污泥 体积。
五、测定步骤
2、Sa的测定: (1)取定量滤纸一张放入水份快速测定仪称盘
上开灯烘烤1分钟,称量并作记录(W2). (2)将称量后的滤纸小心地平铺于布氏漏斗内

活性污泥法的各种指标及相互关系

活性污泥法的各种指标及相互关系

活性污泥法的各种指标及相互关系:MLVSS /MLSS一般0.75左右,SVI =混合液30min 静沉后污泥溶积/污泥干重=SV%×10/MLSS(100ML 量筒)影响活性污泥处理效果的因素:①溶解氧2mg/l左右为宜②营养物BOD:N:P=100:5:1③PH值6.5-9.0④水温:20-30度⑤有毒物质:重金属、H2S等无机物质和氰、酚等有机物质。

会破坏细菌细胞某些必要的生理结构,或抑制细菌的代谢过程。

衡量曝气效果的指标及适用围:动力效率(Ep)、氧转移效率(EA)对鼓风曝气而言即氧利用率、充氧能力(对机械曝气而言)活性污泥法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①污泥膨胀:防止办法:加强操作管理,经常检测污水水质、溶解氧、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等。

解决办法:缺氧、水温高可加大曝气量或降低进水量以减轻负荷或适当降低MLSS,使需氧量减少。

如污泥负荷率过高,可适当提高MLSS值,以调整负荷。

如PH值过低,可投加石灰调整PH。

若污泥大量流失,则可投氯化铁,帮助凝聚。

②污泥解体:污水中存在有毒物质,鉴别是运行方面的问题则对污水量、回流污泥量、空气量和排泥状态以及SV%、MLSS、DO、Ns等进行检查,加以调整;如是混入有毒物质,需查明来源,采取相应对策。

③污泥脱氮:呈块状上浮,由于硝化进程较高,在沉淀池产生反硝化,氮脱出附于污泥上,从而使污泥比重降低,整块上浮。

解决办法: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及时排除剩余污泥,在脱氮之前将污泥排除;或降低混合液污泥浓度,缩短污泥岭和降低溶解氧等,使之不进行到硝化阶段。

④污泥腐化:污泥长期滞留而进行厌氧发酵生成气体,从而大块污泥上浮的现象。

防止措施:a、安设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清除设备;b、消除沉淀池的死角区;c、加大池底坡度或改进池底刮泥设备,不使污泥滞留于池底。

⑤泡沫:原因污水中存在大量合成洗涤剂或其他起泡物质。

措施:分段注水以提高混合液浓度;进行喷水或投加除泡剂等。

生物滤池: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有过滤田和灌溉田逐步发展来的。

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周 期 循 环 活 性 污 泥 法 处 理 生 活污 水 的试 验 研 究
王思 民, 王维红 , 穆 玉均
( 新疆农业 大学 水利 与土木工程学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5 2 ) 摘 要: 针对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 的影 响因素 , 通过单 因素分 析法论证运 行周期 、 曝气速
活 性污 泥法 是污 水生 物处 理最基 本 的方 法 。活 性 污泥 中栖息 着 具有 生命 力 的各 种 微 生 物群 体 , 当 污水 与其 接触 混合 时 , 微 生 物 细胞 壁 外 粘 液层 吸 附 污水 中的有机 污染 物 , 并 在生 物 酶 的作 用 下进 行代 谢、 转化 , 使其 自身 也得 到生 长 、 繁殖 , 最后 实现 污水 的无 公 害 目标 。
( C A S S ) ,t h e s i n g l e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i S u s e d t o d e m o n s t r a t e h t e e f e c t s o f c i r c u l a t i 0 n p e i r o d ,a e a r t i o n a r t e a n d
第 1 1 卷第 4 期 2 0 1 3年 8月
水 利 与建筑 工程 学报
0 f Wl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t t r a l
Vo 1 . 1 1 No. 4 u g. , 2 01 3
d r a i n a g e r a t i o o n t h e emo r v l a r a t e o fCOD a n d a mmo n i a n i t r o g e n.Th e es r u l t s s h o w ha t t he t c i r c u l a t i o n p e io r d o f6 h,a e r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性污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掌握活性污泥处理法中控制参数(如污泥
负荷、泥龄、溶解氧浓度)对系统的影响;
2、 加深对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动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生化反应动力学系数K 、Ks 、Vmax 、Y 、Kd 、a 、b 等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好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有氧参与的条件下,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整个过程包括微生物的生长、有机底物降解和氧的消耗,整个过程变化规律如何正是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动力学内容包括:
(1)底物的降解速度与有机底物浓度、活性污泥微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2)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速度与有机底物浓度、活性污泥微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3)有机底物降解与氧需。

