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 理解章内容及作本人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 品味章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学经典作品的能力。
3 背诵默写全。
过程和方法目标:1 通过诵读把握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通过想象再现盛况,领会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雷西县中才大自然的纯净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本人。
本虽短,但是六朝山水本人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种含有意味审美意味的纯数学体。
多本人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整体感知课。
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出节奏。
本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
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意。
教师酌情逐步解决难字句意。
指名讲出章大意。
三读:品读。
1 找出中用的的词,说出其妙处。
(学生悟读,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2 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一下子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乱鸣竞跃(再现种生机勃勃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 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
同时行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话语的变化。
试着读出不同的语气。
4 你认为作本人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末两句的含义。
(赞美自豪)六读:背读。
附: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他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风光秀丽。
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b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答谢中书书 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教案:答谢中书书一、教案目标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中书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3.通过答谢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中书书一本;2.黑板、粉笔;3.学生的作文纸。
三、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通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导入向学生介绍中书书的内容和作者,并组织学生读一段中书书的内容。
3.阅读理解组织学生阅读中书书的全文,并进行问题导读,帮助学生理解中书书的主要内容。
4.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就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写作指导引导学生以中书书为主题写一篇感谢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6.写作训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7.答谢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发给中书书的作者,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要点与难点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书书的内容;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以中书书为主题写一篇感谢信;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答谢活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2.组织学生参与书法比赛,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3.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答谢中书书的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中书书的理解,还培养了感激之情和写作能力。
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13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
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案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配画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美诗文,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作。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题:
谁来解释题目《答谢中书书》?
明确:答,回;谢中书,即谢徵(掌朝廷机密文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过渡语:
这封回信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精彩的山水诗,走进这富有诗意的画境中,让我们与作者共同欣赏这奇山异水吧!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思考:你们用什么感情读课文?
明确:可用“赞美”“愉悦”“自豪”等感情来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内容研读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中具体描写山川之美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教师点拨:1、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2、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3、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静景)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六、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我来当导游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其二: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
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2、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比之意.
3、“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小结,引发共鸣。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
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八、拓展延伸
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九、以背诵课文结束学习,体悟情感美。
十、作业:
1、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3、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
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