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白细胞分类计数

合集下载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

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

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

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实验步骤白细胞分类1.血片制作: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

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

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

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

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

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2) 血膜厚薄适宜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3)推片速度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

(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

(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

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

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

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

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一、背景简介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种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旨在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准备工作1. 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内的光线明亮且稳定,以便观察细胞样本。

2. 实验器材:准备好显微镜、玻璃载片、镊子、注射器、荧光染色剂等必要的器材。

3. 样本采集:从患者的血液中采集适量样本并置于抗凝剂中。

三、操作步骤1. 样本制备将采集到的样本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抗凝剂。

轻轻摇匀,避免产生气泡。

2. 白细胞分离将均匀混合的样本转移到离心管中,设定合适的离心速度和时间,使白细胞沉淀于底部。

3. 样本涂片使用镊子将离心后的白细胞沉淀取出,滴在玻璃载片上。

用第二根载玻片压平,使细胞均匀附着在载片上。

4. 染色加入适量的染色剂,轻轻摇匀,然后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使细胞染色均匀。

5. 浏览和计数将载片放入显微镜中,调整合适的倍数和焦距,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计数。

根据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计数。

四、操作要点1. 观察时要仔细检查每个视野,确保计数的准确性。

避免因视野不全或细胞过于密集而导致漏计或重复计数。

2. 注意显微镜的清洁和调试,保证观察时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3. 染色剂的选择要根据目的和样本特点进行,确保染色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 操作时要避免产生气泡或其他污染,以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5. 操作完毕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五、结果记录和分析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记录每个类型的白细胞计数结果。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或者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样本的计数结果,可以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六、结论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其结果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白细胞形态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形态分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

2. 熟悉瑞氏染色方法。

3. 熟悉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4. 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可以了解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器、香柏油、拭镜纸。

2. 试剂:瑞氏染液A液、瑞氏染液B液。

3. 标本:末梢血。

四、实验步骤1. 采血:取患者末梢血,用无菌采血针抽取血液。

2. 制备血涂片:将血液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推片将血液均匀涂抹在玻片上,制成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3. 瑞氏染色:将血涂片置于染色缸中,加入瑞氏染液A液,染3-5分钟;加入瑞氏染液B液,染1分钟;冲洗干净。

4. 干燥: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晾干。

5. 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然后换用高倍镜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6. 分类计数:按照城垛形的方式往血涂片头部方向进行计数,将观察到的白细胞分类,以正“字计数,直至计数满100个白细胞。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中性粒细胞:40%- 淋巴细胞:30%- 单核细胞:15%- 嗜酸性粒细胞:10%- 嗜碱性粒细胞:5%2. 结果分析:通过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可以看出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进行了瑞氏染色。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了分类计数,得到了患者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实验结果与正常参考值基本相符,说明本次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准确可靠。

七、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血涂片的制备,确保血涂片薄而均匀,以便于观察。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项重要的检验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诊断炎症、感染等疾病。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需要准确可靠的方法和标准参考值,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检验结果。

一、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有手工计数法和自动计数法两种。

手工计数法是最传统的方法之一,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标本,手动计数各类白细胞数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小样本量和基础设备薄弱的实验室。

然而,手工计数法存在操作者主观性强、计数误差和速度较慢等缺点,容易产生结果的不稳定性。

自动计数法则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主要利用血液细胞分析仪(Hematology Analyzer)实现白细胞的分类和计数。

该方法通过光学、流式细胞术等原理,自动识别和计算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

相比手工计数法,自动计数法具有高精度、高通量、快速便捷等优势,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是指正常人群中不同类别白细胞的数量范围。

这些参考值是通过大样本的健康人群进行统计,经过相关统计学分析和计算得出的。

一般来说,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包括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淋巴细胞(Lymphocytes)、单核细胞(Monocytes)、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等五种白细胞的比例和绝对数量。

不同实验室或不同地区的参考值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运用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解读。

同时,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也可能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产生影响,因此需综合分析结果,避免过度解读或片面评估。