1、底物降解动力学方程
Monod 方程:
S
Ks S V dt dS +=-max (1) Vmax-------有机底物最大比降解速度,
Ks-----------饱和常数,
在稳定条件下,对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有机底物进行物料平衡:
0)(=++-+dt
dS V
Se Q R Q Se Q R Q So (2) 整理后,得 dt
dS V Se So Q -=-)( (3)
于是有
S
Ks S V Xt Se So XV Se So Q +=-=-max )( (4) 而M F Xt
Se So XV Se So Q /)(=-=-,F/M 为污泥负荷。

完全混合曝气池中S=Se ,所以(4)式整理后可得
max
11max V Se V Ks Se So t X +=- (5) (5)式为一条直线方程,以Se
1为横坐标,Xt Se So -(污泥负荷)为纵坐标,直线的斜率为max V Ks ,截距为max
1V ,可分别求得max V 、Ks 。

又因为在低底物浓度条件下,Se<<Ks ,所以有
Se K Ks
Se V Se Ks Se V dt dS ==+=-
max max (6) 即 KSe Xt
Se So =- (7) 以Se 为横坐标,Xt Se So -(污泥负荷)为纵坐标,可求得直线斜率K 。

2、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动力学方程
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的基本方程式:
Xv Kd dt
dS Y dt dX -= (8) Y------活性污泥微生物产率系数
Kd-----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自身氧化率
Xv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活性污泥微生物每日在曝气池内的净增殖量为:
Xv V Kd Q Se Sa Y X --=∆)( (9)
将上式各项除以XvV ,得
Kd V
Xv Se So Q Y V Xv X --=∆)( (10) 而Mr F XvV
Se So Q /)(=- F/Mr ------- 污泥去除负荷 以
V Xv X ∆为纵轴,以XvV Se So Q )(-(污泥去除负荷)为横轴,直线斜率为Y 值,Kd 为纵轴截距。

3、有机底物降解与氧需方程
在曝气池内,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的需氧率和其本身在内源代谢的自身氧化过程都是耗氧过程。

这两部分氧化过程所需要的氧量,由下式求定:
bVXv Se So aQ O +-=)(2 (11)
O2-------混合液需氧量
a----------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过程的需氧率
b----------活性污泥微生物通过内源代谢的自身氧化过程的需氧率
b VXv
Se So Q a VXv O +-=)(2 (12) 以VXv Se So Q )(-(污泥去除负荷)为横坐标、VXv
O 2为纵坐标,可求得a,b 值。

三、实验设备
1、带有挡板的完全混合式曝气沉淀池
2、空气压缩机
3、原水箱
4、泵
5、空气扩散管
四、实验操作
1、登录
进入实验后,会出现“登录”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请认真填写班级、姓名、学号三项内容,这三项内容将被记录到实验报告文件当中。

同时还可以选择实验内容,选“不测定耗氧速度”,则实验过程中溶解氧浓度稳定在2.0mg/l,且不需要调节压缩机调节阀来适应活性污泥微生物变化引起的需氧量的变化,减少实验操作,简化实验内容。

2、进原水
打开原水进水阀,弹出进水阀调节面板,调节阀的开度,向曝气沉淀池中注入原水。

3、污泥接种
点污泥接种图向曝气池中接入培养好的污泥。

4、曝气
点击压缩空气调节阀,并调整阀门开度,向曝气池中输入氧气。

5、污泥回流
点击回流挡板高度调节的上下按钮,调节挡板高度,使沉淀池中的污泥回流到曝气池,以保持实验过程中曝气池中活性污泥微生物浓度(MLSS)稳定(1300-3000mg/l)。

6、排放剩余污泥
点击剩余污泥排放阀,调节阀门开度,以调整泥龄保持在一定的范围(5-15天)。

7、记录数据
观察右边的数据,并不断调整溶解氧浓度(Do)、活性污泥微生物浓度(MLSS)、泥龄(SRT)、污泥负荷(F/M),待其稳定后,开始记录数据。

8、调整原水进水水质或水量
点击原水BOD调节的上下按钮来调整进水水质或者点击原水进水阀门来调节水量,以改变不同的污泥负荷(0.2-1.2)。

9、调节其余参数使系统稳定
调整溶解氧浓度(Do)、活性污泥微生物浓度(MLSS),使其稳定在上一次测定值,改变泥龄(SRT)、污泥负荷(F/M),待其稳定后,记录数据。

10、记录四组数据,实验完毕。

五、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终保持溶解氧浓度(Do)保持在2.0mg/l左右;
2、在保持活性污泥微生物浓度(MLSS)(1300-3000mg/l)稳定的情况下,测定不同的污泥
负荷(F/M)时的各项参数。

MLSS的稳定靠溶解氧、回流比和泥龄的调节来实现。

3、注意排泥流量,保持泥龄(SRT)在5-15天, 污泥负荷越高,增长的污泥越多,排泥
量越大,泥龄也越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