三、进一步优化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一些方法和技术逐渐得到应用。

1. 高级染色技术:传统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主要依靠各类染色液的着色效果区分细胞类型。

仪器发白细胞计数标准

仪器发白细胞计数标准

仪器发白细胞计数标准
白细胞计数是一项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用于评估患者体内白细胞的数量。

根据国际标准,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为每升四千到九千五百个。

然而,这个范围可能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白细胞分为五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是最主要的白细胞类别,其百分比通常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五之间。

其他细胞类型的百分比通常较低,如淋巴细胞占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而单核细胞只占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八。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通常只占总白细胞数的少部分。

注意,每个实验室可能使用略有不同的方法和仪器来进行白细胞计数。

因此,具体的参考值应该结合临床实验室的标准参考范围进行解读。

如果白细胞计数超出标准范围,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分析和诊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为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使用经过校准和维护的仪器,并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结果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一个咱们日常生活中虽然听上去挺“高大上”,但其实也很接地气的话题——白细胞分类计数。

别看这个名字有点长,听起来就像是医生用来吓唬人的东西,实际上它就是告诉我们白细胞的“家庭结构”到底是啥样的。

你看,我们人体里有个白细胞大家族,虽然数量不多,但可是一道坚固的防线,时刻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所以这次做白细胞分类计数,其实就是让医生看看,咱们身体的小卫士们的状态如何,是否在拼命工作,是否有过劳的迹象,或者干脆是懒得动弹了。

好了,言归正传,咱们来说说这次的实验结果。

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咱们的白细胞被分成了好几类,常见的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这五种。

每一类白细胞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如果你在身体里分配了一个特别关键的职位,那可不简单。

比如,中性粒细胞就是咱们的“门卫”,时刻守在外面,不让那些坏蛋细菌趁虚而入;而淋巴细胞呢,就是专门的“情报员”,负责识别和记住敌人,万一敌人再度来袭,直接就能抓住不放。

通过这次实验,我可算是大开眼界了,没想到身体里藏了这么多“职能分工明确”的小精英。

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还特意去仔细看了一下,简直就像是给自己的人体健康体检了一下。

比如说,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偏高,可能说明最近你吃得太油腻,或者说最近有点小病小痛,让这些小战士更加勤奋了。

再比如淋巴细胞,数量正常的话,那就是个好消息,说明免疫系统工作得还挺顺利,身体的自我防御能力不赖。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嗨,这不就是做个普通检查吗,能不能更有趣点?其实啊,这个实验不仅仅是了解自己身体的小秘密,也能让你从中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

有时候我们经常忽视的一些小症状,比如乏力、头晕,可能就是免疫系统发出的小信号。

所以,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成了一个警钟,提醒你别忽视那些“身体的小抱怨”。

实验报告给出了一个详细的结果。

比如说,嗜酸粒细胞的数量稍微有点高,医生说,这可能和过敏有关系。

五分类血球 比色法

五分类血球 比色法

五分类血球比色法五分类血球比色法引言:五分类血球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测方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血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分类血球比色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结果解读等内容。

一、原理五分类血球比色法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对不同染色剂的染色性质不同而进行分类。

常用的染色剂有伍德素染色剂、甲基蓝染色剂、新蓝染色剂等。

在染色过程中,血细胞会吸收染色剂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样本,可以判断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二、操作步骤1. 准备血液样本:首先需要从患者的静脉采血,一般采用抗凝剂作为血液的添加剂,以防止血液凝固。

采血完成后,将血液样本转移到试管中,并进行标记。

2. 试剂准备: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染色剂和显微镜玻片等实验用品。

确保染色剂的质量良好,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染色过程:将血液样本滴在显微镜玻片上,然后加入染色剂。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染色剂进行染色。

将染色后的玻片放置在染色盘中,一般需要在染色剂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保证染色剂充分作用于血细胞。

4. 观察和计数:将染色后的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光源,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颜色。

根据染色后的颜色,可以将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类型。

使用计数器或计数板,对各种类型的血细胞进行计数,记录结果。

三、结果解读根据五分类血球比色法的结果,可以获得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应该占据血液总细胞数的大部分,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相对较少。

如果某种血细胞的数量明显超过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某种血液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红细胞计数结果反映了患者的贫血情况。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 4.0-5.5 × 10^12/L。

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贫血,可能是由于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等造成的。

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

实验五白细胞分类计数(DC)教学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白细胞分类技术教学重点: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教学内容【原理】将血液制成血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根据各种白细胞形态特征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即可求出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百分率)。

【器材】1.显微镜2.采血用具3.载玻片、推片、蜡笔4.分类计数器【试剂】1.瑞氏染液或瑞氏-姬姆萨染液2.PH6.4 - 6.8磷酸盐缓冲液【操作】1.血片制作:(示教)(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2) 血膜厚薄适宜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3)推片速度2.染色(1)染色方法: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将血片平放在染色架,上瑞氏染液3~5滴染1分钟,加等量缓冲液混匀染5~10分钟,流水冲去染液,干燥后油镜检查。

(2)染色结果判断:1)正常:外观呈粉红色;镜下红细胞染粉红色,可见有碟状感白细胞浆中的颗粒能显示各种细胞的特有色彩;核染紫红色,染色质清楚,粗细松紧可辨。

2)偏酸:红细胞和嗜酸性颗粒偏红,白细胞核呈浅兰色或不着色。

太酸则只见一片红染,白细胞除嗜酸性颗粒外,均不着色。

3)偏碱:细胞呈灰兰色,白细胞颗粒深暗,嗜酸性颗粒变成暗褐色,甚至黑色。

中性颗粒也偏粗偏碱(紫黑色),血片过厚的地方呈绿色。

3.分类方法:(1)低倍镜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好的部位转油镜下计数100~200个白细胞,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百分比。

(2)细胞分布:头体部以淋巴细胞较多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单核细胞较多,片尾部,异常、大的细胞较多.一般选择片头至片尾的2/3区域计数较好,即体尾交界处,按一定方式,有规律的移动视野。

4.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图略)【注意事项】:(1)未干透血膜,染色时易脱落,故血膜应干透再染色。

(2)冲洗前,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是否着色,否则适当延长染色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文本
17
单核细胞(Mo):在瑞氏染色涂片上为12~
20µm,胞体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形多种 多样,最重要的特点是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 网状或条缕状,着色较淡胞浆较多,淡兰色,含
大量细小尘土样颗粒。
11.08.2020
精选文本
18
[参考值]
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参考值:
Ne
50%~70%
实验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differention count of leukocyte)
谢海啸
11.08.2020
精选文本
1
一、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备成涂片,
瑞氏染色后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的形
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通常分类100
个白细胞,计算得出各种白细胞所占
百分比。
11.08.2020
Ly
20%~40
Ba
0%~1%
11.08.2020
精选文本
19
[注意事项]
1.血涂片制备要厚薄适宜、均匀、头体尾分 明,无溶血、无空洞。
2. 很 多 因 素 影 响 涂 片 时 血 膜 的 厚 度 。 血 滴 大 、 血粘度高、推片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 反之则血膜薄。
11.08.2020
精选文本
14
嗜酸性粒细胞(Eo):较中性粒细胞稍大,胞 核多为两叶,呈眼镜、八字形,核染色质粗糙 染深紫红色,胞浆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 粒,瑞氏染色时呈桔红色,有折光性。
11.08.2020
精选文本
15
嗜碱性粒细胞(Ba):胞浆中含有大小不等
的嗜碱性颗粒,瑞氏染色时呈兰黑色。于光学显 微镜下常见胞浆中有小空泡,乃因嗜碱性颗粒易 溶于水或因功能活动而脱颗粒所致;核呈淡紫红 色常看不清,呈杆状或分叶状。
性染料伊红结合而染成红色,呈嗜酸性。 • 细胞核的核蛋白为酸性物质,故与碱性染料美
兰结合,染成深蓝色或深紫红色,呈嗜碱性。 • 中性颗粒与美兰和伊红同时结合而染为淡紫红
色,呈嗜中性。
11.08.2020
精选文本
4
[器材]
• 光学显微镜
• 推片,载玻片
[试剂]
• Wright染液
Wright
1.0g
11.08.2020
精选文本
16
淋巴细胞(Ly):胞体呈圆形,直径介于
6~15µm之间,在成人血涂片中以小淋巴细胞 为多见,直径6~9µm,核大呈深紫色致密而浓 染,胞浆量极少;大淋巴细胞胞浆量较多,呈 清澈的淡蓝色,可见少量嗜苯胺蓝颗粒,胞核 圆或椭圆,常偏向细胞一侧,染色较深。
11.08.2020
精选文本
2
瑞氏染色原理:
• 瑞氏染料溶于甲醇,离解为带正电的碱性美兰 (M+)和带负电的酸性伊红(E-)离子。细胞的 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同,对染料的亲和力 也不一样,故可呈不同的着色特点。
11.08.2020
精选文本
3
染色原理: •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均为碱性物质,故与酸
❖ 2)加染液:在涂片上滴加瑞氏染液数滴,以染液 覆盖整个血膜为度,稍静置1min。
❖ 3)加缓冲液:滴加缓冲液等量或多些,与上述染 液充分混匀。
❖ 4)染色:染色10min.
❖ 5)冲洗:不要先倒掉染液,平持血涂片用流水缓 缓冲洗干净。
❖ 6)干燥:直立血涂片,使其自然干燥。
11.08.2020
精选文本
甲醇
600ml
• 磷酸盐缓冲液(PH6.4~6.8)
• 香柏油
[标本来源]

11.08.2020
EDTA-K2抗凝全血精选文本
5
[操作]
1.制备血涂片 ❖1)推片:血膜厚薄适中,边缘整齐,
外观呈舌形,头、体、尾分明。
❖2)干燥 ❖3)标记
11.08.2020
精选文本
6
2.染色
❖ 1)准备:血膜干透后,用蜡笔在两端划线,以防 止染色时染液外溢。将血涂片放染色架上。
7
血涂片制作
11.08.2020
精选文本
8
羽 状 尾 部
良好血涂片外观
-羽(子弹头)状尾部
-周边有空白
11.08.2020
-无划痕 精选文本
9
11.08.2020
不 良 血 涂 片
精选文本
10
2.瑞氏染色操作
11.08.2020
精选文本
11
3.白细胞分类:
低倍镜下所见
先用低倍镜选择厚薄适宜,染色 良好,细胞分布均匀的体尾交界 处,滴加香柏油一滴,油镜下分 类计数。分类时要有秩序的连续 进行,避免主观选择视野。通常 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计算并 报告各种白细胞所占比例。
11.08.2020
精选文本
结果记录方式:
Ne 正 一 Ly 正 Mo 正 Eo 正 Ba 正
12
体尾交界处
理理想想区区域域
11.08.2020
细胞重叠
精选文本
13
细胞太稀
各类成熟白细胞的形态学:
中性粒细胞(Ne):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上呈圆
形 , 直 径 10 ~ 13µm , 胞 浆 染 粉 红 色 , 核 形 一 叶 (杆状核)至五叶不等,以三叶者多见,染成深 紫红色,胞浆中有许多细小均匀紫红色颗粒。
3.按一定顺序,有秩序地连续进行,避免选 择视野。
4.分类计数时应同时报告RBC和WBC的形态
11.08是.2020否有异常。退化细精胞选文不本 计数。
20
RBC异常
11.08.2020
精选文本
21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右)
11.08.2020
精选文本
单核细胞 22
实验报告(注意学号)
1原理
2方法
3各类细胞百分比报告
4讨论
11.08.2020
精选文本
23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